- 相關推薦
思想政治課原理教學摭談
思想政治課原理教學摭談徐國平
原理是某一領域、部門或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課,突出生活邏輯,淡化學科邏輯,但不等于不要學科知識,特別是學科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边@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一定要確保學生準確掌握必備的學科理論。否則,沒有“批判的武器”,何以進行“武器的批判”?動之以情是為了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也要以曉之以理為前提。實踐證明,只有知書識“理”,才能通“情”達“理”,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原理;而“理難清”(對原理理解不準)和“不講理”(不能正確運用原理),則是學好思想政治的大忌。
怎樣搞好基本原理的教學呢?筆者認為,必須抓好“分類”、“理解”和“運用”三個環節。
一、正確歸類
高中政治學科的原理較多,只有正確分類,按類梳理,才能準確理解和運用,避免出現混亂。思想政治學科的原理通?梢詮娜齻方面來分類:
。ㄒ唬┌磧热莘诸
高中思想政治課(必修)的原理,具有明顯的“學科屬性”(即分屬于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的范疇)和“板塊屬性”(即分屬于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的某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因此,我們在原理教學時,應當將每一原理歸人到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中,并按一定的邏輯將各個原理納入各自所屬的體系中。這樣,就可以在整體中、在比較和聯系中對每一個原理的學科屬性和板塊屬性有清楚的界定,在運用原理時,才能做到“門當戶對”。否則就會出現“張冠李戴”,把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內部的以及其相互之間的原理混為一談,在答題時出現原理選用錯位。例如,2004年江蘇卷第38題的第(1)問要求回答三個材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觀點,面對這一問題,不少考生無所適從。實際上,只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對現行哲學中的原理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個體系進行歸類,熟悉了教材中已涉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就不難正確、全面地作答。
按“學科屬性”將原理分類比較簡單,毋需贅述。這里僅對按“板塊屬性”分類作簡要說明。按“板塊屬性”進行原理的歸類梳理,通?梢試@一個中心問題或一條基本線索來建構反映原理之間邏輯關系的邏輯結構體系。它具有提綱式、線索式的特點,簡明扼要又重點突出。例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有關原理包括: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適合我國國家性質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
需要說明的是,要科學地按上述“板塊屬性”進行歸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這種分類往往可以按多種內在邏輯進行,因而就顯得復雜多樣。如果我們在復習中一味地追求這種“多樣性”,則會適得其反,到頭來只能是“剪不斷,理還亂”。
。ǘ┌磳蛹壏诸
原理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反映。由于復雜事物包含若干層次,整個世界的層次是無限的,因此原理也必然是有層次的。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對每一原理所處的層次進行正確定位。
按層級對原理進行分類,通常是以單元或課、框為單位,構建反映原理之間的層次關系(或順序關系)以及各個層次構成的基本內容(或要素)的層次結構體系。例如,辯證唯物論的原理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層次:第一層:世界物質性原理。第二層: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它包括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也稱意識能動性)兩個原理。第三層:意識能動性原理。它包括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和意識的反作用兩個原理。第四層:意識的反作用原理。它包括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和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兩個原理。
。ㄈ┌幢憩F形式分類
政治學科的原理,按其表現形式來分,大致說來主要有“概念型”、“判斷型”、“關系型”三大類。
“概念型”原理,即基本概念本身就作一個獨立的原理。如經濟生活中的“價值規律”、政治生活中的“國家主權”、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樣性”、生活與哲學中的“矛盾”等。對于這種概念型原理的復習,主要是搞清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其適用的條件等。
“判斷型”原理,通常表現為一個判斷,對所反映的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如經濟生活中的“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政治生活中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生活與哲學中的“真理是客觀的”等。
“關系型”原理,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間的關系呈現出的原理。如經濟生活中的“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生活與哲學中“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等。對于這類原理的復習,首先要搞清其中的基本概念,其次要全面把握概念間的關系。
二、全面理解
如果把原理比成中藥的話,則前面對原理的分類就可看成是將中藥有序地放入了相應的藥柜,便于選取。然而,如果對每一味中藥的藥性以及不同藥之間的關系沒有充分的掌握,那么就不能有針對性地選用,更不能正確地配伍,也就不能嫻熟地利用這些藥物來治病救人。同理,只有在對原理進行正確的分類以后,進一步準確、全面地理解這些原理,才能正確發揮其在認識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全面準確理解原理,就要求我們既要正確把握原理本身所揭示的規律,又要懂得這一規律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方法論意義。
。ㄒ唬┱_理解原理本身所揭示的規律
首先,準確把握原理中的有關概念。
其次,對于“判斷型”和“關系型”的原理,還要進一步理清概念間的關系以及“關系”成立的條件、應注意的問題等。
例如,對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要在把握了“物質”和“意識”這兩個基本概念之后,進一步懂得物質對意識的作用、意識對物質的作用、兩種“作用”的關系,以及在理解這兩種作用時易犯的錯誤。具體說來,理解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應注意如下方面:
第一,物質對意識有決定作用。表現在:(1)從意識的起源來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自然界的長期進化,就不會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就沒有人的意識。(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只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沒有人腦這一高度發達的物質器官,就不會有人的意識。(3)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沒有客觀的物質世界,就沒有了被反映的對象,就不會有人的意識。(4)從意識的來源看,一切認識歸根到底都來源于社會實踐,沒有社會實踐,也就不會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5)從意識能動作用所需的條件看,意識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和反作用,都必須以客觀的物質條件和客觀事物的屬性為基礎、以對客觀規律的尊重為前提。
第二,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1)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而且這種反映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預見性。當然,限于主、客觀條件,人們的認識仍有待于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就個體而言,由于受時間、空間和認識條件的制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但就整個人類而言,認識能力又是無限的?傊,世界上只有未知事物,沒有不可知的事物。(2)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從性質看,這里的反作用包括正確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和錯誤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從途徑看,意識的反作用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從實質看,意識只是對實踐活動起引導作用,直接引起客觀事物變化的還是物質的力量而不是意識本身。
第三,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1)兩種作用是對立的。決定作用和能動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決定作用是第一性的,能動作用是第二性的,能動作用的發揮是以決定作用為基礎和前提的。這兩種作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顛倒了它們的地位,就會犯唯心主義的錯誤。(2)兩種作用又是統一的其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承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就必須同時承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割裂這兩種作用,就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再次,還要明確原理適用的條件。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在人類社會表現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因此,只要涉及主觀與客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都可以適用這一原理。
。ǘ┟鞔_原理對應的方法論意義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是行動的向導。揭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是為了正確地運用規律,按規律辦事,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在正確地理解了原理內容即懂得了有關的規律之后,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明確該規律對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所提出的內在要求,明確相應的方法論意義。把原理和方法論要求一一對應起來。
例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主、客觀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主觀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要求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要求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求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在談方法論意義時,有人往往狹隘地理解,僅僅在教學哲學的原理時才聯系方法論意義,這是不對的,也是有害的。事實上,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原理也是對客觀事物規律的揭示,對人們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也有指導意義,只不過是不如哲學原理對應的方法論意義明顯罷了。因而在教學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原理時,也要懂得與其相應的方法論意義。例如,國家間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這一原理正確地揭示了國際關系變化發展的規律,它要求我們在分析當代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及其變化時,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變化。又如,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這一原理要求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減少進入流通領域的紙幣數量,增加社會供給,控制社會需求,從而保持物價的穩定,防止和抑制通貨膨脹。
。ㄈ⿵膬仍诼撓瞪习盐赵
如,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要求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論的根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還必須與辯證法、認識論有機結合起來。從唯物論角度講,要做到從實際出發,就必須堅持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主觀主義,包括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從辯證法角度講,堅持從實際出發,就要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實際出發,即堅持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承認矛盾的特殊性等等。從認識論角度講,堅持從實際出發,就要做到認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實際應用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掌握“批判的武器”,歸根到底是為了進行“武器的批判”。要真正做到原理的融會貫通,就必須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學會運用,這樣才能深化理解原理,并能用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認識的根本目的。
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時,出示了以下材料:2011年5月1日,增設了“危險駕駛罪”的刑法修正案(八)開始施行,對于醉酒駕車行為,從過去的行政處罰上升為刑事處罰。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市民認為,“醉駕入刑”的舉措難以解決屢禁不絕的醉駕難題。理由在于:(1)醉酒駕車仍然是多發現象,頂風違法時有發生。(2)“醉駕人刑”執行起來能否保持標準統一、是否能夠嚴格依法執行尚存疑問。由此讓學生回答:根據“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分析和評價該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觀點。
解答該問題的思路如下:(1)該市民所述理由是“醉駕入刑”施行過程中的困難。這些困難確實存在。理由1醉酒駕車的多發性和頂風違法,表明人們對該法律的認識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理由2執法標準能否統一,表明該法律的執行需要一個完善過程。這些是新事物發展中的曲折性表現。上述理由夸大了這些困難,把困難看成不可逾越的障礙,而不是看作前進中的困難,夸大了曲折性,從而否認了前進性。(2)“醉駕人刑”是有利文明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新事物!白眈{人刑”作為新事物需要經歷一個被人們逐步認可、自身逐步完善的過程,雖然不可能迅速解決頑癥,但總的趨勢是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白眈{入刑”的施行不可能一帆風順,而是在曲折中向前發展。(3)因此,該市民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其觀點。
該案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醉駕入刑”的必要性和復雜性,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學生對“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的理解和運用。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被逎脑砦ㄓ性趯嶋H運用中,才能綻放智慧的光芒,結出累累碩果。
。ㄗ髡邌挝唬航K省海安縣教育局教研室)
【思想政治課原理教學摭談】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摭談08-18
政治-思想品德 - 談政治課教學的優化08-13
試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激情」08-17
快速作文摭談08-17
摭談變異修辭08-17
談思想政治課興趣的培養08-17
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創新素質的培養08-17
新教材作文教學摭談08-17
新教材口語交際教學摭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