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馬哲論文>規律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探究

    規律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探究

    時間:2023-02-23 23:45:56 馬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規律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探究

    規律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探究
      
      作者/吳遠,鄧姍
      
      【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在實現路徑中,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包括滿足需要是理論接受的動力源規律、接受主體與教育主體雙向互動規律、能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一規律、認知接受與情感接受滲透影響規律、內化外化循環往復發展規律等,這些規律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起著支配作用。借助這些規律的指導,可以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針對性、實效性,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內化為大眾的主體意識,進而轉化為自覺的社會行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規律
      
      中圖分類號:A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660(2012)03-0057-05
      
      規律是客觀事物發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穩定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聯系和必然趨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路徑,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諸要素之間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以及此過程運動變化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趨勢。目前,學術界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什么”、“為什么”要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針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的內在邏輯、基本規律進行的微觀研究還相當薄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的一般規律,才能使之建立于科學的基礎之上,取得教育的預期效果。
      
      一、滿足需要是理論接受的動力源規律
      
      滿足需要是理論接受的動力源規律即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的需要訴求是其能否接受認同理論內容、及其接受層次的內在依據和原動力。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有其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人對思想的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行為科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思想與行為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需要的層次性會影響接受的層次性,F代心理學也認為,在人的心理和行為中首要的和基本的驅動力是需要。馬克思從宏觀的歷史唯物論角度來研究人的需要問題,認為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內驅力,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又有社會性和歷史性;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反復性,又有發展性。
      
      馬克思主義最關心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要解放人自身,即從政治、物質以及精神等壓迫中解放出來,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兼具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雙重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價值即理論教育為統治階級、執政黨以及特定國家、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個體價值即政治理論教育對“現實的個人”的有用性,即為“現實的個人”提供可靠的精神動力、正確的思想保障和科學的行動指南。完善人、發展人和提升人,促進和實現現實的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歸宿和落腳點。人的全面發展的動機是由人的需要所引起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也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馬克思主義能否被大眾接受與認同,根本上依賴于理論能否滿足大眾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①。由于內在需要不同,理論接受主體對來自客觀外界的教育影響不是簡單接受的過程,他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由需要發展起的愿望、意向、動機、價值觀等對信息予以選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接受主體有著精神訴求需要、社會認同需要、自我定位需要、人格完善需要、政治參與需要等不同需要。需要的差異會影響接受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心程度和接受程度,需要的滿足方式也會影響接受理論教育的方式。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應當關注接受主體的精神訴求需要,把握正確的思想導向;關注社會認同需要,注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關注自我定位需要,做好心理的疏通引導;關注人格完善需要,挖掘潛在的素養能力;關注政治參與需要,培養理性的判斷能力。在發現和保護接受主體已有需要的同時,積極挖掘其接受理論教育的需要,在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上與他們的內在需要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引導接受主體實現滿足社會需要與滿足個人需要的統一、體現社會價值和體現個體價值的統一,促使其有效地接受理論教育,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
      
      二、接受主體與教育主體雙向互動規律
      
      接受主體與教育主體雙向互動規律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是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雙方共同參與、發揮不同層次的主體作用,相互作用、影響互動的過程。合作學習論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信息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無論是接受教育信息、內化、外化或反饋檢驗階段,都需要充分發揮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兩個方面的主體性,使雙方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將教育主體的施教過程與接受主體的接受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縮短雙主體之間的信息傳送過程,提高信息的轉化效率,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少數精英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者通過與教育對象的互動,激發其接受理論教育、并轉化為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的主動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教育對象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地規范和引導其思想和行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復雜的多環節反復運行的過程,教育主體作為理論的信息傳導者,是接受主體接受活動的引導者,擔負著組織、策劃、指導、評價、反饋等重要任務,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保證方向、把握時機、消除障礙、人格感染等作用。接受主體要對理論內容進行選擇獲取、整合內化、外化踐行和反饋調節,使之有效地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政治觀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并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這一過程往往不是教育者教育、教育對象接受的機械疊加,而是意味著彼此形成一個雙向互動過程。一方面,大眾化過程中教育對象作為接受主體,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展開互動交流與對話的關系。
      
      第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是一種平等與不平等的統一的關系!敖逃呤莾仍谟谇榫车念I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雹诮逃黧w是“社會價值的代表”,其自身的專業性、可信性、人格特征及社會期望等因素,決定了他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接受主體受自身條件的限制而發揮一定的主動作用,雙方都以一定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為媒介展開交往。在雙方的關系中,任何一方主體性的缺失,都不可能實現施教過程和接受過程的順利對接、互相融通。教育者主體作用是教育對象主體作用發揮的條件,教育對象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教育者主體作用發揮的目的。兩者相互依存,彼此不能替代。
      
      第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是互動關系。雅斯貝爾斯指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雹佟皩W生的道德態度就在師生之間的每一次交往互動中得到了培養,如同人與人之間的所有的互動一樣,這些互動具有道德意義!雹隈R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是理論內容、道德情感的交流與互動,這種互動關系貫穿于大眾化過程的始終。因此,教育者的引導、指導作用不應該表現為從外部對教育對象進行強制性干預和控制,而應滲透在對其理論的傳授與情感的互動中,對教育對象的思想理論狀況和價值判斷傾向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教育對象的新思維、新觀念也會影響教育者與時俱進,使教育者更新拓展教育內容和方法,從而彼此形成一個相互影響、互促共進的過程③。
      
      三、能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一規律
      
      能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一規律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接受與吸收轉化的活動既是個體能動的活動,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要受其他方面的制約,具有受動性,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現實的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具有“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兩重性,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一④。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的能動性主要表現為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接受和轉化活動的自主選擇和自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恩格斯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雹菝珴蓶|指出:“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雹藿邮苤黧w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對象,具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驅動的實踐能力和反觀自省的認識能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自主的教育,必須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條件才能順利進行。首先,接受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對教育內容和教育信息具有自主選擇性。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不是盲從或消極被動,而是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這種選擇實踐通常指向明確的目的,總是選擇那些符合自己“期待視野”的信息,并按照自己已有的價值觀念和認知習慣重新加以理解。其次,接受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具有自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獨立的自我意識,使其具有強烈的思考理解欲望,已有的閱歷經驗和思辨能力又使理解、選擇、評論成為可能,在此過程中通過自我教育更新達到自身的超越。正是通過接受主體自主選擇和自我教育能動性的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被接受吸收與轉化。
      
      接受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并不是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離開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環境,必然要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的受動性主要表現為其對環境的依賴性、對教育主體的被動性和受自身制約的受制性。第一,接受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受社會環境的制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想觀念同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相聯系,是隨著社會關系、社會經濟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是由環境決定的。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人的發展,決定人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政治素質。因此,接受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第二,接受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受教育主體的影響。教育者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和精神狀態,可以影響接受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程度和對理論內容的價值取舍,關系著接受主體如何運用正確的理論改造主觀世界,并不斷進行精神境界的提升,從而直接關乎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第三,接受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受自身的規定和制約。接受主體自身的思想理論狀況、思維認知水平、道德價值取向等因素也會影響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內化和吸收外化過程?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的吸收轉化過程既受到其個體能動性的影響,又被受動性所制約,接受主體的能動性更多地體現了其自主要求,受動性更多是體現社會的要求。
      
      四、認知接受與情感接受滲透影響規律
      
      認知接受與情感接受滲透影響規律即接受主體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認知的接受和情感的接受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情緒分化理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大多數活動是在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的驅使下進行的。心理學也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認知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和必要條件,決定著情感的性質和方向,情感又促進或阻礙認知的發展。只有當認知和情感融洽一致的時候,判斷才能正確,認知才能深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的認知接受與情感接受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只有充分掌握接受主體的認知心理、情感心理的變化規律,發揮二者的積極作用,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
      
      認知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特性與聯系的反映,是揭示事物對人的意義、作用的心理活動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能力是接受主體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來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應用已有的思想政治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和選擇,安排自身的行為價值取向。接受主體認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得失成敗的首要標準。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映,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體需要而產生的指向性心靈體驗。情感在教育中的選擇作用十分明顯,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雹偾楦惺钦J知發生的內在動力,“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②。在接受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接受、吸收和轉化過程中,情感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這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雹矍楦惺锹撓嫡J識和行為的中間環節,是實現認知向行為轉化的內部條件。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的情感體驗是理論教育接受轉化中正負效應的關鍵。沒有情感的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就難以為接受主體內心接受,規范和引導其思想行為的教育目的也難以實現。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認知參與的過程,更是情感介入的過程,情感在不同情況下會影響知識的接受和轉化。社會變革過程中,受“工具理性傾向”的影響,部分接受主體思想意識呈現出功利化價值傾向,在自我教育過程中,“自我中心傾向”使其習慣于更多考慮自己的需要,傾向于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并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進行選擇和整合,較少從社會需要的立場來分析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割裂或對立了理論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性,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教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以單純理論灌輸為主的“傳統顯性教育路徑己無法應對大眾日益突出的‘去意識形態化’或意識形態冷漠化的心態現實,如果傳統顯性路徑再普遍地存在著低水平的說教現象,反而會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心態的冷漠”④。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能僅從理性的層面對教育對象進行理論灌輸,提高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水平,還需要通過人文關懷和心靈交流,提升其情感認同,使教育對象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在積極互動的基礎上協調統一、良性循環,產生知情互促的和諧心理狀態,在激發調動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促進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悟、認同和接受。
      
      五、內化外化循環往復發展規律
      
      內化外化循環往復發展規律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接受主體思想理論和信仰由知向行的轉化,要經歷一個循環往復的內化外化過程。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H.C.Kelman)提出了態度變化過程的三階段理論,認為態度的改變是一個從服從到同化再到內化的過程。內化是把情感認同的信念同已有的信念聯系起來,對其進行判斷、分析、吸收、認同與接受,并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①。列寧曾將認識過程簡要的概括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過程!雹谛睦韺W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直到新的質變的過程。認識發生學也認為,認識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是一個反復遞進的過程。由此可見,認識和行為的形成是內化與外化辯證統一、迂回曲折發展的過程。
      
      “善被理解為人的實踐!雹鄣赖卤举|上是實踐的,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和發展人的德性,德育過程的實質是教育對象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消化、吸收、實踐德育內容,使理性認識通過感性體驗,實現內化和外化的過程。內化是接受主體將教育過程中傳授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形成用以指導自己社會行為的主體意識的過程。外化是接受主體將自身內化形成的思想觀念和理想信念自主地轉化為行為,并養成相應的行為習慣的過程。內化與外化在此過程中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內化是外化的前提和依據,不經過內化,個體就不可能接受,外化也不可能存在。外化是接受的實現形式,是內化的目的和歸宿,沒有外化,內化就失去存在的意義。接受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觀點并不牢固,思想正確與否不是以其主觀判斷為標準,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固有規律和社會規范為標志,即接受主體獲得的觀念必須投放到社會實踐中去進行檢驗才能使之深化,進而形成用以指導其社會行為的主體意識,即內化。教育目的不能僅停留在理解認同的知性水平上,內化的最終結果必須由能動的主體意識轉化為自覺的社會行為,即外化。內化外化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全過程的主線,是衡量教育成敗的客觀標準。認知主體的內化與外化是一個不斷矛盾運動的過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循序發展的。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系統闡明認識的發展過程,概括了人類認識的總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雹芙逃龑ο蠼邮荞R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是對教育者所傳遞的教育信息(理論、思想、規范、要求等)通過注意、理解和整合最終形成穩定的理想信念、并轉化為行為品質的過程,整個過程是否順暢,不但受到認知參與和情感介入的相互影響,受到教育對象的內在需要、主觀能動性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社會環境、教育者自身素質、教育內容和教育媒介等因素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次思想整合和思想斗爭,內化和外化也只有在施教系統和受教系統之間的各個環節中反復運行才能逐步實現。因此,接受主體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并逐步轉化為精神動力和實踐行動,必然會經歷一個循環往復、曲折發展的過程。
      
      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中,滿足需要是理論接受的動力源規律、接受主體與教育主體雙向互動規律、能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一規律、認知接受與情感接受滲透影響規律、內化外化循環往復發展規律,是貫穿始終的,是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中各個要素之間基本關系的反映,是對基本矛盾運行規則和趨勢的揭示?茖W地認識和把握內在規律,對進一步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路徑、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無疑是一個具有現實價值的研究視閾。
      
      

    【規律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探究】相關文章:

    SCSI冗余路徑軟件的研究與實現08-06

    以探究學習實現主動內化08-17

    基于“共生效應”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路徑設計研究08-16

    生命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08-24

    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然規律08-17

    探究串聯電路中的電流的規律08-17

    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規律08-17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究08-16

    淺議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實現08-0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