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
內容提要:本文試圖在歷史敘述中回答當代中國人的基本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在什么地方?我們往哪里去?
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
一、農民與帝國
1、帝國是暴力競爭的產物
當掠奪性活動的利益高于生產性活動、并可以長期保持穩定之時,人類社會便出現了以暴力掠奪為專業的群體,出現了這種分工的社會表現形態——“暴力-財政實體”[1]。暴力-財政實體內部有暴力賦斂集團和福利生產集團[2]。暴力-財政實體內部的各種正式關系,總是由最強傷害能力的擁有者規定或認可的。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權利安排,從政權到產權到種種人身權利,都是暴力保護下的某種安排的稱謂!∮形墨I可證的中國文明史早期,井田制中的庶人在公田里偷懶。公田里草荒嚴重[3]。社會主要物質生產者難以監督和懲罰的大規模偷懶行為,造成了貴族和庶人雙方的損失,削弱了國家的整體實力,使之在暴力-財政實體林立的諸侯競爭中處于不安全的地位。這種困境逼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初的分田和土地自由買賣,公田上的勞役也轉變為“初稅畝”中的實物。
隨著井田制的逐步瓦解,世襲貴族也逐漸被官僚所取代,郡縣制開始替換分封制[4]。由秦國發揮到極致的國君集權制度,下層有一個能“盡其民力”和“地力”的自耕農制度,中層有一個由號令賞罰驅動的官僚代理制度,上層有一個控制一切資源的血緣繼承的獨裁者。憑借這個體制和獎勵耕戰的政策,秦國將作為主要物質生產者的農民的生產潛力激發出來,將各種人力資源的體力智力和勇氣激發出來,并將激發出來的強大力量聚集在專制國君手中,形成了集中使用的巨大優勢。依靠這種優勢,秦國在暴力競爭中淘汰列強,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社會來說,秦帝國的建立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戰亂和半無政府狀態,為社會確立了秩序,因而深受歡迎。但是,帝國制度在解決老問題的時候又造成了官僚集團瞞上欺下追求代理人利益的新問題。同時,帝國無可匹敵的強大導致了統治集團不受制約的自我膨脹,導致了對被統治者的過度侵害,自耕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沉重的勞役和刑罰制度所取代,帝國的根基破壞了,秦帝國二世而亡。
帝國制度是在多種暴力-財政實體競爭的環境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社會組織形式。這套制度調動資源的能力、戰爭能力和穩定程度接近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化。這是一套經過上百個國家二十多代人斷斷續續的積累和摸索,將不同領域和不同層次的制度組合匹配而成的高效率的體系。這套體系高度適應草原地帶游牧民族不斷入侵的地理環境[5],高度順應眾多暴力-財政實體爭霸中原的歷史演化路徑,同時又密切對應著作為自身基礎的小農經濟。這套高效率的綜合性適應體系[6],成為稱雄天下兩千余年的具有獨立生命的歷史活動主體,占據了歷史舞臺的中心,譜寫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篇章。
2、帝國的均衡與失衡
西漢總結秦帝國的教訓,確立了帝國內部暴力賦斂集團與福利生產集團的均衡關系[7]。
儒家學說比較完美地描述和論證了這種均衡關系。在儒家的理想設計中,千家萬戶自耕農每年向帝國交納百分之十的賦稅;國君通過多層次的官僚代理網征收賦稅,征集兵員,保護帝國及其臣民的安全,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學說將這套秩序描繪為天道的體現,被皇帝確立為獨尊的官方意識形態,并且成為中國社會普遍接受的對公平和正義的看法!∪欢,在實際生活中,在統治集團與被統治集團的基本關系方面,現實關系總是頑強地偏離儒家的理想和規定,偏離所謂的王道和天道,呈現出日漸墮落的總體趨勢。這種偏離均衡點的趨勢,發源于官僚代理集團對代理人私利的不懈追求。最高統治者無力約束這種龐大的私下追求,弱小分散的小農階級又無力抵抗各級權勢集團整體或個體的巧取豪奪,于是就有了現實的潛規則體系對儒家宣揚的正式規則的替代,就有了王朝更替和治亂循環[8]。王朝更替是對過度失衡的自我校正機制。
帝國不得不承擔官僚代理制度的弊病。當官僚代理制度以郡縣制的面目大規模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中國正在分封制培育出來的諸侯大夫的戰爭中流血。官吏代理人對他治下的各種資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要比分封的諸侯大夫弱得多,短暫得多,與中央對抗的能力也就弱得多。對國君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容易控制的高效而穩定的制度。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了:官吏與其治下民眾的利害關系更加短暫脆弱,就好像牧人受雇放牧別人的羊群一樣,官吏代理集團比分封的貴族集團更不關心百姓的死活。
帝國制度下的農戶是以一盤散沙的狀態存在的。農民生活在里甲制度的嚴格控制之下,他們力量微弱,反抗官府壓榨的收益很微薄,卻面臨著殺雞嚇猴的巨大風險。在這種個體反抗風險遠大于收益的利害格局之下,退縮忍讓通常是農戶的最佳生存策略。此外,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水平高,與外界交易的次數少、數量小,忍一忍也不是很要緊。
小農經濟對貪官污吏的耐受性很強,對帝國官僚制度的適應能力很高,直接結果便是支持了帝國的統治方式——就好像耐粗飼的家畜品種支持了粗放的牧養方式一樣,小農經濟也支持帝國粗放遲鈍的管理,并且間接抑制對帝國統治方式的耐受性較弱的工商集團的發育。另外,小農經濟對貪官污吏的承受能力又孕育了導致帝國崩潰的隱患。由于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比較容易得逞,這個集團的收入水平較高,這就激勵更高比例的人口加入貪官污吏的行列,激勵壓榨程度逐步升級,直到十羊九牧的生存危機出現,引發大規模的暴烈反抗。
小農經濟的分散自給特性決定了農民階級以兩種形態交替存在:和平生產時期的一盤散沙狀態與造反時期的集團狀態。這兩種狀態對統治集團的利害影響在能力和方向上大不相同,因而在相同的幾大社會集團的構成格局中,產生了兩種大不相同的社會秩序。對造反集團狀態的敬畏決定了統治集團對儒家規定的正式秩序的敬重,對一盤散沙狀態的輕視又導致了魚肉百姓的潛規則的盛行。王朝建立初期,農民造反集團的余威尚存,儒家正式秩序實現的程度偏高。承平日久,潛規則在軟弱可欺的零散小農的土壤上成長發育,儒家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漸破壞。
顯然,上述失衡過程是一個勢所必然的趨勢,帝國的歷史越長,這個趨勢就表現得越分明。在這個過程的末端,則是循環出現的帝國崩潰和隨之而來的無政府狀態,以及逐鹿中原的軍閥混戰。而在爭奪天下的混戰中,最終獲得競爭優勢的體系,又勢必屬于駕輕就熟,無須冒險試驗的帝國制度。這是戰爭效率最高,社會認同最廣的制度。于是,帝國制度再一次出現在新一輪王朝循環的開端。論文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
在帝國承平日久,人口增加之時,農業依賴的土地資源也日漸緊張,帝國各階層對土地資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資源競爭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方面破壞了帝國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制度,另一方面,又把大量人口吸入了在生存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的官吏集團,加劇了帝國官吏集團膨脹和腐敗的原有趨勢,更大幅度地偏離儒家對基本秩序的規定。最后導致秩序崩潰,天下大亂,人口銳減,直到資源相對充裕,掠奪的收益低于保護或從事生產性活動為止。
帝國無法吸納自身創造的過剩人口,這是儒家認知框架無力分析也未曾認真看待的更深層次的危機。帝國秩序的破壞與人口壓力增加的同步交織確實容易攪亂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但是,帝國對儒家秩序的周期性偏離與復位,畢竟有別于農業文明基礎上的人口與土地均衡關系的破壞與重建,盡管這兩種失衡共同以王朝更替和治亂循環為常規的自我校正機制。
帝國制度輪回十余次而基本結構不改,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形成沖出農業文明的力量。因此既不能解決人口與資源關系的長期性問題,也不能形成構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會力量,從而解決統治集團墮落的周期性問題。
3、官營工商業與民營工商業
歐洲形成了沖出農業文明的力量,那是民間工商業推動完成的。
在中國歷史上,工商業的形成和發展與官府的關系極其密切。官營工商業以強制手段直接占用和支配人力物力資源,從事工業生產和內外交易活動,滿足統治集團對武器、祭祀用品、交通工具和衣食住用等生活用品的需要。
帝國的官營工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制造出了精美的產品和宏偉的建筑,創造出復雜的分工協作體系。帝國的代理官員是這套生產體系的直接管理者。
但是官營工業生產體系面臨著一道難以突破的邊界:在自身的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中,分工越細,代理鏈越長,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帶來的利益也就越低。當管理成本高過分工所帶來的收益的時候,分工發展的進程就會終止。
帝國制度下的民營工商業也在緩慢發展,不過民間工商業的生存和發展總要受到許多外部限制。帝國的權力太大了,有利可圖的領域一定會被它霸占和壟斷,可是行政管理的效率逐層遞減特性又注定了它經營不善。經營不善的惡果又要以成本攤派和無償征調的方式轉嫁給民營工商業集團。于是,通過壟斷和攤派這兩種方式,官營工商業既侵占了民營工商業的發展空間,又削弱了他們的發展能力!≡谶@種環境中生存的民營工商業,并不能發展為賦稅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盛衰對帝國便不那么重要。在和平環境中,他們要求的發展和擴張條件很難得到帝國官員的支持配合;在帝國的危機時期,民間工商業通常是一次又一次勸捐勸賑甚至無償剝奪的對象。
歐洲存在著類似戰國時期的暴力-財政實體林立的競爭環境,這雖然導致了市場的割裂和戰爭的損耗,導致了相對中華文明及其帝國盛世的落后,但也降低了暴力賦斂集團為所欲為的能力,同時還為資本抽逃提供了去處。歐洲統治者的額外索取不能超過資本抽逃的費用,超出的部分,不得不以權力交換,否則就要破壞自身的財政基礎和政治穩定。相比之下,中國的大一統帝國卻不怕資本飛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民間資本根本沒有討價還價不成時的退出的空間,只能被帝國按住腦袋萎縮在角落里。長此以往,當中國的農業型財政基礎被遠方的工商型財政基礎超過之后,生產能力和加害能力全面落后的大一統帝國,早晚要被版圖小得多、暴力和生產力水平卻高得多的新型競爭者打敗。
帝國演變的三個過程
一、前期:從封建社會到秦漢帝國
在封建社會中,君主是地方豪強和諸侯的領袖,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機構。到了秦朝,始皇帝通過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36個郡縣,并派遣官員到各地進行管理。此外,他還修建了萬里長城,設立了郡縣的監察機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制度。這樣,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
在漢朝,中央集權的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漢武帝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使官員的選拔、考核、任免等制度更加規范化和系統化。此外,漢朝還建立了科舉制度,通過選拔人才來補充官員隊伍,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和治理能力。這些制度的建立,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中期: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帝國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嚴重,各地豪強紛紛自立為王。到了隋唐時期,中央集權的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隋朝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度,將行政、軍事、財政等職能分別分配給不同的官員負責,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唐朝時期,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對官員的等級和職務進行了劃分和評定,加強了官員的管理和考核。
三、后期:從五代十國到元明清帝國
在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分裂和軍閥混戰的局面愈加嚴重。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的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元朝實行了行省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多個行省,設立了總管府,由總管府管理各個行省。明朝時期,設立了三司六部制度,將行政、軍事、財政等職能分別分配給不同的官員負責,加強了政府的管理和效率。清朝時期,設立了軍機處和內閣制度,實行了封建專制的統治。
【中國通史的一種讀法:帝國組織的興亡條件及其演變】相關文章:
《秦帝國的興亡》08-17
歷史教案-《秦帝國的興亡》說課稿08-17
物流的發展及其演變軌跡08-05
第一冊《秦帝國的興亡》說課稿08-17
漢字的演變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08-11
“引讀法”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操作方法08-08
FIDIC條款及其實施條件08-05
閑暇活動的健身作用及其組織08-07
讀《第三帝國的興亡》有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