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新聞傳媒學論文>“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時間:2023-02-23 21:14:48 新聞傳媒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于2000年6月17日、18日在北京舉辦了“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在人類邁向21世紀的轉折時刻召開的。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東北亞近鄰國家的專家學者在新世紀來臨的關鍵時刻切磋交流,討論大家共同關心的國際性話題,既有利于學術的發展,也加強了相互之間的了解。
    參加這次國際研討會的,韓國方面有來自漢城大學、慶南大學、昌原大學的學者教授,有來自韓國放送公司和漢城放送公司的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專家。日本方面有來自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的專家學者。中國方面,除了北京廣播學院的學者之外,還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青年政治學院、中國新聞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甘肅大學、四川大學、南昌大學的教授專家。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等單位也有研究者參加了會議。眾多學者專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取長補短,時有交鋒,通過充分的溝通,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收到33篇論文,有28位專家作了大會發言。這些論文和發言集中于三國廣播電視狀況、高科技新媒體、國際傳播和人才培養幾個方面,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視野開闊,內容豐富而精彩。
    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任胡正榮教授、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副學部長一之瀨邦夫教授、韓國漢城大學康賢斗教授的三個主題發言獲得了與會者的高度評價,人們認為,提出重要的問題比給予正確的答案更有價值。劉志明副研究員關于“電視與中國人對日本的意識”的論文是眾多論文中少有的涉及兩個國家的討論,其調查統計數據的代表性受到了與會者的追問,對此,他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有學者對單萬里副研究員在“影視紀錄片的未來”演講中關于紀錄片“虛構”含義的判斷提出了質疑,經過交流,至少對“真實”的相對性人們取得了共識。韓國學者金永周教授對韓國廣播電視人才需要與培養的論文獲得了與會者的好評。張英華教授討論了未來記者的培養。李興國教授介紹電視學院的演講和錄像片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鑫教授與博士生賈秀清的論文表述華美,對從現實語境走向多媒體語境下的電視生存進行了宏觀的思考。胡智鋒副教授的發言討論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電視節目生產的本土化問題,指出節目內容、文化構成、審美品格和表述方式的“本土化”的目標,并進而提出“精品”、“品牌”及“本土化與全球化相互結合”的具體措施。陳崇山研究員關于中國廣播電視受眾研究的論文為人們描述了這一領域的全面圖景。青年教師鄧理峰的論文描述了電視傳播中的傳受關系。研究生周亭的論文介紹了中日韓電視交流的概況。劉樹田教授及其研究生的論文“揚資源優勢,創西部特色,塑西部形象”、段京肅教授的主題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中的問題”的發言,都談到西部開發的問題,特別是開發中的矛盾與困難,這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興趣。溫飚副譯審發言討論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具體戰略、模式和觀念,提出體制、結構和管理上變革的必要性。中國年輕學者徐征峰和趙雪波的論文討論廣播電視在國際傳播中的特點。韓國年輕學者許進教授關于國際傳播新動態和韓國對策的研究使中國學者對韓國衛星電視和因特網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第二、這次會議特別關注網絡媒介的發展。
    在提交這次會議的30多篇論文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論文直接討論的是網絡傳播的熱門話題,重點探討了網絡與傳統廣播電視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傳播關系。三國學者對先進科學技術和新型傳播媒介的強烈興趣,顯示了學術界在未來開展新型網絡廣播電視教學方面的極大潛力,也體現出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鮮明的時代特征。 韓國研究者孔正杓先生介紹韓國放送新媒體發展的演講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人們迫切希望了解其中軟硬件設施和裝備發展的技術細節。日本教授橋本孝良是廣播專家,他談的是因特網對傳統廣播的威脅,及廣播的應對之策。鐘大年教授的發言通過對因特網的分析,提出了“供使用的媒介”和使用者“存儲”、“取用”的新觀念,指出在新形勢下變革傳播概念的重要性。日本宮崎正弘副教授探討的是傳播方式的變革和節目制作方法之間的關系,配合他演講的多媒體畫面相當生動。閔大洪副研究員關于中國網上廣播現狀與前瞻的分析具體而細微,給人以豐富的信息。劉仁圣教授的發言言簡意賅,對傳統媒體的網上之路提出了“建立權威”、“以受眾為中心”和“全方位開發”的發展戰略及其實施策略。曹璐教授與青年教師羅哲宇共同提交的論文是研究網絡廣播數字化生存現狀和發展走向的,論文提供了翔實的調查研究資料。劉建明教授暢想了網絡電視“人觀寰宇”“實境化”的美妙圖景。石長順教授則以“挑戰”和“應戰”的觀點探討了網絡時代中國電視的發展,提出了“借船出!焙汀皟蓷l腿走路”的生存之道。董天策副教授對廣播電視與網絡的生存格局羅列了“消融”、“并存”和“發展”三種說法,并得出了樂觀的結論。劉林利的論文全面描述了網絡時代中日兩國廣播電視的方方面面。

       
    “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來自: 第一范文網  
    第三、這次會議還特別對節目市場機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國際節目交流和節目市場問題涉及產業化經營的具體方法和體制創新的實施策略,反映了世紀之交世界全球化、市場化的發展新趨勢和專家學者對這種新形勢的努力思考和積極對策。例如,郭鎮之研究員的論文從全球化時代電視節目的市場與經營談中國電視的制播分離。韓國金禹光先生對多媒體、多頻道時代傳統的無線廣播電視的經營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確保節目內容”、“事業多元化”的發展戰略。陳衛星副教授介紹了法國電視體制市場化轉型的經驗。張志君副研究員詳細介紹了國外廣播電視多種經濟來源排列組合籌資運作的方法,總結出“產業化經營”、“集約化運作”、“高智化拓展”的電視經營之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廣播影視信息網絡中心馬慶平的論文解答了日本和韓國學者對中國有線電視產業發展的問題。黃升民教授的論文探討了網絡設施與行政組織的雙軌組合。周鴻鐸教授則詳細全面地回答了與會者對中國電視產業集團的組建及其經營策略的疑問。
    這次會議的不足之處是比較研究內容的欠缺。這說明三國學者對另外兩個國家的情況還不夠熟悉,信息交流不足。但是,這也顯示了這三國學者今后加強這一方面工作的必要性和取得相應成果的巨大潛力。此外,在這次多語種交流的會議中,語言的溝通還屬于比較困難的問題。這提示出,學者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加強英語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同時,組織機構培養多種語言的優秀翻譯人員,添置必要的會議硬件設備,也都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這次會議是由剛剛重新組建的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但它實際上是事關北京廣播學院全體的一次學術活動。這次會議的經費是由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和電視學院提供的,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和外事處為這次會議的舉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廣播學院許多院系的專家學者都為這次會議提供了論文,或參與了研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以及北京廣播學院的翻譯人員和研究生為這次國際研討會的成功交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隨著中日韓三國在廣播電視領域學術交流的進一步發展,隨著學者之間來往和溝通的進一步加強,東北亞地區廣播電視國際研究領域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學術成果。(作者系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中日韓廣播電視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相關文章:

    “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08-09

    國際ITS的發展及對中國發展ITS的思考08-06

    國際ITS的發展及對中國發展ITS的思考08-06

    首屆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08-09

    現代物流發展的國際趨勢08-05

    廣播電視發展的一面旗幟08-06

    國際網絡銀行的發展與監管08-05

    對加快發展縣廣播電視業的調查與思考08-12

    國際生物能源發展及我國的對策研究08-0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