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道德文化自覺——兼論德育現代化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道德文化自覺——兼論德育現代化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為封閉性與開放性的對比、統一性與個體性的對比以及道德工具性與道德生命性的對比幾個方面。道德文化自覺應該是我國道德教育改革的邏輯起點和核心主題。實施德育改革應秉承開放的德育理念,培養兼具公德與私德的現代人,讓道德教育回歸生活,實現德育的現代化。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道德文化自覺;德育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0)12-0006-03
一、多元文化共生中的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
1.封閉性與開放性的對比
中國封閉性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初古代人用包容的態度對待異族、異域的文化,吸收和發展自我,各民族獨立存在,互不侵犯。人類是以群居的方式出現的,任何事情都是在氏族內部進行的,如“通婚”。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民族首領征服他族的愿望打破了多民族共生的局面,形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專制的統治也是封閉思想的源泉。單一民族統治天下后,其都城均不臨海,是一個半封閉的大陸,這種封閉的形態使單一民族的發展達到頂峰,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生活愜意,伴隨著本民族的強大而產生的文化優越感越來越排斥外來的事物。從此,種下了封閉的種子,使得中國人無法與時俱進,無法正視自己的真正實力。不與外界交流和聯系,不能感受異樣文化,無法完善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也就無法使民族愈加強盛。
與中國文化的封閉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文化的開放性。開放,就是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不是排斥而是接納,并善于吸收其精華。就個人而言,由于受到開放性文化的渲染,通過接受外來的事物,能使自己保持一種豁達的心態。對待異質文化,允許差異的存在,恰如其分地審視不同事物的特性。歐洲國家的迅速發展無一不與其所持的開放的文化態度有關,借鑒已有的成果為己所用,使自己能夠不重復前人或他人已走的道路,利用開發、創造新成果換取經濟利益,這可謂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帶來的結果。尤其是在經歷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整個西方進入了一個更加開放的時代。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文化的開放性成就了今天西方的先進性,并使其一直延續至今。
2.統一性與個體性的對比
中國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原始人的河流文化到古代人的城邦文化,再到近代人的氏族文化,形成了一個以華夏為中心,同時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政治文化的統一、民族的統一以及語言漢字統一,無不滲透著統一的思想。國家政權的統一是帝王的首要職責,他們不惜一切維護政治的統一,不惜用連年的戰爭保衛國家的疆土,以確保政權統一。秦朝,這個短命而影響巨大的王朝,創造了統一的輝煌,從此再不受種族分離的滋擾,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中國文化的統一性讓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有了一種很強的“根”情結,種族的延續、居住區域都圍繞著最起初的地方——祖輩生活的地方,保持氏族延續的完整性,這也使中國人有了較強的國家意識、較強的集體意識和較強的氏族意識。近代西方發動的侵華戰爭,造成了國家部分領土被分割,但中華民族收復領土的決心卻從未動搖過,實現祖國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文化統一性的熏染下,文化的個體性很難有立足之地,在重視國家利益的同時,也剝奪了個體的權利空間。
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強調的是個體的獨立,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法國哲學家昂利·貝爾曾指出,“評價古希臘的哲學成就,與其說是總結了集體的努力,倒不如說是肯定了個體性”。在“禁欲主義”被解除后,人們開始大聲疾呼“人性解放”,致力于征服自然,唯我獨尊,西方文化的個體性油然而生。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強調個體的人格,強調自由、平等、尊重以及對“人”的關切。個體性的宣揚,關注人的現世生活,讓人們擺脫神權的束縛,使得西方文化的個體性真正的得到了體現。從文藝復興至今,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在思想上主要體現在人道主義的傳統上,在行動上主要體現在自由競爭上,在文學的表達上主要體現在個人情感抒發和對個人主義的人格價值的肯定上‘]542。人與人之間默契地存在一種共識,社會是共有的,人們在社會共同體中各自釋放。雖然西方文化強調個體性,但在社會這個大的框架中也是有共同聯系的,不是個體與社會的脫離。過度強調文化的個體性,忽視文化的統一性,也會使文化的發展產生偏頗,個體性與統一性的融合才是文化均衡發展的基石。
3.道德工具性與道德生命性的對比
泛道德化,是指道德制約、道德管理超出了它所應處的范圍,越俎代庖,搶占或取代了本不屬于其管理的職權、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把道德當做塑造人的工具。個體的道德發展在傳統的泛道德化社會中是至關重要的,用道德束縛、禁錮人們的思想觀念,以達到政治的效用,是道德工具性的體現。人們以道德規范為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法律”也是道德規范的化身,非如西塞羅所言,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確的規則”的主觀表達和客觀載體。在強調完善個人道德的傳統道德文化中,雖強調塑造德性良好的個體,卻不重視個體生命的存在。這樣造就的人只具有道德的意識卻沒有生命的情懷。道德工具性忽視了人的生命的存在,過于理性地對待人,視道德為管制人的手段是道德工具性的本質所在。
西方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社會的發展是由人的生命意識所主導的,而不是受控于社會的。和諧社會是用道德與法來維系的。薩特認為,道德是一種意識,都有一個向度,這種向度可解釋為廣延性。道德的廣延性體現為時間的延續,時間是生命和有生命之物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備時間上的延展性,而死的物質無所謂過去、現在和將來,它們以空間為特征。道德具有生命性,因此在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沒有被其他事物吸收和同化。生命是物質的一種形態,社會的發展不應完全依附于物質,生命才是社會的主導。道德是生生不息的,創造的精神使它始終是適世的,不會被社會、文化的發展所淘汰。道德的生命性,是指道德會隨著人生命的運動而自我更新,而人是社會的主導者,這是道德生命性的本質意義。
二、文化自覺:我國道德教育改革的邏輯起點和核心主題
1.文化自覺:中西方文化比較的理性視角
文化自覺是一種理念。一方面,審視中西文化要從比較的視角,一味地討論文化的優劣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悖論,失去了原有的比較之意義;另一方面,文化的延伸、文化的影響不是在短時間內或用只字片言就能完全概括的。文化自覺,應成為一種先導,以引領文化發展的方向。文化比較為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礎。在不同的文化渲染下,必會出現不同的倫理觀和價值觀,文化比較應成為一種自覺意識,以便對以文化為基礎的諸事物更好地進行反思,揚長避短,促進事物不斷發展與完善。
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諸百年中,通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產生的事物隨處可見,也使某些人產生了一種“崇洋媚外”的自然之情。完全放棄了自身的優異文化,在竭力為西方喝彩的同時,無疑也是在為中國傳統默哀。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愚鈍的體現,也是非理性的體現。對待文化差異要在感知的基礎上,經過思考和分析,對其加以整理和改造,這才是真正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理性視角。歸根結底,文化比較應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文化比較應將文化自覺意識深深地根植其中,使受文化影響的諸事物在改革與發展中成為一種“自覺”,而非“自為”。
2.道德文化自覺:思考我國道德教育改革的起點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既有其存在的必然,也有其存在的價值。深受文化影響的道德教育改革,也需要秉承一種“文化自覺”的態度,被稱之為“道德文化自覺”,是思考我國德育改革的起點。道德教育不是獨存的,是從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和社會生活中繼承下來的。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積累和總結出來的,生產和生活的形式和內容不同,形成的文化便存在差別‘引。文化自覺是對其產生根源、形成過程及其特色、發展趨勢所進行的梳理,道德文化自覺亦是如此。在現代社會,道德教育改革既要植根于社會現代化的實踐,也要重新審視傳統道德文化,兩者皆不可偏廢。對待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是錯誤的、片面的。李嵐清同志在為《中國傳統道德》多卷本和簡編本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要抓好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美德,無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放棄傳統的道德文化,“道德文化自覺”就失去了基礎;離開傳統的道德文化,中國現代的道德教育改革就無從談起。道德教育的改革要有“道德文化自覺”意識,要反思傳統的道德文化對現代德育的影響,拋棄不屬于道德教育的附加功能。道德教育改革,在意識上應自覺地從道德教育的自身思考,排除道德工具的束縛;在形式上應自覺地從道德教育的實施角度進行思考,倡導道德教育的自生。
3.德育自生:審視道德教育改革的應有立場
德育自生,是從道德教育促進人的德性成長的本質出發,在道德教育的空間中發揮遒德和教育的雙重作用,讓道德教育能夠自主、自由的存在。正如蒙田所說:“人類的最大任務就是要學會成為自己的主人!薄81德育是一種培養人的道德品質的活動,它的任務是培養具有良好德性的人。德育自生要求德育能夠自主、自由的存在,自主、自由并不是要讓德育獨立并脫離完整的教育系統,也不是不加限制地任其發展,而是要讓其在適應社會和文化的轉型過程中保持原有的本質。
按照魯潔教授的觀點,從文化運行角度看,“德育”有文化維系功能和文化變異性功能之別‘9]。傳統道德文化的繼承與批判,應由德育自身來判斷,并在其適應社會、文化轉型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調整。如此說來,德育的改革要求德育要有自生的意識和權利,只有不受外在輿論的壓力,才能更好地發揮德育的功能。德育自生要堅持“道德文化自覺”,破舊立新,不安故守常,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從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的轉化。中國的道德教育在反思后應如何改革現狀,已成為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就是“道德自生”理念在道德教育改革中應如何體現的問題。德育自生,要落到實處,回歸道德教育的本質,要能夠在多元的氛圍中保持自身存在的價值,不被同化,只有堅持德育自生的理念,能更好地推動道德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三、德育現代化: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德育改革思考
1.德育場域的新解:開放性的德育理念
毋庸置疑,封閉使得幾千年強大的中國在近兩百年中落后于世界,改革開放使中國在近三十年中,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中國秉承開放的理念,用世界的眼光來追趕世界,無疑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的道德教育改革反反復復進行,每一次都重蹈覆轍,都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正如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不能脫離其存在的社會環境一樣,對德育現代化過程的研究也必須將其置于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進行,F代社會的發展是開放性的,封閉的文化已漸漸被人們所排斥,道德教育改革要真正地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要具有開放的德育理念。傳統德育中的精華有必要珍存,但對于那些早已落后于現代社會的德育理念要適時進行舍棄。道德是社會的共識,一個人的“社會”不可能產生出任何關于道德的觀念。社會中的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德育思想,不同的時代也會對德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將傳統德育生搬硬套在現代社會中,應堅持以開放的態度對傳統德育加以批判繼承,并對西方先進的德育理念加以借鑒,促進道德教育的現代化。
2.道德教育的轉型:私德教育與公德教育的融合
中西方道德教育都包含私德與公德的內容,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中國的道德教育注重私德,強調個體道德規范的養成,以促使道德社會的形成,是一種道德自覺。私德教育在中國歷經幾千年,其結果卻事與愿違。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語”。重視私德教育的中國人怎么會偏離了“私德”的真正含義呢?這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性來思考。古往今來,統一在中國人的心中留下了重重一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的概念也變得越來越狹隘。從最初的邊疆統一、國家統一、村落統一到家族統一,形成了一個以個體為中心的統一體。邊疆的統一狹隘為國家,國家的統一狹隘為帝王,村落的統一狹隘為村長,家族的統一狹隘為長老。以個體為中心的思想應運而生,個體道德規范的塑造成為道德教育的中心,過度的追求私德容易使個體脫離社會,與社會公德相背離,使得道德社會的形成始終是一種愿望。西方社會則更加注重公德教育,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并不只是強調獨往獨來。這種個體間的聯系靠的是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這個架子,每個人再結上這個架子,而互相發生關聯。這個架子是由團體的公共關系所搭架的,與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架子相比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人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中,靠公共的道德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的道德教育不應只注重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同樣不可忽視。在開展德育現代化建設的今天,私德教育與公德的融合應成為德育改革的方向,任何一方的失衡都會使道德教育的改革停滯不前;培養兼具公德教育與私德的現代人,正是德育現代化真正要實現的目標。
3.道德教育的拯救:道德生命的回歸
道德生命的回歸,就是道德教育要關注人的本質所在——生命,并回到生命之中!盎氐缴小笔堑赖陆逃氐饺伺c人、社會、自然彼此相通、彼此獨立而又相互依賴的生態性存在的生命世界中,以生命教育為元基點,從生命出發,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為了生命。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使道德教育產生了“空場”,君主、帝王都把道德作為“不治”的工具,通過壓制人的自然本性和個性,從而形成道德自覺,以此來維系社會的穩定。但這些美好的德育愿望卻違背了人們最初的理想,逐漸演變成專制的手段,成為“無人”的德育。傳統道德的工具性忽視了道德的生命價值,把人視為規訓的對象,強調服從,使人喪失了自主選擇的權利。生命具有強大的活力,是人生存的本能,傳統道德壓抑了人的生命性釋放,使人具有了“奴性”人格。道德生命的回歸,就是要使道德成為人的生命的良好延續以及和諧發展的助力器,而不是指揮人發展的方向標,就是要擯棄“道德工具性”的思想。道德是人創造的、人是道德存在的目的和人是道德的載體這三點是道德生命回歸的核心內容。道德是人與人、社會、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是為人的生命的長久存在而創造的,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有了生命的存在,道德才有了存在的意義;道德的延傳是由人類來完成的,是通過人的思想、行為來表現的,人是道德的載體。要實現道德教育的現代化,生命的缺失無疑是改革徒勞無功的根源。正如薩特所說:“我們要堅持的道德是促使人們禁止自己利用人作為達到一個目的的東西或者工具的原則!钡赖律幕貧w必然要使道德真正內化為自身素質,道德之外的工具主義、政治目的等不屬于道德范疇,必然要遭到拋棄,道德教育的拯救要靠道德生命的回歸來實現,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召喚,更是人類生命本能的吶喊。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道德文化自覺——兼論德育現代化】相關文章:
論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08-11
文化差異作文02-16
論中西方繪畫雕塑的差異08-18
論物資管理現代化08-07
兼論走進生活的新課程08-17
當前的德育改革與德育現代化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