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論文:立足園本教研培育群體智慧
立足園本教研培育群體智慧◆文/柏正蘭 王俊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老師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到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一來。而園本教研正是以幼兒園教師為研究主體,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所開展的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幼兒健康發展的研究活動。
一、以常規管理為契機,提升園本教研質效。
為使園本教研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我們根據實施情況對各項制度不斷進行修改、完善,力求使制度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民主性和創新性,并要求教師認真執行,自覺遵守。在制度的落實上,我們始終堅持領導垂范的原則。
幼兒園的教科研計劃決定著教研工作的方向,因此在制定每學期的工作計劃時,我們堅持融新的教育理念與上級有關精神于一體,具體分析本園教育教學工作的現狀,集思廣益,找準工作的重點、難點,并始終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力求使每學期的工作計劃都有新的內容、新的含義,有效地凸顯我園的教育特色。
二、以實踐鍛煉為平臺,打造“智慧共生”團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育要實現改革發展,教師必須有先進的理念作支撐。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把學習當作一種責任,積極引導支持教師拓展學習的方式途徑,開展了自主式學習、小組主題研討性交流、沙龍漫談式活動等。
我們將理論學習、實踐操作、反思總結于一體,并不斷調整方式。首先,各教研組利用集體備課時間,將各主題的目標要求、環境資源、區域設置等進行認真分析、理解,各班再根據主題實施情況及評比標準進行及時調整。關于評比標準,我們根據環境創設現狀進行不斷修改完善,主要突出“五性”:一是主體性,體現幼兒是環境的主人的理念,既有前一主題的痕跡,又體現當前主題的過程;二是開放性,區域開放便于幼兒互動,又體現與家長、社區融合的環境;三是整體性,領域內容的整合,操作材料的整合;四是特色性,綠色環保特色,課題研究特色;五是藝術性,整體與局部協調,整潔、和諧、美觀。在此基礎上,行政組織全園教師進行現場觀摩、交流,整個活動,我們融師生自主創新、行政指導、交流反思總結于一體,實現了“智慧共生”。
新課程的實施,使我們的管理思維、評價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發生了變革,也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合作教學研討已成為一種教學發展需要,它能有效地改變以往教學活動中教師“單兵作戰”的局面,是促進教師成長,提高專業化水平的有效策略。工作中,我們以教師的教育活動實例為內容,以互動性研討的方式,組織教師就她們在一日活動中的教育行為、方式及存在出現的問題等進行群體式的研討。
三、以總結反思為手段,拓展園本教研視野。
如果把教學實踐看作是奔馳在課改快車道上的列車,那么總結和反思則是快車道上平直而堅挺的枕木,只有它們的支撐,實踐的列車才能平穩而自如地前行。為更有效地促進教育理念向實踐的轉化,拓展教學智慧的通道,一直以來我們主動將反思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不斷反思中尋找問題,從而將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以求在感悟中激活園本教研機制。
反思的內涵是豐富的,其形式更是多樣的,我們在教師中積極倡導個人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原則,以求在協作中創生。如在全園性教研活動中,除了磨課展示外,堅持倡導教師個人反思及小組式反思。在這過程中,行政領導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又是活動的引領者,積極幫助教師尋找反思的切入點,以此有效地為教師提供了多方位反思研究的視角,對教師專業成長起到了催化作用。
總之,園本教研工作如何能符合新的理念,產生更好的效果,需要每一位實踐者認真思考與探索。我想,只有把理念與實踐結合起來操作,把經驗和困惑對等起來思考,將新理念、新要求真正轉化為每一位教師常態化的教學行為,群體智慧的種子才能在園本教研的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高郵市實驗幼兒園)
【幼兒園論文:立足園本教研培育群體智慧】相關文章:
幼兒園園本教研工作總結04-23
立足五個小組,開創課改局面論文07-20
幼兒園園本培訓心得12-20
關于智慧的英語議論文06-03
參加園本教研培訓的心得體會05-12
幼兒園園本教學計劃06-28
幼兒園益智區論文09-03
幼兒園園本培訓方案(精選13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