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02年人口、就業形勢與2003年展望
一、2002年我國人口的基本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2003年2月28日發表的《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02年的中國人口發展呈現以下5個特點。
。ㄒ唬┛側丝诶^續增長,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
2002年中國出生人口1647萬人,出生率為12.86‰,死亡率為6.41‰,全年凈增人口826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45‰。到2002年末,全國總人口128453萬人(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統計,以下同)。從1990年以來,中國人口變動趨勢詳見表1。
表1中國人口變動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002年與2001年相比,出生率降低了0.52個千分點,死亡率降低了0.0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降低了0.5個千分點。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說明中國人口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中國人口已進入平穩低水平發展階段。
。ǘ┺r村人口繼續向城市轉移,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2000年11月1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國城鎮人口45594萬人,占總人口的36.09%,全國農村人口80739萬人,占總人口的63.91%。2001年末全國城鎮人口48064萬人,占總人口的37.7%,全國農村人口79563萬人,占總人口的62.3%。2002年末,全國城鎮人口50212萬人,占總人口的39.1%,全國農村人口78241萬人,占總人口的60.9%。從2000年11月至2002年末短短的兩年之中,城鎮人口增加了4718萬人,農村人口減少了2498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增加了3個百分點,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降低了3個百分點,說明農村人口繼續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ㄈ┥賰喝丝诒壤^續下降,老年人口比例繼續上升,人口老齡化趨勢繼續加劇
2000年11月1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國0~14歲人口28979萬人,占總人口的22.89%,2001年末該年齡段人口28716萬人,占總人口的22.5%,2002年末該年齡段人口28774萬人,比2001年末略有增長,但是占總人口的比例繼續下降,為總人口的22.4%。這說明全國計劃生育工作繼續保持著應有的力度,出生率低水平控制繼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65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00年11月1日為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69%,2001年末為9062萬人,占總人口的7.1%,2002年末為9377萬人,占總人口的7.3%,這個趨勢表明人口老齡化在繼續加劇。
。ㄋ模﹦趧幽挲g人口持續增長,人口總撫養比呈下降趨勢
勞動年齡人口是指16歲至64歲之間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我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正進入青壯年,由于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基數大,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仍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2001年末勞動年齡人口85011萬人,2002年末勞動年齡人口90302萬人,2002年比2001年增長6.22%。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撫養比呈現重大變化,詳見表2。變化最大的是少兒撫養比,從1953年的61.17%下降到2002年的31.86%,減少了近一半。老年撫養比自1964年以來一直在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這是因為老年人口規模相對于少兒人口還比較小,而同期總撫養比受少兒撫養比下降的影響,下降的幅度也很大,由1953年的68.61%下降到2002年的42.25%。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不斷老化,少兒撫養比會進一步下降,但下降速度會有所減慢,老年撫養比會緩慢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同時總撫養比的變化趨勢仍繼續下降。
表2中國人口撫養比變化
資料來源:《中國人口統計年鑒》。
上述這一人口變動趨勢,會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也就是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一個時期內都比較低的局面,并且在這個時期,即人口進入高齡社會之前,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側丝凇爸虚g大,兩頭小”的結構,使勞動力供給充足,人口總撫養比不高,社會負擔較輕,這對于國民經濟發展,對積累養老保險基金都十分有利。人口學家稱這段時期為“人口機會窗開啟時期”。從中國人口動態分析,“中國人口機會窗口”大致從1990年開始到2030年結束,到2010年前后,人口總負擔系數將會降到最低點。2010年以后,由于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總負擔系數將逐步停止下降而轉為上升。所以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人口機會窗口”開啟的有利時機,加速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ㄎ澹度丝谂c計劃生育法》正式實行,人口發展與計劃生育工作走上法制軌道 中國第一部《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實行!度丝谂c計劃生育法》首次以國家法律形式確立人口與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地位,結束了長期以來主要依據政策和地方法規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歷史。它對保證公民生育和家計的合法權益,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彼此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該法分為七章四十七條,對人口發展規劃的制定、生育調節、獎勵與社會保障、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法律責任等有關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的各個領域都做了周密的規定,從而使全國的人口發展與計劃生育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軌道! 《、2002年我國就業狀況的回顧
自從深化國企改革以來,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部分企業關停并轉,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逐漸凸現出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這個問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以解決。近年來,由于經濟穩定增長,國企下崗未實現就業人數有所減少,但由于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失業率又有所上升。
。ㄒ唬┙洕定增長,就業規模繼續擴大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就業問題,朱镕基總理、吳邦國副總理率領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經貿委、財政部、總工會等領導同志分別就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明確指出,各級政府是促進再就業的主體,“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要把促進再就業、降低失業率作為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溫家寶副總理主持召開了全國服務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發表了《以擴大就業為重點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講話。他強調指出,要把服務業作為近期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6月國務院召開了11個省市再就業工作座談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推動下,近年來經濟穩定增長,2002年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到2002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3740萬人,比2001年末增加了75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24780萬人,比2001年增加了840萬人。
。ǘ﹪笙聧徫磳崿F再就業人數有所減少,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召開
2002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會議決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和再就業。這次會議明確了以下四個重大問題。
一是必須明確再就業的重點方向,增加勞動就業主要應是服務業、中小企業、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二是必須堅持正確的就業方針。要貫徹執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必須高度重視政府在促進就業和再
就業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新出臺的政策措施,嚴格按照規定的政策界限,積極穩妥地開展工作。四是必須繼續加強再就業服務,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整頓和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
在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的部署之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積極推動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2年末國有企業下崗未實現就業人數由近年來一直居于五六百萬人下降為410萬人,比2001年末減少了105萬人。
。ㄈ┱C布優惠政策,下崗再就業人員得到實惠
黨中央、國務院組織有關部門經過充分的調研,審時度勢,于2002年9月30日正式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文件指示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地區就業工作負主要責任,要把控制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確定建設項目時,要把擴大就業作為重要因素來考慮,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企業,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
為了切實貫徹中央精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建設部、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中宣部、監察部、中央編辦、全國總工會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下崗再就業人員享受就業扶持政策的8個配套辦法,內容涉及享受優惠政策對象認定、收費減免、稅收扶持、小額信貸、資金管理、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人員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等方面。截止2003年1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8個配套文件全部出臺下發。這標志著國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在2002年已經完成,下崗人員在再就業中獲得實惠。
。ㄋ模┫聧徛毠せ旧畋U舷蚴I保險并軌,失業率有所上升
2002年是全國下崗職工3年期滿出再就業服務中心高峰期,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開始向失業保險并軌。企業在破產倒閉、轉屬轉制后,新的下崗職工直接進入失業保險。一部分距退休年齡不足5年或工齡滿30年以上的下崗人員實行企業內部退養。這樣過去企業包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人員一部分由隱性失業向顯性失業轉化。因此城鎮登記失業率由2001年的3.6%增長為4%,失業人員增加。
。ㄎ澹┚蜆I壓力增大,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弱勢群體擴大
2002年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就業方面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適應之間的矛盾。勞動力供求總量的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同時并存;城鎮就業壓力加大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速度加快同在;新成長勞動力就業與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2002年就業領域又出現了以下三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一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開始顯現。1999年開始擴招的大專畢業生2002年進入就業期,一些地方的大專畢業生由于在就業地域選擇上的錯位和專業供求結構上不平衡導致一些大專畢業生就業困難。為此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文,取消不合理收費、放寬畢業生落戶限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二是在就業領域出現高級技師十分匱乏的現象。各種高級技師供不應求,中高級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缺少已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就業弱勢群體的隊伍擴大。國企下崗職工在“再就業服務中心”協議3年期滿,依然沒有找到就業崗位的人員一般是低素質、低技能、高年齡的勞動者,他們在市場經濟日益成熟的競爭環境中,就業的競爭力日益減弱,再就業難度加大,就業弱勢群體出現擴大的趨勢。
三、2003年人口、就業形勢展望
。ㄒ唬2003年人口狀況展望
據專家預測,2003年中國總人口將不會超過129275萬人(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將不高于6.40‰。中國將繼續保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發展格局。農村人口將繼續向城市轉移,規模將接近1000萬人,農村就業人口絕對值仍處于下降趨勢,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少兒人口所占比例繼續下降,少兒人口在28000萬人以下,老年人口呈繼續增長之勢,總數在9500萬左右,人口總撫養比仍呈下降趨勢。
2003年是《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全面得到貫徹的一年。該法所規定的各項司法機構和司法程序將全面到位,依法管理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將初見成效。在2003年進入育齡期的婦女都是在1971年全國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之后出生的,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長大的,是在市場經濟熏陶下成長的,這些進入或將要進入育齡期的婦女們思想開放,自主性強,對自身生活質量,包括生殖健康日益關注,維權理念和隱私意識不斷增強。因此要求計劃生育工作要從過去單純依靠行政手段抓超生向以服務為主導抓優生的方向轉變;由過去一味重視控制人口數量向以重視優育和人口質量的方向轉變;由過去依照地方法規甚至“土政策”向依照《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方向轉變。堅持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以技術服務為重點,以全體育齡公民為工作對象。
。ǘ2003年就業形勢展望
據專家預測,2003年全國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在800萬以上,其依據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2003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預計增長7%以上,按照目前的就業彈性系數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提供70萬至80萬個左右的就業崗位,因此僅此一項可提供500萬至560萬個就業崗位。
二是根據黨的十六大和2003年兩會精神,2003年將會繼續加快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事人員的比重已經由1990年的18.5%上升到2001年的27.7%,預計2003年仍會提高。第三產業與非公有制經濟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這樣會使就業結構朝著有利于安置就業的方向發展。
三是2002年9月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之后,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下崗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和重大措施,2003年將是這些政策全面兌現的一年,相信這將會為下崗失業人員創造一個寬松的就業環境和自主創業的良好氛圍。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近一份分析報告顯示,這一系列優惠政策將在3年內新開辟1300萬個就業崗位,2003年將創造300多萬個就業崗位,這樣2003年可以提供給全社會的就業崗位將在800萬至900萬個之間。
2003年就業崗位需求規模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2002年企業下崗尚未得到就業的結存人員410萬人;二是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2003年城鎮首次進入就業隊伍的人數達890萬人;三是到2002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大約有770萬人,三者之和為2000多萬人,就業崗位供不應求,缺口大約在1200萬個左右。因此預計2003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將會上升,預計會在4.3~4.5%之間,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在800萬以上,企業下崗人數有望回落,達到400萬人以下! ∷、認真貫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努力推行和完善積極的就業方針
。ㄒ唬┤嫘麄、認真實施《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使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全國性專題單行法律。這部法律從有關部門開始起草經歷了20多年,數十次易稿,總結了中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成功經驗,吸取了國際上關于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成果,體現了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具有法律的可操作性,目標的現實性和國際對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共識。使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提高到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新水平,體現了我國國策的地位,2003年的任務就是應當全面宣傳、認真實施這部法律。
全面宣傳認真實施這部法律,應尤其關注以下幾個環節:
一是以全面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為宗旨,把優生優育作為切入點,把廣大群眾的注意力從重數量轉移到重質量上來,加強出生人口質量干預,實施出生嬰兒缺陷干預工程,以及高危篩查、疾病監測和預防治療等技術干預,解決育齡婦女少生的風險問題,從而通過提高出生兒質量減少出生兒數量。
二是強化行政執法隊伍,建立健全計劃生育法制機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依法行政責任制度,計劃生育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和公示制度,推進計劃生育政務公開。
三是規范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堅持屬地原則和流出地配合的原則。流入地計劃生育部門要把流動人口納入常住管理,推動公安、工商、衛生、房產管理等部門圍繞辦證、租房、用工等環節,在現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網絡。
四是開展優質服務,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要確立計劃生育服務是公共產品的觀念,由計劃生育及其相關部門代表政府向育齡公民無償提供,所需經費由各級財政統籌解決。要普及生殖健康的科學知識,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尊重公民享有知情權選擇權和獲得安全、有效、適宜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權利。
五是依靠政策推動,樹立新型生育觀念。要把計劃生育與發展經濟、幫助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緊密結合起來。在政策、資金、項目、服務等方面向計生戶傾斜,使計劃生育的家庭得到多方面的優惠、優待和照顧,使他們感到計劃生育的家庭在道義上受尊重,經濟上有實惠,生活上有保障,從而促使他們樹立新型的生育觀。
。ǘ┌逊e極的就業方針視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國策
中國人口是世界人口之冠,中國人口眾多是基本的國情之一,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幾十年中將繼續供過于求。因此積極的就業方針是使中國由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本大國的重要保證,是充分發揮中國人力資本雄厚的優勢、克服人力資源浪費的治本之策,是避免兩極分化加劇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舉措,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長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因此積極的就業方針應當與計劃生育人口政策、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以及治理環境污染保持生態平衡一道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要實現積極就業的基本國策,必須把控制失業率開辟新增就業崗位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出發點。適宜的失業率是公平和效率的結合點,失業率過高,會造成兩極急劇分化,必然使社會公平失衡;失業率過低,冗員充斥,必然影響效率,使“大鍋飯”死灰復燃。同時失業率又與經濟增長速度、內需規模和進出口貿易額有著重要的內在聯系。失業率過高必然說明經濟不景氣,進出口貿易低迷,內需不足,長期存在必然導致社會不穩定。因此各級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都應把積極的就業方針,控制過高的失業率作為優先目標加以考量,同時也應當是衡量各級政府政績的基本指標。
。ㄈ┣Х桨儆嫹鲋蜆I弱勢群體,使之重返職業生涯
微觀經濟是最講效率優先的,因為資本的投入產出率決定企業必然注重降低勞力成本,盡量少用工。而宏觀經濟則不僅要考慮效率優先,還應考慮社會公平。因為任何社會總有一部分弱勢群體,他們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天然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市場機制不能全部解決就業問題,扶助就業的弱勢群體,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就成為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對于弱勢群體,不能一味認為,只要支付了“低!辟Y金,就萬事大吉。就業的弱勢群體并不以解決溫飽為終極目標,他們也是社會的角色成員,長期失去工作崗位會產生被社會遺棄的心理,有時會導致過激的反社會行為,甚至釀成巨大的社會災難。因此各級政府對就業的弱勢群體,除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之外,還應千方百計扶助他們。例如通過定向培訓,使之掌握市場需求的技術,通過政府購買就業崗位、通過政府為企業實施優惠政策等各項措施,使就業的弱勢群體找到適宜的工作崗位,回歸社會,重返職業生涯,讓他們擺脫“社會棄兒”的心理障礙,重獲社會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
。ㄋ模┮婪訌妱趧佑霉す芾,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合法權益遭到損害的趨向日益凸現,勞動關系緊張,勞動爭議現象增多,甚至引起了突發的惡性案件。企業私招亂雇現象嚴重,不簽勞動合同較為普遍,雇主隨意延長勞動時間,故意克扣農民工的工資,制定苛刻的“廠規廠紀”,侵犯人身自由,暴力侵權事件時有發生。相當數量的企業安全設備不足,勞動條件惡劣,甚至存在有毒有害的工作環境,致使工傷死亡事故頻繁發生。
這些問題的出現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絕非偶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勞動立法滯后,在許多領域還無法可依。二是勞動監察力量不足,勞動執法不嚴。三是勞動市場發育不成熟,勞動中介組織混亂。四是勞動力供過于求,雇主處于優勢地位,雇工個人處于劣勢地位。
因此在2003年上述這些問題應當引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著力加以解決。一是盡快完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規范勞動市場的行為和秩序,從法律上限制雇主對雇工權益的隨意剝奪。二是大力加強勞動監察力量和執法力度,加強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建設,提高勞動爭議的權威和效率。三是加強城鎮各類企業的工會組織建設,強化工會維權的功能,使工會與雇主之間建立正常的協商機制,使其對調節勞動關系發揮制衡作用。四是鑒于農民工的工傷風險和疾病風險比較突出,建議在農民工的比較集中的地區進行農民工工傷保險和大病統籌的試點工作,為今后推動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進行必要的探索。
。ㄎ澹┐罅ν苿勇殬I教育發展,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近年來,高級技師、技術工人在勞動市場上十分短缺,這實際上是對前一個時期應試教育的一種報復?傮w來說,教育事業發展迅猛,成績很大,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盡人意的傾向:即重學歷教育,輕能力教育;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學生一味追求高學歷,一些學生出現了高學歷低能力的傾向。在學科結構方面,對一些勞動市場看好的專業,一哄而上,重復設置,使一些專業學科畢業生供過于求。在經濟利益的趨動下,一些高校盲目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困難。據專家預計,2003年是高校擴招本科生畢業的第一年,將有30%左右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困難,人數將達到67萬之多。在這種情勢下,要十分重視勞動市場所發出的信號。教育界要及時調整結構,大力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重視對高級技工的培養和訓練,以滿足勞動市場的迫切需求。另外,要根據國家2010年之前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迅速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
理的學校和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直到停止招生。要加強對高等?茖W生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逐步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要拓寬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和中小企業就業的渠道,公安機關要及時便捷地為其辦理戶籍手續,用人單位要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同時高校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樹立自主擇業、努力創業、根據社會需要就業,終生學習不懈的觀念,全社會要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人口、就業形勢與展望】相關文章:
新失業群體就業形勢及對策08-12
新失業群體就業形勢及對策08-16
新型建材行業形勢分析與展望08-06
歷史教案-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08-17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講座稿08-19
上半年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形勢分析報告08-16
淺析計算機專業就業形勢與就業理念論文(精選10篇)10-17
區上半年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形勢分析報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