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調查報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分析與思考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分析與思考

    時間:2022-08-16 12:25:18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分析與思考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的物質基礎。最近,按照省委組織部要求,我們對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經驗做法,分析存在問題,并就新形勢下如何鞏固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初步思考。

      經濟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雖然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但發展的層次和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各地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采取了較為靈活的對策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盤活資產。各地積極抓住產權制度改革的契機,對村里廢棄的土地河灘、關停企業等閑置資產進行拍賣、租賃、重組、置換,盤活了資產,實現了增值。如泗洪縣魏營鎮澗北村把經營不善、停產幾年的磚瓦廠以公開招標形式租賃給東臺市一老板,一下子救活了廠子,不僅解決了本村富余勞力進廠做工問題,而且使村集體每年獲得12萬元租金。龍集鎮應山村通過拍賣方式,轉讓水廠、機泵站等經營權,使集體增加收入近45萬元。宿豫縣順河鎮雨露居委會和順河居委會把集體積累以股份形式投入到秀強玻璃有限公司、華達涂層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通過分取紅利增加集體收入。

      二是開發資源。遵循“靠山吃山,靠海吃!痹瓌t,利用村里水、沙、石、農作物、土地等資源,積極發展水產養殖、建筑材料、糧食加工、林木栽植等特色產業,增加經營收入。沭陽縣沭城鎮前巷村依托沂河灘地,大力發展養殖、種植業,年發包灘地收入20萬元。泗陽、泗洪縣地處洪澤湖畔的鄉鎮,各村都發揮水資源優勢大做水產養殖文章,將水面承包到戶,平均每村每年可實現集體收入近5萬元。宿城區搶抓城市“北擴西進”機遇,確立植樹造林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各居民區把適宜的土地全部栽上了楊樹,預計10年后這些樹木將為居級集體經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是利用外力。一方面利用省、市、縣、鄉掛鉤扶貧、機關企事業單位及財政供養人員結親結對幫扶的機遇,主動聯系,積極爭取他們在人、財、物、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彌補村里發展集體經濟無項目、無資金、無技術、無銷路等不足,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泗陽縣城廂鎮龍門村抓住省委領導聯系點契機,積極爭取資金扶持,解決了修橋、鋪路等老大難問題,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創造了條件。泗洪縣西南崗地區是全省扶貧隊多年的掛鉤扶貧點,該地區抓住這一有利機遇,僅2002年就爭取無償資金1509萬元,捐贈物資折款90萬元,項目117個,較好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擴大村級集體的規模和總量。泗洪縣雙溝鎮雙溝村利用是國家名酒之都雙溝鎮所在地,省道徐寧路、寧宿徐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等優勢,辟出黃金地段50余畝,興辦村級工業園,吸引外商投資的企業在園區投產,成為集體收入的可靠來源。宿豫縣順河興建占地1020畝的工業園區,培植資本和產品市場,引來工業項目12個。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發展空間。

      四是憑借能人。近年來,各地通過“兩推一選”、“雙直選”等形式,把一大批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的能人大戶選拔到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崗位,增強了村干部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的活力。宿豫縣王官集鎮苗圩村經濟能人王勤范上任村支部書記后,帶領群眾發揮本村資源優勢,通過完善村加油站和磚瓦廠的承包機制以及拍賣林權等,使集體收入每年增加14萬元。王林村由一名村干部牽頭,把該村50多個木材加工個體戶聯合起來,進行整組,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加效益,每年為村級集體增收5萬元以上。

      全市村級集體經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但與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村集體收入乏力,積累偏少。2002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21151.92萬元,其中直接經營收入僅為893.6萬元,發包上交收入4730萬元。至2002年底,全縣村集體積累總額9738.29萬元,積累額在10—50萬元的142個村,積累額在10萬元以下的381個村,有積累的村僅占全市村(居)的42.3。

      二是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薄弱村的比例較大。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村有381個,占村總數的26.7,這些村僅有少許收入有的甚至沒有收入,是全市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嚴重制約因素。

      三是村集體負債數額較大,入不敷出村逐年增加。全市村級負債雖經近幾年特別是稅費改革后采取多種方式化解40008.35多萬元,但至2002年底,仍然有22392.11萬元負債。2002年全市收不抵債村246個,占村(居)總數的17。一些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減少,而支出卻有增無減,如果去掉上級財政補助收入,入不敷出村將會大幅度地增加。


    >

      四是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渠道不暢,發展后勁不足。98年以前,全市每個鄉鎮都有村辦企業,盡管收入效益低,但還有收入,隨著集體企業改制,基本變為個體私營企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隨之大幅度減少,加上技術、資金、管理的缺乏,村級集體經濟舉步維艱。真正創辦企業的直接經營性收入893.6萬元,僅占總收入的4.2,并且村集體收入用于村公益事業較多,集體積累較少。村級負債中,用于興辦集體企業形成的負債僅占其總額的18.4,況且當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籌集也十分困難,創辦集體企業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原因,但從深層次分析,則暴露了思想觀念的滯后和機制體制的僵化

      總體上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與近年來農村個私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顯得相形見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識不濃。隨著全市個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逐漸地被大部分村民淡忘,不少人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足:一是“過時”論。認為現在大氣候是鼓勵發展個私經濟,再講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二是“畏難”論。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發展集體經濟辦法不多,路子不寬,想搞也搞不好,連國有企業都通過改制賣光、破完,何況村級集體經濟。三是“無用”論。認為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比例較小,無關乎農村經濟發展大局,不須再強調集體經濟作用。此外,在一些貧困村還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以上這些思想認識使村級組織和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嚴重挫傷,再也不愿去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了。

      二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條件薄弱。全市不少集體經濟薄弱村所處地理位置偏僻,可開發利用資源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技術落后,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小。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有的村對集體資產搞“一刀切”,強行拍賣、折抵,造成原有集體資產流失、積累減少,不少村僅剩幾間辦公室,甚至有的村連像樣的辦公室也沒有,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已成為“無米之炊”。此外,部分農戶長期拖欠以往的鄉村統籌提留款,村里為了完成任務,拿現有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墊付,造成集體資產日漸減少,當村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時,有的村甚至辦貸款交賬,導致村集體背上債務包袱,繁重的債務使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

      三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外部扶持不夠。一方面上級機關部門掛村包戶幫扶的力度不夠,不少只是在逢年過節搞搞慰問,沒有實質性舉措,相關的幫扶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導致多年過去了,被幫扶的村、戶還是老樣子。另一方面鄉鎮黨委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農村個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農業稅費的征收上,扶貧也著重在扶持農戶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則缺乏扶持,而且隨著縣鄉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部門應履行的職能沒有到位,對村級集體經濟的考核監管形成了真空地帶,一段時間處于無人管的地步。

      四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干部能力不強。應該承認,經過農村稅費改革和村級區劃調整,村級組織和干部隊伍得到了調整和優化,但是與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新要求比,村干部在素質上差距還比較大,特別是在發展農村經濟、致富農民群眾上思路不清、辦法不多。少數村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別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計想辦法、找思路,而是想從中撈取好處,謀取個人利益;不少村黨支部書記整日忙于鄉鎮的中心,很少有時間謀劃村里發展大計,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取得一些成績就沾沾自喜,沒有長遠的發展計劃,等等,這些已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障礙。

      新形勢新階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機遇的挑戰,要圍繞新的發展要求,積極探索新的思路和舉措,努力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新的跨越。

      黨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既關系到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地位,又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新的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建好隊伍、選好載體,優化措施,強化激勵,以集體經濟的飛速發展為農村“三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在具體的策略上應堅持“四個原則”,落實“四項措施”:

      堅持的四個原則是:

      一要堅持改革與創新相同步的原則。面對農村城市化與市場經濟的新形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跳出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勢,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勇于創新,致力于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建立健全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管理的運行機制。二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配合的原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立足依靠村級自身的努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同時,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也必須給予外部強有力的政策扶持,著力在治本上下功夫,促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三要堅持增收與節支相結合的原則。既要積極挖掘新的經濟增長源,又要大力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切實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和監督,依法辦事、照章辦事,進一步規范村級集體經濟收、管、用辦法,健全監督機制,以促進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保護和發揮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四要堅持強村與富民相協調的原則。強村與富民是村級經濟的有機整體,相輔相成。如果離開了富民,強村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村級集體經濟,也就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因此,必須以發展經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克服強村與富民兩者相偏離的傾向,既不能靠侵犯群眾的利益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也不能隨意加大村級集體經濟非生產性支出,消耗積累資金,損害村級集體經濟。

      在具體中應采取“四項措施”:

      1、鼓勁加壓,營造濃烈氛圍。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和宣傳媒介,加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宣傳教育力度,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從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增強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使各級黨委、政府統一思想認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來抓,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這項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制定規劃和具體的政策措施,研究發展辦法,努力開拓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2、開源節流,拓展發展空間。要面向市場,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拓寬思路,廣辟集體經濟增收的來源渠道,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新路子。樹立多業并舉、多產并進觀念,充分開發利用資源,打優勢仗,走特色路,探索出各具實力的村級經濟發展路子。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居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城郊、要道經濟,積極搞好房地產開發、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招商引資等項目。農業鄉鎮的村居要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根據本地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如沿湖鄉鎮的水產養殖則獨具優勢,在這方面應進一步做大文章。有條件的村可依托自己獨具的資源優勢發展村辦企業。要強化招商引資,形成壯大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當前實施“工業突破”、“項目推進年”的有利時機,全方位招商引資,整合村級資源,打造發展平臺,有效解決當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過程中資金短缺、技術創新不足、管理混亂等問題,構筑壯大集體經濟的新優勢。

      與此同時,要強化監督管理,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品位。加強現有資產管理,嚴格推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進一步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使村集體資產管理走向規范化軌道;清理村級債務,加強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縣級經管部門要嚴格對各鄉鎮、各村的財務收支、經費使用、賬目結算等財務制度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審計,杜絕亂借、亂用、貪污、浪費集體資金等現象的發生,聚集村集體財力,堅持民主理財,接受群眾監督,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防止和減少村級不良債務的形成。

      3、幫扶引導,凝聚合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村級組織享有廣泛的經營自主權,是理所當然實現增收的主體,但政府在農村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行政命令、越俎代庖等現象,沒有真正激活村級組織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導致好的增收措施發揮不了好的增收效果。因此,在市場與村級組織之間,政府應主動轉變角色,起到輔助引導作用。要抓住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的宣傳提高,經驗,大力推廣;要加強政策扶持,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存在起步難、深入發展難等問題,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和投入,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做好金融部門的協調,解決村集體經濟無啟動資金、無周轉資金等困難;要優化技術服務。深入開展科技扶貧活動,定期送科技下鄉,提供無償服務,引導農村運用科技發展經濟,增加技術含量,增強發展能力;要搞好經營性服務。各結對掛鉤幫扶單位,應切實履行職責,幫助完善村級生產設施,選好發展思路,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4、強基固本,優化保障機制。事業成敗,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要著力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夯實組織保證。一是選配好“領頭雁”。要旗幟鮮明地確立選“能人”、“大戶”做村官的輿論導向,并通過大范圍、多渠道、寬領域,不拘一格地他們及時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二是強化教育培訓。以實施市委提出的農村基層干部素質培訓“156計劃”為契機,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經常性的農村市場經濟以及實用技術、政策法規等培訓,增強農村干部的市場觀念和發展創新意識,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三是強化監督激勵。以全省村黨支部書記規范化管理為契機,制訂完善村干部監督激勵辦法,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和成效作為考核的硬指標,激勵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上。三是創設發揮黨員干部群體作用的有效載體。強力推進市委部署的“三雙富民”工程(雙掛、雙帶、雙培),組織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及其干部職工分別進行掛村結對幫扶和掛戶結親幫扶。指導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搞好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在農村黨員、基層干部中深入開展“帶頭富、帶領富”結對競賽活動,激發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爭先創優、建功立業熱情,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后發優勢。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分析與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分析與思考08-15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調研報告08-24

    縣市場開發中心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08-15

    村級發展調研報告08-24

    民營道路運輸企業的優劣勢分析及發展思考08-15

    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范文(通用9篇)05-27

    集體經濟發展狀況調研報告08-24

    關于村級班子建設的調查與思考08-15

    發展山區教育的思考08-17

    中小駕校發展之思考08-18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