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資料大全>說課稿>《空氣》說課稿

    《空氣》說課稿

    時間:2022-08-14 03:13:5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空氣》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空氣》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空氣》說課稿

    《空氣》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在前幾年的課本中,這部分內容總是一帶而過,而新課標下的課本,第一次把它作為單獨的一節,我認為這里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環境保護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把握,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九年級化學課本(仁愛版)專題三中的單元4。在前面的課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空氣的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質和用途,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大氣污染與防治的問題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

      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是:破除書本知識的桎梏,構筑具有生活意義的課程內容。本節課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保護環境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心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提高公民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這節課正是對此做出的一種嘗試。本節課由于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要求不高,所以側重于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思考,以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三,由于同學們接觸化學的時間比較短,對為什么學化學沒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使大家意識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和生產、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從而增強大家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教學重點:

      大氣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節課的重點。

      3、教學難點:

      大氣污染的防治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倭私獬R姷拇髿馕廴疚锛捌鋵Νh境造成的危害,明確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谑箤W生初步學會用對照實驗的方法探究物質的性質。

      設計此目標是希望學生了解基本的大氣污染及防治的有關知識,今后無論自己還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盡量避免做一些會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語言、文字等表述有關信息的能力。

      設計此目標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針對某個問題,通過多種媒體收集材料,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倥囵B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感受化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學這門科學,以保護環境、造福人類,促進社會發展。

     、谕ㄟ^對芥子氣的了解,提醒同學們勿忘國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的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

      設計此目標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學情與教法分析

      作為教師,我們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質。正是在這一觀念的指引下,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了靈活的處理。一方面,學生接觸化學時間很短,許多化學原理都還未學到,所以這節課在教材處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氣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沒有作深入介紹,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學生正是對什么事情都好奇的,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年齡,所以本節課在處理上沒有完全拘泥于課本內容,而是參考了高中地理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增加了有關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的內容以及許多我們身邊的典型事例,如邢臺市逐漸淘汰了污染嚴重的大面的,逐漸推廣集中供熱,集中供氣等,拓展了內容的廣度,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了學生學好化學,掌握化學知識造福人類的決心。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提前給學生布置了課下作業,要求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調查有關大氣污染的問題,以培養學生通過多種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信息進行加工

      的能力。課堂上,以學生討論、發言為主,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試驗,探究酸雨的危害,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關于大氣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學生經過分析和思考,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法,以此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這節課涉及到的內容很多,所以適當使用幻燈片等增加課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圖片增加對感官的沖擊力,同時鏈接了大量網頁來展示和大氣污染相關的新聞等,使學生深切的感受到環境污染就在我們身邊,保護環境勢在必行。

      四、過程分析:

      [幻燈片展示]幾幅觸目驚心的大氣污染圖片

      [引言]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保護空氣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思考提問]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進行呼吸作用,請問生物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氣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氣污染,那么設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

      [學生回答]當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總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構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環,這是大氣自身的一種自凈作用,這種大氣的自凈作用是自然環境調節的一種重要機能,只有當大氣的污染物的數量超過其自凈能力時,才會出現大氣污染。請學生思考主要的空氣污染物。

      [學生回答]主要的空氣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烴、過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等

      [幻燈展示]以表格形式給出主要的空氣污染物。請學生們根據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別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及突出危害

      [學生回答]二氧化硫的來源及主要危害

      [小結]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禍首,而酸雨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空中死神”。

      [播放一段有關酸雨危害的錄像片]

      [提問]老師準備好了一瓶模擬的酸雨樣品,請學生們設計實驗模擬酸雨的危害。

      [學生思考、討論、設計實驗]①酸雨對植物、樹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擬酸雨對植物的危害②酸雨腐蝕地面設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擬酸雨對建筑的危害③酸雨腐蝕橋梁等,用鐵釘模擬酸雨對橋梁的危害④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學生還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課中常用空白對照實驗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試驗]酸雨樣品分別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鐵釘的小燒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比較大,酸雨樣品的腐蝕性比較強,所以此實驗沒有設計成學生分組實驗的形式)[實物投影展示實驗現象]

      [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①酸雨樣品使紅色的花瓣變了顏色②浸泡在酸雨樣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現氣泡③浸泡在酸雨樣品中的光潔的鐵釘表面很快變黑

      [幻燈展示]被酸雨腐蝕的建筑物的對比圖片;網頁、新聞等進一步說明酸雨的危害。

      [聯系實際]電視報道樂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間,故宮、天壇等也在重新整修,還有網上報道的香港飽受酸雨之苦,要啟動“藍天行動”的新聞等。(通過這些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酸雨的嚴重危害,而且意識到酸雨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

      [學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來源及危害

      [補充介紹]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學生回答]一氧化碳的來源及危害,煤氣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氟氯烴的來源及破壞臭氧層的后果

      過量二氧化碳的來源及造成溫室效應的嚴重后果。

      可吸入顆粒的來源及主要危害

      [提示]含鉛化合物是可吸入顆粒中不可忽視的一項。(提到含鉛化合物,學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寶”的廣告,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

      [聯系實際]前幾天,電視報道甘肅徽縣368人血鉛超標,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為當地的一家鉛冶煉廠排出的大量含鉛煙塵。如今該廠已被勒令停產。

      [啟發思考]其他可吸入顆粒物也對人體有很大危害。請學生們思考羊絨衫和沙塵暴的關系。

      [學生思考、回答]羊絨衫—大量養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壞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塵暴增多

      [聯系實際]焚燒秸稈,露天燒烤等現象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不便。

      [講述]除上述人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發、地震、森林火災等也會引起大氣污染。除此以外,還可能有一些突發事件造成的大氣污染。如近兩年在齊齊哈爾發生的的芥子氣傷人事件。當年日軍731部隊遺留下來了大量芥子氣毒氣彈掩埋在我國境內,至今仍會不時地泄露出來傷人。芥子氣能使人皮膚潰爛,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臟器中毒癥狀

      等。所以提醒同學們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

      [小結]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氣體和可吸入顆粒兩大類。其中氣體中最常見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這也是空氣質量日報監測的主要內容。

      [簡單介紹]大氣污染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上驳氖菄乙呀浺庾R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了空氣質量日報制度等。

      [網頁鏈接]在中國環?偩志W站上找到當天各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請學生分析各城市質量情況、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氣污染防治的具體措施。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發現,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空氣質量往往越差。機動車尾氣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從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減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聯系實際介紹邢臺正在推廣的集體供熱、集體供氣的好處;第二:減少汽車等機動車尾氣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臺近幾年出租車舊貌換新顏,以及摩托車在許多城市受限制而電動車越來越成為都市新寵的實例。第三:工廠廢氣要求達標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廣無氟冰箱、空調等;第五:禁止焚燒秸稈,鼓勵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等。

      [提問]最后,請學生們通過討論,分析我們在保護大氣的過程中能做些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減少私車使用,盡量乘坐公交車;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節約用紙,盡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紙;不燃放煙花爆竹,不焚燒秸稈;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做環保志愿者,宣傳環保等等。

      作業: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調查有關室內(尤其是新裝修的房間)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辦法。

      總之,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懂得“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只有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才能為減少乃至最終消除大氣污染做出更大的貢獻。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克隆,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我們潔凈的空氣,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空氣》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課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中的第六課,是在學生通過1~5課的學習,對水和空氣有了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實際的教學中,考慮到三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在尊重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我對各板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處理。形成的教學設計增加了2個板塊,刪除了一個板塊:增加的第一個板塊是:認識什么是占據空間。教材的編排里本沒有這個教學板塊,我增加這一個板塊的目的是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在本課以前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占據空間”這個概念,而本課又是緊緊圍繞“占據空間”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進行新課之前引導學生知道什么是“占據空間”。增加的第二個板塊是:水能流進瓶子里嗎?目的是加深學生對上一個實驗的理解,讓學生理解空氣被密封在一個空間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進瓶子里。刪除的一個板塊就是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可以變化嗎。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操作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老師細致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那些平時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而對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則要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

      三、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四、說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實際以及本單元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科學概念:

      空氣占據了空間。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觀察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點、難點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因此,我把“學生探究空氣占據空間”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教學策略

      我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提問題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觀察法、實驗法、制作法、演示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七、教學準備

      小組材料:塑料杯、紙巾、水槽;礦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師準備:演示材料和簡單課件。

      八、說教學流程:

      本課主要分三個大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二、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活動一: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活動二:瓶里的水會流出來嗎?

      活動三: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三、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首先,我指著滿滿一水槽的水,問學生:這這水槽里有什么?學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學概念,用科學的話說,應該是:水占據水槽的`空間。接著,就問:杯子里有蠟燭,用科學的說法該怎么說?學生很快答出:蠟燭占據杯子的空間。然后,我就開始點燃蠟燭,并且將蠟燭放在泡沫塊上,問學生:如果我把這個蠟燭按在水底,會發生什么情況?為什么?學生都說蠟燭會滅掉。此時,我卻說:我能讓蠟燭在水底下繼續燃燒。學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將大燒杯扣住蠟燭,往水下壓。當然,蠟燭能繼續燃燒了?吹竭@個現象,學生都能說出原因,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于是我接著問,空氣真的能占據空間嗎?想不想親自探究一下?引出本節課探究的內容。

      第二個環節: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首先出示三種材料,分小組討論,用現有的材料怎樣才能證明空氣占據空間,然后教師歸納學生的方法,出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結果紙巾沒濕。這個實驗就證明了:空氣占據空間。接著讓學生討論:怎么辦,才能讓杯子里的空氣出來呢?學生探討出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驗證。

      第二個活動:瓶里的水會流出來嗎?

      在這個活動中,我先用烏鴉喝水的多媒體動畫引入,讓學生明白烏鴉用石子占據水的空間,所以能將水擠出來。那么,如果,現在旁邊沒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塊橡皮泥,你們能不能利用空氣,將水從瓶子里擠出來呢?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遇到困難,可以提示學生結合平時喝盒裝飲料的經驗進行思考。再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歸納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結果就是水像噴泉一樣,從另一個吸管里冒出來。

      第三個活動: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首先讓學生猜測,水能流進瓶子里嗎?并且解釋原因。有部分學生能夠猜測,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進去的。然后教師進行演示。接著,演示將橡皮泥去掉,會怎樣?水流進去了,空氣跑出來了。

      第三個環節: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首先,讓學生暢談收獲,然后,拓展教學:空氣和水一樣,都要占據空間。那么他們占據空間的情況一樣嗎?想不想來比較一下?我們下一節再來研究。

      九、板書設計:

      空氣占據空間嗎?

      空氣占據空間

    《空氣》說課稿3

      一.說教材

     。ㄒ唬┙處熡脮堰@節課的目標設定為:

      科學概念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過程與方法

      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ǘ┙處熡脮鴮顒拥恼f明如下:

      活動一:空氣有重量嗎。

      1.請學生對空氣是否有重量展開討論,以了解他們的原有想法。要求學生在討論中,要想辦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用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2.教科書中采用小天平來測量空氣是否有重量。只要學生觀察到充氣后氣球變得下沉,從而證實空氣有重量就可以了。教師在學生實驗操作時,一定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小天平的初始狀態,這樣才容易觀察到發生的變化。

      活動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學生在第一次實驗時會出現結果不一致的情況。這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改進。

      2.教科書列舉了兩種實驗改進的方法,一是多掛幾個氣球,二是氣球吹得更大一些。對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也加以了說明,即三條線的位置在對比前后要保持一致。

      活動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用天平稱皮球的重量,會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空氣有重量,同時也會加深對天平這種工具的認識。

      2.在兩次稱量中,第一次要將皮球充氣到圓滿,稱一稱其重量是多少。第二次要使皮球充足氣,再稱其重量?梢詥枌W生:為什么要這么做?(保持兩次稱量皮球體積一致,實驗公平)

      3.稱量后,可以問問學生:測量的結果說明什么?(空氣有重量,但很輕)用天平稱和用自制小天平稱,有何不同?(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二.說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對測量物體的重量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接觸比較多的是彈簧秤,電子秤(在超市經常能看到)。但對于小天平和天平相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因為在生活中比較少見。

      在學生二年級的時候他們學習過重量單位克、千克,也見過幾種常見的秤(彈簧秤、臺秤、桿秤、體重秤),并曾使用過彈簧秤來測量物體重量。

      三.說實驗材料

      教材提到的實驗材料有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泥、1個氣球、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課前準備——

     、、教具:天平、皮球、一塊石頭,一瓶水,一瓶空氣,打氣筒,剪刀等。

     、、學具(分小組):自制小天平(細長木條或竹條,細線,夾子)、氣球、橡皮泥

      在試做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氣球用線來綁住口再掛到小天平上,學生操作起來不太方便。于是我決定在小天平兩端安裝兩個夾子,操作起來比較方便。

      四.說教學設想

     。ㄒ唬┙虒W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設計簡單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ǘ┙虒W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難點:能設計實驗來驗證空氣有重量。

     。ㄈ┙虒W思路

      明線:討論空氣有沒有重量——〉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分析實驗結果,改進實驗效果——〉使用天平測量出空氣的質量。

      暗線:根據生活經驗推斷空氣有沒有重量——〉通過實驗獲取證據證實空氣有重量——〉知道要使用適當的工具才能測量出空氣的重量。

     。ㄋ模┗顒釉O想

      活動一:空氣有重量嗎。

      讓學生對“空氣有沒有重量”展開討論,并列舉證據來說明。然后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估計學生會想到用彈簧秤和小天平這兩種工具來實驗。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課后實驗自己除了用小天平外其他的想法。

      在實驗前先讓學生對實驗方案進行充分討論。有兩種實驗方法:方法一是在小天平一端掛上沒氣的氣球,另一端掛上橡皮泥,使小天平左右兩邊平衡,再吹脹氣球,然后觀察小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方法二是左右兩邊先掛上等重量的沒氣氣球,讓小天平平衡。要注意讓學生認識到兩個大小一樣的氣球它們的重量不一定相等。然后再吹脹一端氣球,觀察小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

      實驗記錄采用圖畫的方式,一來比較直觀,二來也可以省時。讓學生畫出初始天平的狀態,再畫出后來天平的狀態。實驗后把學生的圖貼出黑板,便于學生

      分析、歸納。

      活動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在活動一中提供給學生實驗的氣球有些組大,有些組小,這樣在實驗后的匯報中學生就會發現氣球吹得越大,小天平傾斜度越大。引導學生認識到空氣越多,重量越大,小天平傾斜度越大,實驗效果越明顯。然后再讓思考還有哪些方法也能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活動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教材上是用天平稱皮球里的`壓縮空氣。我覺得稱能使皮球從癟到鼓起來的空氣更符合學生的思維走向。

      通過剛才的兩個活動學生已經知道了空氣有重量,繼續引發學生思考:要使球鼓起來要怎樣做?那要打多少重量的氣才能使球鼓起來?用小天平可以測量出來嗎?可以用什么工具來測量?然后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用途。先讓學生說說怎樣稱空氣有多重,再根據學生所說的方法進行演示。

      最后讓學生比較相同瓶子里的水和空氣的重量,讓學生認識到空氣的重量很輕。

      五.說教學設計

      ★★活動一:空氣有重量嗎。

      謎語引入: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謎底:空氣)

      1、(出示一個石頭)這個是?(出示一瓶水)這個瓶子里裝的是?(出示一瓶空氣)這瓶呢?

      2、石頭和水有重量嗎?那空氣有沒有重量呢?(幻燈片展示課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4、大家都說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實驗來證明你的想法呢?

      5、剛才大家說的方法都可以課后去試試。老師這里有這樣一個小天平(出示小天平)。能用這個小天平來實驗嗎?該怎樣做?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看哪個小組能用小天平設計實驗來證明空氣有沒有重量。

      6、學生根據實驗記錄卡,小組交流實驗方案。

      7、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實驗過程(幻燈片展示),并演示實驗。

      8、小組內分工合作展開實驗,把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卡上。(提醒學生吹氣球時要注意安全,同時別吹進唾液,那樣會導致實驗結果不真實)

      9、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10、說明了什么?(擦去“嗎”)得出結論:空氣有重量。

      ★★活動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在實驗中,小木棒傾斜,使我們知道了空氣有重量,怎樣才能讓小木棒的傾斜度更大,讓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空氣有重量呢?

      2、看書82頁內容,找出書中是怎樣說的,你們小組準備怎么做?

      3、小組內展開實驗.

      ★★活動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滿氣的皮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空氣是有重量的,那么這個球里的空氣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這個工具叫做天平(板書:天平),是用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里有刻度可以讀出物體有多重,它的單位是克。

      3、演示實驗:稱量充滿氣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動游碼使小天平平衡。讀數.(記錄在黑板上);稱量放氣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動游碼使小天平平衡。讀數。(記錄在黑板上)

      4、兩次稱量的結果相同嗎?誰來幫我們算算這個球里的空氣有多重呢?

      5、(出示石頭、一瓶水、一瓶空氣)石頭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氣呢?(也有重量)空氣的重量和沙、水比較怎樣?(板書:空氣的重量很輕)

      6、用天平稱和用自制小天平稱,有何不同?(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活動四:拓展應用

      1、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你對你的表現滿意嗎?

      2、球里少量的空氣并不重,所以我們感覺不明顯,但一個像我們課桌那么大的箱子里裝的空氣大約有500克,差不多跟兩個蘋果一樣重。而彌漫在地球周圍的空氣有多重呢?請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資料。

      3、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看課件)

      附一:

      板書設計: 空氣有重量嗎?

      天 平: 克

      空氣的重量很輕

      附二:實驗記錄卡

      實驗名稱空氣有重量嗎?

      實驗器材自制小天平、氣球等

      記 錄

      步 驟圖畫說明文字說明

      充氣前

      充氣后

      實驗結論

    《空氣》說課稿4

      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一?諝鈱W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了解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二和課題三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耪J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颇軓纳罱涷灣霭l,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耪J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瞥醪綄W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窃谔骄窟^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疟3謱ι詈妥匀唤缰谢瘜W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瞥醪綐淞⒖茖W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侵鸩綐淞⒄湎зY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劝l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水槽、塑料瓶、紅磷、水、火柴,蠟燭、木條、注射器、石灰水。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ㄕ故疽恢豢账芰掀浚┢恐杏惺裁?

      一、空氣的存在

      頭腦風暴: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①為什么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著?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劭諝庥墒裁次镔|組成?

     、芸諝馐怯梢环N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萑绻諝馐怯卸喾N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逓槭裁达L景區的空氣

      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邽槭裁从械奈镔|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空由什么物質組成?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空氣》說課稿5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本課題主要采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說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諝鈱W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了解空氣占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里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了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制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是對于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后的知識則起著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復,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著遞進的關系。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并了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并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并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并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說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說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盡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贋槭裁纯諝饪床灰姸置恢?

     、谠趺醋C明空氣確實存在?

     、劭諝庥墒裁次镔|組成?

     、芸諝馐怯梢环N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萑绻諝馐怯卸喾N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逓槭裁达L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邽槭裁从械奈镔|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么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么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么這些物質是什么?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說明塑

      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松開手后,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說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系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賱游镞M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谥参镞M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氣;

     、蹖⒛緱l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芟奶,從冰箱里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后,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菟执嗟娘灨稍诳諝庵虚L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拚故疽恍瞧谇胺胖帽┞犊諝庵械氖宜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么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系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了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了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搜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并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并作上記號。并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后,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說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么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著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么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

     、傺b置氣密性不好;

     、诩t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蹧]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并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并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初中化學空氣說課稿(二)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后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后學習氧氣及其制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組成并對空氣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并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說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 說教法

      本課題是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于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后,采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 說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小學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了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污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 說教學過程

      導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并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么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么?”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在學生產生疑問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并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后,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接著由空氣組成引出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后,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并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提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污染的現象?大氣污染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么?”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污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敘述大氣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并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么?”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并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絡。并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 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將混合物、純凈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凈物,為以后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后對空氣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了然!

      對于《空氣》的說課就到這里,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初中化學空氣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

      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空氣》說課稿6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為有空氣的的存在,,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說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說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做為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說活動難點:引導幼兒通過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幼兒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說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皮球為什么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二)提出問題,幼兒猜想。

      1、尋找空氣:

      小朋友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幼兒說出誰住在皮球里?(空氣)

      2、幼兒討論后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里的空氣

      請幼兒伸出一只手,嘴對著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里空氣的存在;蛴檬帜笞”亲娱]上嘴巴,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里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幼兒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并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師示范)。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后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通過對比,幼兒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幼兒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為什么杯子里沒有空氣,水才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么有力量?引導幼兒交流:杯子里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里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幼兒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幼兒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幼兒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本活動讓幼兒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幼兒反復玩,使幼兒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諝饪梢灾С秩紵。這樣吸引幼兒的注意,目的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幼兒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幼兒通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幼兒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幼兒的認知能力。

    《空氣》說課稿7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我們上課之前要先準備好自己的說課稿,大家知道說課稿怎么樣書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幼兒園大班空氣在哪里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一、 指導思想

      好奇好問是幼兒的天性。如何抓住這一特點,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讓他們在接觸自然界的活動中,積累經驗、發展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呢?針對幼兒提出的許多問題,如“塑料袋沒裝東西,為什么鼓鼓的”、“爸爸給鋼筆灌墨水為什么要一擠一擠的”等等,我為大班幼兒設計了“空氣在哪里”這一活動。

      二、 說選材

      空氣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但它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暗教幎加锌諝狻边@一概念既符合幼兒生活經驗,又稍高于幼兒原有認知水平。孩子們天天生活在空氣中,有玩氣球、吹泡泡、給球打氣、使用救生圈等經驗,但是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孩子當時并未意識到空氣的存在。怎樣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呢?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為這次活動定出兩條教育目標。第一,通過親自動手,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無色、無味,到處都有空氣。這一結論憑幼兒的認知水平是難以理解的。我認為應是這次活動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使幼兒領悟到空瓶子里、吹氣玩具里、人身體里都有空氣,既是這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這次活動的難點。第二,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提高動手動腦能力,激起幼兒對空氣進一步觀察和試驗的興趣。

      三、說教法、學法

      這次活動通過讓幼兒直接操作、反復體驗,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探索,使一些不易被感知的事物或現象顯露出來,不僅給幼兒留下實實在在的印象,還激發了幼兒學科學的興趣。 本次活動準備:魚缸(內盛水)、玻璃杯、手絹、每人一個塑料口袋,每組一瓶水,若干吹氣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塊等。

      四、說活動程序設計

      總的思路是:以設疑激發興趣,以實驗突出重點,以幼兒的智力活動解決難點。具體做法如下:1.設置“障礙”,鼓勵幼兒“跳”過去。 “疑”是探索的起點,以疑激趣,以趣激學,讓幼兒在渴求尋找答案的心理狀態下開始學習。

      首先,我做了一個“手絹為什么不濕”的實驗。我把手絹塞進杯底,倒扣著浸入水中,讓幼兒猜想:“手絹濕了嗎?”“濕了!焙⒆觽兛隙ǖ鼗卮,這是他們的生活經驗。拿出來看一看,“咦!手絹為什么不濕?”疑問產生了,經驗與事實發生了矛盾,杯子里有什么東西擋著不讓水進去呢?孩子們在疑問中開始了嘗試與探索。一個接一個問題的答案我并不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創設環境、組織活動,帶領幼兒去尋找答案。接下來做第二次實驗:將杯子壓入水下后傾斜,使氣泡冒出。

      “哎呀!什么跑出來了?”這再次激起幼兒的好奇,手絹濕了嗎?空杯子里為什么會跑出泡泡呢?幼兒在教師的點撥下領悟到這杯子不是空的,有空氣!薄翱諝鉀]有顏色,沒有味道,所以看不見,它在水里變成氣泡,我們才能看見它!边@時,我會故意反問:第一次手絹為什么沒濕,第二次手絹為什么濕了呢?在這里反問的目的是讓幼兒思考、猜想、引起爭論,把活動推向**。幼兒最終得知:開始,空氣在杯子里,水進不去,而把杯子斜倒,冒出氣泡,水把空氣趕出來啦,剛才杯子里裝滿了看不見的空氣。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幼兒動手實驗,獲得直接的'體驗與感受。手腦并用、實際操作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本環節我為幼兒每人準備一個塑料口袋、塑料管,每組一瓶水、吹氣玩具、小玻璃瓶、土塊等,讓幼兒利用感官去探索、去發現。通過玩“找空氣”的游戲得知:鼓鼓的塑料袋對著臉一擠,涼颼颼的,用塑料管往水中吹氣,會冒出氣泡,這就是空氣。發現杯子里、小瓶里、吹氣玩具里、屋子里、身體里、土塊里都有空氣。

      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幼兒討論解決難點問題。我以“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有空氣”來引發幼兒開動腦筋,從前面表象的積累中,總結出答案。向幼兒提出問題后,不急于讓幼兒回答,而是讓他們先七嘴八舌地議論,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充分思考。幼兒討論時,我不是旁觀者,這時要做兩件事,一是“聽”,二是“說”。即聽一聽孩子們在說什么,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找不說話的孩子說話,激勵人人動口,積極討論。在幼兒充分感知,將零散的生活經驗匯集整理后,最終形成了“到處都有空氣”的概念,確實了解了空氣的存在。

      五、活動延伸

      下課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繼續探索的開始。所以,我在這次活動結束時,給孩子留下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幼兒自己動手實驗。捏緊鼻子,閉上嘴,試試有什么感覺。捉一蟲子,放在瓶里,蓋緊瓶蓋,幾天后會怎么樣?請父母幫助點燃兩根手指長的蠟燭,用玻璃杯將其中一支扣住會怎樣?引導幼兒運用知識經驗,繼續探索空氣的作用。

      自評

      本次活動我讓幼兒人人動手親自嘗試,充分思考:有什么辦法讓玩具鼓起來?它為什么鼓了?摸摸有什么感覺?怎樣讓它癟了?為什么癟了?空氣在哪里呢?有辦法“看見”它嗎?有辦法“抓住”它嗎?有辦法感覺到它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引導著幼兒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他們借助水把空氣變成“可見”的氣泡,借助塑料袋把空氣變成可觸摸到的氣包,借助吹氣玩具把空氣變成可“感覺”到的氣流,孩子們確實相信了空氣的存在,并聯想到許多生活經驗,終于發現了周圍“到處都有空氣”;顒幽繕隧樌瓿闪,同時也增進了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學精神。

    《空氣》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空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空氣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探索方式,培養了幼兒探索、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目標定位:針對大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空氣的`壓力。

     。2)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

      3、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系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為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課件、茶壺、有孔的瓶子若干、無孔的瓶子、吸管、杯子、、錐子等。

      二、說過程:

      本次活動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程序:魔術導入、實驗、幼兒實踐、幼兒探索、拓展延伸。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為主體,培養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

      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也很緊張,肯定有很多的不足和疏漏,請各位園長、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空氣》說課稿9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空氣》這一課題的第一部分《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空氣》是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1。本課題是繼“什么是化學”、“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室常見知識”等基礎內容后,第一次學習和研究物質,包括物質的組成,物質的性質,物質的分類等常見的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

      空氣在小學科學已有接觸,避免重復。課題開篇安排了實驗2-1,一則可以學習實驗操作,培養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二則通過領會該實驗設計的意圖,以便加深體會二百多年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時的實驗思路。認識了空氣的組成后,教材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這里只能給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識,教學時不宜擴展。到學習分子時,再從組成上進一步認識這兩個概念。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對空氣已經有了常識性的了解,知道空氣有體積,有質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知道動植物離開空氣便不能生存等。但從化學學習要求的角度看,學生僅僅知道這些科學常識是不夠的,需要系統地掌握空氣的組成和重要性質,需要系統地學習對物質進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于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系統地學習的第一種物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氣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身邊,學化學并不難。另外,由于學生尚不完全具備相應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全面認識會存在障礙。教學力求避免過度重視記憶和過度拓展。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

      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

      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用探究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

      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區別;空氣成分測定實驗中的誤差分析。

      過渡:學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教授法等。本節課主要是實驗探究法,通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討論,概括總結等基本環節循序漸進學習本節課。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投影圖片,導入新課

      教師投影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燃環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離不開空氣的觀點。進而提問“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引發學生討論發言:比如“拿一個食品袋,將其自由放置,欲將其密封,發現里面有氣體使其膨脹”等等。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過渡:既然空氣無處不在,我們又離不開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什么組成的呢?

      第二環節:觀察探究,學習新知

      投影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6頁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設計實驗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意在讓學生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

      做實驗前,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實驗2-1并搶答以下問題“1.有關儀器的名稱。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然后演示實驗2-1,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作好記錄,得出空氣中約含有1/5氧氣。學生通過觀察具體操作(注意細節,先后順序,速度等),分析討論如果我們做實驗時減少的體積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讓學生在觀察和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補充為什么這個實驗用紅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質。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以及實驗的嚴謹性,并體驗很多理論都是在不斷實驗不斷總結中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的。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討論,分析,最終得出空氣的主要成分是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組成。那么根據已有的知識我們知道剩下的氣體中含有氮氣,那么還有其他氣體嗎?學生閱讀課本第27頁歸納總結空氣的成分,意在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嚴謹的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鞏固提高

      通過閱讀課本第27頁,學生得出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進而引出物質的分類:像空氣這樣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叫做混合物,組成混合物的各種成分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像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分別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它們都是純凈物,可以用化學符號表示。然后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加深印象,順便做幾個小練習鞏固一下以上所學。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課后探究

      最后,通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師生共同總結所學內容:(1)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的實驗中應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項,會做誤差分析;(2)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3)物質的分類: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以及會判斷一些常見的物質的類別。

    《空氣》說課稿10

      一. 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小學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諝馕廴緦θ祟惖奈:σ彩菍W生經常見聞的,而需要科學方法測定空氣組成成分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1. 目標確立:

     、磐ㄟ^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平Y合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峭ㄟ^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增強關心環境、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仍诜治隹諝饨M成的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

      2. 重點及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境中空氣的成分。

      突出重點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對空氣進行重新認識,通過學習和討論較為理性、科學地整理自己對空氣的理解,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突破難點方法:給學生講清該實驗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操作要領。最后再把學生的思維擴出去:你還能設計哪些實驗來證明這一問題?(可留作課外作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 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了啟發式,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及科學探究,自學等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根據化學教材學科的特點,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以實驗為基礎,理論為線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探究,邊實驗,邊討論,邊比較,進行探究性學習,突出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同時發展學生的智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 學習方法

      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初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強,為了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本節課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親密合作,討論交流為主旨學習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成為了課堂小主人。

      四.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按照我!皫煂健钡慕虒W模式可歸納為: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重點)---實驗探究---活動天地(自學)---當堂訓練。

      1. 激發情趣、出示目標: 課件出示①②③④

      導入新課:上課開始,教師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物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空氣的“海洋”里,離開了空氣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課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氣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 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 學生積極回答對空氣的認識。(課件出示——空氣成分)

      意圖:給學生一個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認識能力。

      3. 在認識空氣成分的基礎上,將問題引向深入:

      同學們都知道氧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測定空氣的中氧氣的含量呢?同學們感興趣嗎?好!今天就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請你設計實驗進行證明。

      4. 在教師的點撥下,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思路。同時需要學生明白:(課件出示)

     。1)實驗目的。

     。2)實驗原理,引 導思路:

      a.如何將密閉容器中的氧氣消耗掉而又不產生新的氣體?

      b.如何測得消耗掉氧氣的體積?

     。3)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記錄數據。

     。4)討論與交流,得出結論。

      重點討論:同學們實驗結果差別較大,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教師總結。

     。ㄕn外研究性學習:你還能設計出什么實驗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探究能力,真切體會到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教師小結空氣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學生以具體的例子為感知對象,形成對混合物、純凈物的認識。

      意圖:鞏固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學“空氣是一種重要資源”知道拉瓦錫首先得出“空氣是氧氣組成的結論”。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7.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學生自學,明確日報內容,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

      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8。探究實驗:空氣質量的差別。

      學會采集氣體樣品方法,學會如何驗證二氧化碳。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意圖:鍛煉動手能力,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真實感受。

      9. 當堂練習. 意圖:鞏固所學重點知識。

    《空氣》說課稿11

      一、說單元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們周圍的空氣》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包括三個課題,分別是空氣、氧氣和制取氧氣?諝夂脱鯕馐亲匀唤缇S持生態平衡的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當前空氣污染是全世界的三大問題之一,因此本單元內容是歷年中考的重點之一。近年來中考以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氧氣性質實驗、氧氣制取的原理和操作為核心,考查觀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實驗探究能力,還聯系各地空氣污染的問題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純凈物與混合物的概念并應用

      3、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并通過與許多物質反應認識其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4、了解實驗室和工業上制取氧氣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藥品、原理、裝置、操作、氣體收集及方案選擇;

      6、認識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ǘ┻^程與方法

      1、通過 &ldqu;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rdqu;實驗,學會分析實驗結果的誤差原因

      2、通過制氧方案的比較、鑒別,學會選擇最佳原料、條件、原理、裝置

     。ㄈ┣楦、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當今世界的三大環境問題、空氣的污染源、嚴重危害及防治,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情感;

      2、通過對制取氧氣的實驗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探究欲。

      三、說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氣的含量及空氣的污染與防治。氧氣的化學性質。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難點: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裝置及產生誤差的原因;戏磻c氧化反應的關系。催化劑的概念 。

      難點突破: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要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從而理解整個實驗的意圖原理,并感悟到化學實驗要得出正確結論必須注意每一個細節的正確。

      中考考點和題型

      本單元常以選擇題、填空題和綜合應用題等形式出現,多考察氣體的制取及空氣污染與防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性質和用途等作為切入點進行考查。

      四、教學方法

      用師生互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回憶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講授法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本節內容的連接性、條理性,教學中盡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導入 用謎語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入課題《我們周圍的空氣》。

      通過幻燈片展示本單元的考點要求。就這三個考點進行講解和分析。

      1、以提問的形式簡單的復習了空氣的組成和氧氣含量測定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

      2、通過(倫敦煙霧事件)回顧空氣的污染和防止。

      3、通過視頻回顧幾種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現象,寫出反應原理,總結出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

      4、回顧氧氣的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利用沸點不同)。通個視頻再現氧氣實驗室制法啟發學生思考,制取步驟、注意事項、引出固固裝置和固液裝置,通過對氧氣收集裝置的分析,學會選擇收集裝置。

      5、鞏固練習和中考鏈接可讓學生明白考向,也能讓學生提高自信心。

    《空氣》說課稿12

      空氣占據空間嗎整個思路我是這樣設計:理解兩個科學概念: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而恰恰這也是最重要的,要讓學生明白空氣與其它物質一樣是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也是一種物質。

      要實現這一目標這節課主要安排: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達到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針對這節課的目標,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空氣占據空間嗎?二、杯中的紙會濕嗎?三、空氣占據空間有變化嗎?三個環節都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動手驗證,動口解釋。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空氣占據空間嗎?

      用同學們都熟悉的童話故事“烏鴉喝水”引入,通過操作實驗,并引導學生思考:瓶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氣,能讓水上升嗎?讓學生利用桌上的材料進行充分的實驗讓裝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來?同時還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沒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嗎?是什么原因讓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氣,水還能上升嗎?如果想讓瓶中的水不斷上升,你們的辦法是什么?

      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生的現象使學生初步理解空氣占據空間。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老師演示,將紙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請學生預測: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濕,為什么?

      接下來讓學生小組實驗,交流實驗情況重點讓學生解釋: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進一步明確空氣占據空間。 學生有了這兩個充分實驗對空氣也象水、石頭一們是占據空間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個問題:空氣占據空間有變化嗎?

      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對比實驗法,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得到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充分的材料能讓學生有機會去想、去做;充足的時間能讓學生有機會去議、去說。在給學生機會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腦、靈活了他們的手,鍛煉了他們的口,這樣的實驗學生越“玩”越愛“玩”,在玩中求樂,樂中求知,不但激發學

      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無限科學知識的向往。

      點評: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它有別于原來的自然學科,F行的《科學》教材,課本里的文字明顯變少了,也沒有什么結論性的話語,更多的是讓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們老師考慮更多的是每節課需要組織什么樣的活動,準備哪些實驗器材,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我上《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注重較好體現以上觀念,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靈活處理教材,正確使用教材。

      教師在充分備課,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能立足教學實際,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取舍、重組后,分解成以下四個活動:(1)空氣占據空間嗎?(2)杯中的紙會濕嗎?(3)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4)對空氣占據空氣的解釋等。把畫一畫,即用圖形來描述空氣受力會產生壓縮或擴張這一環節冊去(因為空氣本來就抽象,如果再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難度加大了)。這樣使教學內容更加順暢,并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充分體現了用“教材教”這一課改新理念。

      2、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使學生親歷問題的產生(空氣也會像石子一樣占據空間嗎?)——猜測假設(會、不會)——操作驗證(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實驗:把礦泉水瓶中的水擠出;杯底塞入紙巾,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看看紙巾是否會濕。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現象)——得出結論(“空氣”同“石子”一樣也占據空間)……從整個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教師已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已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為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挑戰性的探究場景,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才會高漲,學習才能做到入境、入心,也才有那感人的一幕,即學生發自內心的心聲:“太好玩了”!……這正是科學課程所要達到的效果——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

      3、注重合作學習,培養良好習慣。

      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本節課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注重培養學生以下方面的良好習慣:(1)學會傾聽。課中老師引領學生在與他人交談時,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聽清老師的要求及提問,使其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2)學會表達。僅僅會聽還是不夠的,課中教師能激勵學生充分表達,為學生彰顯自我,體驗成功搭建了平臺;(3)學會質疑。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能正確引導學生敢于發表個人的見解,比如在肯定別人優點的同時,敢于質疑,積極辯論,最后達成共識。

    《空氣》說課稿13

      《看不見的空氣》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認識空氣》單元第六課,我上的是第一課時。

      本課以學生探究為核心,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對空氣進行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創新思維。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從證明空氣存在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空氣的存在;通過“捕捉”空氣和移動空氣的活動,讓學生認識空氣占據體積和可以流動的性質。學生在課堂上經歷了提問、觀察、實驗、討論、交流等科學探究活動,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培養了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一、我確定的教學方向——三目標一重點

      1、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簡單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通過各種實驗活動,認識空氣的性質。

      2、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樂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素養。

      4、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探究活動,了解空氣的存在、流動及空氣占據的'空間。

      二、我設計的教學流程——三活動一討論

      活動一:空氣在哪里?

      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用間接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學生認識到空氣這種物質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

      活動二:“捕捉”空氣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將空氣裝起來,然后充分運用感官去感覺空氣,使學生對空氣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口頭語言把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通過描述,學生頭腦中的空氣會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發展。

      活動三:轉移空氣。

      通過本活動,學生可以清楚觀察到:氣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領悟到空氣是能夠的轉移,進而進一步認識到空氣是可以流動的。學生在實驗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魅力。

      討論:空氣占據空間嗎?

      經過前面的一些活動的開展,學生對空氣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討論空氣是否占據空間?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空氣是確實存在的,并且占據一定的空間。

      三、我采用的教學理念——三突出一提高

      1、突出探究這個中心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研討時間,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本課的三個活動中,我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進行猜測、觀察和研討,讓學生親歷猜測——實驗——驗證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2、突出學生這個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其實課堂是學生的,學生的觀察、實驗、交流方式只要是學生喜歡的,都應該支持。學生的眼光是獨特的,教師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們的觀察比較結果,學生的每一點發現都應該鼓勵。

      3、突出實驗這種手段

      實驗是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實驗更能為課堂創設出濃濃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學習搭建平臺,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本課開展的三個活動和一個討論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敢猜測、肯合作、肯交流,將動手、動口、動腦融于一體,學習興趣高昂。

      4、提高學生觀察、推理、實驗的能力

      本課是一節實驗課,實驗從證明空氣存在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利用各種感官了解“空氣在哪里?”;通過“捕捉”空氣和轉移空氣的過程,認識空氣具有占據空間和可以流動的性質。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驗操作,交流匯報,得出結論。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觀察、推理、實驗的能力。

      以上一些,是我個人不成熟的做法,肯定存在著許多不足,懇請各位專 家和老師批評指正,我將不勝感激,謝謝。

    《空氣》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三節“空氣的力量”,下面我就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后,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于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了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畬W好本節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本節課的內容本人覺得安排二個課時,當然實際操作時不能被課時所左右,應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擬定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

     。4)知道沸點隨氣壓減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

     。3)培養物理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

     。2)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了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煉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2、觀察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原理和變化

      3、大氣壓的變化的理解和應用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ㄒ唬、說學法

      當今信息時代,實施素質教育,施行新課程改革,改變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所面臨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老師應引導好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探究活動,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八年級學生有學好物理的*望,但顯得比較吃力,本人結合學生實際,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學習:

      1、課先預習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準備。

      2、學會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3、結合自己的觀點學會提出問題。

      4、通過動手實驗,檢驗問題。

      5、通過多練,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6、交流與合作,共享成果。

     。ǘ、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根據本單元特點,本節課可采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1、小組合作:全班可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好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合,互幫互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自主學習:課前布置好習任務,提出思考問題,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讓學生懷有極大的興趣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提高解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3、實踐探究: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通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置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后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后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復習引入-問題-猜想-分析討論-結論-驗證-理解、應用-延展擴寬-新的問題

      六、主要教學程序設計:

     。ㄒ唬⿵土曁釂枺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2、液體內部向什么方向有壓強?(各個方向)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ǘ┮胄抡n:

      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氣對浸它里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說說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你的猜想。

      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個小小的塑料掛衣鉤緊貼在很平的墻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鉤卻不掉下來(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里的飲料不易倒出(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ㄈ┬抡n教學:

      1、大氣壓強:

      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靠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茖W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并解釋現象:

      實驗1、拉開“皮碗”,用力擠出皮碗中的空氣,兩個皮碗還容易拉開嗎?

      實驗2、“覆杯”實驗,在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水是否會流出來?

      實驗3、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得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

      那么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釋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布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范圍內。

      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我們在上一章里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 ,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

      計算: v=10m×6m×4m=240m3

      ∵ρ=m/v

      ∴m=ρv =1.29 kg /m3 ×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

      2、大氣壓強的測量:

     。1)托里拆利實驗

      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俳榻B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谘菔荆和欣锊鹄麑嶒灒ㄕn件演示)

     、鄯治觯翰AЧ軆人y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持著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芩伎迹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會怎樣?

      玻璃管傾斜一定的角度管內外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玻璃管的粗細會影響水銀柱的高度差嗎?

      玻璃管的頂端破裂了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水能代替水銀做實驗嗎?若能,水柱有多高?

     、輵茫喝说念^頂面積約為0.02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的壓力為多少?

      (2)測量大氣壓強的工具:

     、偎y氣壓計: 優點:精確 缺點:不方便攜帶

     、诮饘俸袣鈮河嫞簝烖c:使用方便 缺點:不精確

      3、大氣壓強的變化:

     。1)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海拔3000M以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減小100Pa。

     。2)1個標準大氣壓= 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系:

     。1)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

     。2)應用:高壓鍋。

      5、思考:

     。1)、本節后,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么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到高樓大廈的樓頂?

     。ㄋ模、歸納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結合板書用多媒體給出)

      1、體驗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2、討論了大氣壓強的特點

      3、探究了大氣壓強的測定

      4、應用了大氣壓強的知識

     。ㄎ澹、布置作業:

      1、復習課文,預習第四節——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課本第159頁,作業1、2、3。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體現所講知識的順序性、條理性,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所知識。本人采用如下板書設計:

      第三節 空氣的力量

      1、 大氣壓強:

     、偕瞵F象:紙片托水、可樂罐變形、掛鉤吸墻上。

     、隍炞C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郛a生原因:氣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芙忉尙F象:鋼筆吸墨水、抽水機抽水。

      2、 大氣壓強的測量:

     、贉y定實驗:托里拆利實驗

      實驗注意事項:

     、诖髿鈮褐担1.013×105Pa

     、蹨y量工具:金屬盒氣壓計、水銀氣壓計。

      3、 大氣壓強的變化:

     、匐S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跇藴蚀髿鈮海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 大氣壓強與液體沸點的關系:

     、俅髿鈮簭娫酱,液體沸點越高。

     、趹茫焊邏哄。

    《空氣》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說:空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小學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而且,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

      從能力培養來說:從看圖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再到看圖片認識空氣的主要用途和保護空氣,可以說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從感情培養來說: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時的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課題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1、收集有關材料,對有關知識有初步了解。

      2、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

      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

      總的來說,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

      所以,本節課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題,并以仿照實驗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

      2、讓學生事先收集資料和圖片,并根據收集的資料歸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3、讓學生收集有關空氣污染的照片、漫畫、短文等資料,完成有關空氣污染的調查報告,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收集本地的空氣質量日報,繪制圖表。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通過搶答,鞏固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討論與思考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不會,因為空氣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燒的氣體存在。

      第二個問題的結果: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

     、傺b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

     、诋斞鯕夂康蜁r,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5、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6、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空氣》說課稿】相關文章:

    空氣08-17

    空氣08-17

    空氣的濕度08-17

    《熱空氣》08-17

    熱空氣08-17

    《空氣的成分》08-17

    空氣 氧08-17

    《致空氣》08-16

    空氣的作文04-05

    空氣的環保標語08-2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