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社區:集體收入增加五模式
農村社區:集體收入增加五模式作者/ 白成如 路敦磊
實施村莊改造建設農村社區,在改善農民群眾居住條件的同時,騰出的大量土地資源為增加集體收入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引導農村社區黨組織整合資源,創新思路辦法,探索出五種促進村集體增收的有效模式。
租賃經營節約的土地獲得租金收入
農村社區建設中,村民全部上樓居住,家庭分布由“平面式”變更為“立體式”,村莊拆遷后騰出大量的土地。這部分騰出來的土地,除一部分直接用于社區居民樓建設,或置換社區建設新占土地外,剩余部分即為節約的土地?h鄉采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辦法,將節約的這部分建設用地指標,按照每畝20萬元的價格出讓,所獲資金全部用于社區建設,農民群眾基本不用再掏錢;節約的這部分土地,全部復墾后明確為村集體資產。村集體將這部分耕地直接對外租賃,收取租金,獲得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楊店鎮韋村共有群眾373戶、1387人,實施農村社區建設后,村莊整體搬遷至濱湖社區,僅占地70畝-原村莊節約土地達400多畝,用地指標置換并復墾后,村“兩委”采取對外招標的方式,將節約出的這些土地以每畝每年900元的價格,承包給山東蒼山縣客商從事蔬菜種植,每年村集體增加收入30多萬元。
[適用性分析]比較容易操作,適合集體土地較多的村,對干部經營管理水平要求不高,村集體承擔的風險較小,收益比較穩定,但收益率不高。
以地入股搞開發獲得股金收入
區位條件較好、商貿較為發達的村,對在社區建設中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不完全出讓或不出讓。村集體以建設用地入股,對外合作建設標準廠房,或搞房產開發。建設標準廠房的,廠房經營收入按股權與村集體分紅;搞房產開發的,以村集體提供的土地作價,留取部分產權歸村集體的經營性房產(如門面房、停車場等),作為村集體長期收入來源。
[典型案例]南站鎮曹堂村毗鄰縣經濟開發區,整村遷入曙光花園社區后,村“兩委”發揮區位優勢,以300畝村集體建設用地入股。與固美斯耐公司合作建設標準廠房2萬多平方米。企業入駐后,按租賃面積定期繳納租金,曹堂村按股權分紅,預計村集體每年可增收50萬元左右。在祥云社區建設過程中,汶上鎮史莊村以提供土地為代價,為村集體換取社區門面房18間,目前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近20萬元。
[適用性分析]適合區位條件好、村班子組織協調能力和對外談判能力較強的城郊村、城中村或鄉鎮駐地村、經濟發展形勢對村集體收入有一定影響,對外合作也有一定風險,但收益較高,并能較好地解決群眾就業問題。
創辦農業示范項目獲得利潤收入
村集體利用社區建設后復墾的土地,創辦苗木基地、蔬菜種植等示范項目。村集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設立專門組織,聘用技術人員進行管理,示范基地收入全部歸村集體所有。
[典型案例]楊店鎮路村遷入王樓社區后,村集體發揮本村具有種菜傳統的優勢,利用復墾的100多畝集體土地,投入自有資金51萬元,建設24個標準化農業蔬菜大棚,創建了 “朝陽現代農業示范園”。2011年,“示范園”銷售總收入達到78萬元,扣除人工工資、農資等各項支出,村集體實現盈利22萬元。該“示范園”還帶動100多戶群眾發展蔬菜種植,促進了農民增收。
[適用性分析]適合種植專業村,要求村集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村干部懂經營、會管理、有公心。資金投入比較大,有一定的市場風險,但有利于村干部“干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對群眾增收致富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
為社區群眾托管耕地獲得傭金收入
農民群眾入住社區后,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非農產業,逐步成為他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不愿種地的越來越多。為解決土地撂荒問題,2009年以來,汶上縣供銷聯社面向農民群眾開展了農村土地托管服務,具體運作辦法是:由供銷聯社與村委會、農戶三方簽訂土地托管協議書;協議生效后,供銷合作社對托管土地提供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服務,農戶支付一定服務費和農資費,托管土地上的收成全部歸農戶,保底收成為每畝每年1000斤小麥和1000斤玉米,或者同等價值的現金;年底,縣供銷聯社將托管服務費盈利部分的60%交給村“兩委”,作為村集體收入,用于村級事務管理費用。
[典型案例]義橋鎮房柳村歸入義橋鎮金橋新城社區,社區駐地離該村群眾責任田較遠,群眾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從2010年開始,房柳村村“兩委”在廣泛宣傳發動的基礎上,將該村耕地1098畝全部交由縣供銷合作社委托管理。僅此一項,該村從土地上“解放”勞動力400多人,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6萬多元。
[適用性分析]符合農村土地集約化管理的大趨勢,有利于規;N植,需要成立提供土地托管等服務的專業組織,對村“兩委”做群眾工作的能力要求較高,適合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或離居住地較遠、村民單獨種植收益偏低的村。
開展有償便民服務獲得服務費收入
社區是服務的綜合體,但對于農村社區來講,普及社會化、專業化的社區服務仍有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為此,需要村級組織承擔起一定的社會化服務職能。汶上縣一些村級組織主動適應這一需要,圍繞社區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期盼和關切,創新思路,創造條件,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既方便了群眾,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苑莊鎮演馬社區一期已入住群眾近3000人,居住條件的改善帶來群眾婚喪嫁娶等日常事務辦理標準的提升。為滿足群眾需要,演馬村集體投資20多萬元建設了社區紅白事服務大廳。并置辦了彩虹門、音響、餐車等設施,從社區實用人才中聘請了紅白事理事和主持人。社區群眾遇有紅白事,村集體提供“一攬子”服務,按照低于禮儀公司30%的價格適當收取服務費用。除去物品消耗和誤工補貼費用外。所收服務費全部歸入村集體賬戶。通過提供這類服務,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左右?杀U洗寮壈嘧踊具\轉支出。
[適用性分析]適用于位置比較偏遠的農村社區。要求村級班子比較熱心,有較高服務水平,村干部有時間、有精力操辦紅白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