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鄱陽湖生態文明建設及在天人關系上的新詮釋
鄱陽湖生態文明建設及在天人關系上的新詮釋何發甦,巫過房2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文學院,南昌 330038;2.贛南教育學院 中文系,江西 贛州 341000)
摘 要:江西省委省政府結合中央的發展戰略,依據江西自身的實際,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規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一個具體生動的個案,要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這就賦予傳統的哲學主題天人關系以新的內涵,江西學人在新的視野觀照下以理性的態度做出了新的詮釋:強調了人類發展的價值取向與自然發展的生態取向的一致性。
關鍵詞:生態文明;鄱陽湖;天人關系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131-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盵1]黨的十八大報告同樣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盵2]在新的發展關鍵時期,黨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的。反觀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發展史,人類固然取得了驕人的物質生產成就,但由于對地球資源的過度索取,因而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諸如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因過度開發土地、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所產生的其他諸多負面效應。因此,黨適時地提出并突出地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一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見,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對中國自身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中華民族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也將作出貢獻。①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和諧之章
江西省委省政府結合中央的發展戰略,依據江西自身的實際,提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省委書記蘇榮指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有利于建設一流的生態環境,探索一條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子。通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來謀劃江西發展,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最終建設成為生態優良、經濟發達、城鄉協調、生活富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生態文明示范區、科學發展試驗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城鄉協調發展先行區、彰顯文化魅力的現代經濟區,這無論對江西還是對全國都具有重大意義[3]。國務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在生態文明視野中,鄱陽湖文化作為湖泊文明的一部分,有其個性與發展優勢。這種個性主要表現為強勁的兼容性、輻射性、起伏性和靈活性。其優勢也是多方面的。鄱陽湖因其區位優勢而在國家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資源豐富,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的起源地;為國際最大的濕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湖盆淤積較慢,圍湖造田較晚,生態環境好。其優勢至為明顯。從人文歷史方面考察,鄱陽湖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至遲在唐朝已經是國家的財富基地;它的文化進程曾經滯后,但發展勁頭不減,有后來居上的表現。鄱陽湖文化為長江文明的精彩部分,亦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鄱陽湖區保持了生態經濟優勢,又開拓出遠洋航運新領域,能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大力保護環境,湖區經濟與文化必定進入新境界[4]。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納入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之規劃建設,江西省委省政府是立發展之意,謀崛起之篇,譜和諧之章。(管理科學論文 www.annahuzar.com)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強調,切實把握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本質內涵,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5]。郭杰忠指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立足于江西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加快發展;目標是立足江西實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6]。郭先生在這里具體闡述了此層含義。江西省是中部有待加速發展的地區,如何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需要立足長遠,需要在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基礎上作好發展的文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急迫需要協調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這就需要對既往的發展模式作出反思,從而探索出新的發展思路。
二、鄱陽湖生態文明建設:傳統哲學主題下的新詮釋
一般以為,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盡管學者們對于“生態文明”概念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不管是何種觀點,大致均認同此一含義。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在對自身發展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人類即將邁入生態文明階段[7]。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采集漁獵。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迄今為止約為三百年。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這就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這種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它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態文明是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入反思的成果,是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顯然,生態文明形態是建立在新的哲學思維下的理論成果。我們正在走向人類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是新時代的基本特征。當代中國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表明已經向著生態文明的方向前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在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基礎上,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現實條件下,通過價值觀的轉變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作為國家行為由全國人民的創造性生態化的實踐實現的[8]。新時代需要新的哲學——生態哲學,即關于現代世界是“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有機統一的哲學。新時代需要新的思維方式——生態學思維,即用生態系統整體性的觀點進行思考和行動。生態哲學和生態學思維將在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服務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9]。
這種生態哲學,天人關系問題的探討仍然是中心,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哲學研討的中心議題之一。古代有哲學家把天釋為自然,于是天人關系就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先秦道家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極被動的,因而提倡無為,絕對地順應自然過程。后期儒家荀子,肯定人對自然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規律造福人類。如何在繼承古人知識財富的基礎上吸取古人的智慧?江西學人在新的視野觀照下以理性的態度作出了新的詮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規劃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個具體生動的個案。這個生態經濟區是以江西鄱陽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托,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這就賦予傳統的哲學主題天人關系以新的內涵:強調了人類發展的價值取向與自然發展的生態取向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EB/OL]新華網,2007-10-15.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新華網,2012-11-8.
[3]蘇榮。實踐科學發展觀 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J].江西社會科學,2008,(8)。
[4]許懷林。生態文明視野中鄱陽湖文化的個性與發展優勢[J].鄱陽湖學刊,2009,(1)。
[5]省委書記蘇榮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動員大會上講話[N].江西日報,2010-02-01.
[6]郭杰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目標指向與戰略任務[J].江西日報,2010-02-22.
[7]陳瑞清。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07,(2)。
[8]余謀昌。生態文明:人類文明的新形態[J].長白學刊,2007,(2)。
[9]余謀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新的哲學和新的思維方式[J].鄱陽湖學刊,2010,(1)。
【鄱陽湖生態文明建設及在天人關系上的新詮釋】相關文章:
生態文明建設征文04-07
生態文明建設作文07-20
新音樂—新詮釋08-17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作文08-15
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征文05-30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08-17
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代表發言08-24
生態文明建設征文15篇04-13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