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歷史論文>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與文化區域相互關系管窺

    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與文化區域相互關系管窺

    時間:2023-02-27 09:50:57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與文化區域相互關系管窺

    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與文化區域相互關系管窺

    對于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以及文化區域三者相互關系的研究,迄今似乎未見過有專門的討論。本文試圖從宏觀的角度對這一關系進行初步的探討,由于題目較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先以例證式的方法予以說明。

    在這三種區域中,行政區劃是國家行政管理的產物,由法律形式予以確認,有最明確的邊界與確定的形狀;自然區域是地理學家對自然環境進行的科學性的區劃,不同的科學家與不同的地理觀點,形成互有差異的自然區劃方案。文化區域則是相對較不確定的概念,一般由文化因素的綜合來確定,具有感知的性質,主要是人文地理學者研究的對象。

    自然區劃雖有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其所根據的是確定的自然環境,所以各方案之間相去不是很遠。行政區劃雖由現實的政治需要而確定,但要受制于歷史傳統與自然環境,從來都是在已有的體系上進行調整與改革,不可能憑空設想一個全新的體系。而歷史傳統中既包含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的因素,也有歷史文化區域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文化區與自然區也有依存關系,尤其是小文化區與自然環境關系更為明顯。要之,行政區與自然區和文化區三方之間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系。

    一、行政區劃與自然區域的基本關系

    行政區劃是在自然地理環境的背景上所劃定的政治空間,因此在人為的政區與天然的地理環境之間就存在契合與否的問題。地理環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活于其中的植物動物等因素組成的復雜的物質體系。中國歷史上長期是一個農業國家,對于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有很深刻的認識,深知行政區與自然區的一致對農業生產管理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總是盡量保持行政區劃與自然區域的一致,以利農業經濟的發展,維護封建王朝的穩定。但是長治久安又是中國歷代統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是擺在有利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上的。而為了達到長治久安,統治者不斷總結歷史經驗,認識到逐步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在這種政治思想的指導下,行政區劃與自然區域的一致性越來越差,尤其是高層政區在古代中國社會的后期與自然環境之間已經存在相當大的背離現象。

    按照最近的綜合自然地理區劃方案,中國可以分成三個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與青藏高寒區。這三大區又可進一步分成七個自然地區和三十三個自然區。東部季風區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5%,總人口的95%,過去、現在與將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對于作為中國歷史疆域主體部分的東部季風區,古人早就認識到其內部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季風區內可以劃出三條東西向的分界線,第一條是在東北自然地區和華北自然地區之間,正與戰國時期的燕國長城的東段重合。這條界線使得今遼寧省大部地區在自然區劃方面屬于華北而不屬于東北。而在《禹貢》所劃分的九州方案中,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同處于青州之中,說明古人對這一界線的認識與今人一致。

    第二條界線是分開華北與華中兩個自然地區的秦嶺-----淮河一線。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兩側,無論地層、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顯著不同。比如從氣候上來看,此線是最冷月太陽幅射熱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溫度為攝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與蒸發相等)的標志線。這個標志作用自古以來就被觀察到,"桔過淮即為枳"可以說是這一觀察的最形象的總結。由于上述原因,秦嶺-----淮河一線歷來被視為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不但南船北馬、南米北麥由此線而判然,甚至分裂時期南北政權的對峙也常以此線為界。而且在元以前統一王朝之中,行政區域的劃分基本上不跨越這條界線。

    第三條界線是華中地區與華南地區的分界,也是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這一界線在地理學家當中爭議最大,大致在北緯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間波動。極端南界的方案是在北回歸線以南,其他方案則畫在南嶺與北回歸線之間。在北回歸線以南,夏天時太陽可以從北邊的窗戶射入屋內,古代稱之為"北向戶"或"北戶"。但對于北回歸線古人的認識還不是那么具體,必須以山脈河流為標志才能更直觀地感覺到,所以南嶺常被近似地當成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嶺上著梅未"就透露了嶺南與嶺北梅花開放先后的差異,標志著嶺南地區近乎熱帶的風光。這條界線不如第二條界線重要,但在元代以前,行政區劃界線也大致遵循此線,除了個別地點,一般不被跨越。

    由三條界線所劃出的四個自然地區以下,又可細分為十九個自然區。而在華北地區與華中地區內的自然區界線也極富標志性。在華北,由于距海的遠近與濕潤程度密切相關,離海越遠,濕潤程度越低,因此自然區界線呈南北走向。如太行山與西河(即陜西與山西之間的黃河段)就使河北、山西和陜西處于不同的自然區之中。在華中,地勢的抬升與降水量密切相關,因此武夷山、雪峰山、大別山、巫山、烏蒙山都成為重要的自然區分界線。歷代王朝的正式政區大部分分布在華北與華中地區,這些垂直的自然區的分界線也都成為政區之間的界線。

    以下我們更具體地來分析一下行政區劃與自然區域關系的歷史變遷。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為了控制邊遠地區,曾對某些政區,實行過犬牙相錯的劃界的措施。這一措施的實質是使政區的邊界不和重要的山脈或河流相重合,以避免那些地區負險對抗中央政權。但從大的范圍看來,秦代郡級政區的幅員與自然地理區域存在相互對應的關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或者數郡組成一個完整的地理區域,少數情況下一郡包含幾種不同的地貌類型。np SH6aw#CqTP fn`d^=LY3v/]h,IrJBuEm&www.66wen.com4m1r?zV? 76r {9#mg{]zRvo

    北方的關中與山東地區開發充分,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因此郡的幅員較小,往往是幾郡組成一個地理區域,如邯鄲、鉅鹿兩郡為黃河與太行山間之三角沖積平原;雁門、代郡、太原、河東與上黨五郡組成山西高原,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當然這五郡又各自為一個地理單元:雁門郡是大同盆地,代郡是蔚縣、廣靈盆地;太原郡是太原盆地,上黨郡是潞安盆地,河東郡是汾河陷落谷地及河東盆地。其他自成一個地理單元的郡還有不少。最著名的是首都所在的內史,正占據當時最富庶的關中盆地,或稱渭河沖積平原,今天依然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也偶有一郡包含兩種地貌,如三川郡包有豫西山地和伊洛小平原。南方在秦代開發尚淺,地廣人稀,郡域很大,甚至一郡超過今天一省,所以常自成一地理區域,或包括幾個地理單元。如巴郡是川東摺曲山地及嘉陵江流域,蜀郡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閩中郡是浙閩丘陵,九江郡是淮南平原與丘陵及鄱陽湖盆地等等。論文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與文化區域相互關系管窺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

    秦郡的劃分重視地理區域的作用,每郡都以一肥沃盆地或平原為核心而推廣于四周這高原或山地,以便保證有相當地可耕地,使農業經濟的發展有一堅實的基礎。漢興以后,出于政治需要,已破壞了秦郡分劃的主意。首先把秦郡劃小,如內史一分為三,每郡都成支離破碎之區。其次是削王國之地以充實漢郡,使王國周圍漢郡領域不斷變化,以至如西河郡跨黃河兩岸,臨淮郡居淮水東西,與地理區域脫離了關系。當然南方的漢郡由于地域縮小,也有個別郡反面與地理區域相符,如豫章郡恰好是鄱陽湖盆地的范圍,但這樣的例子不多。因此漢晉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劃已與自然地理區劃脫離關系,直到隋代重新統一全國以后才又有了變化。

    隋煬帝在大業三年進行行政改革,將三百余州調整為一百九十個郡,并使絕大部分郡界與山川形勢相符,這不但為以后唐代的十道分劃奠定基礎,而且也使唐以后的統縣政區又與秦郡一般,大致與自然地理區域相適應,但當然是在更小的地域范圍內。隋郡的幅員遠比漢郡為小,比秦郡就更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此就每一個郡而言,多數只是一個地理單元的一部分而已。但就一組郡而言,卻往往與一個自然地理區域相合。因此秦隋劃郡原則的對比,前者重區域,后者重分界。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天下諸州以山川形便分為十道,這十道嚴格地以名山大川及關隘要塞作為界限,并以之取名,形成在地貌組合方面相當完整的地理區域。這十道是:關內道,潼關以西,隴山以東;隴右道,隴山以西;河北道,黃河以北;河東道,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河南道,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淮南道,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山南道,南山(即秦嶺)以南的漢中、川東山地、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劍南道,劍閣以南的四川盆地西半部;江南道,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嶺南道,南嶺以南。以上十道除山南道東西界外,各道之間都有明確的山川界線。

    中國的地貌大勢是西高東低,主要河流山脈都呈東西走向,因此十道的劃分即以這些山川為骨干,先沿黃河、秦嶺-----淮河、長江及南嶺橫切四刀,再以南北向的次要山川太行山、西河、隴山及淮水之源的桐柏山和嘉陵江為標志豎切五刀,就形成了十個地理區域,十分自然,也相當合理。十道的分劃對唐代三百余州起了分組的作用。唐初派遣按察使、巡察使赴各州進行監察工作,年底回京匯報,這些使節之間的分區巡視肯定與十道有關系。所以開元年間將十道分成十五道以后,就正式成為固定的監察區。時隔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全國范圍內被劃為四十來個方鎮以對付叛亂,這些方鎮在唐后期成為實際上的高層政區,其幅員多與自然地理區域相對應。如原來的江南西道被調整為宣歙、江西、湖南三個觀察使轄區,江西觀察使與今天江西省完全一致,是一完整的自然地理區域,湖南觀察使則對應于湘、資二水流域。另外福建觀察使也與今天的福建省毫無二致,為浙閩丘陵的南半。

    唐代的州由隋代的郡劃小而來,在地貌方面也大多自成一小地理區域。例如今浙江省在唐代分成十個半州,即杭、湖、越、明、睦、婺、衢、溫、臺、處十州及蘇州的南小半。浙江北部是太湖平原,南部則是眾多河流谷地。在這十個半州中,溫州是飛云江流域和甌江的下游,處州則由甌江支流小溪與大溪流域組成,臺州包括整個靈江流域,明州覆蓋了甬江流域,湖州則與苕溪流域相對應。至于錢塘江流域乃由衢、婺、睦、杭諸州所分割,每州各包括其一條支流。浙江在唐代已經得到比較深入的開發,所以州的幅員已經夠小。除了東北一隅以外,十個州的地域和界線自唐代直到清末一千年間毫無變化,只有名稱的更改而已。諸州之間由于關山阻隔,形成一個一個的小封閉圈,成為長期保持穩定的地理基礎?梢娬䥇^的分劃若與自然地理區域相一致,就有可能保持長期的穩定。

    【中國歷史上自然區域、行政區劃與文化區域相互關系管窺】相關文章:

    中國:走向區域協調發展08-17

    區域文化建設的哲學思考08-03

    中國新經濟區域劃分02-24

    中國的行政區劃08-17

    地理教案-中國區域地理----南方地區(一)08-17

    中國行政區劃208-17

    區域培訓心得04-30

    區域調研報告01-26

    中國新經濟區域劃分_[實習報告]08-1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