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環境下新聞資料部門收藏職能的變化趨勢
內容提要 本文探討迅速興起的互聯網對新聞資料部門的影響及其收藏制等在新環境下的變化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速信息網的興起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媒介的運行機制和采編流程,也深深地影響了作為信息資源主要存儲場所的新聞資料部門。這種影響是巨大的,它一方面拓展了新聞資料部門的資源空間,使館藏信息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加速了新聞資料部門資源基礎的轉變(從以文獻資源為主轉向以網絡信息為主)。新聞資料部門的收藏結構、收藏原則、收藏空間和館藏資源的實效性隨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收藏結構的變化趨勢:從靜態文獻庫到動態信息庫
隨著網絡和信息存儲等現代信息技術日益向資料部門滲透,使資料部門賴以生存的信息資源基礎定位在一個更為廣闊的信息背景中。資料部門開始由原來意義上的“文獻借閱場所”向“網絡、知識、信息集散地”轉型。轉型后的資料部門的變化是巨大的,這種變化體現在:文獻載體不再單純是印刷型的,大量的信息以高密度的電子形式存儲在電子計算機內的新媒體上;文獻信息的存在形式不再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很多信息是通過電子信號在計算機網絡上存儲和傳輸著。因此,網絡環境下資料部門的館藏信息資源實際上已經被拓展為兩部分,一是現實館藏(印刷型文獻以及磁帶、光盤、軟盤等電子文獻),二是虛擬館藏(通過網絡可獲得的信息資源),F實館藏和虛擬館藏是一個整體中不可分割、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如果沒有現實館藏,虛擬館藏中的信息資源就會匱乏;反之,如果沒有虛擬館藏所提供的信息環境,現實館藏也不可能突破原有的空間局限。由此可見,將來的館藏不再僅僅是收集、保存印刷型資料的靜態文獻倉庫,還應該有步驟、有系統地建立起全文數據庫和專題數據庫的動態信息庫,為編輯記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產品。
收藏原則的變化趨勢:從趨同性到趨異性
在我國,新聞單位的結構是以行政關系為基礎的,各個資料部門隸屬于不同的領導機構,其縱向聯系借助于行政管理的隸屬等級制來實現,形成了較為牢固的條塊分割的體制,并且多頭領導,相互分割,各自為政。各個資料部門之間雖然也有橫向聯系,但不是很多,這樣就導致了資料部門之間開展資源共享大多停留在理論探索上。在收藏原則上,一般是每個資料部門都竭盡全力地追循“趨同”性的發展模式,不強調特色,而是一味地求大求全。其結果是你有什么,我也有什么;你沒有的,我也沒有,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館藏資源體系。
計算機技術在新聞資料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與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實現了資料部門的網絡化,為資源共享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資源和技術保障。這樣就使得各個資料部門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追求那種獨立完善的館藏資源體系,而是以網絡資源為依托,廣泛地交換信息,實現分工圈選、合作收藏的策略。具體講,就是按照“趨異”性的原則,保持各個資料部門之間館藏的差異性,形成一個個特色的館藏體系。事實上,只有形成資源獨具特色的館藏,才能充分發揮單個資料部門館藏資源以及網絡環境下網上資源的積極作用。因為在網絡環境下,個體資料部門既可以充分依賴網絡獲取所需資源,又能夠面向網絡和用戶去加工信息資源,使每個資料部門在網上提供的信息資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重復雷同。近幾年來,不少新聞單位的資料部門致力于館藏特色化的建設,在建立一次文獻數據庫和編輯加工二次文獻數據庫的基礎上,開發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專題數據庫產品,這些產品紛紛走上了國際互聯網,它標志著國際互聯網已經開始成為我國新聞資料工作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個主戰場。
收藏空間的變化趨勢:從物理空間到網絡空間
盡最大努力收集各種印刷型報刊文獻,不斷擴大收藏規模,一向是傳統的新聞資料部門的奮斗目標。館藏數量的不斷增長和物理空間的不斷擴大,幾乎是所有新聞資料部門長期不變的生存與發展模式。但是,印刷型報刊文獻體積大、存儲密度低,使資料部門的收藏空間呈現出無限膨脹的趨勢。
而網絡環境下,由于充分利用了數字技術進行采集、存儲和保存信息,所以單位空間的收藏體積被高度壓縮。以電子文獻為例,一張5英寸的光盤,其容量相當于2000本500頁的圖書,可存儲3億字,保存500年左右;一張3.5英寸的軟磁盤大約可存儲10萬字,保存75年左右。由于電子文獻具有印刷型文獻無法比擬的體積小、信息存儲量大、復制方便的特點,因此,它問世不久便受到人們的青睞。各新聞資料部門紛紛調整經費分配方針,將電子文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類型加以收藏。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日益擴大,資料部門滿足編輯記者信息需求的信息資源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資料部門已不再局限于使用所有權屬于自己的物理館藏,而是可以利用網絡上的所有權不屬于自己的虛擬館藏來為編輯記者服務。這樣就促使資料部門在對待館藏規模的認識上,不再追求無止境的物理空間的擴大,而是追求網絡空間的擴展。因此,在館藏質量的評價標準上,館藏數量的多少和館藏規模的大小已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對聯機數據庫或網絡信息的存取質量越來越顯得重要?梢哉f,今后衡量館藏質量高低的主要標志將是資料部門在整個信息環境中能否擁有豐富而有用的信息資源,以及能否為編輯、記者提供信息的選擇能力和存取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是為編輯記者提供了檢索機會,其質量的高低實際上反映了滿足編輯、記者需求水平的高低。因此,檢索質量是網絡環境下評價館藏質量的重要標準。
網絡環境下新聞資料部門收藏職能的變化趨勢
館藏資源實效性的變化趨勢:從對文獻的需求到對信息的需求
傳統條件下,由于館藏數量是衡量資料部門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為各資料部門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資料部門為了保證一定數量的館藏而將大量的早應淘汰的資料保存起來,以彌補館藏資料的不足。這種做法從表面上看館藏的數量很豐富,信息量很大,但實際上有效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大量無價值和無用的信息充斥其間。此外,各資料部門在報刊訂購和資料的圈選方面各自為戰,相互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從而造成了各單位部門所擁有的信息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難以滿足編輯記者全面性、多樣性的信息需求。
網絡環境下,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尤其是以因特網為主要代表的信息傳播方式的出現更是掀起了信息傳遞方式的新革命。在知識不斷地更新、它的增長和老化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編輯記者使用資料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對文獻的需求轉向對信息的需求,即編輯記者不再重視信息載體的差別,而是注重信息的實效性。他們希望了解最新的動態和新的事件、新的發展,以作為新的原料進行加工,給新聞報道注入新的內容。為了適應這一形勢,不少新聞單位的資料部門加大了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投入,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基本上形成了計算機信息網絡體系,不但具有一定數量的電子數據,而且具有比較完善的全文檢索查詢系統。這樣,就使得資料部門占有的信息量大大的增加,館藏信息資源的實效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網絡環境下新聞資料部門收藏職能的變化趨勢
【網絡環境下新聞資料部門收藏職能的變化趨勢】相關文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職能的發展趨勢08-07
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08-12
網絡環境下的彈性學習08-17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08-17
網絡環境下的《棗核》08-16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08-07
網絡環境下的證券經紀業務營銷08-07
網絡環境下的識字教學美術化08-08
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軟件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