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新聞傳媒學論文>新世紀的新挑戰

    新世紀的新挑戰

    時間:2023-02-23 21:15:37 新聞傳媒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世紀的新挑戰

     世紀之交的2000年仲夏,由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榮事達杯”主持人大賽,吸引了成百上千有志于電視節目主持的青年人紛紛報名,準備在筆試、初賽、復賽以及最后的決賽中一展身手。
    10月,經過初賽的激烈爭奪,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多名參賽者中有50名選手脫穎而出,等待著下一輪的復賽。
    11月,備受矚目的復賽通過電視錄播的方式呈現在億萬觀眾的面前,一時間,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收視熱潮。
    新世紀伊始,復賽中角逐出的20名選手相繼亮相熒屏,參與到了20個名牌節目中去,接受專家和觀眾的點評,以待產生最終的獲獎選手。
    2001年3月,根據專家評議與觀眾投票相結合的比賽規則,這場長達8個月的漫長比賽終于有了最后的決賽結果,撒貝寧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奪得金獎,沈冰、張齊、楊春獲得銀獎,曾晶、尹莉、白樺、謝穎穎、周宇、陳偉鴻獲得銅獎,沈悅等10名選手獲得優秀獎。
    這場以“發現新人,活躍熒屏”為目的,以“探索先進的主持理論,發掘個性化電視主持”為宗旨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是中央電視臺繼1988年“如意杯”、1995年“金士明杯”之后舉辦的第三次大賽,也是中央電視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選擇范圍最廣、權威性最強的全國性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

    現在,大賽已經降下了帷幕。然而,由大賽所帶來的沖擊波卻遠未停止,最直接的影響便是2001年北京廣播學院藝術類招生報名中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數明顯上漲。綜觀大賽的全過程,感受大賽所帶來的陣陣漣漪,有些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與深思——
    這次大賽能否給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風格帶來新的變化?
    如何評價優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新世紀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標準又是什么?
    另外,大賽的選拔方式將怎樣沖擊目前電視臺的人才結構現狀,而作為培養主持人搖籃的播音與主持人專業的教學機構,對于現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又該進行怎樣的調試呢?

    2000年5、6月間,《北京廣播電視報》與龍速信息咨詢公司對北京地區的電視觀眾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
    在“最喜愛的男主持人”一項中,16.8%的被訪者把票投給了嘴有點兒歪笑有點兒“壞”的崔永元。這位《實話實說》的金牌主持,還在調查中被評為“最有魅力的主持人”第一名、“口才最佳的主持人”第二名、“最有知識的主持人”第三名,并且被認為能一直“說”到退休。而既沒有飄逸的長發,臉蛋兒也稱不上漂亮的元元則不僅獲得“口才最佳的主持人”第一名,同時還被受訪者評為“形象最佳的主持人”第二名。
    在“最不喜歡的男主持人”一項中,堪稱為大小帥哥的程前、何炅名列第一和第三,而三位靚姐——劉孜、孫萌、李湘則被受訪者宣布為“最不喜愛的女主持人”。
    看來,只有靚麗的外表、伶俐的口齒,而缺少豐富的文化修養和知識積淀是不行的,是難以讓老百姓滿意的。
    同時,這種“臉蛋失寵,素質奪標”的調查結果顯示:觀眾的審美情趣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知識、口才、形象等個人素質已經成為觀眾評判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要標準。
    那么,作為電視媒體本身,又是以怎樣的標準去選拔和評判主持人的呢?
    1988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主持人大賽——“如意杯”全國節目主持人大賽。 頒獎晚會上,獲獎選手們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顯示出“唱的比說的好”、“舞的也比說的好”。最后,“那些唱得最動聽和舞得最專業的選手奪取了桂冠”。
    ——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是這屆大賽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基本素質評判的標準。
    1990年,中央電視臺先后推出了兩檔不同風格的綜藝節目,這就是《綜藝大觀》和《正大綜藝》。與這兩個優秀欄目同時走紅的是主持人倪萍和楊瀾,億萬觀眾喜愛她們,眾多媒體自然也把她們作為宣傳的重點。引起大家興趣與關注的是,既不像倪萍是演員出身,又不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畢業的楊瀾,憑借她“外語好、文筆好、不照本宣科”、自編自寫串聯稿的突出表現,在節目中輕松自如、得心應手,從而成為當時乃至以后很多教科書上優秀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理論典范。有識之士說,“可以肯定的是,楊瀾作為一個節目主持人,她的工作方式是符合電視制作基本規律的,她對節目本身的深層介入,正是節目鮮活與否的有力保證……如果不苛刻要求的話,楊瀾的工作模式可以等同于優秀主持人工作方法,楊瀾所戰勝的來自工作方面的挑戰,可以衡量一個主持人的優秀與否!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理論界對楊瀾成功的肯定與認識,是對“如意杯”主持人大賽關于主持人基本素質的標準開始反撥?
    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又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早間新聞雜志型節目《東方時空》!稏|方時空》的誕生,可以看作是我國電視新聞和電視節目主持人雙雙走向成熟的標志。水均益、白巖松、方宏進、敬一丹開主持人團隊精神之先河,他們大都有過記者或是大學教師的經歷,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特殊經歷的磨煉,使得他們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帶入到節目主持中,使節目獨具一格,大放異彩。這時,來自各方的肯定與贊揚無不顯示:采編播合作或是合一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政治思想、業務能力、道德修養等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是出色主持人的必備條件。

       
    新世紀的新挑戰  
    ——這應當看作是人們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認識開始走向成熟。
    也許正是在中國電視開始步入良性運作、主持人理論也日臻成熟的基礎上,2000年“榮事達”杯主持人大賽在大賽的面試細則中便明確指出:“本屆大賽的宗旨是:探索先進電視理念,發掘個性的電視主持。因此,考試標準應側重于‘個性’、‘能力’的考核。那么,怎樣才能發掘出這個‘個性’,考核出‘能力’,而不僅僅是考核選手的知識,實際是我們所有電視人共同關心和研究的課題,應該說,本次大賽就是這樣一次嘗試!
    在比賽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復賽階段的比賽。選手們面臨的是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考核這兩方面的挑戰。專業素質考核要求選手按事件評述、人物訪談、現場演講的考核順序一氣呵成地完成規定的動作;綜合素質考核則通過快速回答、藝術賞析、外語趣談等環節,充分展示選手本專業以外的知識取向和廣博程度。應該說,這些內容都是比較能夠展示主持人的個性風采的。有觀眾反映:這次主持人大賽辦得精彩。專業素質考核中的考題既考核了選手,而每個選手依題所做的采訪又讓觀眾增長了知識,了解了視點;而在綜合素質的考核中,外語與即興部分,充分考查了選手的應變能力、機敏程度以及知識層次的高度。
    論文新世紀的新挑戰來自

    本次大賽的總導演田永明說:一個好的主持人應當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現場控制能力、廣博的知識和相當的藝術修養以及親和力,如果再加上一張好面孔,那就算是錦上添花了。他還說,如果把王剛的沉穩大度、崔永元的隨機應變和白巖松的理智冷峻結合在一起,就能成為一位難得的優秀主持,這也應算是本次大賽的考核標準。
    姑且不說這個考核標準是否過于苛刻,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只是要求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名人時代就要過去,主持人的“能人時代”正在走來,“文化型、智慧型、主動型”主持人將超越以往的主持人模式從而成為新世紀選拔主持人的標準。
    所謂“文化型”,指的是主持人應當具備起碼的文化素質和文化情懷,比如尊重人、理解人、有是非感、有真性情等;所謂“智慧型”,指的是主持人應該具備推進節目、掌握現場、調動情緒所需要的機智與能力;所謂“主動型”,指的是主持人應當有機地融入節目并能動地推進節目,即對自己所主持的節目有相當的介入與投入。比如《今日說法》的撒貝寧,比如《實話實說》的崔永元,比如《第七日》的元元……
    電視作為一門科技含量高、傳播速度快、覆蓋領域廣的信息行業,必然首先面對因世紀的更迭而帶來的沖擊和挑戰。而電視媒體內部的機制管理、電視從業人員的素質、電視頻道的定位、電視節目的購買以及制作被認為是決定和構成現代電視行業的五大主要元素。因此,為適應新世紀的發展與挑戰,作為電視從業人員之一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更新觀念,完善自我,在正確把握欄目特色風格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凸顯個性形象。

    2000年“榮事達”杯主持人大賽,引起了圈內外極大的反響,更引得許多地方電視臺的關注。從大賽一開始,一些地方電視臺就已經盯上了些次大賽,希望從中找到理想又合意的節目主持人。而中央電視臺的一些欄目,也提出讓參賽選手直接錄制正在播出節目的想法,以期“近水樓臺先得月”,或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看來,從大賽中吸納優秀的人才充實到中央電視臺或是地方電視臺是順理成章的一種必然。
    看來,不論大賽還存在怎樣的缺陷與不足,通過大賽的形式,面向全社會廣納人才,畢竟為那些熱愛電視事業、熱愛主持人事業而又缺少機遇缺少背景的有志青年開了一扇門,一扇也許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門。
    只是,此舉會不會影響到現任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會不會沖擊到現時的電視臺的人才結構呢?
    其實,首先感受到沖擊,意識到困惑的是被稱作“主持人搖籃”的北京廣播學院。
    2001年,新學年開學的前一天,在全院教授和中層以上干部大會上,院領導的一番話引人深思:我們的招生是紅火的,然而我們培養出來的播音員、主持人是不是同樣紅火呢?
    在這次大賽的復賽中,從選拔出來的20名選手來看,有學外語的,有學中文的,有學新聞傳播的,有學法律的;有經濟管理系畢業的,有計算機系畢業的……大賽前就已經做著主持人工作的占了二分之一,共有10人,而真正學播音主持的只有3位選手。
    看來,以往“學院派”單一型主持人的格局正受到高素質綜合型主持人的沖擊,跨專業節目主持順應的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翻開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成長史,檢索優秀主持人的成長歷程,不難看出,這種跨專業的綜合型主持人,成功的個案并不是一個兩個。
    《實話實說》主持人崔永元的成功曾經讓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論長相,任何恭維的語言都顯得虛假;論聲音條件,既不醇厚洪亮,也離字正腔圓隔著一定的距離。然而,他不僅擁有大量的觀眾,而且是大量忠實的觀眾。用制片人時間的話說:“做談話節目的主持人,素質既要幽默機智,又不能出格;既要自然真誠,又能深入淺出和善于引導?梢哉f,沒有崔永元就沒有今天的《實話實說》!

       
    新世紀的新挑戰  
    能否這樣理解——貌不驚人、聲音平和的客觀條件,正好契合了現時傳播理論中平民化主持的觀點,讓觀眾們感覺是鄰居家的二小子、兒時的伙伴,是大學時的同桌、單位里的同事,于是,“看上去感到親切,想起來心態也平衡”。然而進一步分析,也許,新聞學專業出身的他,更加懂得對節目本身的深層介入是節目鮮活與否的有力保證;對策劃方案的理解能力、對與嘉賓談話的把握能力、對現場的控制能力以及與其他環節溝通和配合的能力,是最見主持人功力的方方面面。
    鳳凰衛視的當家主持陳魯豫,也是北京廣播學院畢業的,大學學的是國際新聞專業。她曾赴美留學,曾主持過《藝苑風景線》、《音樂無限》、《音樂發燒友》和《神州博覽》等節目。專業的特殊性使她具備了較強的新聞素質和訓練有素的記憶力,大量的主持實踐又使她擁有了開闊的視野和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于是,在1998年4月香港鳳凰衛視的新創節目《鳳凰早班車》中,她首開“說新聞”之先風。
    出于對十年動亂造成的新聞播音“高、平、空”和“冷、僵、遠”的逆反,也出于對“照本宣科、有聲無魂”念稿式播音的厭倦,觀眾對魯豫的“說新聞”投以新奇的目光、報以熱情的掌聲。
    而帶給圈內人士以震撼的是:魯豫直接參與到消息的選擇和編排中,她擁有內容的取舍權。直播時,她幾乎不用提示器,而是將經過自己消化、加工過的新聞信息,在溫和與輕松的氣氛中,向觀眾娓娓道來。她的口語化處理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日?谡Z,而是保持了敘述新聞事實的簡練、緊湊的語體風格,“聽來輕松而不失干練,親切而不失大方,自然而不失穩重,娓娓道來而不失明快”(吳郁:《我看“說新聞”》,見《播音主持藝術》第一輯第85頁)。這于看著提示器播報新聞的消息類主持人節目是一個大的變革,更與那些被“語言保姆”寵著、抱著長大的節目主持人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還有學經濟出身的方宏進;
    還有學外語出身的水均益、元元……
    當然還有科班出身的敬一丹、張政、方靜、王世林……
    然而,我們不得不反思,不得不重視。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是:我們面臨挑戰。

    伴隨著電視節目主持人近20年的風雨歷程,中國播音學亦即播音主持藝術理論,走過了啟蒙期的初創階段,日臻成熟。然而,“現有的理論建樹比起眾多古老的學科尚顯稚嫩,還有廣袤的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泵鎸π率兰o,面臨新形勢,我們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拓展、豐富、革新,打開新思路,求得新觀點。 對現存的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應該進行調整完善,并根據新的需要改革創新。
    比如,收斂思維有利于學科的建立、體系的完整,但發散思維的擴張與突破,更能將多種學科多種知識于碰撞中頓悟,于匯總中吸納。應該在有聲語言表達訓練的同時,引領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為,“人才培養,說到底是素質的培養。只有在素質培養的基礎上、過程中,才有專業的培養。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來說,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人才的質量!
    比如,在對前人播音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繼承和運用的基礎上,應當大力加強與同時代同行業國內國外的比較與交流,既保持本專業的獨樹一幟,又避免理論滯后,視野越來越窄,教學越來越被動的局面產生。
    也許,可以在已經開設的新聞學、藝術學中,增加采訪與寫作的分量,輔以適量的小課練習或課外實踐,并與考試掛鉤。讓學生從文案做起,撰寫串詞,編寫提綱,編排節目,而不再是只會讀別人寫的稿子的“活話筒”,學會與語言思維的惰性告別。
    也許,可以在學習和鞏固播音與主持的發聲方法之外,向學生有目的地介紹其他門類的練聲方法,同時開設臺詞課、形體課?梢宰寣W生每學期自己組織小品或話劇片段的表演,外請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的老師來授課評判。以增強學生與對手之間的交流感、自控感以及語言的節奏感、自如感,并對學生外在氣質的培養起到具體的輔助作用。
    也許,可以從其他院校其他專業的大二學生里,挑選出既具備主持人基本條件,又熱愛主持人事業的優秀生,實行轉學或轉系,既避免了“近親繁殖”可能引起的“物種退化”,也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也許,可以在大三的見習階段,指導學生進行記者工作的實踐,讓學生了解節目從產生到制作再到播出的整個工作流程,并懂得協調與溝通工作環節同樣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必修課程。
    ……
    從1988年的“如意杯”、1995年的“金士明杯”到2000年的“榮事達杯”,中央電視臺一直不遺余力地舉辦主持人大賽,“謀求廣泛的社會認同,發掘為大眾喜愛或推崇的電視主持”,同時也給了我們一次反省、深思與進取的機會。
    21世紀的今天,是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時代,是信息浪潮方興未艾的時代。時代為電視的發展提供著諸多的機遇,時代也為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謹以張頌教授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并與同行們共勉——
    “瞬息萬變的新形勢、新情況,層出不窮的新觀點、新思路,都召喚著我們認真面對、仔細剖解。時代的局限、環境的制約、外來的影響、自身的欠缺,更需要我們放開眼光、未

       
    新世紀的新挑戰

    【新世紀的新挑戰】相關文章:

    新世紀新珠海 新機遇新挑戰08-12

    自由主義在新世紀所面臨的挑戰08-17

    新的挑戰作文01-01

    教師----新世紀新角色08-13

    新世紀學校德育的新課題08-17

    迎接新的挑戰演講08-06

    迎接新挑戰的句子02-27

    新大綱新教材新挑戰08-08

    探索小學計算機教學新路迎接新世紀的挑戰08-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