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時政專欄>和諧社會>破解三大難題 建設和諧城區

    破解三大難題 建設和諧城區

    時間:2022-08-15 11:48:43 和諧社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破解三大難題 建設和諧城區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 “ 和諧×× ” ,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痢羺^作為××的中心城區,理應在建設 “ 和諧×× ” 工作中承擔更大的責任、有更大的作為。近兩年,我們著力破解社區建設、城區農村 “ 燈下黑 ” 、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等難題,積極解決發展中的不和諧現象和矛盾,在推進和諧城區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同時,我們也針對和諧城區建設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深入調研,探索了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一、破解社區建設中的難題,努力構建和諧社區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我區現有居民 27 萬人,社區 31 個。近年來,我們堅持以服務群眾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合理配置社區資源,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心城區發展要求的社區建設路子。一是推進社區民主自治。進一步明確了社區的職能定位,在全區 31 個社區中健全了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協商議事會等自治組織,制定了《社區自治章程》、《社區居民公約》、《議事協商制度》等規章,初步形成了社區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制。二是加大社區建設投入。將社區建設經費、社區勞動保障經費、社區辦公經費等列入財政預算,逐年遞增, 2005 年將社區建設經費由 41 萬元提高到 66 萬元,對市級補助社區的經費實行專戶管理、直達社區,同時按照以獎代投的辦法支持社區新建和改造辦公用房 5000 多平方米,基本保障了社區正常運轉。三是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成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 5 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23 個,開辟社區服務項目 40 多個;在 27 個社區設立了 “ 星光老年之家 ” ,成立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 30 個,幫助 2000 多人實現了再就業,初步建立了服務社區居民的網絡。近幾年,全區先后有 6 個社區被評為 “ 全省社區建設示范社區 ” ,我區被省政府命名為 “ 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區 ” 。 建設和諧城區,基礎在社區,關鍵也在社區。雖然我區在社區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中心城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社區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和承接社會事務的能力不強,社區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整合社區資源,科學推進社區合并。按照有利于社區自治、有利于資源共享、有利于社區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則,根據社區的地緣關系和居民的認同感,按每個社區 1 萬至 1.5 萬人的標準,對現有社區進行整合。對于多數農民已經 “ 居民化 ” 了的 “ 城中村 ” ,在群眾自愿的前提下,試行 “ 村居合一 ” 體制,加快 “ 城中村 ” 向城市社區過渡。二是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社區之間的關系。合理確定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的職責分工,進一步弱化社區的行政管理職能,強化社區的社會服務職能,不斷提高社區的承接力。推進社區居民自治,使社區的各項工作真正體現民意、合乎民情、順乎民心。建立工作事務進社區準入制度,減輕社區工作負擔,確實需要通過社區來落實的社會事務,按照 “ 權隨責走、費隨事轉 ” 的原則落實工作經費。三是加大社區建設投入,解決社區發展困難。捆綁使用市區兩級支持社區工作的經費,按照每個社區兩名主職干部,每個主職干部每月 800 元的標準給予補貼,按季度直接撥付到社區。對社區居委會新建和改造辦公用房的項目,按一事一議的辦法,列入區政府和街辦支持的重點,專題研究,給予一定比例的經費支持。四是加快發展社區公共服務,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堅持以人為本,把方便群眾、服務群眾放在首位,完善醫療衛生、家政服務、幼兒托育、便民超市等生活服務,發展文化休閑、棋牌娛樂、體育健身、圖書閱覽等文化服務,強化城市低保、困難救濟、就業服務等社會保障服務,力求做到 “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幫 ” ,不斷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努力建設服務完善、生活便利、環境舒適、人際關系友善的新型和諧社區。 二、破解城區農村 “ 燈下黑 ” 難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我區現有農業人口 2.2 萬人,行政村 37 個。長期以來,受政策和體制的制約,城區農村一直沒有列入重點扶貧開發范圍, “ 燈下黑 ” 的問題十分突出, 37 個村中有 22 個屬貧困村,繁華城區與落后郊區、富裕市民與貧窮農民形成強烈反差。近兩年,我們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步伐。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設鄉村油路 134 公里,改造升級鄉村道路 65.6 公里,完成各類水利設施 731 處,建設沼氣池 540 口,推廣節柴灶 5000 多口,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大力推進產業扶貧。以旅游業拉動農民增收,先后吸納業主投資 5000 多萬元,興辦 “ 農家樂 ”107 家,年創收 1500 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 1000 多個,每年就地消化農副土特產品 300 多萬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 160 多元。三是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對 12 所中心小學校舍進行改造維修,新建擴建校舍 6000 多平方米;改造鄉鎮衛生院 3 所、村級衛生室 27 個,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 88% ;加快廣播電視通訊設施建設,實現了廣播、電視和電話 “ 村村通 ” ,有線電視入戶率達 88% ,農村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進步。 當前我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仍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消除城區農村 “ 燈下黑 ” 任重而道遠。今后,我們要鍥而不舍地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和諧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力爭到 2006 年底實現 “ 村村通油路、組組通晴雨路 ” 的目標。實施茅大路和市區內循環路建設,打通南部山區的旅游交通環線。推進安全飲水工程,讓全區 80% 以上的農民用上安全水。加強生態能源建設,實施 “ 一建帶三改 ” 。加快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步伐,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二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適應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提高和就業競爭加劇的新形勢,把提高農民就業技能作為轉移農民就業、推動農村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大力實施 “ 陽光工程 ” ,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消除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政策障礙,切實維護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創造有利于農民進城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有穩定職業的產業工人和有穩定居所的城市居民。三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先進文化和公共服務的優勢,大力推動城市社會事業單位和公共服務部門向農村延伸服務,加快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以文明村鎮和文明家庭建設為載體,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健全教育、醫療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使廣大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濟、幼有所學,促進農村社會和諧。 三、破解失地農民生產生活保障難題,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高速公路××段、××大道、××高速公路和××、××、××工業園區等重點項目建設相繼實施,我區共有 2774.9 畝耕地被依法征占, 2737 戶、 8338 人不同程度失去土地,占全區農業人口的 44% ,其中有 1192 戶 3242 人完全失去耕地,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一大難題。去年以來,我們舉全區之力解決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初步探索出了失地農民生活得到保障、生產得到發展的機制。一是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體系,保障好失地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對特困農民實行定期定量救助,累計惠及 783 人;實施 “ 福星工程 ” ,將 278 名五保對象納入財政供養;對失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給予優惠,參合失地農民達 7400 多人, 915 人享受住院補助 33.5 萬元;免收 200 多名特困失地農民子女學雜費、住宿費和搭伙費等費用。二是建立失地農民就業扶持機制,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出路。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在 3 年試創業期內,可享受工商登記、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等方面特殊的優惠;根據企業的用工信息和用人要求,廣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對失地農民參加專業技能培訓的每人由區級補助 450 元。累計培訓失地農民 1331 人,幫助 800 人實現就業。三是發展村組集體經濟,維護好失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在市政設施和工業項目建設征占土地過程中,按照每個村不少于 30 畝、每個組不少于 5 畝的標準為村組集體留地 450 多畝,支持集體經濟發展。 失地農民問題是伴隨城市化和工業化產生的一個社會共性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失地農民問題將越來越突出。今年以來天津路、重慶路、浙江路等重點項目陸續動工建設,使我區的失地農民進一步增多,解決失地農民問題面臨的壓力不斷加大。我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建立失地農民生產生活長效保障機制,切實把失地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一是建立健全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

    破解三大難題 建設和諧城區

    [1] [2] 下一頁


    符合轉為城市居民條件的失地農民,按照農民自愿的原則將其轉為居民,納入城市低保保障范圍。對不符合轉為城市居民條件的失地農民,按照 “ 政府能承受、群眾能接受 ” 的原則,以特困農民定期定量救助制度為基礎,積極探索建立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二是不斷完善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機制。按照 “ 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 ” 的原則,取消失地農民就業歧視政策,使失地農民與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同等的就業優惠政策。建立工業項目征地與安置失地農民掛鉤的制度,企業每征用一畝土地須安置一名失地農民,保障失地群眾就業。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優先錄用失地農民,促進農民工就業。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險制度。根據失地農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按分類分層保障的原則,擴大社會保險對失地農民的覆蓋面,推進社會保險城鄉一體化,逐步使失地農民享受與城鎮職工一樣的社會保險。按照 “ 政府補貼一部分、集體承擔一部分、個人繳納一部分 ” 的繳費模式,探索建立失地農民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險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上一頁  [1] [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