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供應鏈風險管理與企業風險管理之比較
1 引言
美國管理學家史蒂文思認為,供應鏈就是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之間的流,在消費終端結束。這種基于價值鏈的業務流程管理能帶來諸多單個企業所不能提供的經濟效應:⑴聯結經濟效應:即通過信息網絡將眾多的市場主體相聯結,建立起一種新型競爭協同關系,創造出既不同于規模經濟又不同于范圍經濟的新的經濟效應--聯結經濟效應(紀玉山,1998),這種效應既可以實現投入共同要素轉化的低成本,又可以通過多組織主體相結合創造產出的乘數效應;⑵價值鏈整和效應:供應鏈本身就是一條價值鏈,包括產品完成的所有環節,從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到顧客;供應鏈又超越價值鏈--它通過對整個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計劃、協調與控制來優化價值鏈,最大限度的創造顧客價值,實現價值鏈的整和;⑶流程綜合經濟效應:現代社會的生產,是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生產,專業化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加劇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不匹配現象,越來越細化的分工有可能降低消費者的滿足程度,也可能增加市場交易費用。對供應鏈的管理本質上是基于價值鏈的業務流程重構,它圍繞業務流程組織節點企業,通過對流程的整體控制與協調獲得流程的綜合經濟效應(李曉英,陳維政,2003)。
盡管供應鏈能帶來諸多好處,供應鏈環節中的企業仍是市場中的獨立經濟實體,彼此之間仍存有潛在利益沖突和信息不對稱。在這種不穩定的系統內,各節點企業是通過不完全契約方式來實現企業之間的協調,因而供應鏈必然存在風險性,且這種風險與單個企業的風險有很大不同。
2 供應鏈風險與企業風險概念比較
企業風險是指由于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企業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企業的實際收益達不到預期收益,甚至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
供應鏈風險則是由于物資經由供應鏈流經眾多的生產流通企業到用戶,產生商流、物流、信息流,涉及到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諸多過程,其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供應鏈的風險,影響其正常運作。
3 供應鏈風險與企業風險分類比較
無論是供應鏈風險還是企業風險從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種分類,為便于比較,本文將供應鏈風險與企業風險都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兩大類。
(1)如表1所示。對于供應鏈和企業都存在環境風險。包括自然環境風險,如自然災害;社會環境風險,如恐怖事件、危機事件;經濟環境風險,如經濟蕭條、經濟大滑坡等。
(2)對于供應鏈,由于市場機會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風險依然存在,只不過其風險在供應鏈各伙伴企業中得到了重新分配。
(3)由于供應鏈伙伴企業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導致供應鏈管理的風險大大增加。
(4)供應鏈伙伴企業間容易出現相互不信任、不規范行為,因此帶來信息風險
(5)供應鏈是個動態聯盟,合作伙伴也是競爭對手,彼此之間既存在技術兼容問題也存在技術泄密問題。
(6)供應鏈越復雜,風險程度越高。
4 供應鏈風險與企業風險成因分析(見表2)
5 供應鏈風險與企業風險特點比較
5.1供應鏈風險具有互動博弈與合作性
供應鏈內部風險主要來自組成供應鏈系統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它由各環節之間潛在的互動博弈與合作造成。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間因為信息不完全、不對稱,又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因此為了爭奪系統資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開激烈博弈。同時,在部分信息公開,資源共享基礎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5.2 供應鏈風險與企業風險造成損失的成因不同
供應鏈風險主要來自合作風險,企業風險主要來自企業自身。全球經濟正在向著國際化、一體化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大,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愈加復雜。企業不僅面臨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風險,同時也面臨著政治經濟關系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但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破產倒閉的根本原因還是企業內部管理不當,經營不善造成的。
5.3 供應鏈風險管理與企業風險管理的程序相同
這一程序分為四個階段:
(1)風險識別:對企業或供應鏈面臨的潛在各種風險進行歸類分析,從而加以認識和辨別。
(2)風險衡量:運用定量分析法對特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范圍及程度進行估計與度量。
(3)風險控制:根據風險管理目標,選擇恰當風險管理工具,優化組合,規避、轉移、降低風險。
(4)風險管理實施與評價:協調配合使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不斷反饋、檢查、調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標。
5.4 供應鏈風險管理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的不同
企業風險管理的目的是:防止企業破產、倒閉,促進企業發展,將企業風險管理納入企業管理范疇,使它與生產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等發生并列關系,能夠將這些管理綜合起來,在全面管理方面發揮調節作用。
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加強供應鏈成員企業對風險信息的了解、溝通。通過對潛在意外和損失的識別、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優化組合對風險實行有效規避,實時監控,以保證供應鏈的安全、連續和效率。
5.5供應鏈風險具有“牛鞭效應”
在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信息相對封閉,造成鏈上企業對需求信息的曲解會沿著下游向上游逐級放大的現象出現,即所謂“牛鞭效應”。實踐中,供應鏈生產源頭和終點需求之間總會存在時間上的延遲,這種延遲導致反饋誤解。由于供應鏈上的企業多依據比鄰企業的需求進行決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員信息,造成這種曲解從一點微小差異最終傳遞到源頭時出現不可思議的放大。供應鏈越長,中間非價值生產過程越多,牛鞭效應越嚴重,供應鏈效率越低下。
5.6供應鏈風險具有傳遞性
由于供應鏈從產品開發、生產到流通過程是由多個節點企業共同參與,因此風險因素可以通過供應鏈流程在各個企業間傳遞和累積,并顯著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風險水平。因此,對供應鏈風險的傳遞和控制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關鍵之一。根據供應鏈的時間順序和運作流程,各節點的工作形成了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網絡結構。其中某一項工作既可能由一個企業完成也可能由多個企業共同完成。供應鏈整體的效率、成本、質量指標取決于節點指標。由于各節點均存在風險,則供應鏈整體風險由各節點風險傳遞而成。通過風險傳遞算法可以對供應鏈風險瓶頸單元加以識別,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調整、優化,進行風險控制。比如可對瓶頸節點的資源分配予以調整。
5.7供應鏈風險管理與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不同
企業風險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予以管理:
(1)風險轉移:利用投保支付保費的方式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也可以通過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方式轉移至其他企業。
(2)風險自留:利用一些企業內部資源為損失進行計劃,自己承擔部分或全部損失。
(3)損失融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風險進行對沖,如對沖由于利率、價格、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
(4)風險控制: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來規避、降低經營
風險。
由于供應鏈是由鏈上多個伙伴企業組成,以上企業風險管理工具并不適用。供應鏈風險管理核心在于對供應鏈伙伴關系、合作關系的管理、監督與控制。
6 供應鏈風險防范與對策
6.1設計、構建供應鏈時應充分考慮到風險問題
在最初設計和構建供應鏈時就應認識到供應鏈存在風險性,根據其結構、環境等特點分析風險因素,區分風險類別,盡早識別風險,有利于制定風險管理目標,合理選擇風險工具。
6.2優化合作伙伴選擇
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補性以發揮合作競爭優勢,一方面也要考量伙伴的合作成本與敏捷性。
6.3加強伙伴間的溝通和理解
合作伙伴應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由采購、生產、分銷、銷售構成的分離的塊功能。只有鏈上伙伴堅持并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占領市場份額。
6.4建立企業成員間的信任機制
建立企業成員間的信任機制可以降低供應鏈結構成本,減少內部交易成本。加強契約規定等規范建設,促使伙伴成員以誠實、靈活的方式相互協調彼此的合作態度和行為。
6.5增加供應鏈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
供應鏈透明性指供應鏈上所有成員從供應鏈一端看到另一端的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清晰和沒有失真的視野,就會降低成員企業之間的信任,迫使成員企業在信息不完全情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或決策。
6.6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供應鏈反映速度,提高競爭力。
6.7 整合供應鏈流程,提高供應鏈效率的同時保持供應鏈的彈性
當今供應鏈管理強調JIT方法,減少庫存以降低成本,這種運作模式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或需求有較大波動時就會顯得缺乏彈性。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時仍應保持供應鏈適度彈性。
【供應鏈風險管理與企業風險管理之比較】相關文章:
物流服務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08-18
企業風險管理文化構建研究08-06
企業風險管理文化構建研究08-18
風險管理心得03-03
企業印章管理中的法律風險防范08-18
淺談企業知識產權風險管理08-22
農戶的風險管理意識08-14
風險管理述職報告03-04
企業用工關系中的法律風險防范與管理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