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城市化與城市信息化
城市化以工業化為前提,工業化的發展又推動著城市化的進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來說,城市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同時,我國城市又面臨信息化問題。城市信息化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新主題與新動力,是解決目前我國城市發展中面臨的諸多難題的重要途徑。
一、城市化與城市信息化要同步進行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國 1949 年剛解放時有城市 136 個,到 1985 年底增加到 324 個,1995 年達到 640 個,2002年達到 668 個。1949 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 10.6%,目前已達到 36%。預計到 2010 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 45%,2020 年將達到 58% 左右?梢,城市化是我國今后面臨的一項非常艱巨而重大的任務。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指出,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溫家寶總理在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指出,大力推進信息化,是黨中央順應時代進步潮流和世界發展趨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環節,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城市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關鍵,城市信息化將為推進整個國家的信息化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信息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能夠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城市化是解決“三農問題”問題的根本出路,城鄉協調發展是社會穩定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信息化能夠在資源配置方面改變傳統空間關系,從而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城鄉地理界限,填平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數字鴻溝,促進城鄉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互動。
(2)現在人類已進入世界范圍的城市化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新階段。城市化不僅可以為工業化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場、發達的科技與教育以及先進的城市設施等必需的條件,而且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需求。然而,要實現城市現代化,必須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3)城市化有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服務對象,第三產業是發展不起來的。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會給第三產業帶來快速發展的機遇,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信息產業,特別是信息服務業,包括信息內容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是第三產業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信息化過程需要大量的軟件產品、硬件設備、咨詢監理、技術支持、信息服務等,這都會為城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當前城市就業難題。
(4)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城市教育事業發達,集中了大量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職業教育院校,市民文化素質普遍較高。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快,市場競爭激烈,有利于人的工作效率。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傳統教育方式已經很難適應人才培養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遠程教育、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是加速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可以把人們從許多困境中解脫出來,如減少機械的重復勞動,方便獲取各種信息,快捷地辦理各種事務等,從而進一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5)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不僅能合理節約地利用土地,而且有利于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和其他資源,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而以信息資源部分地替代自然資源和能源,以知識投入部分地替代自然資源和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對于發展生態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城市水資源規劃,可以提高規劃的效率和科學性。
(6)城市化能夠促進人力資源流動,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可以更好地利用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增長和出口增長中的作用。城市信息化將帶動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而我國現階段的信息產業,特別是信息產品制造業和信息內容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產品組裝、信息中介服務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管理,能夠促進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例如各種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人才管理和開發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種就業招聘網就在人力資源合理配置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城市化有利于開展城市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也有利于城市化進程。因此,城市化與城市信息化要同步進行。
二、城市信息化為城市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城市化是生產力發展和工業化水平提高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然而,由于發展規劃不當,城市化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諸如人口擁擠、交通堵塞、住房緊張、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嚴重等。因此,要通過城市信息化建設來大力調整城市經濟結構,注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依托城市開發區吸引企業前來投資,建立新的城市經濟增長點,是推動城市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城市化的重要特點之一。東部沿海各省的發展以建立經濟特區和城市開發區為先導,實行對外開放,對內實施市場機制為主的改革。開發區已成為推動中國城市經濟、投資、房地產迅速增長新中心。開發區的實質是開發區發展建立城市新區,在一個特定地段進行城市環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產要素的聚集和產業的升級擴張,與此同時,又依托各中心城市形成不同層次、規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經濟網絡。中國東部改革開放20年來最大的變化是形成了一批新的中心城市和城市帶,這些城市成為聚集人口、聚集投資、聚集消費、聚集生產的中心。目前,由于主管部門缺乏利用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開發區建設進行定期監測,使開發區建設出現到處圈地等混亂建設局面。
信息化為合理的城市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技術支持和“良治”(Good Governance)方法,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為例,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城市化過程的磨合大約可以分為3個歷史階段:
(1)面向土地資源管理階段
回顧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大城市的發展歷史,由于長期殖民地統治和小農經濟的歷史流毒,分而治之,各自為政,根本上缺乏整體規劃;城市管理的著重點是放在房地產權的宗地登記、查詢和檢索上,從而開展了超大比例尺的地籍圖測繪業務。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使原有的地籍圖(1:500~1:1000)或地形圖轉換為數字化的空間圖形數據庫和宗地檔案文件庫。
(2)面向城市規劃建設階段
&nb
sp; 隨著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交通和通訊、水、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和商貿、文教、醫療等服務中心的建設,城市的功能分區和流通網絡的局域地理信息系統也具備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辦公自動化的功能,由靜態紀錄提高到城市化的動態監測與模擬,以及對市政工程設計的優化與評估。例如為消防、交通管制、自來水、煤氣管理收費、商業網點、學校、醫院的調控與布點、橋梁、機場選址、高速公路、地鐵建設的選線……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和應用對于克服當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現象,糾正過量占用耕地、污染環境,監測電磁干擾,防治噪聲擾民,對于合理強調整城市內部產業結構,加速基礎設施等方面,發揮愈來愈顯著的作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啟用34個子系統加強城市動態管理,每天發布交通塞閉路段預報,即其一例。
(3)面向城市可持續發展階段
當現代城市繼續向集群化的方向發展,衛星城市和城市群落逐步形成,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擴大到城市輻射所及的腹地,城市化趨向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同步的時候,地理信息系統也由于與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衛星、航空與地面臺站網)、數字通信網絡的互聯、互補,功能有了飛躍的進步,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具備一定的宏觀調控能力,發揮城市作為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內核和龍頭的作用,預測城市化的前景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規模,為城市發展戰略、長遠規劃的制定做出更巨大的貢獻。例如倫敦市的污水治理與綠化,巴黎的工廠搬遷,莫斯科的地下空間利用,東京的填海造陸等都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此外,隨著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可以對在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監測,及時發現違章建設和違章占地現象,及時掌握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情況,為科學、合理地推進城市化提供決策支持。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占地面積的不斷擴大,相應地要求原有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也要不斷更新換代,擴大容量,并不斷投入資金建設新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可以使城市業務應用系統產生一定的規模效應,提高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效益-投入比。城市化過程會帶來許多建筑工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通常也要求信息技術的支持,如智能建筑、數字小區、數字開發區等,對信息化產生很大的需求。
三、積極開展城市信息化和城市化互動研究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城市信息化與城市化是一種互動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在城市化過程中要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流合理引導人員流動、物資流動和能量流動,通過信息化建設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提高城市物流效率,減少城市能源消耗,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城市提前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會增加對城市信息化的需求,產生規模效應,促進城市信息化和城市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了使城市信息化與城市化更好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必要開展城市信息化與城市化的互動機制研究。
實際上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研究,下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1)城市信息化如何合理指導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進程必然面臨土地開發、城市規劃、城市道路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任務,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學、合理、高效地開展這些任務是保證城市化健康進行的關鍵。以城市土地利用為例,利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以對城市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科學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再如建立市政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監測和預警系統,為控制城市化速度提供科學依據;又如大力開展市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建立一體化政府管理和決策機制,合理指導城市化進程。
(2)城市信息化如何為城市化提供服務。
在城市化過程中,會涌現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如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城市人口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等。城市信息化建設要適應城市化過程中的對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建立“五險合一”的城市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及時為廣大新市民提供周到的管理和服務;加快完善就業信息網,實現網上網下的互動,為進城農民提供及時的就業信息;建設城市突發事件應急聯動系統,對各種事故、案件進行快速處理,打造“平安城市”。
(3)城市化對城市信息化的影響分析。
城市化意味著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市區建筑面積的日益擴大、城市機構的大量涌現,這對現有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同時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市場空間。目前,信息消費已經逐漸成為市民日常支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口增加意味著信息消費的增加,將有利于通信、信息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城市信息化進程;智能建筑已經成為現代建筑的發展趨勢,智能建筑需要大量的通信電子產品,為這類廠商增加了許多市場機會,同時也有利于普及城市信息化;隨著城市化進程,會涌現許多新的公司、學校、醫院等機構,這些機構也需要開展信息化,這些都有利于促進城市信息產業的發展。
(4)城市化過程中的數字鴻溝問題。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是指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巨大差距現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絡技術產生的差距。英國廣播公司的在線新聞里則直接把數字鴻溝稱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城市化使原本的農民轉變為市民,但是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他們難以掌握現代信息工具去獲取信息、利用信息,與原本就居住在城市的市民,特別是高素質的市民,存在數字鴻溝。這使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化使他們處于被“邊緣化”的困境。如何跨越這種數字鴻溝,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論城市化與城市信息化】相關文章:
論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08-06
城市化08-17
城市化教學設計08-17
城市化的利與弊作文04-27
城市化工作總結08-13
城市化滯后與農民歧視08-17
城市化研究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若干問題思考08-05
城市化物流中心的建設與規劃08-06
關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思考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