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商務管理論文>電子商務論文>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周期波動變化探析

    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周期波動變化探析

    時間:2023-02-20 08:32:28 電子商務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周期波動變化探析

    摘要: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周期波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術革命以其極大的沖擊力改變了國民經濟的工業基礎、產業結構、運行方式。工業經濟時代的大起大落的經濟周期波動,即將為新的特征所代替。

      經濟周期是指以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衡量的經濟活動總水平的波動。傳統的經濟理論將經濟周期劃分為蕭條、復蘇、繁榮。衰退四個階段,基本上客觀地反映了工業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規律。但是,在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的周期波動出現了新的變化。本文的宗旨即是探求這種新變化的具體內容及其成因。

      經濟周期性的波動是工業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v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西方工業社會的經濟是在走兩步退一步的周期性波動中發展起來的。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實質及深刻的內在原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已有科學揭示,即由資本主義本身的基本矛盾所致。只要這一基本矛盾尚未發生根本變化,周期性危機就在所難免,F代經濟研究已經證明,除了制度性原因之外,“現代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及其所特有的物質技術關系,是產生經濟周期波動根本的、具有物質性和本源性的條件”。馬克思也曾明確指出,經濟周期波動是“現代工業所特有的生活過程。因此,在研究現代社會經濟周期波動規律時,必須注意“現代機器大工業所特有的物質技術關系”是否發生了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周期波動的影響。

      二戰以后,特別是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來,西方社會經濟周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為:1.危機間隔時間縮短,發生較頻繁;2.經濟危機周期過程中危機、蕭條、復蘇與高漲階段界限已不明顯,成為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3.經濟周期波動發生了某些形變,危機相對溫和,沒有大起大落。以美國為例,二戰后第九次經濟衰退后的復蘇從1991年4月到2000年5月已經持續了110個月,不僅大大超過戰后前八次經濟復蘇50個月的平均期限,而且超過了美國歷史上60年代經濟持續增長106個月的最長記錄。另外,美國經濟的這次持續增長既沒有強勁的復蘇,也沒有明顯的高潮,經濟增長率一直在2%-4%的窄幅區間波動,并且伴隨著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率。

      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對經濟實行干預,緩和了危機的深刻程度,及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等。但是,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生與深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產業和網絡經濟的形成,才是經濟周期波動發生變形的“最根本的、具有物質性和本源性的”原因。技術革命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被經濟學界所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次以英國、法國、美國有關資料為基礎作出統計數列,顯示出經濟波動的長周期趨勢,提出了長周期假說,被稱為康氏周期,又稱長波理論(Kondratief,1926)。當時,康德拉季耶夫并未揭示出長周期波動的發生機理,其重點只是對長周期波動的統計描述,而且有許多學者提出反例加以反對,因此長周期理論并沒有得到廣泛支持。于是,在理論上揭示技術革命與長周期的必然聯系就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 Alois)在其著作《經濟周期》中曾經指出,長周期是技術革新引起的,并首先提出技術革新的長周期。他認為,技術革新處于周期性不穩定和經濟增長之間。熊彼特在康氏周期論之后提出技術革新長周期,分別是:1.18世紀80年代—1842年的“工業革命”時期;2.1842-1897年的“蒸汽機和鋼鐵時代”;3.1897年以后的“電氣、化學和汽車時代”。70年代,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嚴重經濟危機和停滯膨脹,康氏周期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按照康氏周期,上升期、下降期各對年左右,長波在50-70年左右。美國50年代前后應結束下降期進入上升期,70年代至80年代會進入下降期,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會進入上升期。后來,長波理論的研究發現了伴隨著長周期的一些經驗性特點。其中,長期波動衰退期間產生的重大技術革新成果和重要發現、發明通常只是在下一次長期高漲開始時才能得到大規模應用。

      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礎上,德國經濟學家G·門旅在他的1979年出版的《技術停滯一革新克服衰退》一書中認為,基本技術革新能創造出新產品和新勞務,并能開辟新市場和新興工業部門來提供這些產品和勞務,并認為大約在1825年、1886年、1935年產生了新技術創新群,并產生出全新的產業部門。新的巨大市場使這些部門得以快速增長并改進產品和生產過程。競爭使需求飽和,出現新的技術僵局。只有基礎技術創新,產生新的產業部門,才能打破這種“技術僵局”。

      目前發生的技術創新即信息革命受到一些經濟學家的特別關注。如法國學者卜勒富里埃也支持技術革新長周期說,但認為同康氏長周期相結合的巨大改革浪潮分別發生在紡織工業(使用蒸汽機),鐵路與鋼鐵工業,汽車、電力、化學工業,石油、飛機和電子工業。正在醞釀中的技術革新浪潮同以往四次長周期革新浪潮不同,它不僅加強了人的物質力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的智力,它的基礎是信息和信息技術。

      50年代以來的技術革新浪潮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群的產生為特征的。以往的技術革新都是以擴大物質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物質生產的能力為特征的,是大機器工業制造能力的提高,是人的體力勞動的節約,是物化勞動和勞動物化的革命。信息技術革命在技術特點、功能作用和產生的結果,以及產生結果的運行方式和周期規模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如果說,以往的技術革新主要是以革新成果來替代和增強人的體能的話,那么,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則是用其成果替代和增強人的智能。它使人直接操縱機器的勞動方式變成在人的控制下的智能機器間接操縱機器的勞動聯結方式,使工業制造業等行業的生產自動化與過去產業革命形成的自動化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它產生了龐大的信息產業。歷史上經濟學家的判斷所依據的周期波動規律和產業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一,傳統的物質生產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漸縮小,信息產業尤其是以知識、智能為基礎的信息服務業在大幅度增長,使得傳統產業的衰退與高漲時整個國民經濟的周期波動的影響力減弱。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只占整個國民經濟的20%左右,比起工業革命時期的50%以上,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然是大大下降了。傳統的、由工業的興衰決定的經濟周期波動必然要發生重大變化。

      第二,迅速發展起來的、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第三次產業的周期波動將會對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特點產生決定性影響。第三產業的周期波動將不取決于固定資本的更新,而取決于新技術、新知識以及新技術、新知識的獲取方式。在當今的信息網絡化時代,新技術、新知識,及其獲取方式的創新速度,要遠遠快于傳統工業技術革新的速度。如電話、電報、紙版圖書、校園教育,計算機、電視、錄像機,計算機與通信綜合的信息處理與傳輸網絡,光纖通信、多媒體計算機、衛星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全球通信和數據傳輸網等新技術的更新與進步,導致新行業、新市場、新需求不斷涌現,成為決定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第三,高新技術融入傳統工業領域,如

    計算機集成綜合自動化系統在工業中的廣泛應用使物質生產部門的固定資產更新方式和周期發生變化。傳統的大機器生產線適應大批量、少品種的生產。當生產規模擴大到市場所不能容納的地步時,就必須更新技術,更新設備,生產新產品以適應新的需要。因此,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更新就成為經濟由危機、蕭條走向復蘇、高漲的起點。在計算機控制下的集成綜合自動化系統是一種“柔性”系統,或稱“彈性”系統。它在滿足市場需求變化時具有及時適應性,可以進行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制造。它的壽命長短主要由計算機軟件決定。設備的改造更新,往往是新的計算機軟件程序的設計和改進所致。這樣,機器設備的更新,更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其自然壽命,而不是社會壽命。這就是說,計算機軟件的不斷更新,將使固定資產的壽命延長,從而減緩由于固定資產更新所引發的周期波動。

      第四,高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科學—技術—生產—體化的發展使從科學發現到相關技術的創新,再到新產品生產的周期發生變化。有資料表明,從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到投產所需時間在逐漸縮短,至今已出現一體化趨勢。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中的因素即所謂職能。每一項發現都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1885—1919年間,一項發明從設想、研制到試產的平均時間是30年,從生產上掌握它到投入市場的平均時間是7年,整個周期為37年。1920-1994年間,上述指標相應地縮短為16年及8年,整個周期為24年;1945-1964年間又相繼縮短為9年和5年,整個周期為14年;而現在,整個周期縮短到10年以內,甚至不到1年。這種巨大的進步,除了源于高技術本身的“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特征之外,也與現代企業組織特征有關,即:企業中科技人員比重不斷增加,企業成為集中科技人員的主要場所之一。另外,一些企業本身已經成為大型的科學一技術一生產一體化的綜合性實體,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即貝爾系統),許多信息、技術的重大發明告出自該機構,同時該公司又是美國最大的電話公司。

      第五,在網絡經濟時代,信息作為調節資源優化配置的“第二只看不見的手”,補充了市場價格機制失靈的空缺,使經濟運行趨于平穩。例如,美英兩國,在80年代,庫存對銷售的比率是17%,現在僅為8%。信息的調節作用,不僅使生產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而且使“市場出清”的速度大為提高。信息傳輸網以至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對于商品流通、貨幣流通以及勞動力的流動方式均會帶來積極影響,使生產者、消費者的時空觀念發生相應變化,進一步使經濟增長速度的周期波動過程變形。從理論上講,由于信息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地位日益重要,信息量的增大,信息傳輸速度的加快,必然使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各產業部門之間的不平衡幅度縮小,使經濟增長升幅、跌幅落差縮小。從實踐的發展上看,歐美發達國家信息技術的進步,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以及信息服務業壯大,正以人們難以預料的方式和速度向前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已經開始邁入知識經濟和信息網絡化時代,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方式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那種工業時代的大起大落的經濟周期波動,即將成為歷史。


    【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周期波動變化探析】相關文章:

    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新態勢08-07

    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周期的影響08-05

    探析股市政策與股市波動的關系08-18

    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戰略創新08-05

    網絡經濟基本特征探析08-05

    電子貨幣的本質與網絡經濟條件下的金融制度創新08-05

    新技術條件下國際傳播的發展變化08-11

    論網絡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特征08-07

    匯率波動與亞洲的經濟增長08-0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