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工作要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開展調研服務
我國區域經濟建設要走上健康而持續發展的道路,將面臨著自然條件、社會條件、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地方災害頻率及受害程度都將對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造成影響,同時我國又存在著人口膨脹和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亟待解決。這就要求為領導層提供高質量的決策信息服務,為統籌規劃區域建設發展問題開展調研工作。而地方文獻工作由于自身的工作特點和擁有的資源優勢,的確能為領導層科學決策規劃區域經濟建設貢獻力量。下面僅就地方文獻工作為區域經濟建設發展如何開展調研服務問題略抒己見,供同仁們參考。
1 開展調研服務的指導思想和工作任務
1.1調研的指導思想
我國區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概念,它是指區域性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現存問題科學合理的解決,特別是在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方面的科學合理利用上,要本著社會發展,特別是我國貧困地區發展的需要,應與自然生態相和諧,不能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進行,而且這種發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生存與進步。為此,江澤民同志在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根據上述原則,地方文獻調研工作應本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推動科研工作服務的精神,堅決貫徹八屆人大四次會議提出的“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大政方針,搞好地方文獻工作,拿出高質量的調查研究成果,為領導決策服務,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應該是調研工作在這一方面的指導思想。
1. 2調研的工作任務
我國地方文獻工作在區域經濟問題的調查研究上,應與我國及國際社會經濟大環境密切聯系起來,將區域經濟建設問題擺放到更宏觀的全球經濟環境中考察,才能得出最佳的研究成果,提供給領導層。其實,這種調查研究在我國早有歷史,蘊藏在地方文獻中的區域經濟歷史資料可謂浩繁豐實,而我國古代區域經濟方面的文字記載相當大的一部分就包括在地方史志中。當前,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關懷下,地方文獻工作取得了成就,一些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第一次編寫了自己的地方志。這是我國地方文獻工作者長期艱辛工作在區域經濟調研方面的巨大成果,也是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財富,對增強人民熱愛家鄉的感情,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摸清我國國情國力的底數,為地方造就后備人才,建立健全本地市場,發展與繁榮區域經濟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為搞好地方文獻的調研工作奠定了堅實、雄厚的基礎。
應當指出,社會經濟規劃和管理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運動的重要內容。它具有六大職能,即決策、計劃、組織、指揮、控制與協調,而決策則是六大職能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職能,是區域經濟建設規劃與管理的關鍵環節。為此,地方文獻工作開展調研服務,為領導層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信息和高質量科研成果,為在區域經濟建設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先決條件。
2 開展調研服務的一般方法和重點內容
2.1調研的一般方法
2.1.1綜合性調研工作:綜合性調研是要求地方文獻工作主要著眼于整個區域經濟概況,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地方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情況,對多項自然環境要素進行綜合性分析論證,揭示其間相互聯系與特征規律,特別是復雜的社會經濟與人文地理關系,從而為區域經濟整體開發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和演變方向預測。綜合性調研有利于提高地方文獻工作直接為地方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效果,也有利于地方文獻編纂工作;綜合性調研成果將對區域社會經濟整體建設如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對外交流、招商引資、振興地方等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2.1.2專題性調研工作:專題性調研是要求地方文獻工作主要著眼于區域經濟中某一單項或與該單項有關的要素或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調查研究,是地方文獻工作充分利用現有文獻資源和實地調查資料向縱深發展的必然產物。根據專題調研內容的性質、特點、狀況,又可分以下兩種:一是普遍性問題專題調研,如人口膨脹、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對這些問題地方文獻工作可立足本地,發揮自身優勢,從實際出發,運用收集與調查得到的資料說明人類與環境、資源與發展之間關系如何協調的基本原理,得出綜合性分析論證,提出振興本地經濟的對策措施,供決策層參考;二是特殊性問題的專題調研,這類問題非常具有地方性特點,經濟區域內各地差異比較大,急待解決的重點也各不相同,為此,地方文獻工作充分利用文獻資源和實地調查情況,按特殊性問題的解決多側重發揮本地研究力量的解決問題原則,協調與幫助解決?傊,專題性調研在區域經濟建設中富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容易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采納,這是地方文獻調研工作應充分利用的。
2.2調研的重點內容
2.2.1宏觀方面:戰略性,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作出重要決策,以及全面分析評價區域經濟資源和建設條件基礎情況提供調研論證;地域性,為合理使用土地資源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問題,以及經濟建設合理布局提供調研成果;綜合性,對可持續發展涉及的各種復雜問題進行綜合性研究,為配合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有效地利用資源提供有關調研資料;統籌性,為國家實施跨世紀建設工程和移民工作,合理配置生產力和新建城鎮居民點,為跨世紀重要工作的各項建設在地域分布上的統籌規劃提供科學論證。
2.2.2微觀方面:工業上,為當地企業招商引資形成新的工業園區、提高區域經濟效益提供決策信息;三產上,對本地商業、金融、服務、旅游等行業的布局與發展通過調研提出建議;文教上,對區域內的文化教育、文物古跡、旅游景點、美化環境等方面提供調研信息;交通能源上,在解決能源交通、水力資源等問題時提供專題研究資料;人口上,對區域內城鄉人口增長及計劃生育、居民布點等問題和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等等,不一一例舉。
3 開展調研服務應注意的問題
3.1應根據本身的工作性質和學科特點,必須始終堅持在區域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中,從本地實際需要和本地經濟條件特點出發,從選擇本地經濟建設急待解決的問題,一旦解決便會產生相當的社會效益入手,開展服務工作,使地方文獻的調研工作能為本地各部門科學地制定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3.2地方文獻調研工作在分析區域經濟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時,要集中人員、力量深入開展多側面、多層次的調查比較、分析研究,切忌求全和平均使用力量。調查研究工作應深化重點,當然重點調研應在全面了解認識區域經濟整體環境和概貌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用協調發展的觀點、綜合利用的觀點、經濟區域生態的觀點作指導,深入分析區域經濟的背景和相關因素,揭示出區域經濟發展與制約因素的基本特征和變化規律,地方文獻調研工作中,選用介紹實例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注意典型引路,使提供的實例富有吸引力和說服力,避免調研工作流于形式。
3.3要注意傳統方法(如文獻資料分析、野外實地調查、社會問題專訪等)和現代科技(如信息傳導技術、衛星航拍技術、電子遙感技術,尤其是微電子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等)相結合,重視文獻資料與其它材料的核實分析,使所獲得的數據和調研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依據和實際操作應用價值;要注意同相關學科之間的橫向協作,特別是那些涉及相關因素多的比較復雜的問題,更應實施多學科協作調研攻關,以利為區域經濟建設的決策規劃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
3.4要對所收集的文獻資料進行深加工,經篩選后形成一批內容新穎豐富、水平較高的二、三次文獻,最好能搞出一套與區域經濟建設有關的專題索引、書目、題錄、匯編、文摘等,就某些調研領域課題的研究、發展情況撰寫有關綜述、進展報告等,提供給決策層;要進一步了解和把握決策層及其有關部門對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信息需求,并對這種需求的種類、特點,根據不同層次的決策領域、決策目標、決策項目來進行調研,做到所提供的信息資料有的放矢。為此,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為決策層提供的信息資料既有分析又有比較,定性和定量準確,其形式可以是專題報告、預測分析、論點匯編等。其工作應注意時效性。
3.5要對國內外有關研究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領域的新觀點、新思潮、新動向進行跟蹤、翻譯、評述,并及時提供給決策層,這是調研工作一項重要內容,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3.6要將工作重點放在縣級?h級區劃與地方文獻工作的關系最密切,它為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了不可少的空間場所和生存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是一個充滿物質和精神活躍的空間。另外,縣級實體還是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國民經濟體系的基本單位,歷來是全國性統計數據及計量的基本計算單元,其本身就是一個多產業、多層次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綜合體,具有相對的完整性、獨立性和特色性。將調研工作空間尺度和重點放在縣級,符合我國民族文化歷史傳統。由于縣級實體歷史延續的穩定性,積累的資料浩繁豐富,便于調研工作對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評估、論證提供了原始素材。
參考文獻:
1.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在中國共產 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7-09-22
2.雷樹德.文獻 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學論考.津圖學刊,1997(3)
3.盧鴻筠 林小玲.古籍文獻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建設.福建圖書館學刊,1996(4)
4.張鑄.關于向領導層提供高質量決策信息服務的工作思路.山西圖書館學報,1997(2)
5.張耀東.論當代地方社科文獻信息系統的特色建設.浙江學刊,1997(1)
〔出處〕 《圖書情報通訊》,1998年第2期
【地方文獻工作要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開展調研服務】相關文章:
地方文獻工作如何為編修地方志服務08-09
地方文獻工作芻議08-09
地方文獻工作略述08-09
地方文獻工作管見08-09
談談地方文獻工作08-09
圖文時代的地方文獻工作08-09
深化地方文獻工作淺談08-09
兒童地方文獻工作初探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