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地方文獻研究的幾個問題
(摘要)我國地方文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發展時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研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為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地方文獻有關理論的研究,以便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更好地指導實踐。
地方文獻作為人類社會珍貴的文化和知識遺產,在整個文獻資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個地區長期以來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創造的結晶,是一個地區寶貴的文化財富和文明的體現。建國后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地方文獻工作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各地區已逐步形成初具規模的地方文獻藏書體系,在當地經濟建設、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地方文獻工作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使其作為一門學科體系已初露端倪。本文立足于我國地方文獻工作的現狀,對地方文獻的有關理論問題進行粗淺的探討。
1 我國地方文獻工作的現狀
我國地方文獻工作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1949~1965年。建國后黨和政府對地方文獻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周總理在1956年視察云南省圖書館時曾特別指出:“圖書館應將本地區的地方志盡可能搜集完全,對其他有關本地區歷史。地理的文獻也要予以足夠的重視,要積極地利用地方文獻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边@一時期,地方文獻工作成為省市圖書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了閱覽、展覽、咨詢和書目索引等項工作,并注重地方革命文獻的收集。對地方文獻的理論研究始于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
第二時期:“文革”十年。地方文獻工作處于停滯狀態。
第三時期:1977年至今。尤其進入80年代,我國地方文獻工作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它的重要標志是1982年文化部頒布的《關于。ㄗ灾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中對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確的規定。地方文獻工作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恢復井蓬勃發展起來,地方志的編寫走上正規軌道,現代化技術逐步應用于地方文獻工作中。這些都有利地促進了地方文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方文獻的理論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綜觀我國地方文獻工作,具有以下特點:
①開展比較普遍。特別在公共圖書館系統內。
②得到上級行政機構的重視。不少部門專門為此制訂條例,發布文件,如文化部下發的文件、1990年黑龍江省頒發的《黑龍江省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采購協調實施細則》等。
③地方文獻的地位、作用越來越明顯。
④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開始走上現代化軌道。
⑤逐步擺脫了對工作經驗的描述,開始注重地方文獻的深層次理論研究。
以上可以看出,四十多年來,經過廣大地方文獻研究者的辛勤耕耘,我國地方文獻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地方文獻的研究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由于理論研究的欠缺,造成我國地方文獻工作在某些方面發展緩慢,特別是工作質量不高。因此,地方文獻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地方文獻學,必須首先加強對地方文獻基礎理論的研究,明確學科概念、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等基本問題,以建立一整套適合我國地方文獻工作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或避免地方文獻工作實踐的盲目性。
2 關于地方文獻研究的幾個問題
對地方文獻的研究,如果僅僅停留在一般工作方法的描述與工作經驗的總結上,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構筑一門學科的。因為無論任何事物,只有對其進行深刻的認識與高度的理論升華,才能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
地方文獻工作屬于文獻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地方文獻工作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即利用科學方法對地方文獻進行收集整理、開發利用。
地方文獻學是文獻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地方文獻的形成發展及開發利用的一般規律的科學。以地區文獻與文獻工作作為研究對象,以文獻學、目錄學與情報學的原理為基礎,探討地區文獻如何系統開發?茖W整理。有效利用的一門新興學科,即地方文獻學。地方文獻學的內容和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研究與揭示地方文獻的內容、特點,掌握地方文獻的分布與存貯規律,為做好地方文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要研究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區分文獻的類型與探討地方文獻的工作規律,使之迅速轉化為新的知識或生產力,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文化事業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2.1 對地方文獻概念的認識
概念是事物內在本質屬性的反映。要科學地表述事物的概念,必須要對事物的本質特性作全面地分析與了解。只有深刻了解地方文獻的內涵和外延,才能從概念上對地方文獻的認識達到統一,形成共識。
地方文獻的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對地方文獻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國——地方文獻指圖書館所收藏的有關當地的文獻資料,包括書籍、地圖,畫片以及其他資料。美國——地方文獻包含某一地區生態變化的文獻,這些生態變化是由人與人之間的影響,人與變化中的環境和人與一些政治行政集團權力范圍的影響以及人與自然區域的影響;如果出版物中指導、記載、分析或總結著以下幾方面,那么它們在內容上就是屬于地方性的出版物:①在某一地方范圍內所觀察到的現象;②在某一地區范圍以外所觀察到的,但是由于這個地方的力量的活動所產生的現象;③在某一地方范圍以外所產生的但為了影響或研究某一地方而由與這一地方無關的力量活動所造成的現象。
國內對地方文獻的研究始于杜定友老先生。他在《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中指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地方的一切文獻資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及著述。近幾年來,國內不少學者對地方文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對其概念進行了表述。如北京的常林、廣東的張耀年、廣州的駱偉等。概括起來,筆者認為地方文獻應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①地方文獻首先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特定文獻,并有不同的載體形式;
②反映一個區域的變化及影響(空間所存在的自然、社會、人群的變化及影響);
③記錄一種延續和進程(時間上的順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地方文獻是記載一定區域內自然、社會和人群存在、發展變化及影響的特定文獻。
2.2 對地方文獻范疇的認識
范圍的劃分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更好地探求地方文獻工作規律,進而有效地開展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從概念的表述中不難發現,地方文獻無非是一個地區存在的和生產的事實的記載,它應包括:地方事實、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物及著述三部分。
2.2.1 地方事實。指一定地區(自然的或行政的)內存在或發生的自然或社會現象。它包括各個領域和各個時代的精神產品,這是地方文獻中的主要部分。
2.2.2 地方出版物。由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有關地方內容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
2.2.3 地方人物及著述。人物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民族素質和兩個文明建設的狀況。有關地方人物的選擇指籍貫在本地或對本地有貢獻的外地人,他們的作品內容凡涉及這一地區的并有一定影響的均在收集范圍內。
2.3 對地方文獻性質的認識
地方文獻具有獨特的性質,因而使之區別于其他文獻而獨立存在。它的性質主要有以下幾點:
2.3.1 區域性。地方文獻中一個最基本的、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它的區域性(或地區性。地方性),即它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限定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這種范圍可以是行政區劃,也可以是自然區域)。一定區域自然和人文社會的特色創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地域的特色,它也可以是地理的、歷史的、民族的特色。
2.3.2 權威性。在地方文獻的形成過程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固定的官方機構和一批有一定聲望的人來編輯整理,如司馬遷的《史記》等,因而,地方文獻中的數據、事實多經過實際的調查、采訪,有比較確切的統計數字,資料翔實、可靠,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2.3.3 綜合性、真實性和史料性。地方文獻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具有真實(比較確切)記載人類歷史進程的特征。某一時代的地方文獻必然會反映那個時代該地區的歷史或現實的發展動態。同時,地方文獻的內容繁雜,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載體形式多種多樣,有手抄的、印刷的、聲像的、縮微的,有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這是其真實性,史料性和綜合性的具體體現。如果把不同時期的地方文獻集中起來,就能大致呈現出各個不同時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輪廓以及學術思想、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情況,可以了解該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
2.3.4 公開性。地方文獻作為公開的、無限制查閱的資料,不同于博物館和檔案館的收藏。它既無密級也非文物,可公開面向大眾開放。
3 提高工作水平的幾點建議
當前,地方文獻工作已成為社會和圖書館界所關心的一項重要工作。杜定友老先生早在50年代就率先提出“省圖書館是地方史料的寶庫”,“研究鄉邦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口號,并大聲疾呼“各地的圖書館,對于保存地方文獻尤為專有之責”。為此,一些省市圖書館均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性的工作來抓,有的館專門成立了地方文獻研究室,設專人管理,如黑龍江省圖書館,首先制定了各種工作《細則》,從1991~1995年,設立了地方文獻征集網絡(三級),并在網絡中建立了三種關系,即聯絡關系、呈繳關系,贈送關系,現已征集文獻資料990種,近3000冊(份),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下面結合實際就如何提高地方文獻工作水平淡一點個人看法。
3. 1 地方文獻在征集和收藏中要制定地區重點
各地在地方文獻的收集上都制定了一些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地方文獻收集與保藏工作的正常開展。但存在的問題是《細則》不細,沒有落實到各重點領域或方面。因此,在征集中應本著“寧寬勿窄,寧松勿緊”的原則,通過各種方式與渠道有計劃、有目的、多途徑、全方位地征集到位,以保障地方文獻入藏的連續性、系統性、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獻的收藏應有重點,以體現地方特色,形成特色館藏。要根據本地自然、地理、物產、民族、風俗等情況制定本地區的收集和入藏重點,如陜西的名勝古跡、桂林的山水、云南的少數民族等。我館則根據本省所處地理位置,確立北大荒文學及版畫、鄂倫春民族文化等作為重點收藏內容。
3.2 要建立一個地方文獻協調中心
該中心負責制定總體規劃,協調地方文獻的收集人藏工作。在圖書館法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可通過這樣的機構來彌補立法的不足。
3. 3 在管理上要采取特殊政策并靈活掌握
地方文獻的讀者群區別于一般讀者,他們往往為特定的目的來查找資料、核對數據,如撰寫史志、決策咨詢、文化交流等。為此,可在管理上靈活掌握。如在閱覽時間、閱覽制度上盡量傾斜,最大程度地為使用者提供便利條件。對建立呈繳關系的單位和個人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如提供優惠卡、免費證等。在地方文獻的加工管理上,要有別于一般館藏文獻,如在分類、排架時,可加上地方標志。湖南省的一些縣市如慈利縣、雙峰縣在分類號前加地區縮寫或郵政編碼,如慈利共產黨——CLD2、慈利文化事業——CLG2、慈利史志——CLK29,《雙峰縣縣志》4115K29、《漣源縣志》4176K29,《婁底縣志》4170K29等。其他地方也做了類似的嘗試,這些都給地方文獻工作增添了新的內容和新的工作經驗。
3. 4 增加現代科技的含量
80年代美國學者曾預言:在今后十年內,技術將在圖書館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文獻將成為圖書館館藏的主要成分。進入90年代,隨著信息化建設的加快,絡化的實現,信息資源已可以在全世界流通。因此,只有民族的和特色的信息,才會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我國有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成果以及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重大進展,這些寶貴的信息資源尤其是地方文獻,需要按照新時代的要求進行有效開發,進行電子化、數字化存貯利用。在計算機走進圖書館各個業務環節的同時,地方文獻不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只有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地方文獻作為特色館藏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也才能使地方文獻資源的作用發揮得更加充分,并成為網絡環境中的主流。
總之,只有開展理論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地方文獻工作的水平;而地方文獻的理論研究只有面向實際,才能有效地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駱偉.論地方文獻。廣東圖書館學刊,1988(3)
2、劉子明等.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圖書情報論壇,1994(3)
3、劉子明.新中國地方文獻工作的經驗和思考。圖書情報論壇,1993(4)
4、諸佩瑜.淺談地方文獻。圖書情報論壇,1994(4)
〔出處〕 圖書館學刊 2001(2)
【地方文獻研究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談談搜集地方文獻中的幾個問題08-09
地方文獻整序研究08-09
淺淡加強地方文獻工作的幾個問題08-09
我國地方文獻領域研究綜述08-09
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的回顧與思考08-09
地方文獻鏈式流動形態研究08-09
地方文獻分類思想研究08-09
漢唐時期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08-09
地方文獻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