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蔽覀円罅ν七M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抓住農業產業化經營環節,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
要注重高標準農產品基地建設。抓住主導產業,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從衢州實際出發,大力推廣“三個化(基地化、良種化、標準化)、四個一(一條標準水平帶、一條標準壕溝、一株優質苗、一擔優質肥)、二個配套(水利、道路配套)”的高標準開發模式,推進高標準商品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品質。要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按照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發展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思路,發展特色經濟,帶狀、塊狀經濟。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把產后農業做大,把產業化鏈條拉長、拉深,走加工增值的路子。要鼓勵和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聯合,組建集團公司,發揮規模優勢。推進集體企業改制,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或個人參與集體企業改制。積極引導各經濟主體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要大力發展和培育農產品批發市場。要重視市場開拓和建設,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要辦好專業市場,引導市場經營主體樹立“先興旺、后發財”的長遠觀念,實行低標準收費、高標準服務,吸引經營者入場經營,使市場盡快興旺起來,更好地發揮搞活農產品流通的作用。
要積極發展各種市場中介組織。重視農民合作組織,并通過專業合作組織興辦經濟實體,建立市場中介組織,加強農產品市場銷售服務,加強產品和市場的連接,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鼓勵農民加入流通隊伍,加強業務培訓和行業管理,規范經紀行為,充分發揮他們在農產品產銷中的作用。
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各類龍頭企業扶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大市場競爭,并要十分重視在公司和農戶中逐步形成適合當地發展水平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建立公司和農戶穩固的產加銷關系。
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是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固關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和龍頭企業建立穩固生產原料基地的重要形式。
二、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多種點什么、少種點什么的問題,不是適應性的調整,而是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它不僅要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而且要立足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不僅要著眼于農業和農村自身發展,而且要考慮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
從實踐情況來看,在農業結構調整上,當前迫切需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不想調。守著幾棵桔、幾頭豬,覺得小日子也能過,小富即安,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業意識。二是不敢調。謹小慎微,怕冒風險,習慣于舊的思維方式、舊的耕作形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三是不會調。缺乏主見,盲目跟風,把握不住變化多端的市場,不知道種什么、養什么好。四是不能調。缺乏知識、實力和設施,力不從心。為此,我們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研究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首先,要調整大田種植結構。要調整糧經比例,提高適銷優質經濟作物的比重。抓住省委、省政府取消糧食定購任務,放開糧食市場的有利時機,加大大田結構調整力度。
其次,要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主要是種養結構,要加快發展優質畜禽、食草畜禽、特種養殖、水產養殖,努力提高畜牧業、水產和特種養殖在農業中的比重。
第三,要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加大產后農業的發展力度,加快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協調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做好農產品的深加工文章,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重視勞務輸出,加強小集鎮建設,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
第四,調整農業布局結構。形成農作物的帶狀、塊狀發展,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
第五,要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引進國際國內科技成果,加強種子種苗建設,優化產品品種。
三、依托科技,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科技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農業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技的推動作用,注重提高勞動者素質。
種子種苗工程是科技農業的龍頭。種子種苗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特殊的、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實施種子種苗工程也是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品質低下、檔次不高的治本之策。要積極發展種業龍頭,發展種子產業。
農業信息化是科技農業的翅膀。要很好地發揮農技110這一載體的作用,完善市、縣、鄉三級農技110的職能,引導更多農民上網采集發布信息,指導農業生產,推銷農產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農村信息化建設要以用促建,以激發需求來推動農民上網,推動我市農村信息化建設。
農業標準化是科技農業的重要載體。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參與國際、國內大市場競爭的需要,標準化是農業名牌的基礎,要下大決心抓好。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勢在必行,要鼓勵農技人員到第一線去,創辦各種農業龍頭企業,讓科技真正走出去為生產服務,實現自身價值。
四、發展外向型農業,推動農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發展外向型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和農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檔次和深加工、精加工水平的重要措施。隨著我國加入WTO逼近,農產品面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競爭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市的柑桔將首先面臨國外洋水果的沖擊。外向型農業是面向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是實現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過程。外向型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匯農業。發展創匯農業是擴大農產品銷售、開拓農產品市場的重大舉措,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要生產國際標準的農產品,敢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求得在農業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五、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中心,大力發展效益農業
從微觀主體———農民的角度看,效益農業是能夠給經營者帶來滿意收入或利潤最大化的農業。從宏觀主體———政府的角度看,效益農業應該是體現經濟、社會、環境有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效益農業,從宏觀層面講,是要構建一種能夠將農民經濟利益與農業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有機統一的制度框架和調控機制;從微觀層面講,是要在這種制度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實現其效益最大化。直觀地判斷,現階段效益農業的基本特征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反映。從微觀層面看,主要體現在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上。其基本特征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中觀層面看,主要體現在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上。其基本特征是“分工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產銷一體化”。從宏觀層面看,主要體現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上。其基本特征是農業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農民的經濟利益比較協調;農業結構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結構比較協調。
當前發展效益農業的主要途徑有:①規模經營;②產業化經營;③品牌農業;5科技農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效益農業的中心環節,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突出資源產業優勢,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它通
過龍頭企業連接農戶和市場,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延長農業的產業鏈,使農業不但在種養加過程中獲利,而且還要從流通、服務領域獲利。不僅實現了產品的銷售,而且追求最大的效益。此外,由于產業鏈的延長,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專業化的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促進農村就業結構的改善,進而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
六、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農業經濟發展必須更加重視持續發展戰略。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可持續的生態農業。要切實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土地保護的關系。要根據環境生態化的要求,搞好生態公益林建設,充分發揮衢州地處錢塘江源頭的優勢,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綠色食品。
【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相關文章:
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08-08
努力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08-08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8-12
農業發展需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08-15
產業化經營:農業理念的全面創新08-08
產業化經營:農業理念的全面創新08-08
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的實踐(產業化經驗)08-17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目標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