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前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分析
一、對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原因分析(一)刺激投資,加速經濟增長
政府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經濟實體的行為,這也是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谶@一點,許多國家特點是發展中國家為充分發揮其“后發優勢”,除了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惠,還紛紛出臺稅 收優惠政策,刺激本國居民投資,吸引外來投資者,以促進經濟的發展。通過特定產業的特定稅收措施,不同地區的不同稅收政策,有利于產業平衡發展,地區均衡。
(二)稅制本身存在缺陷,要求改革
企業所得稅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稅率較高、優惠措施太濫且不穩定、存在雙重征稅現象、征管效率較低等。全球稅制改革的主要原則是“簡化稅制,擴大稅基,降低稅率,減輕稅負,提高效率”,在這個原則的驅動下,各國或多或少都對企業所得稅制進行了改革。
(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要求全球資源能夠自由流動,使資源配置盡量優化。企業所得稅負的國際差異影響著國際資本的流動,因此所得稅直接關系到跨國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納稅人做出投資決策時不得不考慮稅負的高低。為了避免國際稅收競爭惡化,國地組織通過制訂國際稅收協定范本來協調國際間的所得稅征收矛盾。但這只是一種外部的影響因素,更重要提各國圍繞著統一的改革目標,做到真正的協調。
二、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動態
(一)關于稅前成本扣除
1.少部分國家清理或修改了利用稅前成本扣除作為稅收優惠的措施。如南非停止執行加速折舊的激勵措施;澳大利亞也廢除了加速折舊,改行按實際使用年限折舊制,對長期巨額資本投資項目,政府將視具體項目與發展戰略的關系給予適當照顧;波蘭從2000年起,投資抵免最高限額從稅基的30%降至20%。
2.許多國家保留了必要的稅收激勵,且對國家亟需發展的產業和地區給予更大的優惠。
(1)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對R&D費用實行不同程度的扣除優惠。如法國規定,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R&D費用可以直接得到稅前扣除;西班牙R&D費用享受優惠的范圍比原來有所擴大,比例亦有所提高;新加坡的R&D費用也可以部分或全額稅前扣除。
(2)對于中小企業實行資本扣除。如英國在1998年7月將中小企業用于廠房、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稅前資本扣除由原先的25%提高到40%;荷蘭亦對年所得不超過5萬盾的公司擴大了投資扣除,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優惠;澳大利亞簡化中小企業的折舊機制,凡雇員少于5人者,其價值不足1000澳元的資金可一次扣除,其他資產使用年限少于25年者,可合并計算,每年折舊30%,也可選擇加速折舊辦法。
(3)對特定產業的優惠。馬來西亞為鼓勵居民公司投資食品生產以減少食品進口,對這類公司的虧損允許在同一集團其他公司的總所得中予以扣除。
(4)地區優惠。芬蘭在1999-2000年,對投資于兩個最不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允許加速折舊;意大利從2000年起,對意大利南部地區公司,凡通過公開條件合同雇傭新員工的,每雇1人允許在應稅所得額中扣除100萬里拉。
(二)關于稅率
各國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定得較高,但在稅制改革的過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印度尼西亞從20-45%降至15-35%;馬來西亞從45%降至35%;新加坡從40%降至31%;菲律賓在1998年的稅制改革中繼續降低所得稅稅率,1998年從35%降至34%,1999年降為33%,2000年降為32%;波蘭1999年稅制改革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5年內分階段削減企業所得稅,2000年降至30%,2004年降至22%;愛爾蘭在1999年將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2%調至28%,以后逐年下降,2001年降至20%,2002年降至16%,2003年降至12.5%;部分國家于1999年稅制改革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下調情況詳見下表。當然,也有少數國家調高企業所得稅稅率,如克羅地亞從1995年的25%調到1997年的35%,以便與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保持一致,目的是盡可能消除稅收對投資的影響,制止企業增加債務融資的傾向。
(三)關于企業所得稅減免
1.對減免稅的修改。如俄羅斯修改了金融業免稅制度,即有關外國投資者對俄基金投資可享受免稅,據新法規定,只有用于生產性的資本投資的此類基金方可免稅,這類基金在取得之日起一年內必須投入預期的使用,否則必須征稅;波蘭1994年規定,除現有免稅外,稅法不再規定新的免稅期,這些都表明對過多稅收優惠的顧慮。
2.對稅收減免政策的新規定。
(1)戰略產業。如葡萄牙規定,對1999-2010年總投資額在10億PTE以上,并對國內經濟有戰略意義的工業投資項目適用合同稅收鼓勵,即由中央政府保證在最長10年期內,給予5-10%的稅收抵免;臺灣對具有重大發展效益、風險高、而且亟需扶持的新興戰略性產業提供5年免稅,或投資抵免的稅收鼓勵。
(2)新辦企業。如法國規定1995-1999年的新辦企業,在前24個月免稅,以后3年分別免75%、50%、25%;俄羅斯規定凡價格超過2000萬盧布的新購或新建生產設施從事經營而產生的所得,可免利潤稅;菲律賓2000年3月31日宣布,投資達到3億美元的企業,可申請12年內免征所得稅。
(3)金融業。如印度對本國的信托及互助基金的所得免征所得稅;葡萄牙為鼓勵金融衍生工具的國內貿易,規定在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間,在期貨和期權交易中獲得的凈收益,分別扣除40%、30%、20%、10%后再計征企業所得稅;新加坡對經批準從事證券中介的金融機構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4)外商投資企業。如韓國規定從事尖端科技或其輔助工業服務業的外國投資公司可享受七免三減半優惠;泰國對新辦外資企業給予最長為8年的定期免稅。
部分國家1999年企業所得稅稅率下調情況
國家 1999年前稅率 1999年稅率
英國 31 30
丹麥 34 32
捷克 35 33
羅馬尼亞 38 25
保加利亞 30 27
俄羅斯 35 30
南非 35 30
日本 46 40
澳大利亞 36 34
(四)關于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一體化
將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視作一體,合并征收,是世界所得稅制改革探討較多的問題之一。在兩稅一體化的問題上,形成主流做法是部分一體化,這可以在公司層次或個人層次減除對股息的雙重征稅。對企業來說,主要采取兩種方法:一是股息扣除制,即允許公司從其應稅所得中扣除全部或部分已支付的股息,僅對剩下的所得征收企業所得稅。目前,希臘、冰島、瑞典等國家采用這種辦法。二是分稅率制,即對作為股息分配的利潤采取低稅率課征,而對保留收益或未分配利潤課以高稅率。目前,德國采用這種方法。
三、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第一,各國企業所得稅稅率逐漸降低,并將減少國際間的差異。
第二,各國仍將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出臺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第三,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一體化將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用以緩解對股息雙重征稅的矛盾?傊,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會朝著稅負穩定、稅制趨同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所得稅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稅費擴大而不斷提高,貫徹公平原則,調節社會收入差距的客觀要求也會促使其所得稅地位的上升,而發達國家所得稅在稅收體系中的地位將回歸到合理的區間,兩者間所得稅地位差異會逐步縮小。處于同一經濟水平國家的所得稅制趨同性會更為明顯。
四、對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評價
1.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對經濟的干預仍然過多。稅收優惠使稅收全面介入再生產過程,對不同的經濟活動發揮鼓勵或限制作用。但過多的優惠對正常的經濟活動產生扭曲,反而損害資本的正常形成和經濟效率。同時,對居民企業經濟選擇的過多干預不利于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有效創新活動發展。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有一個干預較小、自由競爭機制可以較好發揮作用的客觀經濟環境來保證微觀經濟主體自由公平的創新活動。因而,政府應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相應地求稅收制度逐步中性化。對稅前列支和減免稅政策進行調整,重新規定稅前列支范圍和標準,從嚴控制稅收優惠政策。
2.稅負的趨同使國際重復征稅趨于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跨國納稅人的避稅動機,F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稅率水平介于30-40%之間,這種趨同性反映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一方面隨著各國企業所得稅制的改革,跨國納稅人承受的稅負在減輕,而且在稅收協定網絡不斷擴展、各國普遍采用抵免制解決國際重重復征稅問題的條件下,由于各國稅負的差異縮小,使國際重復征稅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所得稅負的差異意味著可獲得利益的差異。所得稅負差異越大,所獲利益的差異就越大,為獲取利益也就甘于冒更大的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各國所得稅負的高低懸殊會誘使跨國納稅人逃避稅收的活動加劇。而世界所得稅負不斷趨同的情況下,跨國納稅人逃避稅收所獲利益的差異就會縮小,可以有效抑制其避稅行為,有利于經濟資源的正常流動,進而推進全球化經濟的健康發展。
3.稅制趨同、優惠減少體現了稅收中性的原則。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市場機制要發達和完善得多,且投資環境較為完備,而發展中國家則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其稅率較低是較為合理的,是對投資環境欠缺的一種補償。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大或相同的國家,稅制的趨同就會減少稅收政策對市場機制的干預作用,用利于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
【當前世界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分析】相關文章:
我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和立法研究08-07
中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與立法問題思考08-07
鑄幣稅、減稅與稅制改革08-07
淺論企業所得稅制和個人所得稅制的銜接08-18
財產稅制改革的國際借鑒08-07
對我國進行能源稅制改革的思考08-15
轉移定價稅制的法律分析08-07
當前世界經濟現狀及走勢分析08-07
賈康:稅制改革四路出擊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