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與區域地理結合教學設計
淺析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與區域地理結合教學設計
申玉紅
。ㄟ|寧省撫順市第二中學,遼寧撫順113008)
摘要:高中地理新課程(人教版)必修三主要闡述不同區域的特征,區域地理則對世界和中國的各個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是“必修三”學習的基礎,“必修三”是區域地理的升華。本文以德國為例,把“必修三”和區域地理結合教學,從德國的地理位置、萊茵河流域的開發、德國能源資源的開發、德國農業、德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人口和產業轉移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中進行嘗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必修三;區域地理;德國
高中地理新課程(人教版)包括三個必修模塊,“必修一”主要闡述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闡述人文地理,“必修三”主要闡述不同區域的特征,存在的環境問題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氨匦奕辈捎冒咐ń虒W,對典型區域進行分析。從歷年的高考試卷中可看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是高考試題的核心內容,因而我認為如何提高必修三的有效教學直接關系到高考的成敗。
區域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對區域地理位置、存在問題、開發條件、發展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區域地理,一方面由于沒有中考壓力,所以學生們都沒有認真學習,打牢基礎;另一方面區域地理內容多,涉及面廣,地名等記憶量大,學生普遍認為難學,難記,難區別。區域地理是“必修三”學習的基礎,“必修三”是區域地理的升華。因此把“必修三”和區域地理結合教學是提高二者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總結,我對以下幾個章節內容進行教學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設計:德國
1.德國的地理位置:①經緯度位置:所跨經度為東經5°~15°,緯度為北緯47°~55°。②海陸位置:位于大西洋東岸,亞歐大陸西部,西北部臨北海,東北部臨波羅的海。③相鄰位置:陸上與波蘭,捷克,奧地利,瑞士,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丹麥等9個國家接壤,是歐洲除俄羅斯外鄰國最多的國家。
2.萊茵河的綜合開發:(結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流域的綜合開發)①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地形: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北部波德平原,地勢低平,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冬暖夏涼,年溫差小,多雨多霧,全年沒有干季。水系: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荷蘭等六個國家,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20千米,在德國境內有867千米。流域面積超過22萬平方千米,它已成為國際航運水道。支流很多,主要有美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萊茵河水量豐富,汛期長,航運便利。礦產資源:這里煤炭資源豐富,煤質好,煤種全。②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萊茵河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水質很好,到了二戰,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河道淤積泥沙,水質變差。二戰后,由于各工業的發展,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又大量排放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出現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物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隨著工業的增加,水體污染更加嚴重。同時萊茵河也發生了大洪水,前后50年間共發生了十余次洪澇災害,問題十分嚴重。③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了使萊茵河重現生機,1950年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IKSR)。IKSR對萊茵河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采取很多手段如:植樹種草,恢復河岸綠化植被,對河段裁彎取直,治理污染,垃圾發電,進行循環經濟,清潔生產。④流域的開發成果:經過治理,萊茵河生態系統改善,洪水保護和防治,水質改善,地下水得到保護。萊茵河的航運能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河道平坦開闊,流量平穩,全年無結冰期,可通航,流經國家眾多,城市發達,經濟腹地廣闊。在德國南部地勢落差大的地方發展水電,供應清潔能源,沿岸發展化學工業,鋼鐵工業。在德國利用萊茵河進行灌溉,養殖,提高農業收入。沿岸通過環境治理,水質優良,興建各種公園,吸引游客前來觀光賞玩,增加了旅游收入。
3.德國能源資源的開發:(結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①資源開發條件。煤炭:萊茵河流域煤炭儲量占全德90%,分布廣。開采條件好,埋藏較淺,大部分可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適合煤變焦,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適合煤發電,為城市提供綠色能源。市場:煤炭是德國主要能源,可滿足德國各工業發展。在德國中西部魯爾區發展了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產業。交通:德國有便利的水陸運輸和充足的水源,且有運河相連,河網密布,水運便利。歐洲大陸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鐵路都經過德國,因此有歐洲陸上“十字路口”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部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陸上與眾多歐盟國家接壤,聯系非常方便。②能源綜合利用。改革能源供應體系:德國制定法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價格由政府、企業和用戶協調商定,可以保證市場的靈活性,能源供應有序,可以有效地保障能源。調整能源結構:為了環境保護,德國采取能源結構多元化,降低煤炭比重,增加風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天然氣等開發利用。大力推廣節能:德國不斷發展科技,推廣節能設備,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廣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農業。制定法規,提高公民節能環保的意識。采取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改造落后企業,關閉高耗能的工業,開發新技術,實行協作化專業化生產,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改善交通網絡,優化環境。③德國環境保護與治理:為了治理環境污染,德國政策設立環境保護機構,統一法令。首先建污水處理廠,設備先進,技術世界一流。各工廠將廢物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循環經濟。在電廠附近建硫酸廠、水泥廠、磚廠等建筑材料廠,既減少廢棄物排放,減少大氣污染,又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針對煤田的露天開采區,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實施土地復墾,建立高效蔬菜、水果、肉蛋奶生產基地。其次,調整煤炭工業,提高煤炭工業的規模,減少數量,淘汰落后企業。完善道路等基礎設施。目前德國以化學工業為主,產品附加值高,精細化工產品多樣。
4.德國農業發展:(結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影響德國農業生產的因素有地形、氣候、交通、市場等。南北兩地農業有較大的差異。德國南部是高原山地,日照時間較長,河谷地區土壤肥沃,盛產煙草、啤酒花,在慕尼黑形成著名的啤酒生產基地。德國北部波德平原地勢低平,土壤較貧瘠,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特點是全年溫和濕潤,但多雨多霧,日照時間較少,不適合發展種植業,這里主要發展乳畜業。分析世界乳畜業主要分布區,影響因素:(結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乳畜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影響因素:飼料和市場因素。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發展了乳畜業,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郊也發展了乳畜業。
5.德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分析魯爾區區位優勢,衰退原因,綜合治理措施:(結合必修二第四章第三節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區位優勢:煤炭資源豐富、鄰近法國洛林鐵礦區或利用水運從國外運鐵礦石進入魯爾區、萊茵河作為水源,水源充足、鐵路,公路,水運發達,水陸交通便利、德國位于歐洲的十字路口,鄰國眾多,市場廣闊。衰退原因:由于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德國煤炭的地位逐步下降,各國紛紛發展了鋼鐵產業,同時鋼鐵的替代品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德國工業以重工業為主,以煤炭、鋼鐵工業為核心,生產結構過于單一,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綜合治理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調整工業布局,拓展和完善交通網,加強科學技術發展,消除污染和美化環境。
分析城市化的含義、標志、衡量指標、意義。(結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鄉村土地轉變為城市土地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人口數量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出現城市群,產業由第一產業轉變為第二、三產業。城市化的主要標志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工業化發展。分析城市化發展的階段及特點和問題:一般城市化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的城市化特點:英國等發達國家起步于工業革命時期,起步早,目前處于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階段;水平高,今后的發展速度放慢,甚至有些國家,城市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起步于二戰后,起步晚,目前處于初期和中期;水平低,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速度較快,但人口的不規范流動、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城市發展不合理。
6.德國人口遷移與產業轉移:(結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節產業轉移)德國85%以上居住在城市,是歐洲人口出生率最低國家之一。德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德國南部城市(如慕尼黑)發展新興產業航空航天、電子電器工業、啤酒等,隨產業轉移,人口從北部遷往南部。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產業轉移可以加快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可以通過企業把轉出國和轉入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會改變自然地理環境,可能污染轉入國的環境,改變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必然影響到人口的遷移,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以上以德國為例,分析區域的各種問題,世界重要國家如美國、巴西、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埃及和英國等都可以用這樣的思路透徹分析,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淺析地理必修三與區域地理結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三教案02-18
地理教學設計教案11-15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1-06
初中地理教案教學設計11-29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04-18
淺析初中地理教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08-20
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08-25
地理興趣的培養與地理教學08-17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