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裴云,邢益良,陳敏
。êD宪浖殬I技術學院軟件工程系,海南瓊海571400)
摘要:本文在分析與研究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探討了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在創新能力方面培養的改革,設計實用的教學案例,引入項項目引領的模塊化教學法,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敢想、敢做、想做、勇于實踐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高職教學;軟件技術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改革
隨著軟件產業的迅速發展,社會對軟件技術人才需求的步伐不斷加快,市場對軟件人才的職業素養要求不斷提高,國家和社會對創新型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大。目前,我省軟件專業技術人才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人才培養跟不上行業和企業需求,歸根結底是人才缺乏創新力,缺乏市場競爭力。各高職院校的軟件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創新意識、新應用、新技術的相關知識沒有及時補充到教學中來,創新型人才培養環節薄弱。為應對新形勢和軟件技術行業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從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形成培養創新型軟件開發、測試、管理等高等技術人才培養的模式。對此,就軟件技術專業“創新能力培養”中各個環節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方案。
一、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行業需求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動力,沒有創新的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軟件行業的創新力依賴軟件創新型人才,當下,軟件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要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的宗旨,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培養掌握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數據庫知識和網絡技術,理解軟件工程理論和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具備計算機軟件應用、開發能力,熟練運用開發語言或工具進行應用軟件系統的設計及開發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高職軟件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陳舊,不適應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創新意識,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食物和觀念的動機,是在創造活動中表現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原有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老師教、學生學,教師在教學時沒有發揮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內容和,忽視了轉變教學觀念,沒有做到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向導,沒有將創新理念灌輸到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從根本上不滿足創新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滯后,不能滿足創新能力培養要求。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應用脫節,往往同學上理論課認為掌握到了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沒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歸根結底是因為教學方法創新意識缺乏。
學生學習、實踐過程中、創新思路不開闊,傳統的“依葫蘆畫瓢”學習模式,很難使學生養成創新思維模式。
3.創新能力培養課程體系不健全。課程體系不健全,課程設置不合理,沿用本科培養的課程體系,沒有形成適合高職培養的課程體系,更沒有建成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所學習的專業技術課程較多,課程課時較少,內容較多,是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存在的普遍問題。以職業技能課JavaEE Web綜合課程設計課程為例,每周只有四個課時:兩節理論課、兩節實驗課。學生學習課程的壓力大、任務多、時間少、學習難度大,抑制了創新思維的發展。
4.客觀因素造成高職創新能力培養效果差。高職院校師生比例失衡,教師少,學生多,有的課程一個教師要上五六個班,有的教師一個學期需要兼顧四、五門課程的教學,導致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導致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這種情況下的教學,大部分學生在技能上得不到足夠的訓練。教師的管理難度大,這就制約了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教學的發展,降低了教學質量,從而阻礙了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低,創新意識淡薄,大多時間花在了玩游戲等娛樂上,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較少。高職院校資金有限,設備更新慢,制約了教學實踐的開展,從而限制了對學生軟件創新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對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高職軟件技術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措施
1.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長期的過程,要求學校要從創新能力培養目標出發,遵循適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律,應用新的教學理念,達到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軟件行業最新技術包含了整個專業創新的思想,教師需要對行業的最新動態有較高的敏感度,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涵括到專業最新前沿知識技術,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www.annahuzar.com)應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學習的能力。學習能力包括觀察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它是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的各項心里特征,學習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和學習目標的完成。首先,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否很好地培養與保持學生學習和創新思維,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人類問題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多動腦思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斷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其次,要提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經常反應的問題是找不到問題可以問,說明學生沒有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找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研究型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探討,從過程發現問題,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和領悟到問題中涵括的新知識和技能。再次,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中心,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式的學習方式。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積極主動交互、探討,達到培養學生學習目的的能力。
2.采用創新教學方法,適應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敢于創新,教學手段要勇于改革,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途徑。優化教學實踐環節教學方法,以培養創新知識獲取的能力。
應用項目引領的模塊化教學法,以適應創新能力培養需要。項目引領的模塊化教學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培養要求進行專業核心課程整合,以企業級項目為主線,將項目拆解為幾個項目小模塊(或稱子項目),每個項目小模塊對應若干知識模塊構成的知識模塊,幾個模塊的知識深度逐步遞進加深,并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學生學完一個知識模塊,就可以完成一個項目小模塊的研究,學會了一個技術的應用。隨著學習的深入,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技術水平就提高一個等級。當完成幾個模塊學習之后,學生得到了一個完整的實際應用系統的訓練,基本具備企業級項目應用開發能力”[1]。采用真實的企業案例教學,通過項目中的模塊貫穿知識點,以“產品(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教、學、做”相結合,努力做到三者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達到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如圖1所示。
應用項目引領的模塊化教學法,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軟件技術職業能力培養,是符合創新能力培養需要的教學方法。
3.專業技術課程改革,滿足創新能力培養要求;陧椖恳I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改革,以滿足創新能力培養要求。構建項目引領的專業課程體系是夯實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在構建具有創新性的課程設置上,可以將課程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課程已工作任務為載體,以課題任務和章節任務訓練學生的基本功和創新意識,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奠定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階段二:課程以模擬工作任務為載體,以項目實訓課程提高學生軟件技術流程開發技巧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階段三:課程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以綜合技能培訓課程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建立保障體系,保障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建設信息化平臺進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解決教師少、學生多、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等諸多問題。應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強學生考勤、實踐和作業的管理。學生的作業通過平臺可以得到及時的解決,遇到的問題能及時的探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吸引學生將課余時間融入到學習研究與探索中來。其次,加大高職院校資金扶持的力度,添置更新專業創新教育教學所需設備,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基礎條件。
綜上所述,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要依靠創新的教學觀念、有效的教學方法、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可靠的保障體系等措施有機結合來實現。院校與教師只有進一步重視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才能培養出勝任軟件技術開發、管理的高素質、高技能、具有就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奇付。高職標準課程體系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5 )。
[2]王沛。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3,(6 ):99-101.
[3]周博沙。淺談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田[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03)。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相關文章:
基于情景模擬教學的職業軟能力培養研究08-16
基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精細化工實驗教學改革探索08-13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08-17
基于文化視野的高師古箏教學改革研究08-25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微08-17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08-08
培養作文批改創新與學生能力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