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數學論文>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

    時間:2023-03-25 09:20:37 數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

      江蘇省濱?h實驗小學 潘松梅

      【摘 要】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對學生的“應用意識”進行培養,也就是使其認識到蘊含于現實生活中豐富的數學信息,在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充分運用自身的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教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方法

      小學階段是學生智力發育的重要時期,小學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智力良好發育。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加強合作交流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使其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習源于思考,而思考則源于疑問,對知識或問題的疑問有助于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其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中,可通過多種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比如,與生活中的實例相聯系,進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從而將問題引出;將學生平時喜愛的游戲、故事等引入課堂,從而引出問題;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入手,在新舊知識的沖突點引入問題等。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知識基礎、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為依據,有意識地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使學生在認知方面產生困惑與沖突,激發其好奇心,使其產生探究與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欲望,接著在創設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講解“圓錐的體積”時,先留出幾分鐘時間供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物體體積計算方法,包括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等,然后詢問學生其中哪一種物體和圓錐體的相關性最大,二者的體積聯系最為密切呢?當然許多學生會回答圓柱,但僅僅是憑借外觀與感覺猜測,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其深入思考,提問:“為什么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聯系最大呢?”允許學生自由猜想圓錐體與圓柱體的體積之間存在的關系具體是什么,并鼓勵其勇于回答,適當幫助學生聯系過去學過的知識,待學生們踴躍回答后,教師再次提問:“那么究竟哪些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呢?”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且激發其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幫助學生探究問題,教師可以將沙、水、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等教學用具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親自動手實踐,使自己的猜想和結論得到驗證,最終在實驗、交流和討論之后得出結論:圓錐體的體積和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1/3相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不同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并且積極地驗證自己的猜測,在實踐過程中尋找規律,最后得到結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動手能力,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充分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所有學科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數學,從某種程度而言,生活是數學思想的源頭,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無論學到了多少知識,只有將其靈活運用到實踐之中,才可以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識,有能力自己解決數學問題。新課標要求教師應當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在解決簡單問題時可以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方法,從而取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所以,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需要在生活中充分挖掘教材,確保數學教材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使學生在正確引導下可以利用數學理論很好地解決現實問題。教師必須摒棄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不能機械教學,而是在數學課堂中積極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并且組織一些數學實踐活動,使生活和數學之間能夠建立起有機聯系,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運用數學,在豐富其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其應用意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講解數學原理“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可以先說出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現象,一些屋頂的三角支架、高壓電線桿支架、自行車大梁的三角支撐等,它們都應用了三角形穩定性原理,而且都是十分常見的生活案例,利用這類例子可以促使學生回憶和聯想,調動其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并且傳遞出“數學存在于生活中的每個方面”的理念,引導其認真觀察生活,善于發現細節之處的數學問題,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學習數學的習慣,看待問題時也會首先從數學角度出發。數學應用意識的提高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所以每名學生都應當具有數學應用意識。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內容較為簡單,通常是從形與數出發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與認識。在實際生活中,這些內容隨處可見,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各類實物,從摸得著、看得見的實物開始,并且以具象化的實物代替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幫助學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與掌握,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本質,享受數學學習,提高實踐能力與應用意識。

      三、加強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不同方面的內容,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合作能力,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和他人交流合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大膽嘗試,體驗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時,需要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主導地位,教學的主體和中心是學生,但學生需要由好的引導者為其指點迷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交流合作,使其養成良好習慣,不僅要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還要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觀點,分析、思考和比較自己與他人的想法之間的區別。與此同時,教師在組織合作交流學習時,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作為目標,不能只是盲目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僅僅是用了合作學習的框架,但是卻沒有真正運用其內容,所以也無法獲得實效,達不到既定的目標,還事倍功半。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合作交流,范圍可以是班級、小組、同桌或者與班內同學自由結組,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是進行合作交流學習的前提。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數學能力、知識基礎等科學、合理地分組,接著則鼓勵各組分別圍繞教學主題展開交流討論或動手實踐,從而得出結論。例如,在講解圓柱體的表面積時,針對如何計算其側面積的問題,學生們見解不一,一些學生則感覺無從下手。這時教師以4~5人為單位,將班內學生分為若干組,先要求各個小組制作圓柱體模型,接著留出一定時間,要求其通過討論和實踐得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公式。此時學生都熱情高漲、躍躍欲試,各組都盡情地交流和探索,充分利用模型求解。當然,一些小組將圓柱體曲面垂直剪開后就會發現,它的形狀其實就是長方形,這樣,面積計算公式也就可以直接歸納為長乘以寬,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周長乘以高。通過合作,促進學生共享資源和信息,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實際生活,使學生把握好實踐與理論之間的聯系,在遇到具體的生活問題時,能夠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并且運用數學知識快速解決問題。學生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還需要逐漸提高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熟練掌握知識技能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竇菲菲,劉志敏,張景煥等。元認知在畫圖表征策略和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中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2,(2):129-133.

      [2]孫臨美。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與問題解決——以良構問題和劣構問題為視點[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4):29-34.

      [3]朱曉斌,王靜麗,李曉芳。視空間工作記憶和非言語流體智力在小學生數學問題解題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1,(4):845-851.

    【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相關文章:

    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實驗研究02-20

    數學“問題解決”研究概覽02-27

    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08-07

    淺談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08-08

    淺談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08-05

    “學習能力培養研究”開題報告02-20

    學生創新與應用能力培養研究08-05

    數學課上數學能力的培養08-05

    淺談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08-0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