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張旭《肚痛帖》融入高中抽象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
關于張旭《肚痛帖》融入高中抽象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文/邵 寧
摘 要:將張旭《肚痛帖》與抽象美術鑒賞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研究,探討比較式鑒賞教學的設計理念、方式方法、意義等方面內容,為學生比較全面理解東西方美術文化提供思維基礎。
關鍵詞:《肚痛帖》;抽象美術鑒賞教學;融合
對于今天的高中學生來說,在高中階段接觸各類美術作品并對其開展有效的鑒賞活動,是作為一名在一線工作的美術教師的教學重點。我在鑒賞教學中發現學生較為接受的是寫實風格的美術作品,在寫實風格的作品中,又以西方寫實主義美術作品較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相反,對于中外抽象美術,則有相對的理解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理解抽象藝術,感悟抽象藝術的美感,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
2012年9月,我校成功申請了“虞山文化”省級課程基地,課程基地的啟動為鄉土文化資源與課堂美術教學相整合、提高課堂美術鑒賞效率提供了契機。于是,我有意識地將唐代書法家張旭的《肚痛帖》引入了抽象美術鑒賞的教學中。
一、教學設計理念與導入
1.設計理念:進行狂草藝術與抽象美術比較式鑒賞教學的可行性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字體眾多,其中,草書是最為抽象的藝術形式。在唐朝,以張旭為代表的創新型書法家適應時代審美的改變,寫出了剛勁雄健、豪放不羈的狂草,具有劃時代意義。而《肚痛帖》的書寫是隨著的情緒變化而發生節奏的變化,具有強烈的音樂感、流動美,無疑是最能顯示狂草藝術本質特征的作品。
抽象美術出現于20世紀初,與中國書法藝術相契合的是,抽象藝術的開創者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就詳細論述了音樂與繪畫存在著深刻的聯系。畫家以抽象藝術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觀眾中喚起音樂所產生的那種難以言表的藝術情感。后來,康定斯基發展出具有音樂感、情緒性的抽象藝術作品。
正是由于狂草藝術與抽象美術存在相似性,因此為進行二者的比較鑒賞教學提供了可行性。但是,畢竟二者是產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的不同藝術類型,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這種差別的存在也為這種比較鑒賞學習提供了可行性。
2.以學生鄉土情感思維入手
相比于西方的米羅、康定斯基等抽象藝術家,唐代大書法家張旭在常熟可謂家喻戶曉。
張旭是唐朝吳郡(今蘇州)人。他雖然不是常熟人,但他的書法藝術因為在常熟縣尉任上的一個事件而出現了質的飛躍,唐人張固《幽閑鼓吹》中記述過的一則關于張旭從一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大意是說:張旭在常熟縣尉任上時,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屢次到縣衙內告狀,張旭非常奇怪,于是老翁說其實是看到張旭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后來當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成了冠絕當時的一代書法大家。
我將這一則故事作為導入,同時,將張旭在常熟留下的遺跡“醉尉街”“洗硯池”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從學生的鄉土情感入手,目的就是為了拉近學生與抽象藝術之間的距離,為以后的深入教學埋下伏筆。
二、比較式鑒賞教學的探索
1.探討《肚痛帖》與西方抽象美術作品的相似之處
在這一教學內容中,我主要將《肚痛帖》與西方抽象美術作品中的“熱抽象”作品進行比較,主要分為兩個板塊來進行教學:
。1)音樂性類比(教學重點)
無論是《肚痛帖》還是康定斯基的《即興之31》,作品中呈現出的強烈的音樂感與節奏的變化是本板塊教學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我重點分析了《肚痛帖》獨特的節奏變化:“忽”“肚”“痛”三字字字獨立,節奏緩慢,顯示出作者在肚痛發作初期尚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安豢煽,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是作品的第二節奏段,從文字內容得知張旭自診病情并服藥,但是由于肚痛增加而使書寫節奏加快!叭绾螢橛,非冷哉”是第三節奏段,從文字內容得知張旭因服藥后肚痛未見減輕而情緒激昂煩躁,反映在作品中文字加大、用筆提按夸張。相傳,(www.annahuzar.com)張旭曾看到公主與擔夫爭路,后又聽到吹打鼓樂,因而領悟了用筆的方法與意趣,又因看舞女公孫大娘跳劍器舞而得到了書法的精髓。張旭把舞蹈、音樂的節奏、姿態,與草書用筆的輕重緩急相聯系,加以融會貫通,遠取諸物而近取諸身,豐富了草書書法的表現力。因此,我在這幅作品的講解時重點突出其音樂性、流動性特征。在分析完《肚痛帖》的音樂性后,我嘗試了讓不同的學生對康定斯基的《即興之31》提出自己的看法,體會畫家心靈的情緒和感情的起伏。教學實踐證明,有了之前的教學鋪墊,學生多能從線條、塊面中找出不同的節奏變化,說出其中的音樂性特點。由于不像書法那樣有文字內容的限制,學生很容易從不同角度說出自己的想法。
。2)西方抽象藝術對中國書法的借鑒
對于西方藝術家來說,草書的線條具有抽象美的因素,因此中國的書法對西方的抽象美術作品有著顯著的影響。在教學中,我將《肚痛帖》與克蘭的《尼金斯基》與施維德尼的《今天》相類比,尤其是施維德尼的《今天》在繪畫上明顯借鑒了中國書法中“今”字的寫法,具有很強的典型性。通過這種教學,學生都能較好地理解西方抽象與中國書法的聯系。
2.探討《肚痛帖》與西方抽象美術作品的不同之處
在這一教學內容中,主要分為兩個板塊進行教學:
。1)藝術語言的差別
在這里,我將《肚痛帖》與“冷抽象”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的爵士樂》相對比,讓學生找出二者在藝術語言上的巨大差別:《肚痛帖》使用的藝術語言是獨特的筆法、結字、章法,表現在作品上就是有連貫性的點、線條,并且在一定的時間運動過程中完成藝術創作,具有激烈與感性色彩;相比書法,《百老匯的爵士樂》是通過構圖、色彩、塊面等藝術語言來展現作者的舒暢與理性色彩。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分析西方抽象美術的兩位代表畫家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的藝術風格的差別,從而加深學生對抽象藝術的理解。
。2)文化土壤的差別
中國書法與西方抽象美術最主要的差別在于產生的文化土壤不同。這個內容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內容: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們看書法時除了欣賞作品的外在形式,還要求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評判書法優劣時還有人品方面的要求等等;而西方抽象美術產生于西方工業文明的土壤之中,現代社會的分工、科學理性的思想都是產生抽象藝術的原因。教學實踐證明,這一教學環節的實施要求教師對中西藝術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才能讓學生有所領悟。
3.課堂練習
通過以上的比較式鑒賞教學,學生對中國書法與抽象美術都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由于書法與“熱抽象”類藝術作品有相似的音樂性特征,我鼓勵班級里的學生通過聽一首樂曲用書法或抽象畫的方式表現自身對音樂的感受,提高對二者的審美感受。在完成練習后請學生上臺講述自己的創作感受。
三、教學意義與反思
1.比較式鑒賞教學的意義
今天的高中生面對的是一個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時代,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嘗試進行文化比較學習,符合當代社會文化發展潮流。這一教學方式的優點在于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同時接觸東西方美術文化作品,加深學生對東西方美術文化在相似與區別方面的雙重理解,為學生比較全面理解東西方美術文化提供思維基礎,這一教學方式的實施也為構建高中生正確的文化觀提供了條件。
2.鄉土書法文化的弘揚與德育的有效結合
將書法尤其是鄉土書法的內容融入本課的教學中是本課的一個教學特色。2011年8月,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在普通高中語文等相應課程中設置與書法有關的選修課程,并且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開展書法教育。我想,將書法引入到高中美術教學中符合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精神,尤其是當書法與鄉土文化聯系起來的時候,
就更具有德育方面的功能。尤其是我在課堂上強調張旭是中國唐代的書法家,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都是西方20世紀畫家的時候,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一些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多數學生沒有毛筆書法尤其是狂草書法的實踐經驗,因而對書法的理解顯得深度不足,在實際教學中的課堂練習環節中,也很少有學生創作書法作品,這是以后教學中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ㄗ髡邌挝 江蘇省常熟中學)
【張旭《肚痛帖》融入高中抽象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相關文章: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反思08-25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計劃01-04
小學美術教案:抽象雕塑11-17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5-15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反思01-25
小學美術教案:抽象雕塑4篇11-29
美術鑒賞論文06-22
高一美術鑒賞教學計劃11-23
《高中美術鑒賞》第一課教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