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理論內涵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理論內涵一、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價值引領式發展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一種價值引領式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引領義務教育合乎公平與正義的發展。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需要對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但這種傾斜政策更多體現為公平、正義的價值引領。更為重要的是,引領義務教育合乎公平與正義的發展,能夠讓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和殘疾學生、經濟困難學生、進城務工子女獲得一種平等的尊嚴感。二是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引領義務教育均衡式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早期實踐,不免有時會陷入重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輕教育發展的誤區。事實上,均衡不是義務教育發展的目的,高質量的發展才是旨歸。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就是讓均衡回到促進義務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引領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學校優質特色化發展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反對“千校一面”,而著力于引導、鼓勵學校在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基礎上,基于學校辦學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回歸學校本色,回歸教育的本質,辦出學校特色,走優質特色化發展之路。
三、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終是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應“堅持以人為本,從關注物向關注人的發展轉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使學生的個性真正得到全面發展”。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資源與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匹配點,將教育發展重心由保障學生平等享受教育資源轉向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
四、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是有自身“均衡態”的發展
義務教育發展的均衡是相對的、靜止的,不均衡是絕對的、動態的,政策投入解決了階段性的均衡,一個階段后又會出現新的不均衡。另外,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內涵認知的時代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能性,使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始終具有動態性。如何根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義務教育的均衡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均衡性之間的關系特征,維護和調節義務教育發展的“均衡態”,從而為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政策路徑和實踐模式,既是難點,也是焦點。
【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的理論內涵】相關文章: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我見02-24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匯報材料08-22
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發展對策08-20
中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匯報材料08-24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查報告08-24
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原因探求論文08-15
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8-24
學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匯報11-09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查報告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