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化學實驗中的創新教育
淺談化學實驗中的創新教育文/唐 曦
摘 要:初三化學作為初三學生的一門新科目,學生對它既陌生又充滿好奇和期待。教師通過“神奇”實驗、“生活中”實驗、“敗筆”實驗等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使課堂效率提高。
關鍵詞:化學實驗;創新;高效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驗就是化學學科的生命線,組織運用各種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睦韺W家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因此,對于我們化學教師來說,充分利用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引導他們參與學習,對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下面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體會。
一、利用學生的驚奇感,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化學實驗中的奇幻現象使學生感到“驚奇”,進而提出疑問,在疑問中獲取豐富的知識。我們要好好利用學生的這種“驚奇”,使它成為產生興趣的“導火線”,激發學生努力探索化學的奧秘。因此,上好第一堂化學課尤其重要,屆時,可以做一連串的實驗,如“魔棒點燈”“白紙上顯畫”“燒不壞的手帕”“水中生火”等化學“魔術”。這些有趣的化學實驗會使學生驚奇不已。在以后的講課中也要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例如,講到“氫氧化鈉的性質”時,可演示“雨落紅花開”的實驗,使學生產生興奮,產生疑問,再引導他們動腦筋思考問題,弄清個中原因;講到“氫氣的化學性質”時,可演示“氫氣爆炸”的實驗,讓學生弄清爆炸的原因。進而提到目前東莞市公安局規定: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中禁止使用氫氣球,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公安局下這一命令的原因是什么?不用氫氣,可用哪種安全氣體代替?借此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也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精神。
二、利用日常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要讓學生真正喜歡化學這一科,我們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知道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化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介紹家庭用的洗潔精、洗發水、沐浴露,還有飲料、醫用西藥等都含有化學成分,它們都是由各種化學藥品配制而成的。我們可以通過其包裝上的標簽來了解它們的部分化學成分?梢圆贾脤W生回家觀察一下藥物及其他各種包裝盒上的標簽,并寫成一份小報告(內容包括:顏色、狀態、氣味、化學名稱、用途等)。這樣,學生就學到不少課外知識了。講到“碳酸鈣”時,告訴學生家里用的熱水壺用久了會有一層水垢,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問學生如何把它清除?學生興致勃勃地各抒己見:有的說用刷子刷干凈,有的認為可用洗潔精沖洗,有的認為把沙子放入壺中摩擦等。最后,我示范了用稀鹽酸除水垢的正確做法給他們看,示范完畢,告訴學生在家中可以使用醋酸,它和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從而達到除去水垢的目的。此時,學生興奮不已,恨不得立即回家試做這個實驗。教師也可以進一步深化: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強,醋酸還可以把硬殼雞蛋“變”成軟殼雞蛋呢。然后再演示雞蛋在醋酸中“跳舞”的有趣實驗,讓學生思考雞蛋“跳舞”的原因(用物理和化學知識解答)。這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可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醋酸的性質和用途。講到“活性炭與曬干的茶葉一樣都具有吸附性”時,啟發學生利用活性炭或茶葉除去冰箱中的異味,還可以除運動鞋里的臭味。上述家庭小實驗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每個學生都可以動手操作,甚至會去嘗試做一些教師未做過的實驗,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生活中得以實現,得到了鍛煉。
三、改革化學實驗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創新教育的目標是為了使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尤其是初三,由于學習時間緊張,學生容易出現疲勞狀態,往往產生被動式的學習。如果能采取讓學生上臺表演、討論、分組競賽等方法,則可大大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從疲勞狀態中解脫出來,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講到“水電解出氫氣和氧氣”時,學生很難想象從分子→原子→分子的微觀變化過程。我當時用了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磁吸,大的為氧原子(紅色),小的為氫原子(白色),讓學生嘗試把磁吸吸在黑板上,模擬出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氫原子,再重新組成氧分子和氫分子的過程:

通過這種做法,把微觀世界帶到眼前,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傊,可以讓學生參與的教學就盡量讓他們多動腦、多動手,學生的積極性愈高,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就愈強。
四、巧妙利用實驗中的“敗筆”,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
實驗是檢驗化學理論的標準,所以化學實驗要求非常嚴謹和真實。在教學中,我意識到有些實驗的操作步驟比較多,而且要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學生如果只靠死記硬背這些實驗步驟,會很快遺忘,效果不理想。因此,我想出了利用錯誤的實驗步驟引出正確操作的方法,指導學生做好實驗,這樣,他們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取得實驗成功,并且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記憶,認識更牢固。講到“實驗室制取氧氣”時,講到操作步驟的地方,我在兩個班的講法不一樣,在A班,我收集完氧氣后,先將酒精燈熄滅而沒有移開導氣管,并且故意若無其事繼續講其他內容。過了一會兒,有的學生驚叫:有水從導氣管不斷倒吸入試管,并且越來越多。這時我就趁機提出:(1)水為什么會被倒吸入試管呢?(2)如果繼續下去,會發生什么現象呢?(3)要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應如何正確操作?經過分析討論,學生明白了其中原因。這時由無意注意引起的記憶更深刻、更牢固。而在B班則按常規講解,到了第二節上課前就提問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的步驟是哪些?A班的學生答對90%以上,而另一個沒有做“失敗”實驗的班,則得分率為60%左右。試驗證明:在實驗過程中適當利用“敗筆”實驗,不僅不會影響教學和實驗效果,反而是印證正確結論的好教材。適時對學生作出點撥,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優化創新意識。
在當今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知識信息量越來越大的21世紀,要緊跟時代脈搏,堅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我們深信,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創新教育將會得到更多的肯定、更成功的推廣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吳雪梅。淺談普通初級中學的化學教學[J];瘜W教學,2008(12):22-23.
。2]孫旭。中學化學實驗設計與改進的研究[J];瘜W教育,2007(12)。
。3]陳衛華。創新性提高實驗在大學化學教學中的嘗試[J]。廣州化工,2010(07)。
。ㄗ髡邌挝 廣東省東莞市沙田鎮廣榮中學)
【淺談化學實驗中的創新教育】相關文章:
淺談少先隊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8-24
淺談新課改下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08-24
淺談生物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8-23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08-25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01-12
淺談計算機教學工作中的創新教育08-21
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08-20
淺談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08-22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案 6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