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語文論文>談新課程下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談新課程下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時間:2022-08-15 18:07:58 語文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談新課程下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談新課程下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新疆奎屯126 團中學 李娣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弊鳛橐幻Z文教師在教學語言文字的同時,必須結合課文內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凡是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于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加之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人才的需求,加強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想教育;引領啟發;滲透
      
      【中圖分類號】G423.06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3-0004-01
      
      語文教學向來以知識的傳授和智能的培養為主要任務。
      
      但是,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思想教育上的松懈和失衡,以及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語文教學中只重視學科的知識性、工具性,而忽視了它的思想性。這一點不能不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它迫切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和智能培養的同時,又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思想品德教育,這就是“教書育人”的教學原則。
      
      陶行知曾經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闭Z文學科的思想教育就是讓學生通過語文產課的學習,在語文知識的訓練過程中逐步受到正確思想的熏陶。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德育教育更擺在優先的戰略地位。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我們可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利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中國石拱橋》中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又如屈原的《離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精神文明的成果,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杰出智慧,是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語文教學中的愛國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
      
      同時,我們須要培養學生在熱愛祖國的情感基礎上,養成優良的道德素質。道德素質教育是指道德規范和品質行為的教育,其主要內容有國民公德教育、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等。我們要教育學生應盡到作為一個公民都應當遵守共同道德規范的義務,在語文教學中慢慢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要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保持環境衛生,維護社會生活安定;講究文明禮貌,尊老愛幼,在人際交往中說話、做事有分寸,有節制,有文明素養;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先人后己,相互謙讓;尊敬父母,贍養老人,愛護兄弟姐妹,以及鄰里建立互敬、互助、互讓的和睦關系等等。無論是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語文教材中這些膾灸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培養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學生作為一個個體的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個人品質來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而作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我們中學語文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慢慢滲透對學生的個性品質的培養教育,讓他們逐漸成長為一個個大寫的人。首先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于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斷發生。針對這些浪費生命的現象,在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們要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
      
      語文教學中應滲透責任感教育。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讓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并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在語文課的學習中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得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因為意志是一個人的重要心理品質。它是指人能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心理過程。語文教材充滿了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豐富營養。比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引領學生學習艱苦求學、終有所成的拼搏精神;在《愚公移山》中感受和領悟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等等。還要讓他們學會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要有創新的意識,因為創新意識是現代人的典型素質之一。培養創新人才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語文教材中表現創新精神的內容很多,如《奇妙的克隆》關于克隆術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晶等等。還要學會面對坎坷與困境,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關系到學生以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戰。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的篇章。如《音樂巨人貝多芬》通過貝多芬形象的塑造,展現出主人公在逆境中仍然執著的追求,謳歌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等。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是傳授知識,也不僅是機械地訓練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靈對心靈的塑造”、教書與育人的緊密結合,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人類最偉大、最復雜、最美妙的藝術創造”。作為新時代下的中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僅僅是在知識層面和能力層面上努力去引導、啟發、培養學生,更要在思想道德領域逐步把學生引上自學、自立、自強、自我完善的人生之路。這也是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必然要求。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