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互動交融教學法探析
互動交融教學法探析周忠學
。n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521021)
[摘要] 互動交融教學法是在主體性教育、參與式教學等新型教育教學理念與方式的語境下生成的。它的生成有其全球化、現代化及教學改革的現實需求,又有其哲學依據、社會學和教育學的基礎;最終在以學生發展為終極目的的價值指導下生成。
[關鍵詞] 互動交融教學法;現實語境;理論基礎;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 (2012) 06-0116-03
近年來,主體性教育、參與式教學等新型教育教學理念與方式在我國教育界逐漸興起,并不斷蓬勃發展,互動交融教學法就是在這一語境下生成的;咏蝗诮虒W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包括行為、情感、認知三個方面的投入)到教學中,平等的與教師、同學等對話,共同完成知識的探求和獲得、能力的提升以及個體的發展;咏蝗诮虒W法生成有其現實語境的訴求。
1 互動交融教學法現實語境
1.1互動交融教學法的全球化訴求
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化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等現象,里斯本小組在《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的未來》中指出,“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消費市場,信息和通訊交往的基礎設施以及服務業——更不用說軍事上的高科技國防安全機構——的全球化”Ⅲ。隨之而來的是世界各國的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進而影響了各國的教育教學。孫峰曾在《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下公民教育的價值追求》中論述,人們通過“對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實質、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公民教育的價值追求的研究,對當代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建構”,以此發展本國的教育教學。
1.2互動交融教學法的現代化需要
20世紀末期以來,社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變化時期,伴隨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知識呈幾何級別的增長,繼工業時代之后,社會己步入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書中所說的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對包括教育在內的等社會各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學者胡定榮也曾指出,“信息時代有兩個突出特征對教育產生了很大沖擊。一是知識經濟,一是多元文化。知識經濟強調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學生知識的主動的社會建構,多元文化強調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倡文化價值多元”。目前,尊重和保護多元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多元共存日益成為一種共識。在多元共存之中,多元性、個體性、差異性理應得到尊重。(教學管理論文 www.annahuzar.com)與之相應,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權益的保護,不僅體現為學生得到關心與愛護,更體現在學生的意見獲得應有的尊重。教學作為一種作用于、服務于學生的活動,學生對此當然應該獲得自己的發言權。
1.3 互動交融教學法的教學改革需求
近年來,我國教學領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注逐步加強,越來越注重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教學的參與度也不斷增強;咏蝗诮虒W法是對教育部于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一種回應;咏蝗诮虒W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決學生參與式教學徒具參與的形式,實質上成為了一種表演與展示的問題,因為互動交融教學法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把他們當作教學的主體,這種情況下學生所表現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基于自身興趣、愛好、需要等的滿足而發出的,這是發自學生內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一種真實的主體性。
2互動交融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互動交融教學法雖然有其現實的需求,其生成還要借鑒相關的理論。
2.1 互動交融教學法的哲學依據
存在主義是一種把人的存在當作其基礎和出發點的哲學,它以“人的存在”為全部哲學的研究中心,致力于“描述和揭露在充滿矛盾和危機的現代社會中人的個性的喪失、人的自由的被剝奪、人之受物及一切異己力量的支配,論證怎樣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擺脫異化狀態,恢復人的個性和尊嚴”。存在主義認為:以人為中心,以人的存在為首要前提,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強調人對自己命運的主宰,即“人只是他企圖成為的那樣,他只是在實現自己意圖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動總和外,什么都不是”。存在主義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強調人對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人要對自己的命運進行主宰,那就必須對作用于自身的活動具有決策權,擁有選擇的自由;咏蝗诮虒W法讓學生主動平等參與教學。使學生擁有決定作用于自身的教學活動的權利,尊重了學生選擇的自由,并鍛煉了其選擇的能力以及采取行動的能力,這符合存在主義的思想與理念。
2.2 互動交融教學法的社會學基礎
商談對話理論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時期,在這一時期諸如中國的孔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等先哲都推崇通過“對話”來探究真理、知識以及通過對話的形式來教學等。而真正對對話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首推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和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巴赫金認為,他者是“一切與我相異且外在于我的主體或主體性存在,包括具體的你和他,也包括蘊涵意義的物質的或思想的存在與環境,甚至包括我試圖擺脫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意識”。對話理論認為,人的存在是人際的,人的思維需要人際之間的思維互動,對話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對話是人存在的本質。對話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同時又是有差異的,而互動交融教學法讓學生與教師一起作為平等的主體共同參與到教學之中,有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他人的聲音更加自由地作用于自己,使大家在對話中生成新的思想和感受。
交往理論的創始人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指出,交往行為是人類行為的核心,人類奮斗的目標不是使“工具行為”等的合理化,而是“交往行為”合理化。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使主體和客體之間由支配或從屬關系轉變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話語交往關系。交往理論強調各類社會角色在發展過程中的平等參與,相互交往;參與意味著在社會中構建相互平等的伙伴關系。這種關系不僅意味著他們相互之間應該磋商,而且意味著他們的基本愿望和知識系統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互動交融教學法通過讓學生參與體現了對學生的需求、學生的觀點、學生的意見等的尊重與理解。
2.3互動交融教學法的教育學依據
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國流傳的“活到老,學到老”、“學不可以己”之類的古訓以及西方的“Never too old to learn”之類的說法中己蘊含著終身教育思想。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法國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孔道塞、美國教育家杜威、我國教育家陶行知等都對終身教育理論有所論述。196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國際成人教育促進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這次會議被認為是終身教育走向世界的開始。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是終身教育得以實現的兩大支柱,而在互動交融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必然要與教師、其他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協商,有助于學生接納他人意見與看法,也有助于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與協作,有助于學生學會如何共同生活。
主體性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一股教育思潮,主體性教育是針對傳統教育中嚴重忽視人的主體性發展問題而提出來的,它關注人的主體性的發揮與提高。主體性教育是致力于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性的教育,它將學生視為正在成長的主體,并充分尊重學生這種主體性,通過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來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最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發展;咏蝗诮虒W法倡導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這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發展。
3 互動交融教學法發展路徑
互動交融教學法有了現實的發展訴求與理論借鑒,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的路徑。
互動交融教學法并不只是教學技術的改革,它蘊含著深刻的價值關懷,是技術和價值的統一!敖虒W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價值觀,指向于實現特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有什么樣的教育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課程與教學目標,也會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脫離了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和相應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就無法選擇也不能理解教學方法!薄1事實上,只有在正確的價值指導下,才能保證正確的改革方向與改革效果。
3.1 互動交融教學法以學生掌握知識為基本目的
知識是課程的基本要素,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知識有效獲得作為基本目的。我國《辭!分姓J為“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與組織,它們在本質上都說明知識屬于認識范疇;而課程知識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和途徑選擇出來,并經過精致編碼的知識。教學方法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备5撆酄栒撌鼋虒W方法問題時指出:“我的教育方法從開始就讓學生有機會從事物中收集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從人類世界的真正生活中去認識!币蛑R本身就包含著知識生產方法、技巧和知識內容的共同含義,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故課程知識與教學方法本身是存在一種內在關系的。而互動交融教學法就是以掌握知識為基本目的的教學方法,它結合時代和傳承歷史,是社會條件、人們的認識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是為了學習者能有效掌握知識。
3.2互動交融教學法以發展學生能力為重要目的
互動交融教學法以發展學生能力為重要目的,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因為重視知識的有效運用比掌握知識本身更有現實意義;咏蝗诮虒W法強調個人的親自觀察、經歷,注重學生認知機制的發展,注意激發和培養、保護和利用學生的潛在興趣,通過與學生的合作交往的過程,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訓練、發展。美國學者杜威也強調“經驗”是一種能動的、知性的、建構性的“實驗性認識”。杜威的這種能力取向也是比較明顯的,他主要關注的是學習者基于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改造環境的能力。當然,互動交融教學法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與既有的知識、經驗結合,發展自己的能力。
3.3 互動交融教學法以學生發展為終極目的
互動交融教學法本質上是按照學生的發展要求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意愿建構而成的,其終極目的就是發展學生個人,它強調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相互言說、相互尊重,它不僅使教師與學生交流了知識和信息,而且溝通了情感、碰撞了智慧、感悟了生命的美好與自由。它讓學生有效獲得知識、塑造自己,因為“由于知識的創新者、實現者都是人,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在本質上所體現的首先是人的存在價值、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價值,這種價值的現實基礎和表現形式就是人的實踐地存在著!薄蓖ㄟ^互動交融教學法,學生從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傳統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性、能動性地學習方式,培養了個體的獨立性、鍛煉了個體的意志力、激發了個體的自信心,最終發展了服務于己、服務于整個人類和社會的生活意識,提升了學生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互動交融教學法探析】相關文章:
英語引申比較教學法探析08-17
公文寫作互動教學法實踐探索08-02
師幼互動中教師回應策略探析08-16
小學語文“探究性課堂教學法”探析08-05
高中英語教學比較教學法實例探析08-22
項目教學法中物流管理課程應用探析08-18
瑞吉歐教育中的人際互動合作關系探析08-13
音樂與詩歌的交融說課稿11-15
情景交融作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