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淺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重慶市長壽中學校 譚曉鷹
【摘要】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人類不合理的環境觀念。要改變人的觀念,必有依賴于適當的環境教育。而中學歷史教學承擔著環境教育的任務。但在教學實踐中,中學歷史教學的環境教育功能卻沒有發揮出來。如何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實現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是每一個歷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8.3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12-0024-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反而影響了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等等,已經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人類自身的安危,遏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從根本上說,人為破壞環境源于人類不合理的環境觀念。只有從根本上改變人的不合理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而要改變人的觀念,必有依賴于適當的環境教育。
一、環境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使命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普及環保知識,增強環境意識,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中學生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度珖h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指出,“加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和行業職業教育,推動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的進程。強化基礎階段環境教育,在相關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鼓勵中小學開辦各種形式的環境教育課堂!笨梢,要達到真正的環境教育的目的,需要通過中小學各科教學的配合。說明中小學各科承擔著環境教育的任務。
中學歷史教學同樣承擔著環境教育的任務。
首先,歷史學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社會功能的學科。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歷史之于當代人,起著借鑒的功能。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由錯誤的環境觀念指導的錯誤的行為,最終讓后人成為受害者。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云貴高原的石漠化等,都是自古以來人們不合理的開發導致的。而“史學能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為人們的實踐活動提供歷史經驗”。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歷經曲折、戰勝困難,積累了豐富的認識自然的經驗。我國古代許多關于地理的著作,出現了天人相關理論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古代著名思想家荀況也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當代人應該從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中獲取知識,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才能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遏制或避免環境問題的出現。
其次,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從課程的設置上講,環境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重要內容。有學者指出,課程的本體功能是培養人,進而提出“課程的廣度與深度,決定著個人的發展的廣度與深度;課程的豐富的、全面的、生氣勃勃的,個人就可能擁有廣博的精神世界、美好高尚的修養和情操,相反,貧乏的、狹隘的、沉悶呆板的課程只能使個人的發展帶上畸形片面的色彩” 。傳統的歷史教學往往忽略了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教育,片面強調考試內容,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標準在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中指出,要“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環境教育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讓學生對人類自身生存境況的了解,培養他們全面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格,成為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載體。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缺失
雖然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天然的環境教育的功能,又承擔著環境教育的任務,但在教學實踐中,中學歷史教學的環境教育功能卻沒有發揮出來。究其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課程目標中環境教育的缺失。
課程目標是指在課程設計與開發過程中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要求。課程目標具有整體性、連續性、層次性和積累性等特點。如前所述,環境教育應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不管是以前的教學大綱,還是今天的課程標準,都沒有將環境教育納入課程目標中。致使教師在確定具有的教學目標時,難以融入環境教育的內容,忽略的環境教育。新課程標準下,有部分課文加入了環境教育的內容,比如人教版歷史必修2第8課《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探究學習總結”中插入了一幅圖片——“機器時代的‘享受’”,并提供相應材料,要求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這是一些有益的改變。但這些知識點散落在教材中,難以達到整體性、連續性、層次性等要求。這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環境教育缺失最根本的問題所在。
2、應試模式下的環境教育無足輕重。
環境教育是一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但當它游離于考試范圍之外時,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新課改下,教師被要求培養和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也是任何一個教育應該做的。但教師們同時要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升學率成為衡量教師教學的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標準。在教學任務繁重的中學歷史課堂中,當環境教育脫離考試時,教師寧可舍棄這一較高的情感教育的要求而追求最直接的考試目標。這是應試模式下環境教育的一個尷尬處境。
3、教師環境教育意識的缺失。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方面,如果自身缺乏一定的環境素養,也很難將環境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而目前的狀況是,很多教師在自己的學生時代,很少接觸到環境教育的內容,工作以后也鮮有涉足。由于自身知識、水平、意識、環境素養的不足,以致于即使教師有意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也會因為無法制定切實的環境教育目標,挖掘隱含的環保知識等原因,而無法設計、組織和開展環境教育。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加強環境教育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實現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呢?針對以上總結的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1、將環境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目標之中。
歷史學科雖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所反映的是人類發展進程的方方面面,涉及的是多個領域。因此,歷史學科與其他社會學科的關聯是非常緊密的。在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將環境教育融入歷史課程的編寫,是歷史課程綜合化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項。環境教育融入歷史課程,可以采取多種類型。(歷史教學論文 www.annahuzar.com)但不論采取哪一種類型,都必須符合整體性、連續性、層次性和積累性等特點,將環境教育作為一個體系貫穿于歷史教學中。這樣做,可以加深歷史與環境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深化歷史教學的內涵,體現出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者、歷史教材的編寫者給予高度重視,并在課標與教材的編寫上潛心鉆研。
2、將環境教育納入歷史教學評價之中。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將環境教育納入歷史教學的評價,主要指后一個環節。具有包括考試、探究性學習成果等。在目前不能改變應試模式的情況下,將環境教育納入各類考試之中,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應試的環境教育往往會流于形式,因此平時的各類測試以及涉及環境教育的探究性學習,將顯得格外重要。如果各個學校歷史教學中能夠開設相應的活動,環境教育的成效將會特別顯著。
3、培養和增強教師的環境教育意識。
從課程到教學,再到評價,所有步驟的實施都有賴于教師。教師缺乏足夠的環境教育意識,上位的工作都將失去意義。因此,培養和增強教師的環境教育意識,是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關鍵。如何增強教師的環境教育意識?當然還得依賴于教育——對教育從業者的教育。其中,一類人群是師范院校學生。師范院校應當將環境保護方面的課程作為學生必修或選修課,如同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教學技能等,以保證他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發掘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達到足以勝任環境教育的能力。另一類則是在職教師。雖然不可能要求在職教師像在校大學生一樣,參加完整的課程,對環境教育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但也可以參加相應的培訓,提高自身素養,做到有能力完成歷史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基本要求。
以上三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夠真正地將環境教育實施在歷史教學中。希望這些簡單的思考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夠引起更多歷史教育的同行對歷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朱秋葉,歷史教學中的環保教育[J]學苑教育 2012(14)
2、楊秋梅、林凱,試論歷史教學與環境教育[J]山西師大學報 2008(5)
3、鐘啟泉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4、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淺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相關文章:
淺論網絡環境中的教與學08-17
淺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08-08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08-07
生物教學中的環境教育08-22
[信息技術論文]淺論網絡環境中的教與學08-17
淺論語文教學中的拓展08-17
在古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08-17
淺論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學08-02
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民族精神的教育方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