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抓好開卷考試下的初中歷史教學
如何抓好開卷考試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新疆兵團農七師一二四團中學 馬燕玲
為減輕學生的負擔,近年來歷史測試實行開卷考試,做為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做好開卷考試下的歷史教學呢?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兩點:
一、歷史綜合能力的培養
現行初中歷史的課程標準規定:歷史教學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梢,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集知識教學、思想教育、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系統過程。然而事實上,目前歷史教學沒有很好地兼顧三大功能。學生忽視知識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養。一些學生動口不會總結,動手不能分析,動筆不會敘述,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作簡要評價,只會識記現成的結論。知識不扎實,方法較機械。主、副科觀念左右學生思想。在初中年級各階段,歷史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時考試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記零散知識點的學生照樣取得好成績……高分低能現象較為普遍,教師的講解成為徒勞。
針對以上現象,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努力授之以漁,為學生的終身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幾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中,也經歷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復。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發揮最大作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
一方面:積極開拓學科內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毫無疑問,知識體系為能力的載體。無論是歷史觀點的形成,歷史結論的認定還是階段特點的歸納,都必須依賴豐富的史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而后得出。其次,引導學生以線索串聯內容要點,形成基本歷史知識的“經緯網”。初中年級學生有一個通病,知識點掌握的較零散,在記憶方法上多采用機械記憶,弄不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而識記效果很差。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講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學生看目錄,勾勒內容框架,如《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二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第三課“盛世經濟的繁榮”,第四課“和同為一家”,第五課“海內存知己”,第7——8課“唐朝文化”。學前向學生說明唐朝的歷史發展的總體特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盛。學后引導學生思考:“唐朝我國封建社會的繁盛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就能得出正確結論。即政治上表現為“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上有較大發展,呈現繁盛景象,長安城為國際性大都市;文化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至今在世界上還有影響。除此還表現在唐朝疆域空前廣大,對外關系上,對外交通發達,和亞、歐等各國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教學論文 www.annahuzar.com)從目錄入手進行學習,學生不僅系統地掌握了唐朝基本的歷史線索和特征,而且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好。
另一方面:提醒學生注意內容的橫向聯系。在教學中可切取某一歷史發展階段,分析、比較不同區域的發展特點。如在講授鄭和下西洋時,與同一時期的西方環球航行相比較,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落實到縱橫聯系的“經緯網”上。
1.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答、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歷史學科知識的運用,一方面,是解答各類歷史試題或與歷史相聯系的綜合試題,這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導解決現實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這也是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作用的終極體現。
2.注意能力培養的連貫性,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能力的培養要與年齡發展相適應,與教學階段相銜接。在課堂教學中,訓練概括表達能力。學生閱讀教材后,要求其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課文的內容要點。經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強,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反應較快,答題精當,切中題意。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基本功訓練。在單元教學中,訓練比較分析能力。每結束一個歷史階段的教學,讓學生在感知大量史實的基礎上,得出一定的結論。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學生提供兩個相似點較多的階段進行書面比較。這類訓練有前一階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礎,也容易找到比較點,學生能夠接受。如“秦與隋的比較”、“秦始皇與隋文帝的異同”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從而達到“以史鑒今”的最終目標。
“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做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如在講授《商鞅變法》時,注意與我團的農業生產進行比較,并讓學生提出一些借鑒的意見。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客觀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與挫折,并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如在講授《長平之戰》時,長平的失守,值得我們深思,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那么我們怎樣在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首先擁有創新的信念,在歷史教材中,從手執漢節十九年不降的蘇武,到不畏權貴堅持“神滅論”的范縝,從堅持“日心說”雖被宗教裁判所監禁七年而毫不動搖的布魯諾,到踏遍全國各地歷盡十年艱辛,雖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終成《史記》的司馬遷……這些鮮明的,具體的美的形象,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勇氣,堅定學生創新信念,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有極大的益處。
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再認和再現,忽視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當今在課程改革的氛圍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把課本中的知識與課外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使講述的內容綜合化、開放化,從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我在講“美蘇爭霸”時,講完美蘇爭霸的原因,三個階段及影響后,讓學生舉出“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戰爭,并分析其原因。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最后得出結論:“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戰爭之所有升級的趨勢,是美國繼續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的結果。2003年發生的美伊戰爭即是如此?梢姲詸嘀髁x是現代戰爭的根源。這樣,通過引入開放性的內容,即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又能達到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理解為由教師來“解放”學生,而應逐步培養學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具備較全面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傊,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不能截然分開,總是交叉進行的。只要堅持在各階段兼顧二者就能使中學歷史教學各階段環環相扣,形成整體。
【如何抓好開卷考試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相關文章:
淺談如何抓好初中化學教學08-07
淺談如何抓好初中化學教學08-07
如何抓好督查工作08-15
開卷考試下的歷史復習策略08-15
中考歷史開卷考試如何復習08-07
政治課如何適應開卷考試08-17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抓好教學秩序08-05
如何抓好團隊建設培訓心得08-18
淺談新課程下的初中歷史教學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