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教育標準》的現實困境
《教師教育標準》的現實困境
目前教育部正在醞釀出臺《教師教育標準》,該標準最快年底出臺。領銜起草標準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鐘啟泉稱,按照新標準,現在多數老師不合格,F在我國的中小學老師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他說,新的教師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單單是“教書匠”,教師要尊重孩子的學習權,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所以新標準要求教師必須要研究教育對象(學生),杜絕“目中無人”的教育方式(6月27日《法制晚報》)。
作為一名曾經當過人民教師的人,筆者對這則新聞里面領銜起草標準的鐘教授的判斷一點也不感到驚奇:的確,如果按照這個新的標準,(雖然它還沒有正式出臺,但可以預見,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規范勢必很是嚴格)多數老師都是不稱職不合格的,因為在應試教育和當前教師教育教學成績考核體制下,教師想做到對學生“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勢必要冒一定的教學考核不及格的風險,同時學生接受老師教給的“授人以漁”的能力,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掌握,而這,需要時間和耐心來驗證并看出實際效果,但是當下的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教師考核體系的條條框框似乎并沒有給教師這樣一個制度環境來做保證。
首先從應試教育體制來說,如果這種大的體制環境不做改變,而僅僅是從教師的教學行為來進行規范,那就好比是放風箏,希望風箏能飛的高,飛的遠,但是線卻不夠,一廂情愿而已。在現行的教育環境里,分數和升學率是能解釋一切說明一切的東西,沒有成績,說其他沒有多少意義,這一點對于身處三尺講臺的教師來說尤其體會深刻。筆者的當教師的朋友也曾經不止一次的對筆者說現在的教師不太好當,感覺心累,問其原因,答曰:心累。為什么心累,很多教師反映正是這么多名目繁多的考核評價認定讓老師在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還要承擔各種考核認定的反復“折騰”,這是一些一線教師朋友的最切身體會,也是筆者曾經的職業感受。在應試體制不會有大動作的現實情境下,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給教師們一個怎樣的從業環境,讓他們樂于施教,在快樂心情狀態下釋放教學激情,感染學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老師的學習方法,這才是正確途徑。如果連施教者都感覺到疲憊,那受教者又怎么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其次,教師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是否就已經科學有效,也值得存疑。不可否認,教學成績的量化考核時學校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一個有效制度保證,但如果過于剛性的強調成績在其中的分量和作用,那么只能產生如上面鐘教授提到的那樣一個現象的出現:廣大中小學老師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因為大家都忙著怎么逼迫學生啃書本提高成績了,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研究合作。競爭那么激烈,何談合作?荚u那么剛性,何談研究。
任何改革都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如果忽略現實賴以存在的本因,一廂情愿的去追求想象中的改革成果的出現,勢必會造成制度出臺后的實施效果與制度設計之初的想象南轅北轍,祈愿這次即將出臺的《教師教育標準》不會有此結果。(盂巢)
【《教師教育標準》的現實困境】相關文章:
困境的作文07-29
面對困境作文05-17
走出困境作文03-17
有關困境作文08-08
走出困境的作文04-19
走出“困境”作文09-02
困境高一作文08-31
走出困境優秀作文04-15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