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交流中促進發展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課程體系”的任務;于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教育部制定的《綱要》提出了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同時,全國各地教育界的各個領域,給個門類開始騷動,開始反思,開始轉變,開始進步發展。
《綱要》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課改后新課程的最高宗旨與核心理念,多少受到了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影響.新興崛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密切關注人與人的意義、人與環境的關系,它的理念(理論)促使人們去思考和探索深層次的問題。事實的教訓,時代的要求,再加上其它的因素使得人們對過去傾向于機械化、非人格化的教育進行反思,對貫穿于整個生活過程的教育——素質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不再認為學習只限于系統的認知性活動,課程不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提供”知識,以師生對話的形式鼓勵學生思考,允許學生自己探索,促進知識個體化,強調學習中既有來自外部的激發或刺激,也有來自內部的發現感、求欲感、掌握感和領會感。
無疑,師生“對話”即“交流”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在課程改革的促進下,似乎一躍翻身成為了主角。但師生能否站在同一高度面對面自由的交流,真正實行起來卻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實現,也需要經歷坎坷不斷地總結、前進、發展。作為教學相對自由活潑的中學美術教育,更應在交流中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那如何交流,交流應主注意哪些問題,不妨我們來共同探討探討……
首先,作為交流過程中的一方,甚至是起主導促進作用的一方——教師,即教育工作者,他(她)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包括他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等,都將對交流過程以及教學目標的成功與否產生極大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文盲”一詞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認,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作為知識勞動者的教師,如果是此類“人”豈不可笑?他又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又如何來進行交流?所以現在一直提倡教師隊伍的年輕化,這不單純指年齡的年輕化,而更多的是指知識體系和思想觀念的年輕化。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想觀念,這樣教師才有可能真正地跟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才有可能改變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改變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
其次,當然,中學美術教育中交流的方式不單單只有對話的方式,它還有——問答、討論、操作實踐等方式,在交流過程中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1.問答作為一種交流形式,在傳統教學中也較常見到,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傳統的問答形式過于單一、過于森嚴,缺乏互動和活潑,學生還處于較被動的角位,F代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問答交流,應更多地注重互動性和雙方性,即交流雙方都可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而教師作為組織者,應更多地起引導作用,對學生提出的觀點想法和問題予以肯定和做出解答,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從而達到互動交流的效果,也因此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對話,討論是美術欣賞課的一種重要交流方式,通過對話,討論美術作品的外在形式、內在構造、精神內涵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感受力。師生可暢談無阻,在自由的交流當中互相溝通、理解,以取得鑒賞的最佳效果。這樣教師作為組織者與學生參與者共同探討研究,從而使學生在感受藝術作品的同時,飽受美術文化信息交流,確信對美術的個性認識。另外,教師在其交流過程中,本身也會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想觀念,從而源源不斷地取得與學生交流的動力和經驗,也將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3.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相對獨特的教育門類,具有它本身的特質,它具有極強的個體差異性,實踐性和交流性,正是這些特性決定了美術教學中“交流”的重要性。實踐作為交流的一種方式,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造型·表現”課和“設計·應用”課中占主導地位。每一位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們獨特的感受力,觀察力和表現力。在傳統的美術教學當中,教師只在乎單方面的傳授,學生作為接受體毫無個性,毫無感情地表達著與現實毫無關聯的東西。他們忽略了交流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方式上的差異之一。
同樣,操作實踐作為交流的一種形式也是互動的,在“造型·表現”課和“設計·應用” 課中,學生可自由地組織﹑表達﹑創作﹑設計某一靜物或某一主題,設計課例,教師同時也參與共同創作,在完成的作品對照中,再相互交流彼此的思想、手法、意趣和創意,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當中,達到促進作用,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創作思想和創作個性,同時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溝通之間的城墻也將不推自倒。
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雕塑和設計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設計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
再者,在交流過程中難免會牽扯到美術評價的問題(美術評價將影響交流的效果)。課程評價在課程改革后明確提出發展的基本特點,即①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更為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②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③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④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綜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元化;⑤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而美術評價又具有特殊性,它甄別與選拔的成份較少,因而也相對比較自由,也就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的壓力。而給學生贊賞和鼓勵的評價則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其實美術教育是極其開放自由的門類,學生存在強烈的個體差異,他們有權按自己的思維去創作,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存在好壞之分,有的只是某種表達方式進展程度的高低不同而已。因而教師應當充分地鼓勵學生有個性的表達方式,并指導學生沿著這種方式不斷的進步、發展。
總之,在現代中學美術教育中,交流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以說是課程改革和發展學生的重點之一。師生間不再是單一的接受與被接受的關系,同時還可能是同伴關系、組織者與參與者的關系以及幫助者與被幫助者的關系,教師的角色也相應地向多重性演變。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接受外部只是輸入的同時,積極地構建著他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內在認知動機驅動的學習,這種內在的驅動力表現我學習者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傾向,這種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認知的興趣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應付環境的心理傾向,在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應予以充分的理解和運用,通過師生之間的不斷交流,把學生的潛在的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轉化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真實的、持久的學習狀態,形成自覺的、發現性的、自我調節性的、積極主動建構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全面發展。
【在交流中促進發展】相關文章:
促進工業發展經驗交流05-31
試論城市發展中社會和諧的制約與促進08-15
精神推動發展 發展促進和諧08-15
美術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08-15
德育教育中的師生關系促進班級發展08-23
淺談如何在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08-16
以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08-15
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獎勵辦法08-20
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