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激活潛能 增強素質 引導創新
激活潛能 增強素質 引導創新——淺論小學數學一年級實驗教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迫切需求當今課程教材不斷更新和發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實驗工作已全面啟動,全國各實驗區學校掀起了新一輪課程教材實驗和教法改革的高潮。從2001年秋季起,我市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人教版實驗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現行的新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煥然一新。
作為新一輪課程實驗的小學數學一年級實驗教材,有著它的顯著特點。它能激活學生創新潛能,增強學生素質,引導學生創新,使他們不僅具有創新精神,而且具備勇于探索實踐能力的未來社會的人,這正是實驗教材的主旨所在。
1、 激活學生創新潛能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主張:“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
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泵绹睦韺W家托拉斯,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過檢驗學生創新能力的21項指標。其中包括有好奇心、敢于向權威挑戰、有新發現時精神異常興奮、能發現新問題、能不斷產生設想等。這些指標有的從小就有,需要保護和開發。只要積極正確的引導和培養,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激活學生創新的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創造能力、并在創造活動中感受到創造的愉快和歡樂。
如在“比長短”這一節課中,要求學生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先出示兩支長短不一的鉛筆,教師創設問題的情境:這兒有兩支鉛筆,你能比較它們的長短嗎?你是怎樣比的?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的學生回答是看出來的;有的學生回答是把鉛筆一端對齊,看鉛筆的另一端;有的學生是看鉛筆的兩端都比另一支鉛筆要長,推斷出兩支鉛筆的長短。通過不同的比較長短的方法,學生的思維不在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多種比較長短的方法開闊了他們的思路,學生的創新潛能被激活了,在接下來的分小組做比長短的游戲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創新潛能,學會了比胳膊、手,學會了比誰跳的遠,學會了比東西的厚薄等等,把比長短這一內容又更進了一個層次,提高學生創新的潛能。
2、 增強學生整體素質
《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關注學
生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素質是多方面的,正確運用適應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創造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自覺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主動、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
1、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智力活動是與他對周圍物體的
作用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他們的思維具有直觀動作形象性的特點,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
在實驗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需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的數學內容,來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10以內的數的組成、分類、比長短、認識立體圖形等內容都要求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操作,去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比一比,摸一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觀察、分析、比較,從中進行抽象、概括,主動參與建構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豐富的動手操作中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形成數概念,發展數感,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
2、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
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從實際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與情境,為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生動有趣的資源。同時,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能夠增強學生的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如,在學習了6、7的加、減法后,教材安排了一個“用數學”的內容。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出一群孩子去郊外秋游的情境,把在郊游中看到的風景與事物一幅幅呈現給學生,在郊游中看到的風景與事物又與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師適時提問:去郊游的有幾個同學?農民叔叔砍了幾個向日葵,還剩下幾個向日葵?花叢中有幾只蝴蝶?樹上還有幾個石榴?等等數學問題,既貼近學生的生活,童趣盎然,又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積極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了“用數學”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
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欲望,樂于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解其他同學的意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活動實踐課“我們的校園”,教材借助這一學生所熟悉的內容,選取了跳繩、踢球、跑步、辦板報、練武術等一系列學生喜愛的活動,創設問題的情境:圖上畫的是什么?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同學們三五一群,商量、討論、合作交流、解答題目。在有趣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求知的欲望,提出了符合自己想法的解題思路,解答起來得心應手,新意百出,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4、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開放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
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學生的思維有其獨到性,不受任何局限,海闊天空敢于想象,敢于從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發現多種解答和多種結果,也就是打破常規,敢于別出心裁。這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開放性,都有好處。新教材中的一些實踐活動課,它一方面滿足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其特長;另一方面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敢于標新立異地提出問題和設想,對課本知識提出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勇于探索,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
在82頁“數學樂園”中的“走數字迷宮”,這是一道要求掌握1—10數字順序的題目。這道題的走法多種多樣:有一個出口時,走法70種;有兩個出口時,走法多達140種。學生在教師一種方法的啟示引導下,在熱烈的分組討論中,自主的進行探索,回答解題方案時,個個爭先恐后,踴躍發言,說出自己的新方法,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思維暢通無阻,靈感得以閃現,個性得以發展,創建得以表現,從而推動學生思維開放性的培養。
三、引導學生創新
戈登德萊頓說,“一個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組合”。
“最杰出的創意者總是專心于新的組合!苯虒W中,教師應該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現問題,以舊引新,使他們將接受知識的過程轉化為能動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由此可見,只要學生擁有豐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組合它們,就能有所創新。
在實驗教材中,引導學生創新的教學內容比比皆是。如“認識平面圖形”這節課中,先通過用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畫出一種平面圖形,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平面圖形。同時,引導學生大膽進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標為導向,激勵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掌握的知識,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或物體,并將學生的作品一一給予展示。學生們喜愛畫畫,又有極強的表現欲,畫起來得心應手,新意迭出。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既鞏固了所學的平面圖形的知識,又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之,小學數學一年級實驗教材的使用,是教育教學改
革的客觀規律,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它能使教學處處富有生機和活力,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實踐、創新的機會。使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成為富有創新能力的新世紀的接班人。
【激活潛能 增強素質 引導創新】相關文章:
引導自主學習培養創新素質08-18
培養學生創新素質貴在實踐08-18
潛能的作文02-13
激活正能量04-17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10-22
潛能的勵志名言08-23
興趣激活思想的火花08-24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增強六種素質08-18
探索特色辦學路徑 創新實施素質教育04-27
對手激發潛能作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