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素質教育呼喚教師素質的提高
素質教育呼喚教師素質的提高朱正威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朱正威)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以來,不僅教育內部, 甚至外部也都有熱烈的討論,而且有不少地區和學校做出了成績。素質教育不是某人或部分人的主張,而是教 育面臨經濟競爭、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以及不斷加劇的環境和資源的壓力所必定要做出的反應。素質教育若 要取得切實的進展,重要的一環是必須相應地提高教師隊伍(廣義地說包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和學校 的校長)的素質。筆者曾任北京師大附中校長多年,現在仍在教學一線工作,想就自己親身的體會談點看法。
師德
提高教師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準,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師德除了普遍的共性之外,隨著時代的變革和 社會的發展而面臨的許多新情況,必定會產生新的問題,出現新的要求。師德素養宛如一株不斷自我更新的常 青之樹。
首先,在社會變革的洪流中,教師要更好地自我定位,深刻理解教師職業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改革開放以 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舉世矚目,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也在迅速變化。一切變化 總會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引導和教育青少年一代適應社會的變革,擺正人生的航向,準 備迎接未來的挑戰并取得成功,教師處在一個導航者的地位上。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比以往任 何時候都更希望子女受到高品位的教育,對教師素質的標準也要求甚高,社會生活中的“擇!爆F象,很大程 度上是“擇師”現象,教師正處在億萬家長的高要求之中!皯嚱逃毕蛩刭|教育的轉軌,實際已經不是國 家文件的要求,而是人們已經領悟到學生不能單是會考試、會拿高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德、智、體、美、勞 諸方面全面發展而又有個性特長和富于創造性的人才,人力資源已經不全是按計劃來分配,而日益由社會來選 擇,也就是人才的市場化。這就反過來要求教師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都要有適應素 質教育的改革,教師應該是教育改革家。過去我們大都習慣于把教育看做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或雙向)過程 ,才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提法。事實上現在學生接受的教育呈現出多邊化,既有學校教育,還有家庭 教育、日益發達的社會教育、大眾傳媒的教育(還沒有包括計算機互聯網,但這也是不遠的事情)、學生的自 我教育等等。教育的社會化,社會的教育化,這種教育的多邊性,對以教師為主體的學校教育是又一個挑戰。 因為畢竟學校才是教育的專門機構,教師才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育人才,負有對教育多邊性的調控作用。在某 種程度上說,教師是多種教育力量的組織者。還要指出,“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已經并將繼續把教 師的職業推到極端重要和崇高的地位上。對于已經是教師和正在準備當教師的人,是否對上述種種變化的情況 有足夠的認識并感到責任的重大,從而更熱愛這個職業而奮發圖強呢?我們講職業道德,首先要講這一條,要 在三百六十行中定好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自我貶低或見異思遷。
其二,我們正在“兩個文明”一齊抓,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一定 會建成。教育工作者既是物質文明的奠基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如果我們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那么,在 當今物質生產發展迅速,生活水準逐步提高中,社會生活領域里出現的某些物欲橫流的現象及其對教育工作者 隊伍的影響,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以教謀私,敗壞教風者,固然是少數,但作為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嚴格 律己不夠的,還比較普遍。教師的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一致 努力的結果。但是,教師職業的崇高,更重要的是教師對社會和未來的貢獻。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即使在最 發達的一些國家中,也只處于中等或中上水平。要想富,甚至豪富,就不必選擇教師職業。少一點物欲,多一 點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嚴于律己、誨人不倦和一流的教育教學質量來贏得社會的尊師重教,仍然是師德建設的 重要課題。
其三,素質教育本質上是著眼于人的發展,學校和教師,要通過自己全部的工作,使每一個受教育者能在 自己的基礎上(這基礎是有差別的)都得到良好的發展,既符合社會需求,又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求。 為此要細心了解每一個學生,熱忱愛護每一個學生,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真正建立平等的 關系。沒有了解就沒有教育,沒有熱愛也不會有好的教育,沒有尊重將損傷孩子的心靈。陶行知先生有段著名 的話:“你這胡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你可要等到坐火車、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胡涂先生今日仍有,而且由于長期 的“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從偏愛、偏見、放棄乃至于體罰,并沒有從教育領域消失,而以分數的頻繁排隊 并伴之以呵斥、訓戒,正在傷害一批又一批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潛在的創造才能。當有厭學出走甚而輕生 者,我們又說今日學生心理素質差,不耐挫折,那我們的責任呢?素質教育和師德都呼喚我們去愛、去尊重。
其四,“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養起來的,要在幾年之后, 甚至是幾十年之后才會成為一個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對未來的熱愛 和追求,對未來的信念和信心,應該是師德的重要要求。世界充滿了問題,也充滿了危機,但你是為未來而工 作的,是播撒希望的種子的人,理應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并教育學生辯證地認識世界,規范自己的實踐。我 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信息化的社會,不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領域的紛繁的社會現象和信息 ,總要反映到學生的思想中來,他們總是在教師(及其他人)引導下,在錯綜復雜中形成正確認識的。教師沒 有堅強的信念和高尚的理想不行!八挠小比瞬,首先就是有理想。也許可以說,教師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 ”,否則就不必當教師。借口社會的復雜,社會有陰暗面,而不去教學生那樣正義、純潔,削弱或放棄對正面 教育的要求,也放松對自身的要求是有害的。
觀念
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是 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首先必須按“三個面向”的要求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 育轉軌。對于教師來說,以下幾個轉變是很重要和現實的。
一是從偏向少數“精英”到面向全體學生的轉變。在理論上誰也不想承認自己是面向少數“精英”的,而 實踐上是為選拔而努力,選拔的同時是大量的淘汰,把升學有望和升學無望的兩類學生分得清清楚楚,前者是 精心栽培,后者是湊湊合合完成學習年限,從課程內容要求到師資安排都有差異。某些學校還在因材施教的名 義下,按主要科目的學習成績實行頻繁的排隊分班,把選拔淘汰工作經;。這不是教育工作的高明,而是失 敗。面向全體學生,本質上是教育的平等,即不分資質的高低、文化背景、身體狀況等差異,都有接受同等教 育的權利,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其結果可以有短長,但其發展過程中得到的關懷不可有厚薄。連許多發 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高喊教育的平等,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做得更好。在這個問題上不是理想主義和實 用主義之爭。如果真的講實用的話,那么,應該努力的方向是在統一標準以外,分別給不同資質、不同興趣愛 好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選修課程或項目,使其發展各有千秋。當然這首先不是教師的事,而是校長的事。
二是從單純追求學科知識的水準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這實質上是在學科教學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 的問題。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仍是學科教學。因此各學科的教師始終面臨著是單純講學科的知識,還是通過學科 教學,以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營養給予學生之間的矛盾。徐特立同志在《各科教學法講座》中曾說:“教 師有兩種人格,一種是‘經師’(因為中國過去教經書中的知識的稱經師,現在是教科學知識,為了容易記, 所以仍襲用這個名稱),一種是人師,人師就是教行為,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 了教學問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 !毙炖线@里主要指的是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學科教學中還遠不只是德育問題,例如科學教育,除科學知識以 及科學的精神、態度、價值觀念等德育內容外,還有科學思維的培養,科學方法、技能的訓練等許多內容。因 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每一門課應該都是對學生全方位的教育,要做到這點不容易,首先需要觀念上的轉變。
三是從教育和社會的脫節到緊密聯系社會的生產、生活、發展的教育。國際上從70年代起,“STS”教育崛 起,就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第一個S是Science (科學), T 是Technology (技術), 第二個S 是Society (社會),是順應科學技術革命對社會的正面、 負面影響而提出的科學教育改革的構想,即社會中的科學技術 教育,要把和社會生產、生活、發展有關的科學技術內容納入課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參與精神。這對于整 個教育改革是一個有益的啟示。把幾乎所有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都用于應試,已經和還在助長教育、教學和社會 實際的脫節。和社會脫離是難以切實地、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的。要發揚我們曾一貫堅持的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傳統,并進一步使教育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教育和社會生產、生活相結合。
四是從以強化競爭的教育到以合作的基礎的教育。國際間經濟競爭的激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改計劃經 濟的狀況,處處都在競爭,似乎和“應試教育”崇尚競爭不謀而合,于是使得一些同志十分贊賞應試模式的競 爭,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適應社會, 這是一種片面性。1972年的“學生生存”主張,其主旨是按照終身 教育的理論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的學習、工作、閑暇和退休生活,并相應改革現行的教育體制、結構、內容和 方法,以適應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市場的變化對個人的挑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 意識到未來人類所面臨的挑戰遠遠超出了個人的范圍。世界出現了既互相競爭又越來越互相依賴的格局,從資 源到環境,人類面臨的問題已超越了國界,需要倡導一種“全球合作精神”。1989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 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了“學會關心”的教育指導思想。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是對現代教 育認識上的深化!皯嚱逃笔刮覀儽辉u比、競爭、分數排隊沖昏了頭腦,幾乎要忘記了我們教育的好傳統 ——集體主義教育。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多么需要炎黃子孫團結一致地奮力拼搏,而現代科技的發明、 創造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已經是一個社會過程,而不是個人奮斗能實現的。這多么需要“團隊精神”。我們 的教育觀念不作相應的轉變行嗎?
五是教育教學的模式要從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中心。應該說這個問題發現得較早,在60 年代就以批評凱洛夫教育學的形式提出不能以學校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但同那個時期許多社會 現象一樣,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逐漸走上了“文革”的對學校、教材、教師的否定,也就走向了歧途。而后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終于提出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來構建教育教學的新模式,但在“應試教育 ”的框架內,學生為主體仍難以實現,而且學生的負擔加重,被動地學、厭學的現象十分普遍。除了公開課、 觀摩課、評優課可見到考慮學生的積極參與外,大量的日常教學中“滿堂灌”,學生被動地學處處可見。而21 世紀的人才觀正在叩擊著教育的大門,未來人才應具備的對他人、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更高的道德水準,自 主的、積極進取的創新精神,獨立獲取知識、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豐富的個性、特長和適應性等等品質,決 不可能沒有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而形成。近來,東西方教育要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為東西方教育界 人士所普遍地提及,在放手構建學生主體參與的新的教育模式方面是可以向西方學到一些東西的。而每一位教 師若是轉變了觀念,一定可以在借鑒的同時,創造出更符合國情的新模式。
六是要從過多的統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無庸置疑,教育領域的統一要求是我們教育 的優勢,不這樣,一個世界上學齡兒童最多,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極大的教育大國,應該取得迅速的進展是難以 做到的。然而,素質教育是追求人在不同的資質基礎上的各自的最優發展,不應該只用一個尺度來度量,只用 一個標準來規范,應該有多樣化的學校、多樣化的教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造就多樣化的人才。學生要有更 多的選擇學習的機會,使個性的發展具有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度。如果長期地千校一面,一個教學大綱,雷同的 幾套教材,一張試卷,還有大同小異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造成缺乏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結果。同時也影響 了教師才能的發揮,使教師向著“匠人化”方向發展。然而,我們需要才華橫溢的億萬人才,也需要才華橫溢 的千萬教師。
教育觀念的轉變,還可以從不同角度舉出更多方面。觀念不轉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一套,也會 冒出來。例如已經有了“課內應試,課外素質”、“考試科目應試,非考科目素質”的說法,值得我們深思。
功底
我們的教師除了要有崇高的師德、現代觀念外,還應有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功底。
面對現實,教師首先需要站在面向21世紀的高度來系統地學習教育史和現代教育理論。由于我國在師資培 養上歷來把教育方面的課程壓得很少很少,稱為公共課,大量時間用于文、理的專業課,而不像某些國家學完 文、理專業后,為取得教師資格而進行兩三年的教育理論專門學習和實踐,因此教育工作者一經進入工作,就 窮于應付日常事務,主要是在學科教育中干中學,面很窄,所以難以出現在教育理論上有創見、有成就的教師 ,大多為經驗型的,很難設計和駕馭改革。出現了盲目執行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或不結合實際情況照搬(甚至 歪曲地照搬)外來的教育理論或學派。例如幾十年來曾不斷推出一些外來的教育理論,近年來,頗流行布魯姆 的結構主義教育理論,沒有消化或半消化狀態的“××教學”,恐怕連布魯姆先生自己都不見得認同。這類做 法不好。應該立足于中國的國情,立足于中國豐富的教育文明,借鑒外來的經驗,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 義教育理論來。這個任務單靠教科研機構不行,必須有千萬教師的參與。
其次,要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F在大家都認同,好教師應是學者型的。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方 法是對歷史和現狀的調查和分析。應該學會并立志做好這個基本工作。譬如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 問題有哪些,其表現形式如何,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是怎樣等等,若心中無數,教育科研就必定脫離實際,也 難以指導和規范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又譬如本學科教學研究的前沿動態要掌握,如爭論的主要問題、主要 觀點有哪些,哪些是較成功的實踐,和國外的比較差異在哪里等等。不能埋頭做那些早已解決的、過時了的研 究,或隨心所欲、無的放矢。再譬如組織教育教學實驗,總得有明確的規劃、設計,總得有該問題背景材料的 搜集和分析,總要有足夠大的空間范疇和時間跨度,總要有數量統計和分析,否則難以做出科學的論斷和科學 的發現。我們有完備的教研部門,有無數的教研組,可是我們的工作若停留在備課、評課或組織一些參觀之類 的活動上,前進就太慢了,甚至還沒有納入教育科研的軌道,此種狀況,不能不令人著急。
再次,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技能水平以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耙槐敬缶V、一本教材、一本教參” 教一輩子的狀況,不是絕無僅有,恐不能繼續下去了。教師是人類創造的新的知識財富、新的發現發明、新的 研究方法、新的價值觀念等等的最及時的傳播者。本世紀最后的幾十年,每一專業和學科都極快地更新和增加 內容,邊緣學科、綜合學科不斷產生,從人類基因組圖到克隆技術,從
[1] [2] 下一頁
信息網絡到納米技術,教師追都追不上 。而教師還是學生智慧和潛能的開發者,新的認知理論、教育工具、教育手段如雨后春筍,不學習怎么行!還 有知識的整合化,席卷文化科學領域,相關學科的結合部,理科和文科的交融,人、社會、自然和諧統一的價 值取向,都對教育事業和教育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的時間除休息外,恐怕要“倒三七開”,即三分工作 ,七分學習。這似乎說得嚴重了,其實,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迎接21世紀的教育挑戰,不這樣,恐怕真不 行。我甚至要說,最好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尤其是校長,其最主要的工作是創造并保證教師學習提高的條件 。
最后,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 (IQ)外,還有情商(EQ),即情緒智商,甚至提出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情商(還有其他條件)就很重 要了。實際上EQ講的是人的心理素質、自我修養和性格特征,F代社會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縮短了時間 和空間,人的交際在增加,與人、與社會共處是一個很大的學問,緊張感、壓力感是現代快節奏生活的伴生物 。而教師職業接觸的人很多,工作對象是人,學生多,家長多,真是關系到千家萬戶。而主要接觸者又是稚嫩 、敏感、脆弱、可塑性極強的青少年男女。于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如對事業的孜孜不倦、樂觀開朗,對學 生普遍的愛和關注,師生平等的切磋探討,人際間的互尊互諒,自我認識不斷完善,這些屬于EQ方面的要求, 就顯得更為重要。加上社會轉型期年長者和年幼者在觀念上的許多差異又增加了適應的難度。而教師的情緒、 人格會頑強地影響學生的成長,一句話可以葬送一個人,一句話也可成就一個人才。人格的感召和熏陶,遠比 知識教育對人的影響要大,一位教育家說得好,“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
上一頁 [1] [2]
【素質教育呼喚教師素質的提高】相關文章:
素質教育要從提高教師素質入手08-17
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08-05
素質教育呼喚良性的師生關系08-17
素質教育呼喚網絡教學新模式08-17
素質教育呼喚良性的師生關系08-13
提高職工素質教育規劃08-23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育人質量08-05
素質教育呼喚優秀教學CAI軟件--談素質教育與教學軟件開發08-17
素質教育與教師素質之我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