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不是教“標準答案”
最近聽到一個課堂教學故事。一堂公開課上,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讓學生回答一個課本上的問題:“螢火蟲燃燒了自己怎么了?”沒有孩子舉手,老師叫了一個孩子回答,他說“螢火蟲燃燒了自己,它沒怎么!崩蠋熃兴潞,很焦急地鼓勵孩子,讓大家再仔細想想!突然有個孩子舉手,老師很高興,趕緊叫他回答,他說:“螢火蟲燃燒了自己,它死了!崩蠋熋鏌o表情地叫他坐下,又繼續鼓勵孩子在書上找答案,終于有個孩子答出來了:“螢火蟲燃燒了自己,照亮了人間!”這時老師焦急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我們常常說的“教書育人”,指的是教學要有教育性,這是自古以來的教學原則,我們的教師往往也都不敢忽視,特別是公開課,總要極力體現出課堂教學的教育性。但他們注重的往往是“教材的教育性”,這只能稱之為“教教材育人”。 “教教材育人”勢必見教材而不見學生,容易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F在許多教師的備課,“備教材”主要是記住教材上的標準答案,“備學生”就是如何把學生引向“標準答案”。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對于那些不符合“標準答案”卻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有創造性、有個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視就是給予否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背誦“標準答案”的過程,而這種學生無需思考的學習必然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很多時候甚至是“被迫的學習”,為數不少的青少年只是把學習當成一個任務、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而一個人只有當對學習有著強烈的內在興趣時,他才會迸發出無窮的創造力。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教學時應有課程意識。首先,他不僅關注教學目標的實現,更要考慮這個目標是否有價值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說,現代教學承認學習結果的重要,但同時關注學生學習愿望、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不能讓一個孩子考試得了高分卻并不真“愛”學習,而是“厭”學和“怕”學。 其次,教師要有課程資源意識,不是只把“教材”當做教學內容的來源,F代教育理論認為,課程資源不僅包括有形的資源,如書本、聲像材料、網絡資源等,也包括無形的資源,如人的體驗、情感和態度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資源。這樣,教師教學時就不能再死扣一本教材,不僅教學生讀課本,還要教學生讀課外書籍;不僅教學生讀有字之書,更要教學生讀無字之書;不僅引導學生“讀書”,更要把學生當作一本書來“讀”。
【教育不是教“標準答案”】相關文章:
教“內容”還是教“形式”,這不是個問題08-20
別被面試標準答案套牢08-17
“賞識教育”不是萬能的08-20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08-23
教育隨筆┇初入早教有感08-24
幼兒教育應教無定時_800字07-25
“為誰教”PK“怎么教”08-20
“鯨”不是“魚”08-21
“麻花”不是“花”08-20
不是而是造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