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視德性養成教育
重視德性養成教育 (摘要) ...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德”被理解為一個人內心的“品質”、“自我覺性”!靶浴笨梢酝ǚQ萬事萬物的品質和特點。盡管學者對德性有不同的認識,但卻表現出一種共同的性質,即把德性確定為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智慧實踐。也就是說,德性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關鍵所在。敬他人,講廉恥,秉禮讓,使我們把對同類的殷殷關切上升到自由自覺的境界。今天,我們將道德關懷推廣到人、社會與自然界,正是為了建立一個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 (全文)... 有研究表明,幾乎全部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他們沒有很好地接受家庭、社會的道德教育而相反卻接觸了許多來自家庭、社會的色情、暴力等犯罪現象所致,而近90%以上的成人犯罪,其行為直接與罪犯缺少孩童時的道德啟蒙有關。這說明,孩童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于其教育的情況。因此,當前些年人們熱烈地談論智商和情商所能發揮的作用的時候,有識之士向人們發出新的警告:當今青少年犯罪率迅速增加,我們是不是尤其應該重視孩童的“道德智商”呢? 德性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沒有德性的看護,我們的社會將會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我們將自絕于自己創造的文明;而我們的社會就將變成人人憑感性沖動和物欲辦事的角斗場。由德性所鑄成的道德自覺和心靈秩序,將是扼制惡欲、惡念、惡勢力的蔓延和滋長的精神武器。德性無形,于心靈深處凝結,化理想、美德為日用常行。在邁向21世紀之際,我們之所以必須重視德性的力量,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德性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性需要培育,培育德性即德育。人的德性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德性主體,以此作為生成道德個性和德性主體的重要資源,重視德性的認知教育和德性的“灌輸”。更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性養成。所謂“養成”,不僅是指在課堂上接受教育,而且是在生活中、社會實踐中自覺培養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動的要求,成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在這里,學校的教育是重點,家庭的熏陶不可忽視,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社會的錘煉是最終得以成就的關鍵。 首先,要十分重視德性認知教育。加強認知教育是德性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課堂教學,使德性知識進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德性認知教育應建立在心育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德性認知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的心理潛能,從而實現德育內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對現實道德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實事求是地引導學生看待社會,從而培養學生對道德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斷能力。實際上,學校的各門學科和各項活動的教育均包含著德性認知教育的成分,只要教育者設計教育時注重強化德性養成要素,就可以增強教育活動中的德性認知能力。其次,增強學生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識。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參與意識和發揮主人翁精神,以促進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高尚品格的渴望;另一方面,教育學生主動尋找自身德性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這些弱點,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第三,加強滲透,寓教于樂,豐富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的校園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使學生養成健全的德性。第四,要重視社會公德建設在德性養成中的重要作用,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第五,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培育良好的教育環境。第六,現代德育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統一起來,優化德育環境,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者的有效協調,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才兼備、人格健全的人才。 有研究表明,幾乎全部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他們沒有很好地接受家庭、社會的道德教育而相反卻接觸了許多來自家庭、社會的色情、暴力等犯罪現象所致,而近90%以上的成人犯罪,其行為直接與罪犯缺少孩童時的道德啟蒙有關。這說明,孩童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于其教育的情況。因此,當前些年人們熱烈地談論智商和情商所能發揮的作用的時候,有識之士向人們發出新的警告:當今青少年犯罪率迅速增加,我們是不是尤其應該重視孩童的“道德智商”呢?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德”被理解為一個人內心的“品質”、“自我覺性”!靶浴笨梢酝ǚQ萬事萬物的品質和特點。盡管學者對德性有不同的認識,但卻表現出一種共同的性質,即把德性確定為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智慧實踐。也就是說,德性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關鍵所在。敬他人,講廉恥,秉禮讓,使我們把對同類的殷殷關切上升到自由自覺的境界。今天,我們將道德關懷推廣到人、社會與自然界,正是為了建立一個真正富有人性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德性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沒有德性的看護,我們的社會將會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我們將自絕于自己創造的文明;而我們的社會就將變成人人憑感性沖動和物欲辦事的角斗場。由德性所鑄成的道德自覺和心靈秩序,將是扼制惡欲、惡念、惡勢力的蔓延和滋長的精神武器。德性無形,于心靈深處凝結,化理想、美德為日用常行。在邁向21世紀之際,我們之所以必須重視德性的力量,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德性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性需要培育,培育德性即德育。人的德性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內容傳授給德性主體,以此作為生成道德個性和德性主體的重要資源,重視德性的認知教育和德性的“灌輸”。更為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性養成。所謂“養成”,不僅是指在課堂上接受教育,而且是在生活中、社會實踐中自覺培養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動的要求,成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在這里,學校的教育是重點,家庭的熏陶不可忽視,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社會的錘煉是最終得以成就的關鍵。 首先,要十分重視德性認知教育。加強認知教育是德性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課堂教學,使德性知識進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德性認知教育應建立在心育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德性認知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的心理潛能,從而實現德育內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對現實道德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實事求是地引導學生看待社會,從而培養學生對道德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斷能力。實際上,學校的各門學科和各項活動的教育均包含著德性認知教育的成分,只要教育者設計教育時注重強化德性養成要素,就可以增強教育活動中的德性認知能力。其次,增強學生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識。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參與意識和發揮主人翁精神,以促進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高尚品格的渴望;另一方面,教育學生主動尋找自身德性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這些弱點,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第三,加強滲透,寓教于樂,豐富課內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的校園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使學生養成健全的德性。第四,要重視社會公德建設在德性養成中的重要作用,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第五,提高教育者的德性水平,培育良好的教育環境。第六,現代德育必須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統一起來,優化德育環境,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者的有效協調,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才兼備、人格健全的人才。
【重視德性養成教育】相關文章:
重視安全 珍惜生命08-17
敬畏漢字,重視書寫08-22
多重視角解讀《夾竹桃》08-16
學校應重視生命教育08-18
重視文化融通 增強課堂實效04-25
要重視合作學習論文06-02
幼兒養成教育心得08-29
淺談細微養成教育08-18
習慣養成教育心得10-31
重視學生德育中的隱性影響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