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信息技術論文>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與組織教學的認識

    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與組織教學的認識

    時間:2022-08-07 20:50:47 信息技術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與組織教學的認識

    九江市雙峰小學 於斌

    【摘要】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理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關鍵詞】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 設計 建構主義

        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操作法、演示法、邊講邊練等教學方法。很多教學中只重視操作或技術本身,而忽視了應用。計算機課堂教學應該采取以重自主、重環境、重實踐、重創新為特點的教學模式,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法,重自主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學習;重環境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和相互交流的氛圍;重實踐就是要強調學生多動手,多上機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自去探索,去體會;重創新則是指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獨特的優勢,通過各種手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理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來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中,學生通過對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識,然后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抓住信息技術學科特點,以信息處理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對象,改變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個個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 “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

    一、明確課堂教學過程,精心設計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動學生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理論聯系于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獨立探索及協作精神。因此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過程如下:
    (1)提出任務
    任務是計算機課堂教學的“導火索”,是問題提出的關鍵,把所要講授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中,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因此,設計任務是教師在課前備課的重頭戲。這就要求教師縱觀整個課程,統籌安排教學內容。
    針對學生的特點。每節課的任務不能太大,任務中的新知識、難點不能太多。通常任務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種:
    一種是任務的要求非常明確,有統一的樣板,要求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給出的樣板去做,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初中學生的教學,我認為學習的最初階段需要“照貓畫虎”。
    第二種形式是任務中的一部分內容是教師明確要求的,另一部分內容是允許學生自由發揮的,如:在講發送電子郵件時,就可以設計一個“給上課老師發郵件”的任務,在任務中“給教師發郵件”這是確定的內容,而郵件的具體內容可以由學生自由發揮,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模塊的中間教學階段。
    任務的第三種形式是,教師只給出一些原則上的要求,大部分內容由學生自由發揮去實現,這種形式比較適合于每個模塊的作品設計和高年齡段學生的教學。
    (2)提出問題
    給出任務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問題。這個時候應該是課堂氣氛最活躍的時候。提出的問題中,一些是以前已經學習過的,這些問題學生自己就會給出解決方案;另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這也正是這個任務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最好都是由學生提出,最初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還沒有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
    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時,要采用先粗后細,逐步求精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某些任務,在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一次都提出來,對于一些任務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親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問題。這種情況下,就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再去提出并解決相應的問題。
    (3)問題解決
    問題提出之后,就需要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這一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老問題一定要由學生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新問題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索得出。
    (4)完成任務
    問題及解決方案講座清楚,下面的事情就是學生通過上機實踐完成任務。
    任何時候,學生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因此,盡管我們已經把問題討論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一些學生還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教師要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幫助學生完成任務。
    (5)檢驗任務
    既然給出了任務,就一定要檢查任務完成的情況。我的做法是,每個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都必須由我親自檢查是否符合要求,達到要求在記分冊上做記錄,這是我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最深的一點,要想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益,必須把好上機這一關,必須對學生的上機情況做出及時的反饋。我們也是可以采取更為活潑的形式,如:獎勵小紅花,蓋印章等。
    (6)自由活動
    我們教學的宗旨之一是,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每次
    的任務不宜安排的太滿太重,應該以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完成,并在時間上能留有一定的余地為準,爭取每節課都給學生留一點“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段時間用來干什么。在我的課堂上,我允許學生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使用其它一些軟件,當然也允許玩游戲,不過所玩的游戲是由教師提供的。

    二、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合理組織課堂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知識的獲得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知識,讓學生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進行創造。信息技術具有內容浩瀚、廣博,瞬息萬變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只能引導、幫助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讓學生用其技于學習、生活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因此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應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找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的接合點。
        1、創設情景,提出任務。創設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了解學習任務的必要性和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學習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完成任務的動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營造自我學習、探索、協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培養信息素質和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導入課前設計好的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學習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在此過程中還要注意任務的細化,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去探索和學習。
        2、指導分析,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并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包括:①確定學習內容表的能力(學習內容表是指,為完成與給定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清單);②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去獲取所需的信息與資料);③利用、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
        3、強化實踐,解決任務。通過實踐探索,協作學習,交流討論等多種形式,激活思維狀態,傳授思維過程,訓練思維策略,提高思維能力,進一步促使學生的意義建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4、點撥評析,擴展細化。學生通過對學習任務的分析,對學習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維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以個人成果(如獨立完成的作業、一個研究報告或是一個電子作品)的形式出現,這時學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認知結構,但還不完善,必須通過教師對其學習成果的分析、評價,以達到完善認知結構、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總之,一堂“任務”設計精巧的信息技術課能大大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從而使知識、能力與人格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淺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教育室
    2.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