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信息技術論文>建筑在網絡平臺上的鄉土教育

    建筑在網絡平臺上的鄉土教育

    時間:2023-02-21 19:06:57 信息技術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建筑在網絡平臺上的鄉土教育

    景德鎮市電教館  徐麗琍
    摘要: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在網絡環境下,廣泛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把網絡媒體、信息技術和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深入開展鄉土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  網絡平臺  鄉土教育
    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益的鄉土教育,以家鄉的美來感染學生,以美的家鄉來教育學生,是增進學生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受各方面條件限制,鄉土教育長期以來存在著受教面窄、與實際聯系不夠等問題,其意義與作用都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面臨一種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怎樣改變這種狀況,使鄉土教育的作用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當前,互聯網絡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技術與教育技術相融合,以“主體--主導”教學理論(取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和奧蘇貝爾等以“教為中心”的學與教理論之長,避兩者之短)的廣泛傳播,促使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教育部制訂與頒布了新課程標準。所有這些,為我們探索如何充分發揮網絡的特點與優勢,將鄉土教育建筑在網絡平臺之上,推動鄉土教育健康開展提供了契機。
    一、鄉土教育的涵義及其基本特點
    1、鄉土教育的涵義
    鄉土教育指進行鄉土優秀文化教育,由此體現民族傳統。作為優秀文化教育,應該是能發現人的本質力量,利于社會發展,導向于人類進步,具有積極意義的民族文化教育。
      2、鄉土教育的基本特點
    鄉土教育具有融匯性、風俗性、實在性、激奮性、靈活性等五個方面的基本特點,側重于民族地域文化特征教育,但不忽視整體民族文化特征的導向。
    ⑴融匯性。鄉土文化襄括諸方面融于一體,成為整體民族文化內容。不排除消極落后文化的存在,不避開地域封閉的文化圈,由時代的具體經濟手段和經濟生活形式,制約于相對范圍。不排除外來文化影響,并恰當融匯于鄉土文化中。因此,鄉土文化融含民族文化質點,鄉土教育應把握民族文化特點,排除消極因素,突破封閉圈。
    ⑵風俗性。鄉土風俗是經濟生產方式決定的生活形式培養成的。鄉土風俗體現著民族網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性。所以鄉土教育應在因俗隨教的同時,注意易革陋俗,注入健康進步的新風。
    ⑶實在性。鄉土教育發生在鄉土經濟文化基礎上,體現鄉土民族文化特點,具備指導鄉土生活的實在功能。鄉土教育能融匯優秀文化因素于鄉俗,使先進文化在具體鄉土環境得到實際體現,從而剔除糟粕,推動鄉土文化健康發展。因為鄉土教育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直接繼承性教育,所以體現出教育效果的具體實在性。
    ⑷激奮性。鄉土教育是培養鄉土民族文化意識,激發鄉土民族情感,實現弘揚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鄉土教育具備培養民族感情,培養民族自立自信心,激勵民族奮斗精神的基本功能。鄉土教育要沖破舊文化的束縛,振奮民族風尚。要求鄉土教育在接受外來文化因素時能比較鑒別,以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影響外來文化因素,使之融于鄉土教育的主體目標中。
    ⑸靈活性。鄉土教育,立足于鄉土生活風俗的動態需要基礎上。不求面面俱到,側重把握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及鄉土特色。鄉土教育不固定模式,隨時根據鄉土文化發展的新動態或時代需要,變換教育內容或改變教育模式。鄉土教育具有因而隨變性和意識超前指導性功能,因此鄉土教育表現出靈活隨變的特性。
    二、通過網絡平臺豐富教學手段,擴大鄉土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實踐在不斷變化,知識也在不斷更新。鄉土教育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同其他教育門類相比,鄉土教育與微觀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有著更直接、更密切、更具體的聯系。要開展好鄉土教育,首先就必須實現與經濟實踐與社會實踐更廣泛、更深入、更快捷的交流與互動。通過網絡媒體可以比任何一種傳統的教學手段更能達到這一目的。
    1、拓寬信息渠道,緊貼時代脈博
    鄉土教育中有些課文由于受編寫的限制,無法使之與時代同步,往往與當前飛速發展的形勢產生較大差距。通過網絡的幫助,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一問題。以瓷都景德鎮為例,不管是當前的經濟社會基本情況還是發展指標,都可以通過“景德鎮在線”、“景德鎮市政府網”等網站,查閱、下載,輕而易舉地掌握最新、最全的資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設計題目,引導學生查找,這樣就拓寬了鄉土教育的信息渠道與信息容量,使鄉土教育最大限度地貼近了時代發展的脈搏,保證了以最新鮮活潑的知識教育給學生。
    2、豐富感性材料,分散教學難點
    鄉土教育中有許多歷史題材和社會題材,學生對課文中人物、事件的認識、理解有著不少的困難。而借助網絡,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不受時間與空間、微觀與宏觀等方面的限制,援引例證,豐富教學,創造情境,再現過程與現象,可以拉近課文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提高感染力,增強說服力。如以“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為例,景德鎮有史料記載的制瓷歷史有1700多年,歷史跨度太大,采用傳統的教法很難上好。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上網,了解景德鎮的歷史與傳統,認識景德鎮的現在與未來。學生可以從網絡上了解到:景德鎮陶瓷生產開始于東漢期間,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在北宋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因為為宮庭制造御瓷得到皇帝喜愛而得名“景德鎮”,此后便逐漸發展成全國制瓷業中心,并在明清時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在景德鎮設瓷局、置御窯,所產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代表,今年正好是景德鎮瓷都千年慶典之年。還可以了解到景德鎮在新世紀發展構想是“重振瓷都雄風,把景德鎮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經濟重鎮,建設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江南旅游都市”等等。再利用電教媒體,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內容的電視片、錄像片,對學生進行課前、課中、課后延伸教育,拓寬接受面,變抽象為生動、具體,增加形象思維,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3、促進多方交流,實現自主學習
    ⑴依托網絡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朔䦟W生的各種交際障礙,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通過電子郵件、BBS論壇等多種方式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進行同步或異步、個別或集體回答,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將單純的知識熟記、知識再現的教學方式轉換為理解型的思維教學。還可以利用網絡配合多媒體教學,實現學生網上學習,教師網上指導答疑,相互交流,做到教學相長。
    ⑵依托網絡可以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網絡實現學生的自主交流、資源共享,使學生的學習完全個性化,同學之間可以組成學習共同體在網上或網下、同步或異步共同進行問題的研究探討,形成一種協作化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從灌輸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式學習,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體--主導”教學。
    ⑶依托網絡可以促進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到各種網絡討論之中去,如“共塑瓷都新形象”大討論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向全世界有關課題的專家、學者、教師、學生等求教并與他們探討。這樣一來,可以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自我更新知識,對網上獲取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加工、存儲并創造性地運用,實現建構主義所主張的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一種學習者對知識重新建造的過程,從而也實現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雙重增長。
    三、運用網絡平臺實施多媒體教學,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由于網絡媒體的運用,使鄉土教育在知識量、信息流等方面空前豐富,因而也就具有了更大量、更充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條件。在鄉土教育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能夠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蘇維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鄉土教育中,由于缺少應試壓力等其他影響因素,要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對學習內容的積極研究的認識傾向和積極進取、樂于探求的良好心理,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使被感知的對象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特別是以其新穎性、趣味性、多樣化的信息用用于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調動學生感知、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都相應地處于最佳狀態。如要講解“瓷都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就可以首先通過網絡頡取所需的各種視頻、音頻資料,在視頻展示臺上介紹精美的景德鎮名瓷、高超的制瓷工藝和現代化的陶瓷生產流程,利用掃描儀,通過投影電視切換到屏幕上,配合音樂,使學生對瓷都的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和真實的感受,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自然地導入教學的主要內容。
    2、利用多媒體課件傳授知識
    鄉土教育有許多內容是要憑借聯想的,有的學生比較善于聯想,可有的學生則比較差。在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還以“景德鎮的陶瓷藝術”為例。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可以將教學中涉及上下一千年的傳統與變更、“七十二道”制瓷工序、現代陶瓷生產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內容具體、完整、生動、直觀的概括出來,最后通過色彩鮮艷、有動感、突出中心的課件表現出來,使學生很容易地總結出教學內容的主旨,最后在視頻展示臺上以簡練的文字映出核心內容。這就充分發揮出了電教媒體生動、形象和感染力強等長處,給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受。不但使教材變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培養觀察能力和發展思維能力,并能縮減教學時間。
    3、利用多媒體推動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它是以圖像、聲音來傳遞教學信息的,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它能夠通過視頻展示臺上的內容和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形象的表現,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確定問題、進行發散性思維、作出判斷,使思維逐步向深層次發展,幫助學生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具體的實踐,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再以“景德鎮的陶瓷藝術”為例,通過多媒體,展示了陶瓷這門“火與土的藝術”是怎樣使一團團不起眼的泥土變成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和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的,使學生陶冶于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之中,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并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奧秘,進而動手制作,參與實踐,將美學認識上升為美學行為,促進知與行的統一。
    總之,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作用,廣泛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把網絡媒體、信息技術和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對促進和推動中小學鄉土教育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參考文獻
    1、李嵐清教育訪談錄
    2、中國電化教育
    附:參考文獻的一般格式:
    [1] 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第4期,22-28頁;

    【建筑在網絡平臺上的鄉土教育】相關文章:

    平 衡08-17

    淺談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運用現狀08-20

    平 面 鏡08-17

    平天湖作文12-21

    鄉土文化論文08-24

    《鄉土中國》心得04-21

    鄉土情作文12-23

    鄉土的氣息作文02-06

    網絡教育——未來的主流教育08-1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