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近年國際學校地理教育動態引起的思考
(首都師范大學 褚亞平)引人注目的動態
本世紀進入90年代以來,學校地理教育在國際上出現了不少新動態,其中有以下幾方面值得重視與研究 。
一、多數發達國家的學校地理課程改革,更加注意教育思想的增強和學科內容的更新。他們普遍重視通過 人文地理教育,培養青少年一代的全球觀念、合作意識以及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責任感;重視通過各種地理學 習活動,發展學生掌握與運用地理知識技能的能力。隨著自然科學人文化趨勢的日益發展,出現了兼蓄多種學 科知識的地理科學課程。
二、80年代后期,美國在中學4~5年級(相當于我國高中1~2年級)的課程計劃中,把地理列為必 修課程,在11門選修課中也有地理。到了1991年4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在其頒布的《美國2000 年教育綱要》(共32條)中提出,英語、數學、科學、地理、歷史是五門“核心課程”,屬全國統考科目; 同時提出,對“核心課程”的教師實行優薪政策。
三、1992年8月,一個嶄新的文件《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問世。它是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 會(IGU/CGE)起草,經世界各地許多地理教育工作者討論,國際地理聯合會執行委員會認可后公布于 世的。這個“憲章”分序言、挑戰與反應、地理問題和概念、地理對教育的貢獻、地理教育的內容和概念、實 施的原則和策略、地理教育研究、國際合作等部分,主旨正確,思想鮮明,內容全面,析述透辟,時代性和國 際性、針對性和實施性均強。它所提出的原則和方法,可作為各國保持高質量地理教育的參照基礎。
四、為中學生開始辦起國際地理學競賽活動。1993年和1995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率先主辦了第 一、二屆中學生國際地理學奧林匹克競賽,并申請獲得了“IGO”名稱的專用權。第一屆在英國倫敦舉行, 只有俄、英、美三國的代表隊參賽;第二屆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市舉行,有俄、英、美、加拿大和澳大 利亞五國的代表隊參賽。各國參賽隊都是由4名不超過16周歲的初中學生組成。1996年8月,IGU/ CGE在荷蘭海牙舉行了第一屆中學生國際地理學競賽(IGC),有德國、荷蘭、波蘭、比利時和斯洛文尼 亞五國的代表隊參賽,都是不超過20周歲的高中學生。參賽項目有野外考察和試題作答兩項,前者須按統一 要求完成一份考察報告,后者全部通過計算機操作顯示。上述兩個系統主辦的競賽,其目的有一致性,都是為 了激發學生對地理科學與環境知識學習的積極興趣,促進發展學生的地理智能和技能,促使不同國家中學生之 間建立正常聯系和友好關系,并為增進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作出貢獻。
五、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地理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加強對學校地理教材的結構研究。以區域焦點問題為中心去 處理區域地理教材內容結構,是比較科學的、高明的。近年來,俄國出版了一系列刻意求新的地理教科書。
令人思考的問題
面對當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動態,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對以下幾方面問題加以研究:
一、我國學校地理教育的發展,是否存在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應當承認,我國學校地理教育的現狀與“憲章”相比照,存在不少差距。從地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著眼, 從有利于我國新一代全面發展素質審視,我國學校地理教育應與國際接軌。1992年8月,世界上出現了《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勿須爭辯,它成為當今世界學校地理教育發展的標志。根據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思想和教 育要“三面向”的指導方針,我國學校地理教育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與“憲章”保持一致,無疑是有益 的、明智的。
二、我國中學生是否應當參與國際地理學競賽活動?
多年來,我國中學生已多次組隊參加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而且多次取得出色 成績,為國增光。面臨國際上出現了地理學競賽的機會,我國中學生自然也應當積極投入。不難理解,國際性 學科知識競賽,盡管是中學生的教育性活動,但也具有學術交流活動的性質,以及促進各國友好和合作關系的 作用。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支持和組織他們到國際教育和學術場合見世面、長見識,必會得到強有力 的鍛煉,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國的有關部門與學術團體應盡快聯系、組隊參賽。
三、在我國,能否為學校地理學科摘掉“副科”帽子,并把它列入“憲章”中所稱的“核心學科”(Core Subject)?
這是廣大地理教師普遍關注的一個學科地位問題。它關系到地理教師積極性的發揮和地理學科新師資的培 養,以及廣大學生學習地理的認識和態度。把學校地理學科視為“副科”,不僅中國存在,有些外國也存在。 解決這個問題既取決于掌管學校教育和課程的決策者,又有賴于人們對現代地理學科價值觀的認識轉變與提高 。展望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發展,人們對現代地理學科教育功能的認識 會普遍提高,“副科”帽子必然會摘掉,而且會把它撕得粉碎。同時我相信,一旦“接軌”暢通,在我國基礎 教育領域也出現“核心學科”欄目時,地理學科必將以其客觀存在的育人價值,被確認應有的學科地位。
四、我國實現“高質量地理教育”須創造哪些必要前提條件?
1、學科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很強,內容精要、新鮮,結構合理有序,符合認知心理規律,很適合學生 讀、視、聽和自學,并能引起他們高度的學習興趣。教材編制要注意使每一單元教學信息量出現的頻率處于比 較均衡和逐漸增大的狀態。
2、教學形式和方法要非常適合地理教學的需要,增強地理教學效果的現代化教學技術要盡力應用。通過 課堂教學與野外學習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書本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途徑,實現“地理育人”的目標。 經常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處理的能力和習慣,使他們敢于質疑,敢于設想,敢于創造。有了計算機 和教學軟件設備,還要設法指導學生能獨立運用計算機輔助地理學習。
3、師資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這就涉及到在職教師思想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和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地理專業 新師資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勢必需要加強發揮高等師范教育的培訓功能,相應制定高師院校有關專業新的教 育教學實施計劃。這些年來,我國高師地理系因多種原因出現了很不穩定的一些局面,有些高師地理系借改革 之名行各自為政之實,教育教學計劃五花八門,各顯其能。聽說有一家名牌高師地理系(已改名)竟抹掉地理 專業基礎課程“地質學”,并把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地質巖礦標本扔到地下室。不少地理系改名換姓,出現了一 股易名潮,好像“地理”二字已經很陳舊,不吃香了;好像“地理學”就要從世界上消失似的。這樣下去,培 訓高質量地理師資的任務誰來保證?對于這些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決不能等閑視之!
【近年國際學校地理教育動態引起的思考】相關文章:
班級動態管理的實踐與思考08-17
班級動態管理的實踐與思考08-17
班級動態管理的實踐與思考08-09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作文06-20
職工思想動態調查思考08-12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的哲學思考08-18
一次成功班會引起的思考08-17
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08-17
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08-09
對當今國際格局的幾點思考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