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生物教學觀思探讀講練的探討
摘要 初一學生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轉向以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時期.根據生物學課程特點,采用“觀、思、探、讀、講、練”的課堂教學結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 G633.91
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一生物教材把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為此,筆者在初一生物教學中,采用了“觀、思、探、讀、講、練”的課堂結構.
1觀察是認識過程的基窗
觀”就是觀察.它是指有目的地應用各種感官了解周圍環境的知覺過程,是獲得感性知識的主要途徑.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有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筆者在生物教學中注意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1.1明確觀察的目的與內容
教師按觀察計劃指導學生明確觀察對象和內容.例如,觀察葉的形態時,讓學生注意葉的形狀、大孝組成、脈絡分布的特點,葉在莖上的著生方式、排列情況,并思考葉的著生方式對于接受陽光的照射有何重要意義等問題.
1.2注重科學的觀察方法
教師要按程序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不論是觀察切片、標本、實物、掛圖或模型等都應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例如,觀察根的結構程序應該是:先用肉眼觀察學生自已培養的小麥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縱切片,按順序找到根冠、生長點、伸長區、根毛區4部分,最后轉入觀察每個部分細胞結構特征,把結構與功能有機地聯系起來.
2思維是認識過程的高級形式
“思”就是思維.思維是認識過程的高級形式,人類通過思維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觀察是思維的基礎.學生掌握知識及思維的發展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因此只有把觀察和思考相結合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筆者在上葉的結構課時,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思考題.觀察葉的表皮裝片的思考題是:葉的表皮上有哪幾種細胞?這些細胞各有何特點和功能?氣孔又是怎樣構成的?有何功能?
3探索是培養創造力的途徑
“探”就是探索.真正的人才不僅是單純的具備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具有探索精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思維,去發現.例如,在上種子的成分課時,先實驗后講課,讓學生在探索種子成分的實驗中,分析思考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在“動動手”、“動動腦”中獲得感性知識,然后教師歸納總結.因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展了學生智力和能力.
4閱讀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讀”就是閱讀.通過“觀、思、探、讀”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使學生閱讀課文時抓住重點、難點或關鍵內容,教師的提示起指導作用.例如在演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以后,教師不馬上下結論,而是提出“根據實驗結果和課文內容,談談你對課本中圖Ⅰ—2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圖解的理解”.經過提示,學生便更好地閱讀課文和圖解,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筆者還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課外讀”,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講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講”就是講解.通過“觀、思、探、讀”,學生的學習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從而獲得概念、原理等知識,并讓學生發言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肯定.這樣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和分析綜合能力,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九年制義務教育新教材中圖表很多,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圖表,教師的點撥講解至關重要.例如,在學習植物蒸騰作用全過程的圖表時,關鍵是要弄清楚土壤中的水分是由根毛吸收而進入根的木質部,這就需要教師點撥.
6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目的
“練”就是練習.通過講練結合可使知識再現,使學得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例如,在上葉的結構課時,學生通過掛圖、模型和永久裝片的觀察,并帶著思考題進行“觀、思、探、讀、講”,掌握了葉的結構和功能,這時再要求學生用新鮮的葉制作臨時切片觀察,使學生在掌握“徒手切片”技能的同時又重現了葉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筆者認為“觀、思、探、讀、講、練”這種課堂教學結構,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是切實可行的。
【初一生物教學觀思探讀講練的探討】相關文章:
自讀、啟思、精講、多練08-17
語音知識講與練08-08
“練講練”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嘗試08-24
理解,操練,表達──小學英語講練教學結構08-17
練偶思作文04-25
[思品論文]思品課插圖教學方法淺探08-17
思品課插圖教學方法淺探08-17
新課標下的生物課堂教學淺探08-20
淺探自讀課文及其教學08-17
精講多練 提高學生學習能力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