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低年級課堂教學習慣培養
關于低年級課堂教學習慣培養論文摘要:
創新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單元、不同課文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出富有創意的教法進行教學,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創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強創造意識。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和造就具有創造性個性品質的高素質人才。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它要求解決問題時與眾不同,獨具卓識,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從而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科學性,而這種獨立性的特點往往體現在思維中產生懷疑,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造思維的有效措施。 懷疑,常常是創造的開始。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 激發創新 營造氛圍
正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提出:“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并強調“這目標比其他所有目標都重要”.開發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叭说男撵`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眲撔,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有的潛質,開發這種潛質應當是教育本來的功能。然而,“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審視今天的中小學教育和教學工作,“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還十分強大。所以,克服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的種種弊端,構建符合新世紀需要的創新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是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創新教育是以人的創造欲為前提,啟迪和開發人的創造潛能的教育。
創新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單元、不同課文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出富有創意的教法進行教學,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創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強創造意識。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和造就具有創造性個性品質的高素質人才。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營造創新氛圍
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創新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關鍵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要用各種形式創設情境,精心設計問題,并給學生提供思維的廣闊空間,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并總結規律,大膽質疑問難,敢于提出假想,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這樣,學生在探索中就會感到成功的樂趣,增強創新的意識。例如教學《雨點》時,為了給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廣闊的空間,我借助錄音、投影等創設課文情景,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想象。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說:“春雨還會給大自然帶來那些變化?”歡快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以及教師充滿鼓勵性的語言,為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說“春雨飄在果園,點紅了桃花”;有的說“春雨灑在樹梢,染綠了柳芽”;有的說:“春雨落在田野,滋潤了莊稼”;還有的說:“春雨降在池塘,喚醒了青蛙”……一切如開閘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春光的無限美好,還開通了創新思維的渠道,他們每一個回答無不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發創新意識
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它要求解決問題時與眾不同,獨具卓識,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從而具有一定的創造性、科學性,而這種獨立性的特點往往體現在思維中產生懷疑,語文教學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造思維的有效措施。 懷疑,常常是創造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們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懷疑已成定論的東西。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睂W生學習上的進步,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過程中得出的,在這個循環往復、由低級、簡單向高級復雜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創造因素。雖然懷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對問題有創新性的見解,或將疑問進行創造性解決,但它仍不失為最有可能打開創造之門的鑰匙。當然,發現疑難,提出問題對小學生有一個培養訓練過程。
。ㄒ唬┙探o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
學生入學不久,我就鼓勵誘導學生質疑問難。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從課題質疑;從課文重點句、主要內容方面質疑;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質疑;從課文的前后質疑聯系質疑;從語氣的運用方面質疑;從標點符號的運用方面質疑(特別是……、!“ ”用意)。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掌握了這些方法。如教《紅領巾真好》一課時,學生從標點符號的運用方面質疑,提出“紅領巾”一詞為什么使用單引號?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學生從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質疑,提出小壁虎為什么會長出新尾巴來?這些問題的提出,無不體現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求知,深入讀書的主動求知心理。另外還有以下幾個方法:
1、從課題入手質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戶。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找出題眼,據此發問。如看到《小稻秧脫險記》這一課題,有的學生就會問:“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險?它是怎樣脫險的?”如此以來,使教學指向清晰明快。
2、抓住關鍵詞質疑。關鍵詞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著重要作用或不容易理解的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質疑,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住人物語言質疑。語言能深刻地表達文章的內涵。如《石頭書》一課中川川和磊磊高興地說:“石頭書里的學問可真多呀,我們也要學會讀這本書!睂W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為什么說石頭書里的學問可多了?這里的‘讀’字該怎樣理解?”由此激發學生從小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4、抓情節空白質疑。有些課文在表達時是含蓄的,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抓情節空白引導學生質疑。
。ǘ┙虒W生釋疑。
啟發學生質疑后,怎樣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1、讓學生找一找找資料和工具書;
2、讀一讀課文并結合實際來分析體會;
3、問一問,老師、同學、家長和周圍的人;
4、認真聽一聽,同學的發言并積極參與討論;
5、自學時動手做一做批注。
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淺顯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重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難的問題,引導學生相互幫助解答;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最后教師講解評價。學生總在“感其形,思其因”的過程中產生困惑、產生疑問,教師要提倡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困惑處,疑難點。敢于“打破沙鍋問到底”,敢于否定書本、工具書或名人的想法、說法。一般的問題可組織學生查工具書解決;關鍵重點、難點的問題,可組織學生集體討論,最后教師適當地講解和點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第一步。在不斷生疑、不斷發問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便會產生新穎、獨到的見解。不難看出,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創設自由空間,發展創新思維
學生是有個性的認識、實踐和自我發展的主體。在學習上,教師不應一味地要求學生循規蹈矩,而應該給學生多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并注意引導學生在這些過程中敢于打破思維定勢,激勵學生主動探索,正確面對挫折,善于借助想象進行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也就是說,在引導學生認識事物時,既要他們知道“從來如此”,又要讓他們善于動腦思考,打破常規,就可能有新穎獨到的發現和收獲。例如,“春蠶到死絲方盡”,大家都知道蠶是無私的,讓人敬佩,可是換一個角度想想,蠶也有自私的一面,作繭自縛;在教《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狐貍“狡猾”的一面,而且要啟發學生跳出這個思路,從另一角度認識狐貍“臨危不懼,聰明智慧”的一面;又如《烏鴉喝水》一課中烏鴉是往瓶里放一個一個的小石頭這個辦法喝到水的,還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烏鴉還能用其他辦法喝到水嗎?”產生烏鴉找到一根吸管后,高高興興喝著水的好辦法。這些做法無疑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創新機會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整個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其所占份額約為50%,因此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僅要體現在閱讀等方面,也應在識字教學中有所側重,這樣才能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在識字教學中,最基本的識字方法主要有:1、筆畫分析法;2、結構分析法;3、增減調換偏旁部件法;4、運用造字規律分析記憶字形法;5、編順口溜記字形法;6、在寫字中記憶字形法;7、聯系音、義記憶字形法等。
在這些識字方法中,我認為其中的“增減調換偏旁部件法”、“運用造字規律分析記憶字形法”、“編順口溜記字形法”和“聯系音、義記憶字形法”符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想象力豐富的心理特點,既擺脫識字的單調、乏味,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達到了發展學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識記“告”字時,我自編了一個小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在識記“哥”字時,我又采用小謎語:“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打一字)”;在識記“輕”字時,我自編兒歌:“左邊車子輕輕跑,空中架起立交橋。橫撇是跑道,一點緊緊靠。橋下工人睡著了!痹谧R記“坐”字時,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讓學生根據“坐”字的字形特點,自己說說怎樣記住“坐”字。有的學生說,兩個小朋友在蹺蹺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說,“坐”就像老師的天平;有的說一個“土”加兩個“人”就是“坐”;還有的學生說,兩個“人”坐在土上就是“坐”……雖然他們運用的方法不同,但卻完成了同樣的一個任務──記住了“坐”字。對于這些不同的記憶方法,都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各展其才,既符合了學生“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的心理特點,又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
五、積極開展活動,培養創新習慣
喜歡搞活動,想搞活動這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應經常開展他們喜歡的活動。如朗讀比賽、演講會、答辯會,結合課文設計的游戲及小制作,引導學生深入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設計、組織、管理、總結,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鍛煉他們敢想、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通過活動,學生不僅獲得終生受用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創新的本領,還能養成積極主動創新的好習慣。
例如《小稻秧脫險記》一課,具有極強的戲劇沖突,故事生動有趣,文中角色性格鮮明,極富個性,非常適宜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表演前先讓學生仔細讀課文,揣摩“小稻秧、雜草、噴霧器”的動作和語言,然后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課文改為劇本,當堂進行排練、表演。從理解課文內容到改寫劇本再到現場表演,親身的體驗中,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潛力得到挖掘,創造力得到開發。
人類社會已經跨入新的千年,展望未來,我們面對的是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這種競爭是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力的競爭。江澤民總書記指出:“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笨梢娕囵B學生的創造力,是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傊,創新教育就是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給學生思考、討論、創新的空間,杜絕壓制思想、扼殺創造的行為,讓他們從小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展自己的智力和潛力,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
參考資料:
1、王悅 《創新教學指導書系》 紅旗出版社 2000年1月
2、劉英陶 《教師職業技能》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版
3、黃泉名《小學語文教育科研》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低年級課堂教學習慣培養】相關文章:
低年級數學習慣的培養08-05
淺談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08-24
低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淺談低年級學生認真審題習慣的培養07-26
談低年級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08-05
淺談幼兒習慣的培養08-17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08-23
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08-18
培養良好的習慣作文06-21
培養興趣養成習慣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