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意義與政策建議
"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意義與政策建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提升一國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致力于科技創新,以推動本國產業變革和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贏得未來國際競爭的先發優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和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約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把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萍紕撔聦⒊蔀樘嵘覈"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
一、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的突破性進展及其存在的問題
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資源配置不斷向科技創新傾斜,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2015 年全社會研發支出有望達到14300 億元,比 2010 年增長一倍[1].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在基礎研究領域,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高溫超導材料、量子通信系統及組網技術、中微子振蕩等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重要的科學理論支撐,成為我國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基礎性驅動力量。在戰略高技術領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潛水器、超級計算、北斗導航等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相關領域得到應用,并轉化為實用性生產資源,推動產業變革和服務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高鐵、4G 通訊、核電、電動汽車、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國產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應用,科技成果產業化使科技創新不斷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科技創新的產業化運用,使科技型產業不斷涌現,生產要素中的科技元素占比也日益擴大,產品中的科技含量持續增加,直接催生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生產方式轉變,也使我國在產業經濟、對外貿易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悄然提升。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在"十二五"時期的前 4 年,年均保持在 8%的高位運行,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2015 年前 3 季度,我國第三產業占 GDP 比重達到 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個百分點[3],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發展趨勢初步呈現,并成為經濟增長的常態化動力,促使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明顯提高,初級產品出口額占比下降到4.8%[2],對外貿易結構持續優化,貨物貿易量領先全球,對外貿易競爭力大幅提升。
當然,也應看到,我國科技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并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錯綜復雜。主要表現在: ( 1) 我國雖然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4].由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技術水平跟世界科技前沿差距很大,所以學習和模仿的空間很大。我國在技術進步過程中存在過度依賴學習和模仿等問題,相對而言,自主創新的貢獻不大。( 2)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率較低,科技成果轉化動力缺乏。通過科技創新,發展切合資源稟賦要素結構的新興產業是當前我國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合理方向,但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因此,盡管我國科技創新研發快速增長,但起步晚及研發投入不足使得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及其應用狀況與科技強國存在較大差距,致使我國新興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處于競爭優勢嚴重不足的窘境。( 3) 科技創新體制同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實際并不相宜,在一定程度上科技創新的制度激勵較為欠缺。( 4) 科技創新人才還比較缺乏。因此,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意識,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切實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4].
二、科技創新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應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竭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點,促進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十三五"時期,要推動創新發展,就要讓科技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加速推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生產方式轉變,顯著提升我國在宏觀經濟、產業經濟和對外貿易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1.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經濟競爭力。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傳統低端制造產業依靠資源、環境和勞動力等資源稟賦形成的競爭優勢逐漸消退,原有工業后進國家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形成后發優勢的工業發展路徑顯然行不通了,新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再加上資源和環境的疊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和巨大挑戰。"十三五"時期,國際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我國經濟發展動力亟須轉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科技創新上,依靠創新驅動破解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借鑒德國"工業 4.0"戰略發展經驗,實施《中國制造 2025》,支持企業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 加大工業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開拓發展空間,帶動我國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搶占未來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利用技術引領的先發優勢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
2.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貿易科技含量,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力。我國眾多企業根據生產要素稟賦,嵌入全球價值鏈底部的制造環節,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再加上我國勞動力成本逐漸提升,靠廉價產品出口帶動國內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但由于經濟發展的長期路徑依賴,時至今日,我國出口貿易仍以低端制造產品為主,貿易科技含量低于發達國家,導致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低端固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國外需求萎縮的市場現狀和激烈的競爭格局,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貿易產品的科技含量,改變我國低端制造的固態形象,使中國制造逐漸向中國創造轉變,由長期依賴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對外貿易向依靠科技推動的對外貿易邁進,才能切實提升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3.通過科技創新重塑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F階段,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日益凸顯,我國資源環境也面臨著嚴峻形勢,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客觀上要求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要切實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改變我國長期依靠資源和環境謀求發展的行為范式,建立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也是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依靠科技創新,就是要改變原來依靠資源環境和廉價勞動力的競爭秩序,根本上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育工匠精神,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提升產品內涵和質量,樹立產品新標準,擺脫原來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非理性依賴,以科技創新和工匠精神為引領,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訴求,重塑國際市場競爭新秩序。這就要求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積極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營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優勢[6],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十三五"時期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政策建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1化".我國經過 30 多年的改革開放,要素資源稟賦結構、比較優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發展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要擺脫長期依賴的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就必須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的體制優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將極大地增強我國各領域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實力。
1.強化原創性基礎科學研究;A科學理論是技術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是提高我國在應用技術領域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忽視基礎科學研究,功利性地追求實用技術創新,無疑是舍本逐末,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為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十三五"時期,應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著力提升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提高基礎科學研究能力,拓展發展新空間,開辟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
2.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在國家科技創新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現階段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仍然式微。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工業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技術之間的差距,并催生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一味依賴資源、環境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并參與國際競爭的發展路徑。新形勢下,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亟須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形成適合創業創新的市場環境,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企業主動創新意愿,引導社會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3.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系統整體效能。從本質上來說,創新驅動戰略既要整合資源,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又要充分發揮文化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等制度性創新對知識、技術創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區域、產業、企業"四位一體"全面發展。從國家層面來說,建設創新型國家,要著力整合區域內創新資源,統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創新資源合力,實現創新資源的規模效應。從產業發展來說,要緊緊圍繞科技惠民開展協同創新,突出抓好民生科技產業、環?萍柬椖,加強公共衛生、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建筑節能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示范應用,讓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從企業層面來說,企業才是創新的真正主體,要讓企業擁有足夠的空間參與到全球創新體系中。
4.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自主科技創新活力。改革是創新驅動的內在動力要求,在科技創新體系中,要優化政府科技資源配置,改進科技經費管理辦法,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進一步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和重組,推進科研去行政化,建立學術共同體,實行基于學術本位的管理和評價,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要建立健全科技決策和宏觀調控機制,促進區域內科技資源合理配置,健全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健全知識產權工作機制。完善科技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機制。
建立科技創新資源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調控、引導等作用,促進我國創新資源合理、高效流動和運轉。建立科學的科技創新評價、激勵機制,發揮制度在科技創新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充分調動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自主科技創新活力。
5.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自主創新是要通過研發創新,掌握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打破科技強國對關鍵性應用技術的壟斷格局,但這并不意味著是封閉式創新,而應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鼓勵我國研發機構積極尋求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探索與技術先進國或先進機構科技創新合作渠道和機制,共同設立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統籌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特別是人才和智力資源,搭建提升我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的國際化科研平臺,厚植科技創新優勢,推動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6.加大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及培養力度。目前,雖然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規模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產出效率卻很低,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并且高端創新型人才非常缺乏。建設創新型國家,特別是加快我國科技創新步伐,必須著力破解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現實阻礙,加快人才強國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打造多元化的教育體制,加強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平臺建設; 努力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社會環境,加快建立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大量吸引海外創新型精英人才,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我國科技創新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科技部。2016 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京召開,萬鋼作工作報告[EB/OL]. ( 2016-01-11) [2016-01-12].
[2]寧吉喆。"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N].光明日報,2016-09-30( 07) .
[3]徐曼曼。中國經濟"三季報": 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未變[EB/OL].( 2015-10-19) [2015-12-13].
[4]黃茂興。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 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戰略選擇[N].人民日報,2011-12-12( 07) .
[5]劉偉,蘇劍。"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 4) : 5-13.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01) .
【"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意義與政策建議】相關文章:
學生教育中的"獎"與"罰"08-25
關于"壺"和"茶"的歇后語08-22
說"讀"08-25
懷念"包子"08-25
切實"削文山""填會海"轉變文風會風08-27
"大語文"之我見08-25
師德與"五心"教育08-24
"支農"工作半年小結08-24
"學雷鋒"主題征文08-24
"五清"和"小金庫"專項治理自查報告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