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財政學論文>外部性校正之爭與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

    外部性校正之爭與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

    時間:2023-02-21 19:27:51 財政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外部性校正之爭與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

      退耕還林還草,作為一項具有“積極的”或“正的”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ies)經濟活動,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其產品的供給是嚴重不足,或供給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上,西方經濟學有兩種相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庇古等人的利益調整觀點,另一種是科斯等人的改變利益調整的初始條件的觀點。在解決退耕還林還草的外部性問題上究竟應采取哪一種呢?筆者認為應采取利益調整的辦法;诖,筆者認為應加快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本文就上述觀點做一個初步的論述。
        一、退耕還林還草的外部性與市場供給的低效率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資源最優配置(即到帕累托最優)的條件是,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收益,此時,社會福利也實現了最大化。在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要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其邊際條件就不是私人的邊際收益等于其他邊際社會收益,而應是社會的邊際成本等于社會的邊際收益,把外部成本考慮進去。為此,庇古提出了被后人稱為“黃金規則”(Golden  Rule)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又一條件,作為對“帕累托邊際條件”的補充。
      退耕還林還草,作為一項具有“積極的”或“正的”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ies)經濟活動,單純依靠市場機制,其產品的供給是嚴重不足,或供給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雖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也可能使農戶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更多的是發揮其生態、環境、景觀和社會等外部效益。后者被周圍和其他地區的人們無償享用了。因為,一般而言,投資于退耕還林還草以外的其他經濟為主體對退耕還林還草的需求,僅僅是林木和畜產品經濟價值的需求,并且這種需求的依據是他的私人邊際收益(效用)。而社會或部分社會成員,對退耕還林還草的需求,多半是對退耕還林還草后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自然景觀的改善等作用的需求。這樣,在對退耕還林還草的個體需求和社會(或社會成員)需求之間就存在一個邊際外部效益問題。也就是說,個體需求僅考慮了其私人邊際效益問題,而沒有考慮這一邊際外部效益問題。
      站在退耕還林還草投資經濟行為主體的立場來看,如果他是作為完全競爭市場上的以追求最大利益為動機的“理性經濟人”,那么,他投資的決定性動機和目的將仍然是其邊際效益最大化,而一般不會去考慮這部分邊際外部效益。
      如圖1所示,橫軸代表數量,縱軸代表價格,S代表供給曲線,D['']代表社會需求曲線,D[']代表個人需求曲線,Q[,1]是沒有考慮外部性的條件下的供給量,Q[,2]是考慮外部性條件下的供給量。Q[,2]-Q[,1]為具有正的外部性退耕還林還草在完全市場競爭中的供給缺口。這說明,由于存在著強烈的外部性,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并不能自動地引導以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的農戶及其他投資主體有效地把資源配置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之中,從而達到國家實施這項工程的目的。因此,人們希望能尋找到一些有效的辦法或某些某種途徑以消除外部性。
      附圖
      具有真正的外部性如何引起退耕還林還草供給不足
        二、外部性校正:兩種相對立的觀點
     。ㄒ唬├嬲{整:庇古等人的觀點
      主張政府利用經濟手段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傳統可以追溯到馬歇爾。(注: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64版。)其后,20世紀初期庇古又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稅”來試圖消除外部性問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應引入政府干預力量來解決因外部性問題引起的資源帕累托最適度配置(Pareto  Optimum)問題。而這種政府干預既可以是直接的行政控制,如由政府指令生產者提供最優的產量組合,決定公共產品的價格等,也可以是間接的經濟控制,如通過產生外部性問題的經濟活動征稅或提供補貼,使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一致。
      庇古(A.C.Pigou)提出了“邊際私人純產品”和“邊際社會純產品”這兩個概念,他把生產者個人從追加一個單位的投資所獲得的純產品,叫做“邊際私人純產品”,而從整個社會來看,該投資給社會帶來的純產品(不論這些純產品歸誰所有),叫做“邊際社會純產品”。他指出,一種經濟活動給個人帶來的利益,與社會從這項活動中獲得的利益有時可能是不一樣的,即“邊際私人純產值”和“邊際社會純產值”不一致。在這種場合,提高國家干預,主要是采取課稅的辦法來抑制“邊際私人純產值”大于“邊際社會純產值”的投資,用補貼的辦法來促進“邊際社會純產值”大于“邊際私人純產值”的投資。對消極的外部性的產生者征收相當于外部成本的稅收。這種稅收又稱為克提克稅,相當于當事人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和扣除繳稅人以外其他當事人所報告的費用總和之間的差額。(注:關于克提克的詳細論述,參見J·N·Tideman  and  G·Tullock、A  New  and  Superior  Process  for  making  social  choi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Eec,1976.)這樣,利潤最大的原則就會迫使生產者,生產者將其產出水平限制在價格等于社會邊際成本之外,這正好符合有效配置的條件。另一方面,對“積極的”或“正的”外部性的生產者,政府提供相當于外部效益的財政補貼,鼓勵產出量擴大到社會最大效率的水平。
      卡多爾(N.Kaldor)指出,英國“谷物法”的廢除會使一些人蒙受其利而使地主受損,在這種場合,如果得利總量超過了地主受到的損失,那么,我們可以設想:如果采取一些辦法,比如向得利人征收特定的稅,以之補償受到損失的人,如果補償以后還有剩余,這至少表示任何人都沒有受到損失,而一些人由此受到利益。
     。ǘ└淖兝嬲{整的初始條件:科斯等人的觀點
      科斯(Ronald.H.Coase)在其著名論文《社會成本問題》(1960)中一文以國家干預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庇古傳統,認為損害具有“相互性質”。他說:“人們一般將該問題視為甲給乙造成損害,因而所決定的是:如何制止甲?還是允許乙損害甲?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注:Coase,Ronald(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Law  and  Economics,3,1~44.)因此,“設計和選擇社會格局時,我們應考慮總的效果”。針對庇古將稅收和補貼作為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兩大法寶,科斯認為,“在稅收或獎勵的辦法解決侵害效應的問題這一建設中,可發現同樣的缺陷!保ㄗⅲ篊oase,Ronald(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Law  and  Economics,3,1~44.)科斯提出了不同于庇古傳統的思路。他指出,在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為零和對產權充分界定并加以實施的條件下,私人之間所達到的自愿協議可以使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相一致,從而可排除導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最適度配置(Pareto  Optimum)。這也就是所謂的著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注:“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最初是由芝加哥大學的斯蒂格勒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價格論》中提出的。)
      我們認為,其實“科斯定理”只是一道命題,即“當不存在交易費用時,不論產權作何種分配,經濟效率不會受到影響;而當交易費用不為零時,產權的分配可能會對效率有影響”(注:Coase,Ronald(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Law  and  Economics,3,1~44.)?扑姑}是針對外部效果理論的!翱扑苟ɡ怼,與其是說明了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條件下,效率結果與產權無關的結論,倒不如說它說明了在“交易費用”大于零的條件下,產權制度質量如何作用或影響了經濟效率!翱扑苟ɡ怼币瓿鰜淼慕Y論應該是,只要“交易費用”大于零,就可以通過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經濟組合形式的選擇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而無需拋棄市場機制或引入政府的干預。其原因在于,只要產權關系明權化,交易各方就會力求降低“交易費用”,使資源使用到產出最大、成本最小的地方,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張五常更直接地說,外部性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概念,他以排污為例說明:外部性的程度是由界定排污權的費用(外生交易費用)和不界定排污權所造成的經濟扭曲(內生交易費用)的兩難折衷決定的,市場上的自愿合約會自動找到社會最優的排污水平。(注:Cheng.S(1968),"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sharecropp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Chicago,76,1117~1122.)這樣一來,所謂外部性問題就實際上不過是一個產權問題,外部性問題就自然消失了。
        三、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的緊迫性
      如上所述,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及辦法。對于退耕還林還草這樣的外部性問題,究竟應依據什么樣的理論與辦法呢?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芝加哥大學的斯蒂格勒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價格理論》將“科斯定理”簡單地概括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私人成本將等于社會成本”。如前所述,張五常認為,所謂外部效果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而問題的實質是交易費用,即節省界定產權的外生交易費用與節省產權,界定不清引起的內生交易費用之間的兩難沖突問題。(注: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頁。)這一論述給筆者很大的啟示性。也就是,外部性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讓政府找到一種內生交易費用與外生交易費用兩難沖突的最優折衷方案,當然,這一努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退耕還林還草來講,國內一部分學者依據科斯的理論認為,只要能界定其中的產權,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就能自動地解決退耕還林還草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筆者認為,這只說對了一半。說它說對了一半,是因為這種認識看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初始界定在于要解決外部性問題方面的顯著作用。但問題在于,假使我們能完全界定其產權,也未必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這里,我們關鍵在于建立一個總交易費用的概念。而總交易費用是外生交易費用與內生產交易費之和,用公式表示:  
    W=W[,1]+W[,2]

      
      式中,W代表總交易費用,W[,1]、W[,2]分別代表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
      楊小凱和威爾斯認為,如果人們支付更多的外生交易費用來議定和執行合約(如,花時間討價還價、必要時雇律師上法庭等),則每個交易的內生交易費用可能會減少,也就是說,這兩種交易費用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注:Yang,X.and  Wills,I(1990),"A  Model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4,144~198.)但節約這兩種交易費用存在著兩難沖突。(注: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頁。)許多學者認為,產權界定越明確越好,而新興古典經濟學則認為,由于節約這兩種交易費用存在著兩難沖突,產權并不是越明確越好,有時候,產權的模糊設計往往比清晰界定產權更有效率。(注: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頁。)
      退耕還林還草中所涉及的產權主要是農村土地產權、林權和草原使用權。對這些產權加以明確的界定,能否自動解決其中的外部性問題嗎?不能!在我國,農村土地屬于集中所有的土地所有制,由此形成了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改革開放以后,在保持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由農戶承包經營,農戶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無論是從土地所有權主體來看,還是從生產生態產品即森林和草原的主體來看,農戶在其中起著其他主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產權論者的設計,應從界定產權入手,只要產權界定清晰了,一切問題就自然解決,也就是說,通過市場交易就可以解決問題,內生交易費用就可以降到任意程度。但問題是,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如果單純從界定產權入手,必須面臨著巨大的外生交易費用,例如長江下游的居民與長江上游的農戶分別進行市場交易,則交易不可能進行,其原因不在于存不存在著這種可能,而在于外生交易費用太多,以致使交易變得不可能。進一步分析,我國的市場體系還非常不健全,目前還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有關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實際上,西方也沒有形成完全意義上

    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生態產品的交易。所以,試圖按照依據科斯等人的理論而通過界定產權來解決退耕還林還草中的外部性問題是不現實的。
      我們認為,在長江上下游地區甚至更大的范圍內,保持產權模糊性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它可以節省大量的界定產權的費用,同時“有效率的界定產權模糊度就會通過自由的產權買賣而自發形成!保ㄗⅲ簵钚P、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和超邊際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頁。)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從有效地界定其初始產權,倒不如通過政府給退耕還林還草農戶進行必要的補貼,更為合理,因為這樣做,節省了大量的外生交易成本。實事上,我國政府正是這樣做了。(注:請參見中央政府頒發的相關文件。)這說明,庇古所闡述的有關理論及其相應的辦法在解決退耕還林還草問題上有很強的解釋力,回到庇古思路上來,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政府所作的政策安排是正確的。從這個角度講,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具有緊迫性。
    【參考文獻】
      [1]  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  Yang,X.and  Wills,I(1990),"A  Model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4,144~198.
      [3]  Coase,Ronald  (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Law  and 
     Economics,3,1~44.
      [4]  Cheng.S(1968),"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sharecropping",Journal  
    of  Plitical  
    Economy  Chicago,76,1117~1122.
      [5]  J·N·Tideman  and  G·Tullock、A·New  and  Superior  Process  for  making  social  choi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Eec,1976.
      [6]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7]  楊明洪.關于延長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期限的思考[J].四川財政,2001,(4),34~36.
      [8]  郭曉鳴,楊明洪.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1(63):12~26.
      [9]  范大路.生態農業投資項目外部效益評估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外部性校正之爭與建立退耕還林還草補償機制】相關文章:

    建立生物遺傳資源保護的補償機制08-06

    關于建立黨員保持先進性長效機制的意見08-12

    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8-24

    關于建立先進性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之一08-12

    建立和完善保持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方案08-12

    建立完善七大機制08-17

    關于建立“大調解”機制的思考08-12

    建立防范機制 減少稅收流失08-07

    建立長效機制打造發展平臺08-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