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財政學論文>加工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的新道路

    加工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的新道路

    時間:2023-02-21 19:28:14 財政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加工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的新道路

     一、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傳統的工業化戰略提出嚴峻挑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潮流。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經濟發展戰略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對各國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面臨嚴峻挑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口替代戰略,另一種是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戰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美國的漢密爾頓和德國的李斯特。其主要思路是通過保護國內市場,使國內新興產業(幼稚產業)免遭來自發達國家的強力競爭而夭折。這一戰略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是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對國內市場形成有效保護。歷史上,美國、德國在其追趕階段,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了進口替代戰略,而且對促進本國的工業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拉美國家推行進口替代戰略,對其工業化進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進口替代戰略隔絕了國際競爭壓力,這些國家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工業能力,但其國際競爭力較為低下,導致其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多次爆發貨幣危機。自70年代末以來,拉美國家已經逐步調整發展戰略,放棄實施進口替代戰略。
      以日本為代表的部分東亞國家在“二戰”以后成功地實施了出口導向戰略。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一方面,政府采取“產業政策”的手段,以政策扶持其“支柱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保護其國內市場,為其支柱產業提供盡可能多的市場機會。日本、韓國等國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取得成功的一個特定因素還在于,冷戰時期,美國出于扶持其盟國經濟發展的目標,為日韓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市場準入機會。
      經濟全球化規則的強化,對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GATT燉WTO中關于降低關稅水平、取消非關稅壁壘、實施國民待遇原則等一系列開放市場的要求,使發展中國家不再可能利用傳統手段有效保護國內市場,而這是進口替代戰略有效實施的基本前提,也是出口導向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GATT燉WTO關于反補貼、反傾銷等規則,則使出口導向戰略的政策措施受到極大的約束。而且,隨著冷戰的結束,經濟競爭已經取代政治競爭成為國家利益的最高目標,美國也不可能象當年對待日韓那樣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單方面的市場準入機會。
      可見,以往一些后起國家的工業化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難度越來越大,有的政策手段難以繼續使用,有的外部環境不再具備。傳統的工業化戰略面臨嚴峻的挑戰,必須尋求新的有效的工業化道路。
      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帶來新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在挑戰傳統的工業化戰略的同時,又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制造業技術損耗的風險越來越大,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將傳統產業向國外轉移,為發展新經濟騰出空間。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的跨國轉移帶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其次,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跨國公司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將其生產布局日益細化,與以往在各個國家進行產業間分工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跨國公司可以將一個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同時,跨國公司越來越專注于技術開發、品牌經營和營銷網絡的建設,將制造活動盡可能地以OEM(原廠委托制造)方式外包給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由此帶來的變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制造業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重要組裝與出口基地,產業內貿易取代產業間貿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第三,除了外來投資,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本土企業也得以越來越深地參與全球分工。以往,由于貿易保護程度較高,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垂直分工關系,產業間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主導形式。發展中國家的工業企業,如果不借助政府的扶持或強力保護,只能從事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重化工業、機電工業大規模出口的可能性很小。為了應付不斷強化的國際競爭壓力,跨國公司除了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能力外,還大規模采取外部采購(outsourcing)的辦法,來維持其在核心生產環節的競爭力,這就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可以從跨國公司引進技術、管理、規范,在更多的產業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更深地參與國際分工。例如,傳統上,制造并出口大型商用飛機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為應付更加激烈的競爭,美國的波音公司將其商用飛機的制造活動分布在70個國家與地區,這并不是說波音在美國國內不能完成這些生產活動,而是這種全球分工模式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路徑與手段均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第一,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迅速在某些新興產業占據一席之地。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更加細化,從產業間分工為主轉變為生產環節的分工,每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僅體現在某些產業,而且更多地體現在某些生產環節?傮w而言,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而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有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或者勞動密集比資本密集在經濟上更為合理的生產環節,例如,IT硬件制造總體而言是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但有不少是勞動密集型的。由于我國實行的加工貿易政策充分發揮了我國在勞動密集生產活動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吸引外商投資,我國在十來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為全球最大的IT產業制造與組裝基地之一。僅廣東東莞一個城市,PC零部件的產量就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20%,對國際市場具有巨大影響。第二,相應于此,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主要任務,從以往的推進產業升級轉變為推進產業鏈條的升級。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可能從不同產業的勞動密集環節開始,既有傳統的勞動密集產業,也有所謂的“資本技術密集”產業。要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關鍵在于生產環節的升級,升級的臺階則變為“簡單的組裝→復雜的組裝→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發→最終產品研發→自有品牌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同時,為了提高價值鏈,還應注意向流通環節的延伸,如運輸、物流、倉儲等活動,逐步建立全球的營銷網絡。隨著生產環節的不斷升級,產業配套條件不斷改善,從而在局部地區出現特定產業的集聚現象,如在我國“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出現的IT產業聚集帶。第三,發展中國家政府推進工業化的政策,從以往以產業差別待遇和扶持為主轉變為創造一個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的投資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源稟賦并不是形成某個產業的必備條件,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政府的效率、穩定透明的政策、產業配套條件等更為關鍵,特別是由政府的政策及其效率所決定的投資軟環境,是降低交易成本,充分發揮一國比較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推進工業化政策的關鍵,就在于創造一個能夠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體制環境。
      三、加工貿易是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道路的新選擇
      說起加工貿易,人們往往容易等同于中國實行的保稅進口加工復出口活動。從本質上講,加工貿易是指一國進口料件,加工組裝后再出口的生產與貿易活動。由于各國在稅制、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差別,各國關于加工貿易的政策、

    監管體制均有所不同。
      隨著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不斷發展,加工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鐕臼墙洕蚧闹鲗Яα,其公司內貿易在一國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以美國為例,1983年至1993年間,美國母公司向國外子公司用于加工貿易的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從34%增加到44%,其進口的比重從38%增加到約50%。同期,外國跨國公司進出口到其美國子公司用于加工貿易的進出口額占外國跨國公司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從83%、55%增加到86%和64%,而有些制造業中的個別行業的上述比重均超過了80%(綜合開發研究院加工貿易課題組,《從經濟發展戰略高度正確認識我國的加工貿易》,加工貿易與中國經濟發展會議材料)。在很多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一個從頭到尾產于一個國家之內的產品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創造適合加工貿易發展的體制環境,促進加工貿易發展,是全球化條件下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捷徑。首先,加工貿易是發展中國家接受跨國產業轉移的重要方式。發達國家對外轉移產業是分步的,而不可能一次將某個產業的上下游生產環節全部轉移出去,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內市場容量有限,決定了轉移進來的產業的市場不可能局限于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而必然有一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的。因此,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相當大的比重是從事加工貿易的。如果沒有適合開展加工貿易的條件,即高效率的進出口體制、投入品與產品的價格不受扭曲,發達國家的企業就難以向這樣的國家轉移產業?梢哉f,加工貿易是將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優勢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優勢相結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次,加工貿易適應了國際分工深化的趨勢。由于國際分工從產業間分工為主轉變為以產業內生產環節分工為主,除了特定的產業如國防工業,即使是發達國家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在一個國家內部形成某個產業完整的產業鏈,例如,美國作為IT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但其生產活動主要集中于芯片的設計生產、大型計算機和服務器等高端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其所需的板卡、計算機外設等,均依賴于進口,可以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進口,在美國可能連一臺PC機都難以組裝出來。發展中國家更不可能在很多制造業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因為在全球化背景下這樣的產業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因此,只有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發展中國家才能抓住國際分工深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形成組裝與制造能力,參與國際分工。第三,加工貿易的發展將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制造業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盡管在加工貿易發展的初期,發展中國家所從事的生產制造活動,大多是附加價值較低、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環節,但隨著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必然會導致產業鏈向上下游環節的延伸,同時還會將一些本土產業納入加工貿易引致的國際生產活動,從而不斷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更為重要的是,當產業鏈較短時,加工貿易的生產活動具有“無根工業”或“飛地工業”的特點,在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如工資水平上漲后極易發生遷徙,隨著加工貿易產業鏈的不斷加長,產業相互配套,使加工貿易活動得以扎下根來,成為本土制造業的一部分,從而將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制造業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加工貿易對我國推進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自從1970年代末我國實行加工貿易政策以來,加工貿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長。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6.66億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2414.37億美元,增長了約145倍。相應于此,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已經從1980年的4.4%提高到2001年的47.4%,加工貿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更高達55.4%。
      中國的工業化必須突破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約束。在供給方面,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受到生產要素不均衡的嚴重約束,即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資金、技術要素短缺,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嚴重閑置與浪費。在需求方面,國內市場需求難以吸納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的發展,恰恰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為我國的工業化提供了條件,在供給方面,開展加工貿易引進了國內短缺的資金和技術,與我國過剩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形成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制造能力;在需求方面,國際市場為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提供了有效的需求。
      透視我國加工貿易對工業化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工貿易直接帶動資源投入制造業,形成強大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能力。首先,加工貿易將大量農村閑置勞動力納入制造業。由于我國尚沒有關于加工貿易的專門統計,因此難以給出加工貿易從業人數的準確數據,但是,按有關部門和研究成果估計,加工貿易從業人員在3000萬~400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人員是從以往的農業部門轉入制造業的。其次,加工貿易吸引大量資金(特別是外商投資)進入我國的制造業。在吸引外商投資制造業方面,加工貿易政策起到了關鍵作用,據估計,對外開放以來,直接或間接與加工貿易有關的外商直接投資約在2000億美元左右,占全部制造業外資的比重約在80%左右! 〖庸べQ易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制造業能力。與以往封閉環境中推進進口替代戰略所實現的制造能力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加工貿易所形成的制造能力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國際市場的,也是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的。當我國市場逐漸開放后,大量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制造業企業在強大的國際競爭面前陷入困境,充分暴露其國際競爭力低下的缺陷。相形之下,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勢頭強勁,不斷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在局部地區,加工貿易創造了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奇跡。世人矚目、國人自豪的“珠三角”經濟發展奇跡,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縮影。值得指出的是,1998年深圳市加工貿易占工業總產值的77%,占全部出口的86.3%(綜合開發研究院加工貿易課題組,《從經濟發展戰略高度正確認識我國的加工貿易》,加工貿易與中國經濟發展會議材料),2001年前七個月東莞加工貿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98.6%(2001年本課題組在東莞調研時,東莞市外經局提供的數據)。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加工貿易,20多年來“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奇跡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第二,加工貿易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我國的加工貿易是以紡織服裝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新技術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工貿易帶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形成了新的產業。在從事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中,技術水平普遍高于國內原有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一項調查表明,北京工業系統的外商投資項目中,81%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使這些企業技術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據本課題組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問卷調查,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水平達到母公司先進水平的占21%,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47%。
      加工貿易發展直接帶來了新興制造業的發展。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國IT產業的發展。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從一個電子工業相對落后的國家,迅速崛起為世界IT產業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對國際IT產品市場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加工貿易,這樣驚人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加工貿易的快

    速發展帶來了我國出口結構的不斷改善,機電產品已經成為第一大類出口產品,2001年占我國出口總額的44.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提高,且保持強勁的勢頭。加工貿易是機電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機電產品出口的約3燉4是采取加工貿易方式取得的,在機電產品出口大市深圳,加工貿易出口占機電產品總出口的近90%,而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近50%(2002年1-5月深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2.71億美元,占全市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49.54%)。其次,加工貿易提高了企業技術開發能力,促進了技術進步。據課題組調查,加工貿易企業中,有技術開發機構且能夠出口售技術專利的企業占1.27%,有技術開發機構并能提供企業所需大部分技術的企業占48.28%,這兩類合計比重達到近50%。另外,還有22.6%的企業有技術開發機構但只能提供企業所需部分技術。這些指標遠遠高于全國大中型企業的平均水平,1999年全國大中型企業有技術開發機構的只占32%。
      隨著加工貿易的不斷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大型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從事技術開發。愛立信、IBM、英特爾、惠爾浦、富士康等知名跨國公司都已經在華設立了研究發展機構,從整體上提高了我國研發水平,在IT等新興產業中,尤其明顯。
      對技術開發的重視促進了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據課題組調查,近年來,技術有很大進步的加工貿易企業占29.9%,有一定進步的占61.5%,保持原狀或有一定退步的分別占7.3%和1.3%。
      再次,加工貿易的技術與管理“外溢效應”促進了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加工貿易的外溢效應主要通過三條途徑實現:第一條途徑是產品的擴散與競爭。由于大量加工貿易企業是兼顧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由加工貿易企業帶來的大量新產品投入國內市場,一方面培育了國內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國內企業開發與生產同類產品提供了示范,移動通訊市場的擴張與制造業的發展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第二條途徑是加工企業對配套企業的訂貨要求與技術支持。國內企業之所以難以借助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主要原因在于產品質量與交貨期達不到加工貿易企業的要求。據課題組調查,只有26.3%的加工貿易企業認為不必對配套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在認為需要對配套企業進行技術支持的加工貿易企業中,49%的企業對配套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12.9%的企業準備提供技術支持。加工貿易的訂貨要求與技術支持,大大提高了國內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與產品質量,使其產品能夠達到國際市場的要求。第三條途徑就是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流動,傳播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第三,加工貿易推動了全國的工業化進程。首先,加工貿易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能夠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熟練勞動力。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是加工貿易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加工貿易企業的工人主要是從農村進城的“打工者”。加工貿易企業將這些農村勞動力轉化為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熟練勞動力。一方面,加工貿易企業非常重視對員工的培訓,據課題組調查,只有8.9%的加工貿易企業沒有對員工提供培訓。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貿易企業面向國際市場,因此,其技術、質量、管理基本上都具備國際競爭力,其員工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親身體驗了工業化生產對工人的技能與紀律的要求,了解到面對國際市場的技術或管理。
      勞動力從加工貿易企業的流出,使得這些年輕的適應工業化的勞動力成為全社會推進工業化的寶貴財富。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人員流動越來越普遍。加工貿易企業員工的流動性更強。據課題組調查,90%以上的企業存在員工流出(對于課題組關于員工流向的調查,只有10%的企業沒有回答,這些企業是沒有員工流出或不知員工流向的企業,因此,可以推定,90%以上的加工貿易企業存在員工流出)。與大多數企業不同的是,大部分加工貿易企業的“打工者”在工作幾年后,往往會回到故鄉,其在打工期間學習到的工業化文明(如工業生產所要求的技能、紀律、意識、經營管理的知識等)隨之迅速擴散,這些回流的打工者不少人成為了鄉鎮企業的骨干,為廣大農村地區的工業化做出貢獻。
      其次,加工貿易的發展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適應國際化競爭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來華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大多實行人才本地化戰略,因此,大批本地員工走向了技術與管理的關鍵崗位,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提高,積累了面向國際市場生產與經營的寶貴經驗。而這些人才的流動則成為技術與管理擴散最為有效的途徑。前些年,國有企業人才向外資企業的流失一時成為新聞熱點,近幾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民營經濟實力的壯大,人才從外資企業流入國內企業或自我創業,已經屢見不鮮,甚至一些著名跨國公司在華的高層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回流國內企業,也屢有報道。據課題組調查,加工貿易企業流出的人員,首選是仍然是外商投資企業,但有19.5%的企業認為其流出員工開始了自我創業,18.6%的企業認為其員工流向了私營企業,9.6%的企業認為其員工流向了國有企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近20%的加工貿易企業認為其流出員工開始了自我創業,說明加工貿易企業對于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同樣具有巨大的作用。
      最后,加工貿易創造的大量順差為進口先進設備提供了條件,有利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并不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推進需要大量從國際市場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國際經驗表明,外匯短缺是制約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為推進工業化提高了必備的條件。僅1993~2001年9年間,加工貿易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558.33億美元,而同期全國貿易順差總額僅1818.71億美元,加工貿易創造的貿易順差占全部貿易順的比重高達140.7%。如果沒有加工貿易的發展,我國絕對不可能積累現在這么大量的外匯儲備,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能否獨善其身并對區域經濟穩定做出貢獻,也是存有疑問的。
      總之,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進了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正因為加工貿易的發展,使我國很多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為我國在新世紀發展成為世界級制造基地打下了基礎。因此,加工貿易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新道路。


    【加工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的新道路】相關文章: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趨勢08-12

    商法重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08-05

    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08-0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08-17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師生關系的新認識08-17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與公民教育08-09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與公民教育08-17

    傳統工業化面臨新挑戰08-05

    浙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思考08-1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