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部人控制”與利益集團
以往的“內部人控制”分析強調,轉型國家的企業重組和公司治理沒有注意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計劃經濟演化的“內部人”強有力的控制與干預,使得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缺乏必需的制衡,從而不能很好地處理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委托—代理關系。本文試圖進一步引伸,提出“內部人控制”與轉型過程中的利益集團問題,是中國與俄羅斯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一、中俄兩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過程中的共同點——“內部人控制”
股份制是轉軌國家大中型國有企業所有制改造的一種主要途徑。在一些國家,將原來的國有財產移交給法人和自然人,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原國有企業變為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的部分資產,或者通過發行企業股票的形式,建立國家參股或控股的股份公司。從中國和俄羅斯這種大中型國有企業所占比重較高的轉軌國家的實績看,通過所謂的“內部人化”的股份制改革,是一種主要路徑,它顯示了這兩個國家在轉制后的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內部人控股”的共同特點(安德森·施萊佛等,2001)。
1.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大中型股份公司的“內部人控股”特點
為了確保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走的是一條肯定股份制、強調國家控股權、減持國有股的路徑。由此,形成了目前中國多數股份公司都是國有控股公司或者國有獨資形式的股份公司。國有股分為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在中國股市占大約67%的比重,而且不能流通。
這樣的股份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經理人員越來越多地控制了企業資產的支配權;第二,經理人員在任免仍然由上級部門和黨委委派,實際上是作為政府的代言人控制著公司的經營。其結果,雖然許多公司改制上市,但是其管理模式、理念、架構和經營方式,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皣铱毓傻墓煞葜乒尽蔽蟹剑ㄋ姓吆屯顿Y主體)仍然是國家(或者各級政府)。其代理方(國有控股公司中的企業領導人、董事長、總經理)多數仍然是由上級黨委決定、政府任免。中國證監會官員認為,中國相當多的公司是國有控股,在控股比例大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內部人控制的問題(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2001)。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國有控股股份公司不僅委托人“缺位”,而且所有者代理人也“缺位”(肖金成等,1996)。有人認為,在中國試點的4000家股份公司中,內部經理人員與職工“共謀”共吃“國家飯”(青木昌彥,1995b),因此有學者指出,“中國的上市公司, 法人治理結構都存在著缺陷!眳蔷存湥2001)認為,中國企業產權不明晰,不是一個完善不完善的問題,而是合法還是非法的問題,F有的產權結構必然導致所有者代理人外部監督的缺位。如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業績低下,不良資產高,換來的不是撤資(這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一般做法),而是注資和更為優惠的呆帳核銷政策,呆賬準備金比例從1%到100%的自主選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首次透露,至2001年9月未, 中國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本外幣貸款為6.8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為1.8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的26.62%。其中,實際已經形成的損失約占全部貸款的7%左右。
那么,這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呈現出“外部治理內部化,內部治理外部化”的“行政型治理”特征。公司治理中的問題出在企業內部,而其根源則在外部治理者治理職責的懈怠和外部治理功能的缺失。南開大學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企業集團主要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1 )行政型治理內部化。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型治理由企業外部移入企業內部,通過人事任命、經營決策、資源配置等政府行政干預機制替代企業集團內部治理機制,造成企業集團發展面臨難以克服的體制性困難。(2 )企業集團內部連接紐帶脆弱。相當一部分企業集團是基于比較松散的生產協作基礎、行政劃轉或行政干預、行政性部門翻牌等原因而組建,只存在形式上的簡單的資本關聯。企業之間基于戰略的協同或者資源共享以獲取企業集團的整體優勢,還未能成為企業集團組建的根本性指導原則。(3)企業集團治理機制虛化。 由于行政型治理的內部化和企業集團整體性功能的缺失,企業集團普遍存在著或集權過度、或分權過度的簡單化治理特征,保障成員企業的良性發展、實現企業集團整體優勢的集團治理機制,則難以達到結構合理和功能完善,治理機制呈現出典型的虛化狀態(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1)。所以,中國的企業集團對于中國公司治理的改革來說,當前最為需要的,是構造區別于政府直接治理企業的外部治理制度,為企業治理機制的完整發揮提供堅實的平臺(青木昌彥,1995b)。
2.俄羅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內部人控制”的特點
“內部人控制”最為典型的國家就是俄羅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青木昌彥把這種“內部人控制”定義為:“在私有化的場合,多數或相當大量的股權為內部人持有,在企業仍為國有的場合,在企業的重大決策中,內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強調!保ㄇ嗄静龔,1995b )在俄羅斯的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過程中,經理人、職工、金融外部人、非金融外部人和國家作為所有者,是俄羅斯最為主要的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俄羅斯企業和公司的委托—代理關系,則主要由內部人、外部人和國家控股構成。由于企業內部人持有多數股份,所以,企業內部人的利益得到了強有力的體現(青木昌彥,1995b), 經理人員事實上依法掌握了企業的控制權。
俄羅斯私有化方案規定企業51%股份須出售給職工,其余的49%或者在拍賣會上出售,或者由國家持有,本企業的職工按照國有資產委員會規定的企業股票的票面價值的1.7倍的價格加以購買。這樣, 雖然企業的所有權表面上已經變為企業職工所有權,但由于這51%的股票不僅由職工把持,企業的國家主管機關也有權支配。由于不少主管機關的官員認購了最大限額的股票,使得51%股份份額中相當部分的股票集中到了管理階層的手中。根據俄羅斯聯邦經濟部在1995、1997、1999年對工業企業所做的調查資料,1994年第一季度,大多數企業是由全體職工擁有多數股權,所有外部股東大約擁有這些企業1/5的股票,國家仍擁有大約1/10以上的股票。1994年, 俄羅斯全部大中型股份公司所有制結構中,內部人、外部人和國家持股的比重為:60~65;15~25;15~20。1994年7月以后,俄羅斯的私有化進入了現金私有化階段,政府希望通過這一方式籌集資金彌補財政赤字,并加強外部投資人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作用。到1999年,這三者的比重大致保持在46%;42%;7%的水平。另一方面,外部所有權在俄羅斯企業中的力量十分有限。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外部所有權平均為32%,但外部人只在19.8%的企業中占有多數股權,而內部人比重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職工股比例的減少。1996年,金融—工業集團在1%的企業中擁有28%的股份; 俄羅斯商業公司、投資基金以及公民在50%以上的企業中所占的
所有權份額很;外國公司僅在1%的俄羅斯企業中擁有51%以上的股份。
表1 1994~2000 年俄羅斯大中型股份公司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對法定資本的%)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內部人 60~65 55~60 50~55 30~35
外部人 15~25 30~35 35~40 50~55
國家 15~20 9~10 5~10 10~12
資料來源:Institute For The Economy In Transition:Russian Economy in 2000, P.442.
數據表明,在1992~1996年期間,雖然有大約33%的大中型企業更換了董事長,但是其中80%的企業是由公司內部的其他經理替代原董事長,這樣,事實上形成了管理人員對企業股份和經營權的控制,正是由于大部分所有權轉移到了本企業的經理階層和職工手中,使得轉軌中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合法化了。在證券私有化結束時,俄羅斯“私有化”企業的絕大部分股權被控制在“內部人”手里。根據俄羅斯政府的調查,1994年,這些企業中65%的股權為內部人所掌握,13%仍在國家手中,而外部自然人與法人總共只控股21%。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和證券市場的發育,盡管外部人占有的公司法定資本的比例在提高,但這種“內部人控制”的公司,目前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俄羅斯的私有化,其產權變革和私有化的實質在于它的政治目的,是政治妥協的產物,經濟效率顯然不是其中心目標。所以,無論是私有化過程之中,還是實施了私有化以后,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包括股權等,都沒能全部地體現出市場化的自由流動和配置!皟炔克接谢币驗闆]有帶來資本投入與企業管理上的任何改進,而使在企業重組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意義“幾乎為零”。
3.“內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結構與利益集團
中國與俄羅斯公司治理改革進程中“內部人控制”的企業和公司,具有共同的制度轉軌型“缺陷”。即,內部人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集團”的基礎上,內部人員把持或控制了公司多數股份,他所代表的就是自己的或者本集團的利益,而不是普通股東的利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所有者”。在轉型國家,股份公司的董事會實際上是過去的或現任的領導,而實際經營者又是過去領導的下級,“內部人”實際上變成了新的所有者,這種新的“所有者”,通常有兩種賺錢的方式——增加公司價值,或者偷走公司現有資產。研究表明,第一種方式是比較困難的,而且如果新所有者得不到好處,就很難實現公司價值的增加;第二種方式,則是比較容易而且被廣泛采用的。因為,新所有者如果偷盜原來的國有資產,可以得到巨大的好處,這些非法所得可以轉移到海外,逃脫政府的控制。在中國,據國務院研究室的一份報告披露,“1982~1992年的10年間,中國有5000億國有資產流失”(袁志剛,1995)。盡管這并不是精確的統計,但從這個巨大的數額中可以看出,國有資產的盜竊者也不在少數。
第二,瀆職與腐敗。中俄國企改革的現實表明,公司制目前尚未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低效與虧損以及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在俄羅斯,由于排斥外部投資者,公司在私有化過程中未能獲得足夠的資本投入,公司無法對投資者作出可信的承諾,因而很難從外部得到重組和投資所需的融資。如果“內部人”控制著公司大部分的資產和股份,反映公司價值的市場信號就是失真的,在證券市場的交易就很難進行。
第三,腐敗與利益集團。轉型國家的大多數股份公司,缺乏相應法律規范而形成足夠的自律,因而導致了內外勾結、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如中國一些上市公司,把上市作為圈錢的手段,并不是為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俄羅斯是以證券私有化方式改造國有企業,而且沒有嚴格按照證券市場的一般規則和要求發行與上市,這些企業發行的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帶有集資的特點。俄羅斯的轉軌過程中一些大公司則是通過大規模私有化或者稱“大規模腐敗”的方式被出售給少數有關系的人,他們通過與政府的親密交易,直接從政府盜竊價值上億的國家財富,然后用這筆財富以“令人吃驚”的低價從政府購買其它的企業。之后,很多這樣的公司又在違規操作和經營,這些公司的背后都有著一定的集團利益的支持。因此,如何建立企業的治理結構,得到必要的外部資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成為轉型中公司治理所面臨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從“腐敗”的角度分析了其對經濟轉軌的負面影響,公司治理改革過程中的“政客收受賄賂”與“腐敗”的種種現象,被公認為是阻礙轉軌取得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布萊克等,2000)。而本文則強調,在轉軌國家,腐敗之所以蔓延并難以杜絕,這與轉軌過程中各個階層的政治集團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由此,僅僅依靠國企轉制,從而忽視轉制后由“內部人”造成的股權結構、委托—代理關系等主要障礙,則難以克服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問題。
二、公司治理的改革路徑選擇的分析
公司治理的實質在于協調與明確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產生的代理問題。經濟轉型國家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則是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制衡的經濟關系,使公司價值最大化。中國和俄羅斯股份制改革,使“內部人控制”成為公司治理與產權結構中難以消化的不良因素,這樣的公司治理不僅不能支持企業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反而為經營者(經理人階層)巧取豪奪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就需要探索處于轉型期的公司治理的機制和模式,選擇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路徑。
如何改善中國的公司治理結構,現在存在著兩種不同傾向的改革思路:第一種,即借鑒西方國家的公司治理的經驗,探索和建立中國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徑。即建立董事會、設立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制度,培養經營者和企業家的誠信精神、職業道德、會計制度等。但是,實踐表明,不能忽視與特定的制度環境相聯系的轉軌路徑依賴或循序演化的性質。從“內部人”的結構和地位看,雖然經理階層本身是公司的股東,但是目前,剩余索。ü蓶|分紅)在他們的收入中占的比重很低,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控制權。因此,這類公司經理們從事經營活動的目標趨向,不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是個人索取和職工收入盡可能的最大化,甚至想方設法地將該公司的資產轉移到由經理或者其親友經營的企業。從“外部人”的結構和地位看,轉型國家的外部股東大都是非金融機構,在中國則是分散的“股民”。而且,在許多國有控股公司中,國有企業的經理人依靠改革進程中擴大的企業自主權,對公司化過程以及演進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改
革,形成了強硬的制約。在這種制度約束背景下,即使存在董事會,董事會和股東們也難以對經理人的行為進行監控和有效約束。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公司治理方式未必能解決中國公司治理中的問題。俄羅斯私有化失敗的事例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俄羅斯,盡管公司雇員持有公司多數股權,但是作為小股東的一般雇員,很難有效地監督經理階層和管理人員。而且,由于企業的“內部人”實際上是“有權人”,同時買者(企業經理人)與賣者(政府代理人)雙方本來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交易”,都是從國庫中獲取利益。這種“自利交易”,利益給了作為企業“內部人”的個人,而虧損等財政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國家背著。因而,許多新的股份所有者簡單地轉向了肆無忌憚的掠奪,這正是體制轉型期,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的一個根本原因。有的數據認為,在俄羅斯證券市場上有200多家公司的價值約200億美元的股票在交易之中,其中只有1/5的股票處于自由浮動的狀態。高度的內部人控制和內部所有權以及不完善的市場,使企業的股票很難自由進出。公司法的起草者、美國學者布萊克和克拉克曼指出,“自利交易”造就的新的企業所有者,不是致力于創造價值,而是專門竊奪公司和投資者利益,這種局面在公司法生效以后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俄羅斯公司法強調保護少數股東,并且規定對自利交易進行嚴格審查,一旦遵守并實施這部公司法的規定,就意味著內部人將喪失對企業的絕對控制。但為什么在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已經獲得了絕對控制權和相當多現金收益權的“內部人”(有人稱之為“經理所有人”,Manager-Owner)也在掠奪公司資產,而不是創造利潤呢?一種觀點認為,(1)在少數股東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即使內部人在公司擁有較多的現金收益,“竊奪”對于他們仍然具有吸引力,因為企業利潤需要與他人分享,而竊奪的收益則可以獨吞;(2 )前蘇聯留下大量虧損企業,在私有化和經過重組后,需要引進外部投資,由于企業資本結構的重組和變化,外部投資者完全有可能取代原來企業的內部人的控制地位。所以,很多企業的內部人拒絕重組,在追求企業利潤和維持自己的控制地位發生矛盾的時候,內部人往往更加傾向于保持控制,繼續掠奪(施萊佛,1997)。
另一種觀點認為,俄羅斯公司治理的關鍵問題不在于少數股東缺乏法律保護,而是由于內部人缺乏重組企業和創造利潤的充分激勵。一是經理所有人對于私有財產權的確定性和持久性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竊奪可能比創造利潤對自己更為有利,所以采取了短期行為;二是只有在價值可實現的前提下,價值最大化才是合理的行為目標。但是由于外部投資者不敢問津私有化企業的控制權,經理所有人很難通過轉讓控制權獲利,所以他們不會傾向于創造價值這種長期行為;三是經理所有人與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也使得經理人傾向于竊奪。
所以,俄羅斯私有化以后,企業經理人所面臨的是在創造價值還是掠奪之間作出選擇。一些學者認為,“掠奪”之所以對俄羅斯經理人員有吸引力,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基礎性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當前,俄羅斯的商業和資本市場的基礎法律不健全,司法和行政執法低效而且腐敗,檢察官、法官和律師缺乏經驗,因此自利交易風險低而收益高。第二,宏觀交易環境惡劣。腐敗和官僚主義泛濫、有組織的犯罪猖獗、不合理的行政補貼、資本短缺、銀行系統功能紊亂、排斥外國投資、限制解雇員工等,以及不良的宏觀經濟狀況——這種商業環境嚴重制約著新企業的成長和私有化企業的重組,反而有力地刺激了內部人的肆意掠奪。第三,轉型國家特定企業的具體條件,例如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技能等,也影響到內部人去選擇竊奪,而非創造利潤(布萊克等,2000)。公司法能夠提供保護投資者的規則,但是真正激勵和約束公司成員遵循公司法規則的因素和環境,卻在公司法之外。一是要有能夠保護投資者的商業法律體系和公正有效的司法與執法;二是要有保護投資者享有平等機會的競爭性市場體系。競爭性市場體系的根基是平等保護投資者財產權的法律制度。
如果用俄羅斯的“內部人控制”來透視中國經濟中的腐敗和治理缺陷,可以認為,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明確企業財產權的性質,而且也需要公司內部結構的治理改革。要在轉軌經濟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應當促進證券市場的發育,培養積極的、有影響力的股東,制定能夠保證股東在董事會中居控制地位的公司法規。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經歷了從主張“縮減股東權力、擴大經營者權力”到提倡“重視外部股東和市場參與企業治理,強調股東對經理監督和控制”治理模式的理念變革過程。因此在中國,也有學者建議擴大外部股東的權力。但是,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盡管在俄羅斯的一些公司中已經建立起股東大會、董事會等“代表”股東利益的治理機制,但是實際上,他們并不能發揮對經營者應有的約束作用。因為俄羅斯延續了前蘇聯晚期的企業官僚管理專制傳統,更因為立法和執法方面缺少對分散股東利益的保護,以及股東借以實施利益的機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因此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無法實現股東的與剩余索取權相對應的剩余控制權。從股東的角度看,公司股東很少分得紅利,經營者通過各種手段提高股東參與管理的成本,破壞舉行股東大會的程序等等;從外部市場環境上講,資本市場極不完善,投機活動猖獗,投資功能萎縮。上市公司缺少透明的財務和其他經營信息,因此,股東也缺乏“用腳投票”的基礎性設施(馮舜華,2001)。
因此,從轉軌路徑依賴角度看,正是這種路徑約束使得轉型國家中更為復雜和富有爭議的問題表現在“公司控制權的重新安排”方面,它是中國、俄羅斯等經濟轉型國家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在公司治理結構上的本質差異。西方國家的公司治理結構采取的是多種形式,在許多公司中,外部人如大股東(核心股東)、投資基金、戰略性的投資者、銀行等,都通過其在董事會中的代表在公司治理中起積極作用,特別是在能導致總經理解職的決策上更是如此。中國的困難之處在于,國家控制著大企業的部分所有權,以及黨在人事決策上仍然起作用,這一直接制度后果導致了經營者市場與官員市場的一體化,并加劇了中國的“企業經營者與政治家混業經營模式”,而且這種管理體制在政治上賦予了這種混業管理的合法性(注: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2001年9月)的文章:《黨管干部原則、官本位制度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該文證明了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經營者市場與政治家市場一體化的事實,其結論認為,離開政治體制和政黨制度研究中國的公司治理結構是蒼白乏力的。他認為,對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進一步變遷,可能的選擇是提高透明度。我們認為,作者的這一分析和結論,對于研究轉型經濟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俄羅斯,其內部人代表的是他們自身的利益,因而通常傾向于經理人員偏好。這就意味著:(1)經理人員拒絕對企業進行整頓;(2)績效很差的經理不會被替代,特別是(3)新資本不可能以低成本籌集起來(青木昌彥、錢穎一,1995a)。這種路徑約束,作為初始條件對公司治理結構產生重大的影響。
三、探索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思路與解決方案
根據轉軌國家路徑依賴的特點探索公司治理改革的多種解決方案,可能是轉型國家改革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基本思路。
&
nbsp; 第一,拓寬公司治理改革的思路。
由于轉型國家經濟和社會過渡的艱巨性與復雜性,構想更加廣義的公司治理改革的思路,可能是轉型國家向市場經濟過渡成功的關鍵。近年來,以約瑟夫·斯蒂格利茨(1999)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理論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這一廣義公司治理理論。該理論認為,廣義上的公司“所有者”,除了所有者和管理者外,還應該考慮利益相關集團,包括工人、銀行和地方政府。斯蒂格利茨面向“利益相關者”的理念,是基于現實經濟中的信息不對稱,在他看來,現實經濟與教科書上的模型最重要的不同之處是信息不對稱、監督不完善和機會主義行為。從上述觀點來看,轉軌國家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比產權的變革、非國有化和私有化企業在數量上的增加、比重的擴大更為艱難,如果一個國家在這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那么,競爭比私有化更為重要,對人為推進私有化的國家更是如此。因而,按照他的邏輯,需要一些最重要的經濟制度以減少代理環節。例如,用于執行股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人權利的法律機制,流動性強的股票市場,開放式投資基金,競爭政策的法律框架,整個會計審計的監督體系,以及管理階層的職業素養,等等。依照筆者的看法,斯蒂格利茨在這里倡導的減少“代理環節”的目的,正是為了降低“內部人”對企業的控制和減少轉型經濟中代理人(經理階層)違背代理關系產生的不良后果。
第二,構筑對“內部人控制”進行外部監督的外部治理機制。
一般而言,外部治理機制的主要實施主體為銀行(即外部債權人)、企業集團(即關聯法人)和證券市場(即分散股東的集合)。這種機制即使是在外部人并不擁有決定性的股份,而公司的經理和職工又不會自愿放棄其應得的利益與權力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有效地發揮作用。針對轉型國家銀行和股票市場存在著融資傾向嚴重,而治理職能發揮不力的情況,一些西方學者提出,在轉軌國家公司治理結構中,銀行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青木昌彥,1995b)。通過信用監督, 銀行可在企業經營項目的事前選擇中起重要作用;通過實行破產威脅,銀行可對企業行使事后相機控制權,這種相機控制權的存在將導致公司預算約束的硬化。西方學者將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融資聯系起來,區分了兩種不同的金融類型:“保持距離型”(arm's-length)和“控制導向型”(control-oriented)!氨3志嚯x型”融資是“通過目標來治理”,即當企業履行了融資合同所規定的償付承諾時,投資者并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戰略決策;只有當企業無力償付時,投資者才會行使事后清算機制!翱刂茖蛐汀比谫Y則是“通過干預來治理”,是指投資者通過自己監控企業投資經營決策以減少代理問題?刂频男问郊瓤梢酝ㄟ^債權,也可通過股權實施。實施控制的組織機構既可以是銀行,也可以是投資公司、共同基金和其他企業。
銀行體系對內部人控制的監控效果,要取決于其他互補性的制度安排及其發展。在轉型國家中,政府為了保證在政治上的成功,可能會要求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這種政府擔保減少了債權人監督的動力,使銀行的預算約束軟化,進而導致全面的道德風險。這種示范效應,會極大地削弱企業進行重組的動力!皟炔咳丝刂啤钡钠髽I,因其無法對投資者作出可信的償付承諾,因而很難從外部得到進行重組和投資所需的私人融資。因此,盡管通過銀行實行控制導向型融資是比較常見的選擇,但在強調銀行機構對“內部人控制”的監督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加強銀行體系的改革與資本市場的完善。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或者德國利用銀行對公司經理行為和公司經營進行監控,保護外部股東的利益的經驗(B.杰緬季耶夫,2000)。
第三,建立良好的外部制度環境。
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需要有良好的制度體系和外部環境。在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中,實際上還涉及到了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法律體系、金融系統和競爭性市場等,也包括了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和監管機制。中國經濟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效益,則是因為中國為企業和公司提供了生存、發展、競爭和產生效益的良好的外部環境,是競爭提供了產生更大效率和更低價格的驅動力。而俄羅斯則將私有化作為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重心,從而忽略了為企業提供一個市場經濟運行的良好的制度安排。但是普京政府在2001年相繼簽署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其中包括經過修改的《股份公司法》,這是推進改革的重要一步。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要實現公司治理的其它相關目標,需要競爭性的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活躍的公司控制權市場、管理人員激勵機制等,不僅需要公司法,還需要嚴格的審計和財務信息披露、積極的新聞媒體、嚴厲的反欺詐法規,以及高水平的法院、行政監管機構和自律性組織。只有在這些外部機制的支持和協同下,公司法追求的治理目標才可能實現。
第四,持續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產權制度。
實踐證明,認為國有企業私有化并實施股份化就能過渡到市場經濟的觀點,以及把私有產權存在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效率的決定性因素,認為私有化就能克服國有企業所缺乏的“產權弱化”、排他性和可讓渡性等弊端的觀點,理解不僅過于簡單,而且實踐證明,它的社會成本過高,而其效益卻不盡理想。改革所有權是以存在完善而充分的市場經濟制度為前提假設的,而轉型國家缺少的正是完善而充分的市場經濟制度環境。俄羅斯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比較表明:有效的產權結構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同等重要!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和公司,國家參股是必要的。但國家參股并不等于國家壟斷。在俄羅斯,對規模不大,但在經濟中具有相當重要作用的企業,國家規定可以通過“黃金股份”實行監控,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青木昌彥、錢穎一,1995a :《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人控制和銀行的作用》第5頁,第22頁,第77頁,第134~136頁,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版。
青木昌彥,1995b :“對內部人控制的控制:轉軌經濟的公司治理的若干問題”,《改革》雜志1994年第6 期。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1999:“改革向何處去?論十年轉軌”,俄羅斯:《經濟問題》1999年第7期。
馮舜華,2001 :“俄羅斯的股份制和公司治理”, 《世界經濟》2001年第11期第5~6頁。
安德森·施萊佛等,2001:“投資者保護與公司治理”,《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年第6期。
1997:《公司治理綜述》(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2001:2001年09月11日。
肖金成等,1996:“組建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若干設想”,《經濟研究》1996年第4期。
吳敬鏈,2001:《青年時訊》2001年11月16日。
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2001:2001 年12月1日。見http://www.cg.org.cn.
袁志剛,1995:“關于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若干思考”,《經濟研究》1995年第4期。
布萊克等,2000:“俄羅斯的私有化和公司治理:錯在哪里?”,《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6期。
B.杰緬季耶夫,2000:“俄羅斯經濟改革戰略中的金融工業集團”,《俄羅斯經濟》2000年第11~12期。
【內部人控制”與利益集團】相關文章:
論內部控制08-07
內部控制的發展與創新08-05
內部控制自我評價07-01
內部控制學習心得12-05
內部控制工作總結05-19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08-08
內部控制自查報告02-01
淺析我國券商內部風險的評估與控制08-05
淺議醫院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