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正確說出質量的單位和進率,并能正確地進行質量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它不因為物體的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而改變。
3.了解常見的測量工具,能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4.構建具體的質量量級觀念。
教學重點:
1.理解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2.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實驗器材(天平、砝碼、小燒杯、大燒杯、鋼尺、鋼釘等)、文本、圖片或音視頻資料;自制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周圍的世界五彩繽紛,在這個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醋雷由系娜齻燒杯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哪個燒杯含有這種材料多(如圖甲)?再看鋼尺、鋼釘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哪個物體含有這種材料多(如圖乙)?又如書和練習本都是由紙組成的,它們所含有的紙的多少一樣嗎?可見,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有少,在物理學上如何表示這種區別呢?能精確測量嗎?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
質量
交流討論
學生對上面“問題導入”中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形成以下認識:
(1)鐵釘和鐵錘為一類,它們都是鐵制成的;木板和米尺為一類,它們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鐵錘和一顆鐵釘都是由鐵這一種物質構成的,但兩者所含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一把鐵錘比一顆鐵釘所含的鐵多;一塊木板和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這一種物質構成的,但兩者所含木材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一塊木板比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歸納總結
(1)鐵釘和鐵錘、木板和米尺,我們都把它們稱為物體。構成這些物體的鐵、木材,我們都把它們稱為物質。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2)在物理上為了描述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引入質量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質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學要注意“物質”和“物體”的區別。物體有一定的形狀,占據一定的空間,是有體積和質量的實物。物質是構成物體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體,構成桌子的物質是木材,還可以是鐵。再例如:大小兩個鐵球是由鐵這種物質構成,而質量代表這種物質的多少,大鐵球的質量就大于小鐵球的質量!百|”指物質,“量”是物質的多少的意思。
有了質量的概念,就可以對各種不同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進行比較。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去糧店買米,告訴營業員自己要買多少米,實際上他表達的'是質量的大小。物理學中的“質量”與日常生活中表示產品優劣的那個“質量”含義是完全不同的。
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質量的單位?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討論總結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是千克,符號是kg。常用的質量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噸(t)。它們的換算關系是:
1kg=103
g 1
mg=10-3
g=10-6
kg 1
t=103
kg
生活中常用的單位有:公斤、斤、兩,1千克=1公斤=2斤=20兩。
探究點二
質量的測量
提出問題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
歸納總結
測量質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桿秤、磅秤、案秤、電子秤、臺秤;學校實驗室、工廠化驗室常用的有托盤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測量質量的儀器是電子天平。同時出示圖片。
探究點三
天平的使用
1.認識托盤天平的構造和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教師引導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觀察,認識托盤天平和物理天平的主要構造
交流總結
(1)平衡螺母:用來調節天平橫梁平衡;
(2)指針和分度盤:判斷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據指針在分度盤上左右擺動幅度是否相等來判斷,而不必等到指針完全停止擺動,只要擺動幅度相同即可;
(3)標尺、游碼、砝碼:指示所稱物體質量。
教師引導自學課本109頁下半部分,討論使用天平為什么這樣要求?
交流總結使用托盤天平的注意事項:
(1)防止損傷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往盤里增減砝碼時要輕拿輕放,用后及時將砝碼放回砝碼盒里。
(2)防止銹蝕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潔;不要用手摸天平盤,不準把潮濕的東西或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盤里;砝碼要用鑷子夾取,不準直接用手拿。
2.學生實驗——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質量
分組實驗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沒有檢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裝置?應怎樣調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裝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針偏左,應該向哪個方向旋動平衡螺母?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在操作體驗的基礎上體會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規則,就明白并學會了如何用天平稱量質量。
交流總結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
(2)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3)將被測物體輕放在左盤上,估測物體的質量,將適當的砝碼輕放在右盤上,增減砝碼,并移動標尺上的游碼,直到橫梁恢復平衡(千萬注意:此時不能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4)算出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再加上游碼所對的刻度表示的質量,即得出左盤中被測物體的質量。
測量液體的質量的步驟:
(1)用天平稱出容器的質量m1。
(2)將容器灌上適量的液體后,用天平稱出液體和容器的總質量m2。
(3)液體的質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測容器與液體的總質量,倒去液體后再測容器的質量,那么由于容器內還有殘留的液體,測量誤差就較大,因此這種方法一般不可取。
探究點四
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實驗探究
1.用天平稱量一塊橡皮泥的質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狀后再稱一稱,它的質量會改變嗎?
2.一塊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測量其質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測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質量有沒有變化。
3.用天平稱量室溫下的鐵塊質量。把這個鐵塊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時間,取出擦干再稱一稱。它的質量會改變嗎?
4.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物體被宇航員帶到太空后,質量沒有變化。
實驗總結物體的質量不會隨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只要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不變,它的質量就不變,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
三、板書設計
第1節質量
質量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質量的初步概念、單位及其換算和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在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上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進行的,通過講解、設疑、自學、小組討論,使同學們認識質量的概論和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不隨物體的位置、形狀、狀態而改變,以及常見的測質量的儀器。通過觀察、講解、示范操作,學生親自操作,讓學生認識天平的結構,學會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這種教學設計基礎夯實有力,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本節課在完成過程與方法目標上,關注學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切入點,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主要的課程,讓生活走進物理,讓物理走向社會。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了解測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4.會用實驗方法科學地判定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是處于勻速運動狀態還是變速運動狀態。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測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4)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2.難點
(1)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3.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講授法、閱讀法、實驗法
4.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小車、刻度尺、停表、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師: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離,看誰先到達終點。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時間,看誰跑得遠。
教師啟發學生思維:
跑一段相同的距離,看誰先到達終點。也就是通過相同的路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所用時間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時間越長,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時間,看誰跑得遠。也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長短。通過路程越長,跑得越快;通過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見,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在“相同時間內”最簡單的情況是取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新課教學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
師:速度用來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運動快慢。
教師板書。
2.速度的概念。
師:在通常情況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教師板書。
3.速度的公式。
師: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則主著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生:v=教師板書。
4、速度的單位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可用符號“m/s”或“m·s-1”表示。
教師板書。
師: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單位是“千米/時”讀作“千米每時”,用符號“km/h”或“km·h-1”表示。
教師板書。
師:速度單位“m/s”與“km/h”之間換算關系如何?
師邊講解邊板書: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課堂鞏固練習(用投影儀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單位換算,寫出具體換算過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簡單應用。
師:請同學們閱讀例一:課本P25的例如……,與你小學數學學過速度計算有什么不同?
生:閱讀、比較回答:小學數學計算過程不要帶單位,而物理學計算要帶單位
師:強調物理量單位的重要性:沒有單位的數字,就沒有物理意義。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師: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變形)
師: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變形)
教師板書
師:下面請大家閱讀例1(課本P25例題)。
生:你覺得這道例題值得注意的是哪幾點?
生:(1)路程單位km要換成m。(或將速度單位換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的,應先寫出原公式,再寫出變形式。
(3)計算過程要帶單位。
(4)小數點后面保留兩位小數。
(5)物理計算題解題格式:已知、求、解、答。
師補充。
例二:一輛公共汽車以45千米/時的速度勻速直線前進,經過第一站牌時是8時32分,經過第二站牌時是8時36分,問兩站相距多少米?
讓學生讀題,明確題意。
教師說明解答物理計算題解題規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單位可在已知中統一。
教師按課本格式規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據v=s=vt=12.5m/s240s=3000m
答:兩車站相距3000m。
課堂鞏固練習:
獵豹是動物界的短跑冠軍,速度可達28m/s,它5min能跑多遠?
3.速度的.測量。
師: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小車、刻度尺、停表,請你們動手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在測速度前,請你們先討論如何正確地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
生:小車從A處運動到B處時,小車通過的路程S=SAB-l車。為了便于準確地測出小車運動時間、在月處最后放一個金屬擋板,小車于擋板碰撞發出聲音,馬上按表,這樣比較準確。
師:下面各小組開始測小車運動速度。
學生探究活動:測小車運動速度。
師:還有其他測速度的方法嗎?
生:用速度儀直接測汽車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P26圖2—23、圖2—24汽車速度儀和利用超聲波測速儀直接測量速度講解圖2—22利用光電計時器測速度。
師:請大家看課本P28:人和一些物體運動的大致速度。
(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P27。圖2—25所示,一輛小汽車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穩地行駛,在這條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記錄下其運動時間,請你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這輛小車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
生:V1=V2=V3=20m/s
師: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生甲:這輛小車作直線運動時,快慢始終不變。
生乙:在這各段路程中,小汽車的速度是不變的。
生丙:小汽車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師: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時,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相等的,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自然界中嚴格地作勻速線運動的物體是不常見的。
我們把物體的什么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生:我們把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教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P27。圖2—26所示,一只天鵝在空中沿直線飛翔,若在天鵝飛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記錄下這3段路程的運動時間,請你
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天鵝在這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師: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生甲;天鵝在空中作直線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快。
生乙:天鵝在空中作變速直線運動。
師: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時,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變速運動是比較復雜的機械運動。
我們把物體的什么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生:我們把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四、歸納與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得出:本節課我們學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公式:v=,變形式s=vt,t=4、速度的單位:基本單位:米/秒(m/s),
常用單位:千米/時(km/h)
換算單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測量:(1)據v=,測出s、t,求出v。
(2)用速度儀直接測。
6.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7.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師;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課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五、課后練習
1.課本P28,作業1。2。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六、板書設計
第三節快與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義式)
s=vt,t=(變形式)
4、速度的單位:基本單位:米/秒(m/s)
常用單位:千米/時(km/h)
換算關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測量
(1)據v=,測出s、t,求出v。
(2)速度儀。
二、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七、課后反思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照相機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2.了解投影儀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3.了解放大鏡的結構及其成像特點.
4.了解凸透鏡形成實像和虛像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觀察、制作和探究,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
2、通過觀察、制作和探究,經過分析、綜合得出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照相機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4頁、第95頁,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機的前面都有一個鏡頭,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卷上,形成被照物體的像.
2.物體經過照相機形成的像是縮小、倒立的、實 像 .
【小組討論】
1.請各小組同學相互合作,完成課本第94頁“制作模型照相機”實驗,如圖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偻ㄟ^模型照相機觀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會發現,半透明紙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縮小(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填“實”或“虛”)像.
、谠谟^察景物時,是半透明紙朝向景物,還是凸透鏡朝向景物?凸透鏡
、墼谟^察景物時,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調節半透明紙到凸透鏡的距離大小嗎?需要
2.找一架照相機,把鏡頭蓋取下,觀察鏡頭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鏡;打開照相機后蓋,調節快門,按下快門,并在照相機背面用一張白紙當作后蓋,讓鏡頭對著明亮的景物,你會在白紙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師點撥】
1.照相機工作時,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兩側,其中物體離凸透鏡遠些,像離凸透鏡近些.
2.照相機的最重要結構是鏡頭、膠卷.但快門、光圈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快門能控制物體光線進入膠卷的時間,光圈能控制物體光線進入膠卷的面積,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體光線進入膠卷的多少,進而控制膠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對物體進行照相時,如果物體到照相機的距離改變,那么膠卷到鏡頭的距離也要隨之改變,這樣膠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是照相機的成像示意圖,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A)
A.照相機使用的是凸透鏡
B.照相機使用的是凹透鏡
C.所成的像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虛像
學習指導二:投影儀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5頁,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儀上有一個相當于凸透鏡的鏡頭,來自投影片上物體的光,通過鏡頭后會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體的像.
2.物體經過投影儀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實 像.
3.投影儀上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組討論】
完成課本第95頁演示實驗,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1.天花板上的像與投影片相比較,是放大還是縮小的?放大;是正立還是倒立的?倒立;是實像還是虛像?實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鏡頭的距離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鏡頭的`距離.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變得更大些,應該使凸透鏡靠近投影片,同時投影儀遠離天花板.(填“靠近”或“遠離”)
【教師點撥】
1.要想通過投影儀在屏幕上看到物體正立的像,則物體在放置的時候應該倒放.
2.投影儀成倒立的像,不僅物像之間上下是相對顛倒的,左右也是相對顛倒的
3.投影儀工作時,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兩側,其中物體離凸透鏡近些,像離凸透鏡遠些.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是上課經常使用的投影儀,請按要求回答.
(1)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2)燈泡的作用是:充當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較模糊(與投影片無關),調整方法是:適當高速鏡頭與投影片的距離、屏幕與投影儀的距離.
學習指導三:放大鏡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5頁,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鏡就是一個凸透鏡.
2.物體經過放大鏡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虛 像.
【小組討論】
請各小組同學用放大鏡觀察課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問題:
將凸透鏡逐漸遠離書上的字,你會發現,當透過凸透鏡可以看到書上的字成正立時,凸透鏡越遠,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繼續移動凸透鏡,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師點撥】
1.放大鏡工作時,物體和像在凸透鏡的同側,眼睛應在物體的另一側觀察.
2.除了常見玻璃制的凸透鏡之外,水透鏡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鏡均可以制成放大鏡.如將一滴水滴在膠尺上,再來觀察書上的字,同樣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儀和放大鏡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儀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鏡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蹤訓練】
從圓形金魚缸的側面觀察缸內水中的金魚,看到的是金魚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縮小”)的虛 (填“實”或“虛”)像.
學習指導四:實像和虛像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96頁,完成下列填空:
1.實像是由通過鏡頭的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體和像位于鏡頭的異側(填“同側”或“異側”).
2.虛像是由通過鏡頭的折射光線(或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體和像位于鏡頭的同側(填“同側”或“異側”).
【小組討論】
【教師點撥】
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或虛像的定義,我們可以依據凸透鏡的幾條特殊光線確定物點經過凸透鏡所成的實像或虛像.
1.如實像:據定義可知,物點發出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各條折射光線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交點,該共同的交點即像點.而數學知識告訴我們,兩條直線即可確定一個交點.因此在尋找物點的像點時,我們只需要找出物體發出的兩條特殊入射光線(如過光心的光線、過焦點的光線等),作出對應的特殊的折射光線,找到交點,即像點.
2.如虛像:據定義可知,物點發出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各條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交點,該共同的交點即虛像點.因此我們同樣可以找出物體發出的兩條特殊入射光線,作出對應的特殊的折射光線,找到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即像點.
【跟蹤訓練】
關于實像和虛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D)
A.實像是凸透鏡所成的,虛像則不是
B.虛像是由平面鏡所成的,所以虛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實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縮小的;而虛像只有放大的
D.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虛像則不能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4
《歐姆定律》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一課,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高中必修本(下冊)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再次增加感性認識;體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過實驗來探索物理規律);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列表對比法和圖象法;再次領會定義物理量的一種常用方法——比值法.這就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這節課不全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么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的,從而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本節課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復習初中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為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奠定基礎.本節課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也將在后續課程中多次應用.因此也可以說,本節課是后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歐姆定律的內容及適用范圍;理解電阻的概念及定義方法;學會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基本方法;掌握歐姆定律并靈活運用.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進行演示實驗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的難點是電阻的定義及其物理意義.盡管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電場一章中已經接觸過,但學生由于缺乏較多的感性認識,對此還是比較生疏.從數學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義并進而認識其代表一個新的物理量,還是存在著不小的思維臺階和思維難度.對于電阻的定義式和歐姆定律表達式,從數學角度看只不過略有變形,但它們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義.有些學生常將兩種表達式相混,對公式中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糾正.
二、關于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有演示實驗的特點,本節課采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法.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課堂提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這樣既有利于化解難點,也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領會怎樣提出研究課題,怎樣進行實驗設計,怎樣合理選用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際操作,怎樣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及通過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和總結出物理規律.同時要讓學生知道,物理規律必須經過實驗的檢驗,不能任意外推,從而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對教學過程的構想
為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1.在引入新課提出課題后,啟發學生思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讓學生回答)?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方法論教育,也為過渡到演示實驗起承上啟下作用.2.對演示實驗所需器材及電路的設計可先啟發學生思考回答.這樣使他們既鞏固了實驗知識,也調動他們盡早投入積極參與.3.在進行演示實驗時可請兩位同學上臺協助,同時讓其余同學注意觀察,也可調動全體學生都來參與,積極進行觀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對比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為了更直觀地顯示物理規律,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學生對分析實驗數據的兩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到此應該達到本節課的第一次高潮,通過提問和畫圖象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轉向高漲.5.在得出電阻概念時,要引導學生從分析實驗數據入手來理解電壓與電流比值的物理意義.此時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而應給予充分的時間,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并給予適當的思維點撥.此處節奏應放慢,可提請學生回答或展開討論,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課堂氣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實驗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歐姆定律,這實際上是認識上的又一次升華.要注意闡述實驗結論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先行總結,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重申時語氣要加重,不能輕描淡寫.要隨即強調歐姆定律是實驗定律,必有一定的適用范圍,不能任意外推.7.為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自編若干概念題、辨析題進行反饋練習,達到鞏固之目的然后結合課本練習題,熟悉歐姆定律的應用,但占時不宜過長,以免沖淡前面主題.
四、授課過程中幾點注意事項
1.注意在實驗演示前對儀表的量程、分度和讀數規則進行介紹.
2.注意正確規范地進行演示操作,數據不能虛假拼湊.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5
【課題】認識物理第一章走進實驗室第一節:學習科學探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基礎物理由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等組成。初步了解物質世界有宏觀、微觀、宇觀三個層次。認識到測量是實驗探究的重要環節。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了解安排這些步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觀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現象,初步了解觀察的科學方法。通過觀察常用實驗儀器,認識到測量工具對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物質世界產生神秘感,對物理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認識“沒有物理學就沒有現代文明”的道理。激發學生初步的探究意識和對探究的渴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教學重點】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形成一個概貌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物理現象,探索物理規律的意識。認識“家庭實驗室”的重要性。
【教學器材】音叉、光具座、天平、電流表、電壓表、彈簧測力計、量筒、量杯、溫度計、刻度尺、玻璃杯、水、紙片、蓋和底鉆小孔的塑料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學習一門新的學科:物理學。什么是物理學?物理學有怎樣的.作用?學習物理為什么要進行控究?怎樣才能學好物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這些問題。
二、新課教學
。ㄒ唬┱J識物理學
1、學生閱讀課文,了解物理學的重要性:
物理學是:認識世界的科學,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是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
科學精神的科學。(基礎物理由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等組成)
2、學習物理不但要學習知識、技能,還要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精神。
學習物理還對提高科學素質有特殊作用。(強調物理學的重要性,一定要學好物理。)
。ǘ┰鯓硬拍軐W好物理?
1、重視實驗和探究性學習。要學會觀察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動腦的自主學習。
2、注重知識的理解。
。ㄈ、參觀實驗室
1、要求學生明確走進實驗室有兩大任務:觀察奇妙的物理現象和了解實驗室的儀器、設施。
2、在實驗室,還應引導學生參觀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設施,特別是要認識各種常用的測量儀器,為今后學習實驗探究做準備。對這些儀器可以觀看使學生感受物理實驗的氛圍,消除對儀器的神秘感。
。ㄋ模、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師講故事:
某個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驚奇地發現,房頂上掛著的吊燈因為風吹而不停地有節奏地擺動。他想,脈搏的跳動是有規律的,可用來計時。于是他一面按著脈搏,一面注視著燈的擺動。不錯,燈每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基本相同。這使他又產生了一個疑問;假如吊燈受到強風吹動,擺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擺動的時間還是一樣嗎?伽利略把鐵塊固定在繩的一端掛起來,再把鐵塊拉到不同高度讓它開始擺動,仍用脈搏細心地測定擺動的時間。結果表明每次擺動的時間仍然相同。這個實驗結果證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即“不論擺動的幅度大些還是小些,完成一次擺動的時間是一樣的”。這就是物理學中擺的等時性原理。
后來,人們對擺動繼續深入研究,不僅進一步發現了擺的周期與擺長間的數學關系,并據此發明了鐘表。
然后請學生們一起討論,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伽利略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現象?伽利略怎樣提出問題?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樣證實了自己的猜想?科學家對擺動規律的探究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ㄍㄟ^觀察到的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ㄎ澹、建立家庭實驗室。
簡單地介紹如何利用周圍的事物建立實驗室
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不僅需要動腦,還需要動手;物理學不僅有用,而且還能提高我們的科學素質。
。、教育學生遵守實驗室守則
三、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理學是怎樣的一門科學,知道了物理學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門科學,知道了學習物理要學什么和怎樣學習,初步了解了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四、布置作業:
1、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看物理書,討論什么是物理學?討論發生在家里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學對社會進步的主要作用。
2、寫一篇對物理學的初步認識的小論文。
3、做一些小實驗
靜電小實驗、三原色陀螺
【板書設計】
認識物理
一、基礎物理由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等組成。
物理學: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產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科學。
二、學習物理:學習知識、技能和科學探究方法、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三、怎樣才能學好物理:
1、重視實驗和探究式學習。
2、注重知識的理解。
第一章走進實驗室第一節:學習科學探究
一、觀察奇妙的物理現象
觀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環節。
二、認識常用的測量工具
三、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合作。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產生的一些現象。
二、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
重點:光的折射現象。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
難點:觀察、分析實驗,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實驗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發射器、光具盤、玻璃磚、多媒體電腦及投影儀等
四、具體安排: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暗倪@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3、用光的折射來解釋眼睛受騙的問題
我們來解釋剛才在叉魚比賽中,為什么我們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原來魚從水中發出的光線,由水進入空氣時,會在水面發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覺得這些光線好像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魚像發出來的,魚像是魚的虛像,魚像比魚位置高。所以剛才比賽的'同學會叉在魚的上方。
4、課堂練習
。1)光從空氣行政村射入水中時,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淺,這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入空氣時發生()造成的。
。3)畫出圖中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五、小結
六、作業的布置學習指導55—56頁
用心愛心專心1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水的狀態變化,了解水有三種狀態,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可以相互轉化。
2.學習運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物質的狀態變化。
3.初步認識固體、液體、氣體的微觀模型。
【教學重點】
1.觀察水的狀態變化,認識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三種狀態可以相互轉化。
2.觀察冰的熔化過程,認識冰的狀態變化。
【教學難點】
1.認識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微觀模型,了解結構特點。
2.能夠初步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物質的狀態變化。
【教學過程】
一、物質存在的形態
我們在小學的自然課中已經學過,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可以分為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教師出示各種物質,鐵釘、雪糕、水牛奶等的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它們各以什么形態存在,這些形態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并歸納出三種狀態的特點:像鐵釘、雪糕這類固態物質具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像水和牛奶這樣的液態物質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像氣球中的空氣這類氣態物質既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一定的'體積,其體積取決于容器的幾何尺寸。
二、物態變化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許多有關水狀態變化的事例。先讓學生回顧,描述這些現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類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結成冰;燒開水,水開了—水變成了水蒸氣;……
教師:那么水是怎樣變化的?有幾種狀態存在?下面我們實驗來研究。
學生分組實驗:(用圖中實驗裝置進行)
先指導學生正確點燃和熄滅酒精燈(不能吹滅,只能用蓋子熄滅)
。1)從保溫杯中取出碎冰塊放入燒杯中進行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
。2)冰變成水后繼續加熱直至水沸騰,觀察水沸騰后從玻璃管中冒出的“氣”,這“氣”在管口處看不見,離管口處稍遠,可以看見霧氣。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氣”看見水滴從勺子上落下來。
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加熱冰,冰逐漸熔化成水,繼續加熱,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冷卻變成了水。
根據生活經驗:再將水放入冰箱中,水還會結成冰。
學生歸納水存在的幾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為什么同種物質會有不同的形態呢?我們可以用物質結構的微觀模型來解釋。(教師出示動畫“水的三態變化”)
教師結合微觀模型,并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物質的狀態變化:當物質處于固態時,分子排列緊密,分子之間空隙很小,每個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動,所以固態物質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固體的溫度升高,分子的運動加劇,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的運動足以使它們離開原來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間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液態的形式存在;如果溫度再升高,分子運動更加劇烈,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分子會擺脫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運動,這時物質便以氣態的形式存在。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8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從實驗中分析現象,歸納總結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重點:光的反射定律;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難點: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舉出應用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實例。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能看見太陽、電燈,是由于它們能發光,光線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為什么又能看見人、教室、書本這些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呢?這是因為他們能反射太陽、電燈等光源發出的光,這些被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本節我們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規律。
三、進行新課
1.光反射的規律
教師:光傳到兩種不同物質的分界面時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的物質中的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
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點。并在黑板上畫出圖:
教師向學生介紹以下名詞:
入射點(O):光線射到鏡面上的.點。
法線(ON):通過入射點,垂直于鏡面的直線(用虛線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教師:通過演示觀察到光的反射現象。那么光反射時遵從什么規律呢?
實驗一:
1.按照課本圖2.2-3,讓從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紙板入射到鏡面上的O點,觀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紙上畫出法線、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記錄下來。
2.不改變入射點的位置,改變入射光線的位置,重復上面實驗兩次。
3.把紙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還能看見反射光線嗎?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
、俜瓷涔饩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诜瓷涔饩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鄯瓷浣堑扔谌肷浣。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
掌握光的折射規律的內容。
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器材:
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就會在介質表
面發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線。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樂于探究身邊的力現象。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足球比賽的片斷錄像。
實驗器材:啞鈴、彈簧、旱冰鞋、皮球(兩個)。
教學設計
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導入新課
請一位學生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從肌肉的緊張引出力的概念。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現象。
進行新課
一、力的概念
教師給學生要探究的下列幾個問題:
1、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
2、其他物體對物體是否施加力?
3、兩物體之間不相互接觸是否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4、這里所說的作用應怎樣理解?
教師要學生列舉事例進行回答,找出這些問題的共性,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師生評估、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圖5-1中的6幅圖,找出其共同點。教師點評。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創設情景:用一個皮球去擠壓另一個皮球。
提問:根據這一現象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
2、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可參照教材p77圖5-2所示進行,也可用別的物體來做。
3、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實驗: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學推墻。
讓學生解釋所發生的現象,進一步加深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讓學生列舉生活及生產中人們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實例。
6、讓學生列舉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力的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效果?
1、學生拉彈簧。讓觀察形狀怎樣變化。
2、教師放一段足球比賽的錄象片斷?醋闱虻倪\動情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钪械耐哥R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倮斫馔雇哥R成像規律。
、谥劳雇哥R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倌茉谔骄炕顒又,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谕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蹖W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贅酚趨⑴c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谕ㄟ^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賹ν雇哥R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诮M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僦笇W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系。
、诮M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新課導學(第1課時) (3分鐘)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么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
。ɑ貞浬钪械耐哥R成像情況并回答問題,并產生凸透鏡有什么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提出問題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么關系。
。▽W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
猜想
繼續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并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系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W生討論、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情況,做出猜想與假設。)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
計實驗方法,并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么、測量什么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的擺放位置。
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
并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并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
。▽W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并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進行實驗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么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并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ǚ侄诵〗M實驗,觀察記錄,思考猜想是否正確。 實驗、記錄、思考、作答。)
分析和論證
。ǖ2課時)
。ㄓ懻撍伎嫉贸鐾雇哥R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 歸納小結 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 。◤闹R、方法、有什么體會方面小結,并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然后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么,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聲的來源 ü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ü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么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曉窗l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ü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里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了解 課堂小結: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布置作業: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現代教育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參觀或看錄像等方式,從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中獲得社會生活中聲音利用方面的知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聲音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現代教育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難點:掌握聲在社會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啟動課堂 知識回顧: 復習噪聲的產生、等級以及控制過程。 進入新授課: 1.聲音的利用在人類生活中是非常廣泛的。讓學生展示課前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搜集有關聲音利用的資料。 2.請同學們列舉所搜集到的有關聲音利用的資料。要求在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仔細聽,不要對同學的發言作評價。 3.對學生的回答給與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將學生搜集到的有關聲音利用的例子分為兩類:“聲與信息”和“聲與能量”。 (一)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1.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個途徑,其中“聞”就是聽,這是利用聲音診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醫生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同時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攜帶的信息通過處理后顯示在屏幕上.超聲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可以利用超聲波為孕婦作常規檢查,從而確定胎兒發育狀況。 3.藥液霧化器 對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藥力很難達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藥液破碎成小霧滴,讓病人吸入,能夠增進療效。 4.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可將人體內的結石擊碎成細小的粉末,從而可以順暢地排出體外。 (二)超聲波在工業上的應用 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金剛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鉆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工的精度和光潔度很高。 2.在工業生產中常常運用超聲波透射法對產品進行無損探測.超聲波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能夠透過被檢測的`樣品,被對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樣品內部有缺陷,超聲波就會在缺陷處發生反射,這時對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信號.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傷被檢測樣品的前提下,檢測出樣品內部有無缺陷,這種方法叫做超聲波探傷。 3.在工業上用超聲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聲波,清洗液的劇烈振動沖擊物品上的污垢,能夠很快清洗干凈。 (三)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就是仿照蝙蝠的超聲波定位系統設計制造的 中國大陸超視距雷達助力反航母作戰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間出來覓食、活動,但它們從來不會撞到墻壁、樹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確度確認目標.它們的這些“絕技”靠的是什么? 2.聲納 根據回聲定位的原理,科學家們發明了“聲納”,利用聲納系統,人們可以探測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聲吶探測海深和魚群 (四)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超聲波加濕器 理論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條件下,一個物體振動的能量跟振動頻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質點振動的頻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國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聲波通入水罐中,劇烈的振動會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許多小霧滴,再用小風扇把霧滴吹入室內,就可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這就是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 探究作業 1、回顧本章所學,自己整理知識體系。 2、預習下節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學生體會自然界讓人驚嘆的神奇。 2.通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人類智慧結晶的神奇。 3.通過解釋一些神奇現象,讓學生知道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釋的。 4.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讓學生體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2)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難點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2)根據教材內容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3)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演示法、討論法、科學探究法、提問題教學法。 教具準備 飲料罐、玻璃杯、鉆子、筷子、裝有水的碗、拉鏈、圓珠筆、燒杯、冰棒、茶壺、實物投影儀、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師:清同學們觀看媒體動畫。(動畫中配有配樂朗誦:浩潮太空,群星閃爍,它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當夕陽西下,天邊為何常有紅色的霞光?當天公“發怒”時,狂風暴雨常伴隨電閃雷鳴,是閃電在前,還是雷聲領先?生發萬物的大地,為什么有時會山崩地裂,噴吐巖漿?流淌的江河,為何既能輸運航船、灌溉良田,也會奔騰咆哮、沖垮河堤、摧毀房屋?巍巍雪山,高聳人云,為何甚至一聲噴嚏就可能導致雪崩?變幻莫測的龍卷風,為何平地而起,直沖云霄,來勢洶洶?) 師:看了剛剛播放的媒體動畫,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驚心動魄,令人震驚。 師:看了剛剛播放的媒體動畫,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從哪里來?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鳴與閃電是怎樣產生的?是閃電在前,還是雷聲領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龍卷風是怎么產生的? …… 師:以上大家提問題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勵,學會善于提問題。 教師簡要回答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閃電是云層和云層或云層與地面之間的一種放電現象,而放電時所發出的巨大聲響就是雷鳴,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產生的,因為閃電傳播速度是310m/s,而雷聲傳播速度約340m/s,所以,我們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 師:你還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樓。 生乙:沙塵暴、泥石流。 生丙:極光。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了解自然現象,我還知道大自然中的一個神奇與大家交流。 多媒體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1年1月7日,《北京晚報》第12版“新聞”欄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測一下,這可能是一種什么現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羅布沙漠中發生的奇怪的天氣現象,令科考隊中的不得其解。 從1月4日凌晨3時左右,羅布沙漠中開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時,科考隊到達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時,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勻地覆蓋著約5到10厘米的積雪,茫茫無涯。 然而,過了20分鐘左右,奇怪的事發生了:就在科考隊手忙腳亂地從沙灘上卸下器材設備,開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時候,發現腳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遠望四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師:請同學們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討論。 師:大自然中的神奇還很多,下面讓我們走進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師:夏天,我們經常喝飲料,如果拉鉤斷了,怎么才能把飲料倒出來,在密封的飲料罐的蓋子上鉆一個小孔,飲料會倒出來嗎? 演示實驗1:在飲料罐蓋子上鉆個小孔,飲料倒不出來。 師:同學們想一想,用什么辦法才能將飲料倒出來?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飲料就可以倒出來了。 師: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還有其他辦法嗎? 繼續演示實驗:在飲料罐蓋子上再鉆一個小孔,飲料就倒出來。 師: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與剛才的實驗相似? 出示茶具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它的構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釋:這是大氣壓的作用。 師: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會把筷子“折”斷嗎? 生:不會。 演示實驗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斷了。(實物投影) 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解釋:這是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時發生折射。 師:用扣子系衣服,用帶子拴鞋,這些連接方式與用拉鏈連接有哪些不足之處?拉鏈有什么優點? 生:討論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帶子拴鞋,這些連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閉,費時也不牢固,而拉鏈方便好用,封閉好,比較牢固。 演示實驗3:上下拉動,拉鏈便可閉合或開啟。(實物投影,提醒同學們認真觀察) 師:拉鏈為什么可以閉合或開啟? 生:拉鏈的凹凸齒的錯合。 師:圓珠筆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過圓珠筆油是如何從筆管流到筆尖?筆尖的構造如何? 引導學生:水為什么可以從高處流到低處? 生:受到重力作用,類似可知,圓珠筆的油是受重力作用從筆管流到筆尖,筆尖是小圓珠。 師:將冰棒的包裝紙打開,你會看到什么? 生:冰棒會冒“白氣”。 師:你知道這“白氣”是怎么產生的嗎?解釋:這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發生液化現象。 師:下面請大家觀看媒體動畫:沖浪運動和撐竿跳高等。(動畫中有配樂朗誦:沖浪運動驚險、刺激,為什么沖浪者弓著腰,分開腿,能在驚濤駭浪中“滑翔”?撐竿跳高,激動人心,為什么運動員借助一根小小的撐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橫竿?) 生:討論得出沖浪者弓著腰,分開腿是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撐面;撐竿跳高,是將竿的彈性勢能轉化為運動員的重力勢能。(教師要加以引導、啟發) 師:看了剛才的幾個實驗和媒體動畫,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現象也很神奇。 師:你還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著放大鏡看物體,并不是總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燒水,水都開了,卻并不怎么燙。 師:同學們不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還通過觀察、體驗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說明同學們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這良好的習慣,今后在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習中肯定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將來肯定會大有作為的。 三、歸納與孝習過程評估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 生:討論、歸納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很神奇,這些神奇可以通過學習科學知識,加以解釋的。 師:你歸納得很好,說明你上課很認真,大家掌聲鼓勵。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進行具體評估。 四、課后練習與生成活動設? 1.你還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兩個) 2.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及色彩變化。 3.觀察風箏的構造,探究風箏在什么條件下能上升,每位學生制作一個風箏,看誰的風箏飛得高,飛得時間長。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走進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現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很神奇。 六、課后反思 教學目標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3、了解光譜、紅外線、紫外線、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 (2)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并使學生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自然現象的基本方法。 難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實驗。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光的色散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5頁內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陽光被分解成為單色光從而形成光譜的現象,稱之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 【小組討論】 1、在暗室里,讓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并用白屏接住從三棱鏡中射出的光,發現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和紫,這說明白光由七種色光組成、 2、再把另一個相同的三棱鏡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個三棱鏡旁邊,這時,就會發現彩色光帶重新會聚成白光、 【教師點撥】 光的色散本質上是利用了各種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質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來分散各種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與平面鏡使光色散都屬同一道理、 【跟蹤訓練】 1、以下現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現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狀光帶B、岸邊樹木,水中倒立 C、水中鉛筆,水面折斷D、井底之蛙,所見甚小 2、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的光帶,這個現象說明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 學習指導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頁內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彩色電視機畫面上的豐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組討論】 1、用手搖轉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好三色盤的比例,旋轉時就可看到三色盤呈現灰白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先使紅色占絕大部分,以后逐漸增大綠色面積,旋轉,發現: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等幾種顏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綠色和藍色部分,開始讓綠色占大部分,逐漸增加藍色,旋轉,發現:混合光由綠變成藍(出現靛、孔雀藍、藍等顏色)、調整三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藍色光,開始讓紅色占大部分,逐漸增加藍色,旋轉,發現:混合光會出現紫紅、深紫等顏色、 2、使用放大鏡觀察彩色電視畫面上的各色光條、發現:電視屏幕上呈現出的豐富多彩的顏色,都是由紅、綠、藍色光條合成的、 【教師點撥】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兩種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覺到產生了另一種顏色、 【跟蹤訓練】 在各種色光中,被稱為三原色光的是(A) A、紅、綠、藍B、紅、黃、藍 C、紅、黃、綠D、黃、綠、藍 學習指導三:光譜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87頁內容及圖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把它們按這個順序排列起來,就是光譜、 【小組討論】 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光譜;了解常見的光譜有哪些、 解:將不同顏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即為光譜、常見的光譜有:太陽光譜、紅外光譜、紫外光譜等、 【教師點撥】 太陽光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然后將紅、橙、黃、綠、藍、靛、紫排列起來形成的光譜就是太陽光譜、 【跟蹤訓練】 如圖甲所示,一束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一束紅光沿AO從空氣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別是紅光的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如圖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請你在圖乙中畫出該紫光的折射光線(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線,并標出傳播方向、 學習指導四:紅外線、紫外線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87頁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紅外線是光譜上紅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線是光譜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的紅外線越多(填“多”或“少”)、 3、紅外線還可以用來進行遙控電視、 4、適當的紫外線照射有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 5、紫外線能殺死微生物、 6、紫外線還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7、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組討論】 1、在太陽光下用一個三棱鏡把陽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溫度計放在色光中,可以發現溫度計的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太陽光向外輻射能量、 2、將一鐵塊放在爐火上加熱一會兒,在鐵塊沒有燒紅之前,用鑷子夾緊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溫度計,可以發現溫度計的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鐵塊發出了一種不可見的光,向溫度計輻射了能量、 3、把一支溫度計放在色光中的紅光之外,可以發現溫度計示數上升(填“上升”“不變”或“下降”),這說明了紅光之外有一種不可見光,它叫紅外線、 4、我們用遙控器可以自如的遙控電視機,現在用手指堵住遙控器的前端一個發光體,發現不能(填“能”或“不能”)對電視機進行遙控了、這是因為遙控器靠發出人眼看不見的紅外線對電視機進行遙控、 5、將驗鈔器的紫光燈打開,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鈔票放在紫光燈下,可以發現鈔票中有一些醒目的發出熒光的防偽標志,這是因為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6、醫院的手術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線燈進行殺菌,這是因為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強、 【教師點撥】 1、紅外線是不可見光,但它也是一種光,和其他的光線一樣,在均勻的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反射;也會發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外輻射紅外線,而且物體的溫度越高,紅外線的輻射越大;其次,物體在紅外線的照射下,溫度也會迅速升高、這就是紅外線的熱作用強、紅外線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據此原理進行的、 3、醫院里的紫外線燈看起來呈現淡藍色不是無色,是因為紫外線燈除了發出紫外線外,還發出少量的藍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據紫外線燈就認為紫外線是有顏色的、 4、一切高溫物體如太陽、弧光燈發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線,低溫物體發出的光幾乎沒有紫外線、而一切物體都可以輻射紅外線、紫外線的主要作用是化學作用強、 【跟蹤訓練】 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的開啟、關閉及頻道轉換,可以通過遙控器實現,遙控電視機的光是(B) A、紅光B、紅外線C、紫光D、紫外線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11-06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經典)06-21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1-15 八年級物理教案上冊06-13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02-15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02-14 八年級上冊物理運動的快慢教案10-25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優秀】06-08 八年級物理上冊《力》教案02-07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集合)06-20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2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3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4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