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通用4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使用列表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了解使用假設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嘗試和列表中經歷探究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數學的光輝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數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對于雞兔同籠問題,只有個別的學生在校外曾接觸到會用方程法列式計算。大多數孩子不知道怎么解決,更不要說多種方法解決了。由于方程是學生五年級新接觸的內容,所以大多孩子還不習慣用方程解決問題。學生不會主動想到列表;趯W生的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假設的方法有進一步的認識,準備在第二節課體會方程法的優越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在嘗試、分析中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今天老師帶了一件小禮物,猜猜多少錢?猜對了就送給你?
教師:這樣漫無邊際的猜測什么時候能猜到?你們不想問我點什么嗎?
生:在什么范圍?老師告訴范圍
教師:剛才同學們每一次猜測實際都是一種假設,假設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許多發明創造都是以假設為基礎的,假設有對有錯,那錯誤的假設有沒有價值呢?每一次假設都會幫我們排除一種錯誤,使我們離成功越來越近,只要不斷嘗試下去就會成功。今天我們就利用假設的方法共同研究一個有趣的問題,出示課件。學生一起讀出課題。板書:雞兔同籠
2、師:你們聽說過雞兔同籠問題?你知道它出自哪嗎?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著雞兔同籠的問題,孫子算經共分三卷,(出示課件),你們知道雞兔同籠問題記錄在哪卷了嗎?
3、(課件出原題)讀題
師:那就讓我們看看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記錄這一趣題的。(出示課件)
學生讀體,并理解雉的意思,請一位同學譯成現代文。
設計意圖】通過講述《孫子算經》的歷史,增強數學課堂的文化氣息,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的源遠流長,激起學生研究數學問題的熱情。
師:哎呀,想想就頭疼,那么多頭擠在一起好亂啊,怎么解決呢?
記得我們數學上一種方法,就是當問題復雜不便于研究時,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問題研究,待找到規律后再利用規律解決復雜問題,你們記起來了嗎?這是什么思想啊/這是化繁為簡的思想
活動2【講授】展示情境,嘗試探究
。ㄒ唬┏鍪厩榫,獲取信息
1、教師:那老師就把數換小點,看看這類問題有什么規律。
課件出示:雞兔同籠,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條腿。雞和兔各有幾只?
【設計意圖】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學生也容易接受,將數目較大的數換成比較小的數,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2、我們一起來看看被關在同一個籠子里的雞和兔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信息?
學生匯報,教師選取有用的信息,進行板書。還隱含了什么信息呢?課件出示雞腿和兔腿
、匐u和兔共8只。 ②雞和兔共有26條腿。 ③雞有2條腿。 ④兔有4條腿。
。ǘ┎孪腧炞C,教授列表法。
1、師:我們先來猜猜,籠子中可能會有幾只雞和幾只兔?
師:在猜測時,我們要抓住哪些條件?
師:怎樣才能確定同學們猜想對不還是錯?那現在就把你們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
2、學生匯報: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請一個采用逐一列表法解決的同學匯報,匯報講出理由(你是如何確定第一組數據的,驗證后發現了什么問題,怎樣進行調整的也就是調整的方法),并且說一說調整過程中有什么發現?(因為雞和兔的只數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減少一只雞,腿的總只數就增加2。)
還有哪些同學與他的方法相同或類似?補充說明理由和發現的規律。(貼出表格)
你們認為這種方法有什么特點?請這些同學為他們的方法命名。(板書:逐一列表法)
2)、哪個同學與他們的列表方法不同?(匯報,說出是如何確定第一組數據的,驗證后發現了什么問題,你的調整策略,在調整過程中有什么發現?當計算驗證腿數多時說明什么?應該怎樣調整?相反呢?)
還有那些同學與他的方法相同或類似(你是怎樣想到這種方法的),補充調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發現。(貼出表格)
種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躍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師:像這樣把所有的情況在表格中一一列舉出來,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列表法。(板書:列表法)
。ㄈ┙淌诩僭O法
1、假設全是雞
師:我們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師:那籠子里是不是全是雞呢?
生:不會
出示課件
師: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氣,它覺得雞兩條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兩條腿,也學雞兩條腿走路了,此時從下面看腿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生:腿會減少
師:為什么腿會少呢?
生:因為是把里面的兔當成雞來計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條腿的兔當成一只2條腿的雞來算,每只兔會少2條退。
師;如果比原來總共少了8條退,你能知道有幾只兔子了嗎?
生:4只
師:好,現在我們把剛才假設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
。ㄕn件出示:把一只兔當成一只雞算,就少了兩條腿。)
師:假設籠子里全部是雞,這時籠子里一共有幾只腳呢?
課件出示:8×2=16(條)。
師:但實際是幾條腳呢?(16條)與實際相比,腳的只數發生了什么變化?
課件出示:比實際少26-16=10(條)
師:為什么會少10條腳?少了的10只腳是誰的?
課件出示:因為把兔當了雞在算。一只兔當成一只雞算少兩條腿,把兔當成了雞算就會少算10條腿,所以會少10條腳,這些腳是兔子的。
師:兔子的只數應該怎么算?
課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師:那雞有幾只?
課件出示:雞有8-5=3(只)
【設計意圖】簡單地提問,能引導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解題。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展,不僅能減低題目的難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還能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板演假設全是雞的書寫過程
師:誰能根據我們剛才所討論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這解題過程寫出來?請同學們試試看?梢詢扇艘唤M討論完成。
3、學生匯報,教師板演。
假設籠子里全部是雞
總腿數:8×2=16(條)腳
比實際腿數少:26-16=10(條)腳
一只兔比一只雞多:4-2=2(條)腳
兔的只數:10÷2=5(只)
雞的只數:8-5=3(只)
答:籠子里兔有5只,雞有3只。
4、師:我們到底算的對不對呢?怎么辦呢?(回顧與反思的過程)
。ㄕn件出示:3×2+5×4=26(條)腳,5+3=8(只)。
師: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5、師:剛才我們假設籠子里全部是雞的解題方法,我們叫做假設法。(板書:假設法)
【設計意圖】通過把解題思路的整理和歸納,向學生滲透什么是假設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和運用假設法解決問題。
6、師:現在假設籠子里全部都是兔,你們會解決嗎?
。▽W生獨立解題。指名板演。)
7、板書:
假設籠子里全部是兔總腿數:8×4=32(條)腳
比實際腿數多32-26=6(條)腳
一只兔比一只雞多4-2=2(條)腳
雞的只數6÷2=3(只)
兔的只數8-3=5(只)
答:籠子兔有5只,雞有3只。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利用假設法解題,這樣不但可以加深與鞏固對假設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明白同一道題用同一種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結: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用到了哪些方法?
對比列表發法和假設法,你們覺得更喜歡哪種方法呢?(得出假設法更具一般性,列表發有局限性)
活動3【活動】鞏固新知,解決問題
1、師:現在你有信心解決《孫子算經》里的問題嗎?用你喜歡的一種方法來解題?(課件出示題目)
2、自己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脽粽故緦W生解題過程。
3、課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題。
師:我們的雞兔同籠問題不僅在《孫子算經》中出現,也曾遠渡重洋,傳播到了日本,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流傳甚廣的龜鶴問題出示課件,它和雞兔同籠問題有什么聯系呢?
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展示學生作業,并讓生說說思路。
2、課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題。
師:生活中隨處可見雞兔同籠問題,看看這道題又和雞兔同籠問題有什么聯系呢?他們不同之處在哪?
新星小學“環保衛士”小分隊12人參加植樹活動。男同學每人栽了3棵樹,女同學每人栽了2棵樹,一共栽了32棵樹。男、女同學各有幾人?
分析,解答,一個同學到黑板上來寫。集體講評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體會到“雞兔同籠”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拓展延伸
我們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雞兔同籠問題,你們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決的嗎?
出示課件,學生自己讀一讀,看了這段資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聰明,感受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現在的解題方法與古人創造的“抬腿法”相比較,引導學生對祖先贊美,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數學熱情。
活動4【作業】布置作業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問題,你能嘗試著編一道嗎?
活動5【作業】總結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跨越了1500多年的歷史,既探討了中國古代的數學趣題,又解決了咱們身邊的一些數學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師:你知道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嗎?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師:對,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數學作業是自己編一道生活中的雞兔同籠問題。(出示課件)其實數學無處不在,只要同學們善于思考,大膽猜想,那么數學將會變得很美麗,你也會因思考而變得更有智慧。(出示課件)
五、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
2.初步認識自然數。
3.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
難點:掌握千億以內數位順序和十進制計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和不同的數字打交道,想一想我們在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字。(打電話、人民幣的面值等)
師:生活中每一天我們都離不開數,那數是怎樣產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讓我們走進課本,把書打開,自己先來學習一下。(學生自學書16-17頁)
師:都讀完了嗎?我想請同學來講一講古代的人是怎樣來計數的?(學生介紹)
你總結的真好!
師:誰能對古代人的計數法做一個評價呢?(學生發言)
太棒了!
師:因為這些方法給我們帶來的許多不便,所以后來人們又發明了用計數符號計數
(出示PPT)
師:這些計數符號我們就叫做數字。誰來講一講,都有哪些數字?(生:說三種數字)
師:和以前的.計數方法比起來,感覺怎么樣?(方便了很多)
師:有一個羅馬人,他來到中國想買茶葉,于是他走進了一家店鋪,掌柜的問他,你想買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張寫著羅馬數字茶葉斤數的紙條拿給中國的掌柜看,你們說中國的掌柜看到這張紙條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不知道買多少斤)
師:不知道他要買多少斤茶葉對吧?因為在羅馬數字當中這個數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們中國不是這樣表示的(出示算籌表示形式)這樣交流起來不方便,這單生意能做成嗎?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發明一種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數字)你太了解他們的心聲了,于是后來就出現了什么?(阿拉伯數字)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阿拉伯數字的來源嗎?
師:每天和我們打交道的這些數字就是阿拉伯數字,帶著這些阿拉伯數字我們再回到古代,他們分別可以用哪些數字來表示呢?(分別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師:我們可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物體的個數(出示PPT)像這樣表示物體個數的1等等我們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生答:自然數)對嗎?剛才他讀的時候你發現,這里面沒有發現誰的身影呢?(生:沒有0)
師:為什么沒有0呢?老師給大家講一講,以中國數為例,看不見的物體人們是不數的,就用空位表示,后來用方框來表示,大約在700年以前就用圓圈來表示,慢慢的才演變到現在的數字0
師:請問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用)
師:同意嗎?那0是不是自然數?是!非常好!誰來讀一讀這兩句話?(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所有的自然數都稱為整數。這些自然數有哪些性質和特點呢?出示幾個問題PPT,以同桌為單位討論一下(相鄰的兩個自然數相差幾舉例說明)太棒了!你真會學習!有最大的自然數嗎?無論我們說出哪個自然數我們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數對吧?
師:在生活中啊,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比億以內的數還要大的數,誰來給大家讀一讀?出示PPT,在我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當中一共這么多人,這個數字怎么讀呢?( 生讀)
師:你能這么塊就把這個數字讀出來了!介紹一下你的方法。ㄉ簭膫位起,每4個數位一級,分三級讀出來)
師: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數字都用到了哪些計數單位?(生回答)
師:我聽這位同學說到十億,我們之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計數單位對吧?那么十億和一億有者怎樣的關系呢?(生:十個一億是十億)是這樣的嗎?
生:是這樣的嗎?咱們一起來看一看,首先我們先在億位上播一顆珠子,表示1個億,一起接著數,播到第10顆珠子了,該怎么辦呢?(億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億上播一顆珠子)
師:億和十億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生:10個一億是十億 師板書 再請同學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數單位呢?生:百億和千億
師:那十億和百億,百億和千億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呢?請仿照剛才的方法來說一說,補充板書
師:再請一為同學來讀一讀。
師:現在再來讀這個數字就容易了對吧!再找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師:請問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這兩個3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師:今天我們又學習到了幾個新的計數單位,現在請同學們把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寫完的同學可以和同桌說一說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計數單位有,他們對應的數位是什么呢?我們把這幾個計數單位組成的數級叫做什么呢?億級包括哪幾個計數單位?還有沒有比億級更大的數位嗎?我們用……表示
師: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把這個數位順序表補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請同學們來說一說我們到目前為止都學過哪些計數單位?
師:這些計數單位之間都有這樣的關系嗎?咱們一起仿照這種形式開火車說一說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每兩個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師:像這樣每兩個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板書十進制計數法
師:找一找這句話當中哪兩個字最關鍵?生:相鄰。為什么?
師:介紹關于十進制的資料
師:生活中不光只有十進制計數法,還有其他進位制的計數方法,我們來看一看,介紹資料
師:學習了這些知識,咱們可以用它來解決問題了
練習題
這個數的最高數位在什么位上?這個數大嗎?
讀了這段資料你有什么想說的?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通過整理和復習,培養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能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自覺整理數學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3.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應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乘法口算、估算和筆算等計算方法的聯系,并能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溝通聯系
1.教師:本單元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分組交流,完成后全班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逐步形成如下板書:
2.結合以上知識整理,邊整理知識,邊完成數學書88頁1-4題。(課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題及答案)
(1)出示教科書第88頁第1題。
抽學生口答,并要求說出算法。最后讓學生說說怎樣口算最簡便,引導學生說出:整百數乘整十數,只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課件顯示)
(2)出示教科書第88頁第2題。
指名學生口答,并說出估算方法,教師用課件顯示相應內容。最后讓學生說說三位數乘兩位數怎樣估算。(學生回答后,課件顯示。)
(3)完成教科書第88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可指名上臺板演),課件顯示答案,學生核對,并讓學生說說每個題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學生匯報后,課件顯示計算方法)
(4)完成教科書第88頁第4題。
先分別讓活到說說解題思路(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顯示相應內容),再列式計算并匯報,教師板書。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怎樣算簡便。
二、基本練習,鞏固提高
1.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1、2題。(課件出示題目及答案)
學生獨立口算,集體評議。第2題完成后,讓學生說說積的變化規律。(課件顯示規律)
2.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4題。(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集體交流。
教師:你是怎樣估算他們大約走了多少米的?
學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6000m。
學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變,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6400m。
學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5700m。
(課件展示以上三種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5題。(課件出示題目及估算方法)
學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練習,促進發展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90頁的思考題。
教師:請認真看圖、審題,說一說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覺得運費的多少會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1:運費少和路程有關。
學生2:運費少還和運的質量有關。(課件顯示:與運費少相關的因素)
教師:分組討論一下,往哪些倉庫運費用會少一些?為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完成后指名匯報。
學生:如果把糧食運往3號和4號倉庫,則運量大,費用肯定多。所以應把糧食往1號或2號倉庫運輸費用會少些。(課件顯示)
教師:看來只要計算出運往1號倉庫和2號倉庫的總運量,就可以比較出誰了運費更少。怎樣計算總運量呢?
學生:運輸量可以用“運輸噸數×路程”來計算。(如期學生不能說出,則由教師告知學生。)(課件顯示)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按這種方法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并比較。
學生獨立計算后匯報。
學生1:如果運到1號倉庫,總運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學生2:如果運到2號倉庫,總運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運往2號倉庫運費最少。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整理和復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數學書89頁3題,90頁6、7、8題。
六、課外閱讀
數學書91-92頁:你知道嗎?——奇妙的乘法。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4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56頁-5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2、使學生掌握“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含義。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線定義中“在同一個平面內的”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整理明標
1、復習導入:
師:我們在第三單元學習了線段、直線和射線,現在請你在你的本子上畫出一條直線,再回憶一下直線有哪些特征?
預設:(1)直的(2)向兩邊無線延伸(3)無法測量(2)沒有端點
師:在你剛才所畫的直線旁邊隨意再畫一條直線,會發生什么情況?
預設:
預設:通過回憶直線的特征,構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平行與垂直。
2、整理明標
。1)認識平行
。2)認識垂直
二、明確路徑,合作探究
問題一: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而發現什么是平行。
問題二:通過學生觀察,教師講授,得出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饋,對抗質疑
問題一:認識平行
。1)提出問題:觀察一下每組中的`兩條直線,它們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將他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將它們分類。
。3)匯報: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義:我們將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下了一個定義: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5)提出問題:你從剛才讀的這句話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匯報:①同一個平面內②不相交
。7)對抗:為什么要強調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內?不在同一平面內行不行?
。8)演示:出示畫著兩條平行的直線的白紙,然后將紙沿著兩條直線中間剪開,成兩個平面展示。
。9)提出問題:如何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線嗎?
。10)小結: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線的存在,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問題二:認識垂直
。1)操作:跟著老師一起來量一量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匯報: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義:我們將兩條直線相交成90度的情況下了一個定義: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4)對抗:你從剛才所讀的這句話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匯報: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問題:我們如何表示他們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嗎?
。7)小結: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
四、檢測總結,拓展延伸
1、練習
。1)教材第57頁做一做:獨立完成
2、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3、課后拓展:
。1)判斷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過直線外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的平行線.
。2)下面的圖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況嗎?
出示“雙杠”圖讓學生找出平行與垂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小數加減法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數點對齊,再從低位算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
3、提高推理和歸納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了整數加減法的學習基礎,而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識遷移類推,總結歸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課前調研,大部分同學不難掌握筆算小數加減法時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對于為什么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明晰算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筆算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學過程:
一、第一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創設情境
出示四本圖書的圖片及價格信息。
問:你能就這些信息,提出一個能一步解決的問題并列式解答嗎?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課題
問:請認真觀察,這些式子有什么特點。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板書:小數的加減法)
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式。
、儋徺I《百科全書》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錢?
、谫徺I《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學記》一共要花多少錢?
、圪徺I《游戲力》和《百科全書》一共要花多少錢?
、堋抖《∩蠈W記》比《百科全書》貴多少錢?
……
學生觀察發現:是關于小數的加、減法。
白板課件
二、第二階段
教學新課,探究新知
1、整、小對比,初步體會。
探究小數加法2.13+4.6的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對比思考: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一樣嗎?
2、對比分析,總結方法。
探究小數加法3.92+4.6的計算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在筆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將小數點對齊,才能保證相同數位對齊。(板書: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
。1)利用反饋器做學情調查
問:為什么要將小數點對齊,也就將相同數位對齊?
利用反饋器反應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選1,不知道或還不太清楚的選2。
教師通過反饋情況和詢問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作出有針對性的活動建議。
。2)出示活動建議,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數位對齊是因為相同數位上的數的計數單位相同,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
。4)在明晰算理的基礎上,總結算法。
問:在筆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怎么做呢?
3、遷移類推,學習筆算小數的減法。
要求:列豎式計算
4.6-4.17 并驗算。
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指導。
說明:為了計算方便,要將被減數補齊數位后,再計算。
教師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4、總結歸納算法及要注意的問題。
學生利用互動反饋器選擇正確的解法。并說明解法①的錯誤原因:滿十沒有向前進一。
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個位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算起。
思考:小數加減法與整數減法的筆算方法是否相同。
學生利用互動反饋器選擇正確的解法。不同意見雙方說明各自的理由。
學生利用互動反饋器反應自己對小數加減法算理的認知情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自己的探究結果,并在班內進行討論。對不同的做法進行自評和互評。
學生總結方法: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
學生列豎式計算。
2.13+4.17
一名學生板演。
學生列豎式計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學生板演。
學生總結方法和注意事項:
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結果要化簡;為了計算方便要補齊數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階段
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1、我會計算:(比比誰最厲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銀片的單價是4.85元,一個毛線球的單價是0.68元,買一串小銀片和一個毛線球一共要花多少錢?買一串小銀片比一個毛線球多多少錢?
第四階段
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暢談收獲(知識上的或學習方法上的收獲)
……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統計意義。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2.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習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3.感悟數學知識的現實性,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
學情分析
通過對任教的三年級(2)班學生進行課前調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學生面對“比總數不公平”的情境,能夠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再比較”的建議,但沒有學生能夠清晰地回答“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再比較就公平了?”。退一步說,就算學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義,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是否就能直接與“每人投中個數的平均數”畫上等號?細微的文字表述差異的背后,又表征著學生怎樣微妙的思維差異呢?
事實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對于一個三年級學生而言,其心理活動的表征往往是“先求總和,再除以人數”。而這一心理運算對學生而言,其直觀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終運算后得出的結果又是如何成為這組數據的代表的,其意義的“聯結點”對學生而言更是很難直接建立。由此可見,僅僅從“比較的`維度”揭示平均數的意義,潛藏著學生難以跨越、且教師也很難察覺的認知障礙與思維斷點。
于是,教師將備課的思維焦點再次落到“數據的代表”上來。能不能從“數據的代表”的角度,重新為平均數尋找一條誕生的新途徑?于是,便有了本節課的嘗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平均數的求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教學過程
活動1【活動】一、建立意義
。ㄒ唬w驗平均數的代表性
1.談話:
。1)上個星期,于老師和體育來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看誰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賽結果?我給同學們提供一些數據,請你判斷一下,我們倆誰投籃的水平更高一些。(課件分別依次出示來老師和于老師三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2.提問:
。1)我們倆誰投籃的水平更高一些?為什么?
預設:分別計算出兩位老師三次投籃的總數,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小結: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要想比較誰的水平高我們經常先把總數算出來,看總數誰多。
。2)觀察觀察數據,還有別的辦法很快地比較出我們倆誰的水平高嗎?
預設:直接將兩位老師每次投籃的個數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提問: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結:如果每一次投籃的數量一樣,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選一次的成績作為我投籃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問:選擇哪個數量來代表來老師的投籃水平呀?那于老師呢?方便不方便?
【設計意圖:創設“1分鐘投籃比賽”的情境,精心設計數據,引發學生對平均數的“代表性”的理解!
。ǘ⿵娀瘜ζ骄鶖狄饬x的理解
1.談話:不過,我可不服氣,就找了一個理由:你是體育老師,我是數學老師,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結果來老師還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問:
。1)你們說于老師再投一次的話,會不會對我目前投籃的成績有影響?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師最后一次投籃的結果?(課件出示于老師第四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3)我這次1分鐘投了幾個?我太高興了,我為什么高興呀?你們認為來老師會同意我的觀點嗎?
。4)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幾個?
a.談話:有很多同學有自己的想法了,請你試著在圖上圈一圈、畫一畫,或者在圖下面寫一寫、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
b.誰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補少
預設:從第四次投的7個中拿出3個分別給前3次各1個,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個。
談話:你這個辦法可真好!這樣一移實際就是把幾次不相等的數勻乎勻乎,看起來每次都一樣了。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里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有個名字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設計意圖:首先利用直觀形象的象形統計圖呈現“移多補少”求得平均數的過程,而不是先通過計算求平均數,強化平均數“勻乎勻乎”的產生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直觀理解平均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問:還有同學用計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師平均每次投中的個數。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預設:3+3+3+7=14(個)16÷4=4(個)于老師平均每次投中了4個。
談話:實際上就是把于老師四次投中的個數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書:先合后分)
小結: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一樣多了,數學上我們把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3、3、3、7的平均數是4。
提問:再來看看,來老師水平高還是我水平高,這種情況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數來比較我們倆誰的水平高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投籃次數不同的情況下,比較總數不公平。這時就需要用平均數作為幾次投籃個數的代表來反映投籃的整體水平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
活動2【講授】二、深化理解
提問:
1.那你們覺得于老師要是再投一次的話,這個平均數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2.我們舉個例子來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個,你們覺得于老師投籃的整體水平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為什么?(課件出示于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3.你可沒算,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訴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4.那我要想讓我的投籃水平再上漲一點兒,你們覺得我得投幾個?算算我投籃的水平上漲了沒有?( 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于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5.要想讓我投籃的整體水平上升點,你覺得我這次得投幾個才行?(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于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了統計學的意義后,進一步設計活動讓學生借助于具體問題、具體數據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活動3【練習】三、拓展提升
。ㄒ唬┻M一步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1.估計平均數(課件出示)
提問:
。1)不能算,直接看,有這樣5個數據,估計一下平均數可能會是幾呢?
。2)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數是5呢?平均數可不可能是2,為什么?
。3)真的是5嗎?你怎么知道是5?用計算的方法會算嗎?怎么算?
【設計意圖:在估計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平均數總是介于最小數與最大數之間,強化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2.判斷直條所在位置(課件出示)
提問:
。1)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第五個數據如果我也要畫一個直條,它會在這條紅線上面?還是在紅線下面?請同學們用投票器進行選擇。
。2)來選一個代表,誰愿意告訴大家為什么在紅線的下面?
【設計意圖:變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數逆求部分數,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ǘ├闷骄鶖到鉀Q問題(課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問:
。1)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學;@球隊的隊員,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覺得可能嗎?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個人都是160厘米嗎?
。3)既然李強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據這個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學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過160厘米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平均數的意義進行推理判斷,深化對平均數的理解!
2.平均水深(課件出示)
。1)提問:
a.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這也太淺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沒危險。你們覺得,冬冬的想法對嗎?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經超過平均水深了嗎?
。2)談話:想看看這個池塘水底下真實的情形嗎?(利用課件,呈現池塘水底的剖面圖)
。3)小結:雖然平均水深能夠很好地反映這條小河水深的總體情況,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處的深度?磥,平均數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當,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甚至發生危險,今后我們還會研究中位數、眾數……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還要聯系實際去思考,平均數只有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處理這一題目時,教師適時呈現小河的截面圖,并標注出5個距離,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學生仍能借助平均數的意義理解東東下水的危險性。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感悟到平均數在反映一組數據總體情況時存在的局限性,適時提出今后還要學習其它反映一組數據總體水平的統計量,做好統計知識由中年級到高年級的銜接!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7
一、教學內容
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系。
[2.認識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中各種不同數量的求法,會應用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系。]
難點: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和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談話:同學們,這有一些物品的價格信息,請你來做售貨員,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發現
1、教學例4
(1)籃球每個80元,買3個要多少錢?
(2)魚每千克10元,買4千克要多少錢?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匯報并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么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買商品的價錢問題,題中籃球每個80元、魚每千克10元,這樣的每一件商品的價錢是單價(板書:單價),買3個、買4千克這樣買的件數是數量(板書:數量),求一共用的錢是總價(板書:總價)。]
師:找一找,數學書的單價是多少?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單價。
師:說一說第(1)題中籃球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怎樣求總價?(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現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嗎?生概括并板書
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數量怎樣求單價呢?生匯報
如果知道總價和單價又該怎樣求數量呢?生匯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量關系時,只要記住“單價×數量=總價”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想出“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
2、教學例5
出示例題,獨立解答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人騎自行車每分鐘行225米,10分鐘行多少米?
學生嘗試列式解答,指名匯報并板書。
師:說一說,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是求什么的問題?
[總結:兩道題都是講的行程問題,題中每小時行70千米、每分鐘行225米,這樣的在一個單位時間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書:速度),所用的4小時、10分鐘是行走的時間(板書:時間),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這樣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書:路程)。]
師:說一說第(1)題中汽車的速度、時間、路程各是多少,怎樣求路程?(2)題呢?
[從上兩題中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嗎?生概括并板書。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匯報
如果求時間,又該知道哪兩個條件呢?怎樣列式?生匯報]
總結:我們在識記這一組數量關系時,只要記住“速度×時間=路程”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就能想出“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三)鞏固發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匯報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
單價×數量=總價 速度×時間=路程
總價÷數量=單價 路程÷時間=速度
總價÷單價=數量 路程÷速度=時間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總價以及速度、時間、路程的含義,并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這兩組數量關系。認識了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中各種不同數量的求法,會靈活應用這些常見的數量關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并能正確地描述。
2、初步懂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乘法分配律的歸納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難點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看了自然環境被破壞而出現的沙塵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圖片,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想大聲的呼吁:請不要再濫伐樹木了,不然的話沙塵暴會更厲害。
2、請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吧!
3、要保護我們的家園,還要大量植樹。
師:說的太好了。要保護我們的家園就要植樹造林,種植花草。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前段時間學校植樹活動的情況嗎?
。ǘ嗝襟w展示植樹的場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個小組參加植樹活動,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運算定律
。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你都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回答。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問題。
師:請根據這些信息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
。2)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展示匯報: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師:誰和第一位同學的算式一樣?請舉手。誰來說一說你們解決問題的步驟?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組有幾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誰和第二位同學的算式一樣?請舉手。誰來說一說第二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
生: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別算出負責挖坑種樹的人數和抬水澆樹的人數,再把這兩部分合起來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回答的很好。我們來看4×25和2×25分別表示什么?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組有幾人?即(4+2)×25。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大家一起回答這次植樹活動的學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討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并且計算結果相同,那么,這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兩個算式的.結果相等,在這兩個算式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個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別與25相乘再相加。
師:剛才同學們是先算出每組有幾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為25×(4+2)。想一想:計算25乘4加2的和還可以怎樣算呢?動手試試再把想法說給同桌聽。
師:誰來給大家說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別與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兩個積相加。即25×(4+2)=25×4+25×2
。2)舉例觀察
師:我們知道了4加2的和與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與25分別相乘,再相加。請你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寫在本子上。你怎么來說明你寫的算式左右兩邊是相等的?
師:誰來匯報你寫的式子,師隨生匯報板書。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組等式以及自己寫的等式,有什么發現?請先和同學交流。
。3)交流概括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我發現,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求出積,再把積相加。
師: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求出積,再把積相加。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律。
師:剛才同學們寫的算式都對,那我們可不可以用一個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試著在練習本上寫,并抽學生匯報。
生1:a、b表示兩個加數,c表示因數。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數,b、c表示兩個加數,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鞏固練習
1、在□里填上適當的數。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兩邊相等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括號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80-42+12 480÷60×2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2)75-15×4 40÷4+6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2.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3.介紹中括號“[ ]”,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
板書:96÷[(12+4)×2]
(1)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2)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并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車間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產了320臺洗衣機,以后每天生產45臺。4月份(按30天計算)共生產洗衣機多少臺?(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擴展提高:
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1)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
(3)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后除。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對稱物體和直觀圖形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夠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2.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3.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4.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軸對稱圖形。同時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軸對稱圖形是圖形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深入。軸對稱主要是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通過數一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于對稱軸,從而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教學設計主要是聯系學生親身體驗,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此節內容的學習將為以后學習畫軸對稱圖形,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做好鋪墊。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部分:學生會判斷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3)分析本課內容與小學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體驗過“圖形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軸對稱和平移。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和平移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內容的學習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本單元將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平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操作和探究學習,積累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與同桌探討交流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4.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展示課件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引導學生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降低了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一個圖形有多個對稱軸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對稱軸,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的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了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學準備的設計和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許多有趣的圖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吧。(出示課件)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圖片,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了么?
生: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抽學生進行表達。
師:同學們發現了他們的可以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們還有一些別的.特征,同學們發現沒有?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能發現這一特征。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軸對稱圖形。
板書:軸對稱圖形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1.系統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師:那么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呢?老師這準備了一個小實驗,請同學們觀察這個實驗。課件展示小實驗。(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指導學生用雙手體會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歸納出軸對稱圖形,指出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同學們,現在給你們一個圖形,你們會不會對折?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對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間相互說說你是怎么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長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我發現同學們非常聰明,很快就得出了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對折,你有幾種方法?請同學們拿出正方形紙片對折,同桌相互說說,你是怎樣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正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軸對稱圖形。
2.練習鞏固
師:我們找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那么別的圖形你會找么?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紙片觀察、對折,看看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 師:用手展示怎樣快速的找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先觀察,然后自己動手實際操作,完成書上練習,之后集體訂正。
三、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四、展示課件,給出方格紙上的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請用剛才的方法判斷,這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展示情景圖)
師:觀察方格中的松樹圖,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是的話找出對稱軸。
生:從圖中可以發現,它是軸對稱圖形,DG就是它的對稱軸。 師:通過對稱軸對折能重合的點叫做對應點。從這幅圖我們知道A和A是一組對應點,B和B也是一組對應點。那么請同學們觀察,圖中A和A有怎樣的關系?
生:點A和點A分別在對稱軸的兩旁,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3,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也是3
師:那么請同學們看看點B和點B。
生: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2.
師:對應點A和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對應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
生:學生觀察,并回答
板書: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師:連接圖中點A和點A,你看對稱軸和對應點的連線怎樣? 連接B和點B,他們的連線和對稱軸呢?
。ㄐ〗M討論,全班交流)
生:點A和點A的連線于對稱軸垂直。
師:連接圖中點B和點B,點E和點E也是這樣么?
生:(小結)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鞏固新知
師:練習下面各題。
觀察數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是的畫出對稱軸。
找出圖形中的對應點(三組),分別說說,他們到對稱軸的距離。(學生練習鞏固新知)
五、知識小結
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
2.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2.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復習兩位數乘除法。
2.在具體的情景中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兩位數乘除法的計算。
教學難點:
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兩步(或三步)的應用題。
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水對我們人類來說非常重要,世界的個別地區已經開始缺水,我們為了節約水源,大家應該從小行動起來,養成人人節約用水的習慣,你看小胖家行動的如何?
二、新課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們是一樣的,他決定從身邊的'小事的做起,節約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節約水30千克。
你能根據這個條件提出一些什么數學問題呢?
學生反饋:一周可以節約多少千克水呢?
一個月可以節約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計算)
一年可以節約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計算)
你們能幫他算一算嗎?學生練習、匯報這道題你是怎么想的,數量關系是什么?怎樣列算式?在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當因數末尾有零的時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零,就在得到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零。
(二)探究二
實際上節約水資源也可以節約水費的開支,關于水費的問題小兔幫小胖算了這樣一筆帳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繳了1224元的水費,它想請大家幫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個月繳多少元的水費?
學生練習、匯報,由學生自己講解
(問:這道題你是怎么想的,數量關系是什么?怎樣列算式?)
一年的水費÷12個月=平均每月要繳的元數
1224÷12=102(元)
問:在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時候,你又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呢?
出示:從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夠除就用“0”來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準備平均每個月比去年節省4元水費,照這樣計算,今年預計一共要繳多少元水費?
問:這里哪些詞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來?“照這樣計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樣”的計算呢?
請大家自己試著做一做,有困難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學生嘗試、匯報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師:
、僬f說你們是怎么想的?
、谶@三種解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
、圻@樣的兩、三步計算題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三、課內練習
1.練習一:計算下列各題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師:在計算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嗎?
2.練習二:括號中應填幾?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號里的數該如何求?
3.練習三:實際運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館練習游泳。(從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傩∏稍谟镜乐杏疽淮我37秒。她用同樣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谛∨衷谟镜乐杏昧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鬯麄儌z誰游得快呢?如果他們同時出發,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課堂小結
1.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
2.在計算四則混合運算的時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有圓括號的要先算圓括號里的。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2
教學設計
一、探索與實踐
1、引入談話。
師:今天我們繼續應用分數的混合運算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課題:整理與練習。
2、完成“探索與實踐”第5題。
(1)理解第(1)小題題意。
師追問: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先畫線段圖)
(2)學生演示畫法。
指名在實物投影上畫出線段圖。
(3)集體評價,列式計算。
(4)學生根據計算結果,畫出長方形。
師追問:你準備怎樣畫?
(5)理解第(2)小題題意。
(6)怎樣求現在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獨立計算,并求出現在長方形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3、完成“探索與實踐”第6題。
(1)理解題意。
師追問:你準備畫長寬是多少的長方形,小組討論確定長方形。
(2)嘗試練習畫出現在長方形的長和寬及面積。
(3)算出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4)小組匯報交流。
比較上面兩題的計算結果,你有什么發現?學生互相說,集體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加深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解。
二、評價與反思
1、理解每一條評價指標的意思。
2、學生逐條自我評價。
3、交流匯報。
讓學生說說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怎么樣?有哪些成功的經驗,還有哪些不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評價與反思中能自我檢討,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總結中收獲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3
教學目標:
1.經歷量角器的形成過程,認識量角器。
2.會使用量角器正確測量角的度數。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夠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
1.靈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據測量的情況,區分內、外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張練習紙,兩種量角工具(單個小角和半圓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兩個角,角一和角二)課前紀翔和李毅畫了兩個角,讓我幫忙比較大小,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幫他倆比較一下,哪一個角大?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此處更改為直接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貼近生活,引出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測量工具的選擇
看到這四個字,你有什么問題?(用什么量?怎么量?……)咱們一個個的來解決,先看第一個問題“用什么量?”誰來猜猜看?(尺子……)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誰說的對呢?咱們一起想一下以前學過的有關測量的知識,能不能有所啟發。(課件)線段的測量和面積的測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來測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線段的長度測量大線段的長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積來測量大圖形的面積,應該用小角來測量大角。)
2.兩種量角工具的選擇
(1)用單個小角量角
用單個小角量一量練習紙一上的角一是幾個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兩個小角。)那么角二是幾個小角呢?試著量一量。(學生演示)這次需要四個小角,有沒有比較簡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來呢?
(此處,更改為量取四個小角的角,比較麻煩,從而引出半圓量角工具。四個小角的目的讓學生知道每個小角的頂點都聚在一個點上,就是半圓量角工具的中心,為后續角的度量打下基礎。)
(2)連在一起的角
我們可以將這些小角連在一起,組成這樣一個量角工具(出示半圓)。我們再用這第二種工具來量一量角2是多少個角?(4個小角)用第二種工具來量角3是多少個角?(3個半小角)
設計意圖:4個小角制造麻煩,促使改進量角工具為半圓量角工具,更為簡單快捷。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小角的頂點都在半圓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個半小角制造認識的沖突,促使學生思考改進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進量角工具
(1)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改動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們的測量結果精確的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呢?(課件)將每一小角再分成兩個小角,數出一共有七個小角。
(2)給量角工具標上數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個一個的數,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個辦法,不用一個一個的數,一眼就能看出這是12呢?
開始的這條邊上應該表上數字幾?想想我們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時,都是從刻度幾開始的?
(3)再測量一個角,但是還是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怎么辦呢?(課件)把每個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個更小的角?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數出7個、12個角,體會到一個個數比較麻煩,引發出進一步改進量角器的必要。
4.簡化量角工具
看看現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簡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幾乎是一樣的。
5.量角器上讀角
(1)認識一度角
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一度角。記作“1°”。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那兩個一度角是幾度角?三個一度角是幾度角?
(2)認識幾度角
、僬J識5度,145度角。
、诜捶较蜃x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辦法不用計算不用數,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設計意圖:認識角的計量單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時引發讀角過程中的矛盾沖突,引出外刻度。
6.認識量角器各部分名稱
量角器外圈數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內圈數字叫內刻度。量角器有兩個0刻度線,分別對應著內外刻度。所有小角頂點聚集在一起的這個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學們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師一起說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7.(1)讀出下列各角的度數
開口向右70度角和開口向左60度角,開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內刻度,開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號練習紙上畫出下列各角(注意強調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刻度線)90°,180°,120°,60°(強調內外刻度兩種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區分和使用內刻度和外刻度,在會讀的基礎上正確的畫出各個角。
(此處增加開口向右70度角和開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紙上畫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內外角,也為量角做好了準備。)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試著量一量3號練習紙上角一的大小。(學生操作演示)強調注意中心點對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對齊,看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并讀出度數。
(4)量一量3號練習紙上其余各角的度數。
三、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掌握含兩級的數的讀法,能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大數,并體會、理解讀數的規則。
練習讀數,使學生理解萬級的數的讀法與個級的數的讀法的聯系與區別。
結合讀數,培養學生的類推和歸納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
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含兩級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讀出下面的數
305300535002879
(1)我們學過哪些記數單位?
(2)請你按數位順序表中的順序依次說出所學過的數位。
(3)萬級包括哪幾個數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萬級的數的讀法。
我們已經學習過萬以內的數的讀法。而像我們昨天的城市人口數據的大數該怎么讀呢?
(1)出示含兩級的數位表,并在相應的數位下面呈現2496,讓學生讀一讀。
(2)再呈現24960000讓學生試讀。
比較24960000與24960000在數位上的區別。
啟發:引導24960000的讀法。
說說各數位上的數表示什么,引導說出一共有多少萬?
這個數有什么特點?(個級的四個數位上都是o,即這些數都是整萬的數,末尾的零都不讀出來。)讀法與以前學過的數的讀法有什么異同點?
相同點: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去讀。
不同點:萬級的數要在后面加讀一個“萬”字。
小結:整萬數的讀法,先分級,把萬級上的數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就行了,個級上的四個零都不要讀出來。
練習讀一讀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萬級和個級兩級的數的讀法。
學習中間有0的數的讀法
、侔鍟6407000。
、谝龑в^察6407000與24960000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蹖W生自己試讀,交流讀法。
、苄〗Y讀法:分級——先讀萬級上的數——接著讀個級上的數。
教師隨學生敘述板書,六百四十萬七千
(1)學習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侔鍟85000300。
、趯W生自己分步驟試讀。
、蹘熉暽x。
、苄〗Y讀法:每級中間有0的應該讀零。
、莅凑_的讀法師生品讀。(板書:八千五百萬零三百。)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內化提高
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1)觀察每個數的特點。同桌互讀。
2、做練習一第2題。
3、教師在計數器上撥數,學生讀。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5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么你們站在老師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方向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
。ㄔO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說一說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系。)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系。
。ㄔO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 1000千米,說一說,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俳M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谟懻摚荷虾T诒本┑哪掀珫|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后交流說一說。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并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匯報。
可能會說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3~27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史。
2、展示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到人們為了方便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學生經歷認識和使用計算工具的過程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認識算盤,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努力,激發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存儲運算鍵。
教學準備:
算盤、多媒體課件、算籌、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新授
。ㄒ唬、出示學習目標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ǘ、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可能會答:計算器、算盤……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繩結、算籌等使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1、遠古計數:
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什么來計數?(板書:遠古計數)
生回憶:手指、石子、結繩或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
2、算籌:
。1)遠古的用實物記數、刻道記數、結繩記數的方法只能計數,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計數級是什么事情,人們開始想一些新的辦法來計數。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出示課件)
。ò鍟核慊I)
介紹算籌:我國古代人用算籌表示數和計算。算籌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籌是如何用來計數的。與遠古計數方法相比它的優點就是有數位,哪一位表示幾就用小棍來表示。一個豎棍就是1,二個就是2,五個就用一個橫棍來表示……空格表示零。
課件出示:算籌表示多位數。
。2)你知道這些用算籌表示的數分別是多少嗎?
課件出示題目。
3、算盤:
。1)后來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盤實物。
展示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面每顆珠子表示1。一檔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為我國古代是15進制,F在是滿十進一。所以算盤后來游船到日本、朝鮮等國。進行了改進。
。2)出示新式算盤。上面是1顆珠子。一檔表示多少?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3)課件出示由老式算盤衍生出的形態各異的算盤。
4、計算器:
現在,算盤因為笨重、不方便攜帶,逐漸被更輕便的計算工具所取代。
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計算工具是哪一個?
你在哪里見過計算器?
同學們可以互相看一看,你們的計算器各部相同?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電子計算機:
。1).隨著時間的發展,科技又向前推進,人們又發明了什么?
出示課件: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
師: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就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2)現在人們人手一部的手機,也具備了微電腦的功能。
6.簡單認識計算器比較重要的按鍵的名稱和作用。
。ㄈ、計算器的應用
1、學生自學教材26頁的例題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方法。
3、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并說說你找到了什么規律?
。ㄋ模、鞏固練習
1、早在14世紀,中國就發明了()。
2、老式算盤上方有()顆珠子,每顆珠子表示(),下方有()顆珠子,每顆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盤上方每顆珠子表示(),下方每顆珠子表示()。
4、我見過的計算機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頁的做一做
三、本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計算工具,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的知識?
作業設計:練習冊
板書設計:
計算工具的認識
1.遠古計數:用實物記數、刻道記數、結繩記數
2.籌算
3.算盤
4.計算器:
5.計算機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取近似值對結果的精確程度的影響.
教學難點:
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教學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課型: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境
1.出示情境圖,電子秤上顯示的數據和售貨員的話,提出疑問怎么會不一樣?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數,復習整數求近似數。
。ǘ┨骄拷涣
1.出示情境圖,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也沒有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數是多少?小組討論后指名匯報。
。ǜ鶕䦟W生匯報現場操作展示在多媒體PPT中,插入函數能在播放時在方框里輸入學生匯報結果,能及時將學生的想法展現在課件上)
2根據匯報結果,分別具體探討保留兩位小數的近似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后的近似數。并說一說操作的過程。
3、強調取近似數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組探討1與1.0的精確度
5、引導通過線段圖理解保留一位小數是1.0,小數末尾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6、總結:剛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數?獨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組中交流,找不同說原因。
。ㄈ╈柟叹毩
1、選擇,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1)保留( )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
、僖晃 ②兩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數,表示精確到( )位。
、俜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數的近似數
。1)保留兩位小數
0.256 12.006 1.0987
。2)精確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ㄟx兩組,整組4人一起在電腦前討論后,將本組答案用電腦操作展現在課件上放映呈現給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數
4、拓展題
四、全課總結
1、數學課將結束了,你有哪些收獲?在哪方面還需努力?
2、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課本73頁的知識,打開課本,認真看一看課本,找出書中你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用筆做個記號,然后大聲地朗讀出來。
課后作業: 1.從課后習題中選;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表示近似數的時,0不能去掉
課后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8
教學內容
角的分類,教科書第42~45頁的例2、例3,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七中的第4、5、6題。
教材分析
“角的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一學期的學內容,本課的重點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數和銳角、鈍角的度數范圍,能識別這些角;通對角的分類,能準確地認識直角、平角、周角、銳角、鈍角?紤]到分類這一現象生活中到處可見,把學習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和經驗基礎上,讓數學帶上生活味,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滲透分類的思想;同時通過問題模塊,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充分展示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與語言達能力。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角的概念,在掌握銳角、直角和鈍角的基礎上來學習兩種特殊的角,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上會比較輕松。在根據平角和周角的特點來解決只知一個角的度數求另外幾個角的度數的問題,可能會比較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
2.學會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和步驟。
3.會畫指定度數的角。
4.初步學會用一副三角板畫特殊角。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比較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歷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經驗,體會角的特征,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掌握用量角器畫角的方法,會畫指定角的度數。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通過嘗試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學法
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動腦思考、合作交流,獲得知識和鍛煉能力。
教學準備
教具:教師準備課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張打印好的題卡。
學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課題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課件出示。
激趣設問:我們已經學會了怎樣度量的角的度數,但是這些角度數不一,你們能把這些角分分類嗎?
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先試著把這些角進行分類。
教師巡視,看看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
2.在分類過程中你有什么疑難問題嗎?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有關角的知識:角的分類。(板書課題:角的分類)。
二、探究新知
(一)學習角的'分類
里是各種角,請大家仔細觀察。那現在就請你們用量角器測量出各個角的度數。(完成后同桌交流)
現在我們來根據角的度數分類,請分別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講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號表示。讓學生說說我們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著講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課件演示一個直角等于兩個直角,誰來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們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嗎?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銳角、鈍角、直角和平角。那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請大家6拿出活動角,聽老師的要求,組成各種不同的角。
5.認識周角。利用活動角,還能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課件出示角的變化圖。
(1)這條邊剛好轉了一周,我們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幾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課件演示。
6.我們今天一共認識了幾個角?你們能把這些角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嗎?馬上動手。
(1)剛才我們把角分成了哪幾類?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應怎樣排列?
用“>”“<”表示這些角之間的關系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3)它們分別有什么特征?
7.現在誰能說出這幾個角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角的分類,既容易記,又富有樂趣,雙倍作用。
(二)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比眼力:看圖說一說下面各角屬于哪一類角?
課件出示圖片,分別指名答出。
2.看度數,說出這個角屬于哪一類。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辯一辯:
(1)小于180度的角是鈍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銳角。 ( )
(3)平角是一條直線。 ( )
(4)兩個銳角的和一定是個鈍角。 ( )
(5)鈍角的一半一定是銳角。 ( )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比眼力游戲,在游戲中進一步鞏固新知,這樣的形式學生也樂于參與。
四、全課小結,提升認識
通過剛才的檢測,同學們學得真不錯。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家里學校及生活中到處可見到各種各樣的角,角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角的知識是奧妙無窮的,它就像大海,我們學習的這些知識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發奮努力,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業
課本第42頁1、2題。
板書設計:
角的分類
銳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鈍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19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3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意義。
2.理解整數、小數、分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
教學過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數
師: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小數的存在,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回答)
我們一起來看,教室里有幾個同學在進行測量。但是,他們測量的一邊長1米,但是另一邊不夠1米,用米做單位,不夠1米那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候,就可以用小數來表示了。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這些數都是什么數?
生:小數。
師:小數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來表示。
揭示課題:小數的意義。
關于小數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本中的新知識:“小數的意義”。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問題,引出小數的性質。
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
1-1. 反饋交流。請學生結合圖說明自己的想法。
師:米還可以寫成0.1米。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小數0.1米。
師:0.1米是怎樣得到的?誰來說一說。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1米。
箭頭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可以看出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數表:。
0.3的計數單位是0.1,的計數單位是。所以0.3表示3個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頭,用分數和小數分別怎么表示?
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數表:。0.7表示7個0.1
1-2.抽象概括: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也寫作0.1。
2-1.同學們,學習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數來表示嗎?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1米。
師:剛才0.01米是怎樣得到的?誰來說一說。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1米。
箭頭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可以看出把整數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數表:。0.04的計數單位是0.01,的計數單位是。所以0.04表示4個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頭,用分數和小數分別怎么表示?
把整數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數表:。0.08表示8個0.01
2-2.抽象概括: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也寫作0.01。
3-1.同學們,學習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數來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數來表示嗎?
師: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01米。
師:剛才0.001米是怎樣得到的?誰來說一說。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數表示是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001米。
箭頭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可以看出把整數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數表:。0.006的計數單位是0.001,的計數單位是。所以0.006表示6個0.001
3-2.抽象概括:小數是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用三位小數表示。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也寫作0.001。
剛才我們分的是一米,用整數“1”來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實際應用中,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數。
5、各部分名稱:
(以0.625為例來說明)小數中的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右邊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個0.1,3表示3個0.1,因此十分位上的計數單位是0.1,也可以說成是十分之一;小數點右邊第二位是百分位,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數點右邊第三位是千分位,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0.001); 。
歸納: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1.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 0.001......。
2.小數中,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3.十分之幾是一位小數,百分之幾是兩位小數,千分之幾是三位小數。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括號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加強小組合作。
3.靈活運用所學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含有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順序。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00+0= 0÷100=
2.說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
。1)80-42+12 480÷60×2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順序計算。
。2)75-15×4 40÷4+6
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結:在含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們學過的( )、( )、( )、( )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它的運算順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出示:96÷12+4×2
。1)小組內討論,說說計算順序。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說,師板書。)
2.變式:96÷(12+4)×2探究有小括號的計算順序。
。1)問: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數學符號?(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合作完成計算后,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3)點評,明確: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3.介紹中括號“[ ]”,變式:96÷[(12+4)×2]探究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1)認識中括號。
。2)在老師引導下明確運算順序。
板書:96÷[(12+4)×2]
。1)放手讓學生合作完成計算,師巡視輔導。
。2)指名板演后,師生共同訂正,明確運算順序,并在書上找出來齊讀兩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9頁的做一做。
2.一個車間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產了320臺洗衣機,以后每天生產45臺。4月份(按30天計算)共生產洗衣機多少臺?(要求列綜合算式解答)
四、擴展提高:
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1)32×800-400÷25先減,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減,最后乘;
。3)32×800-400÷25先減,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減,最后除。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56頁-5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2、使學生掌握“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含義。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平行線定義中“在同一個平面內的”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整理明標
1、復習導入:
師:我們在第三單元學習了線段、直線和射線,現在請你在你的本子上畫出一條直線,再回憶一下直線有哪些特征?
預設:(1)直的(2)向兩邊無線延伸(3)無法測量(2)沒有端點
師:在你剛才所畫的直線旁邊隨意再畫一條直線,會發生什么情況?
預設:
預設:通過回憶直線的特征,構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引入本節課的知識點——平行與垂直。
2、整理明標
。1)認識平行
。2)認識垂直
二、明確路徑,合作探究
問題一: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而發現什么是平行。
問題二:通過學生觀察,教師講授,得出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饋,對抗質疑
問題一:認識平行
。1)提出問題:觀察一下每組中的兩條直線,它們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將他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將它們分類。
。3)匯報: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義:我們將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下了一個定義: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5)提出問題:你從剛才讀的這句話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匯報:①同一個平面內②不相交
。7)對抗:為什么要強調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內?不在同一平面內行不行?
。8)演示:出示畫著兩條平行的直線的白紙,然后將紙沿著兩條直線中間剪開,成兩個平面展示。
。9)提出問題:如何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線嗎?
。10)小結: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線的存在,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問題二:認識垂直
。1)操作:跟著老師一起來量一量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匯報: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義:我們將兩條直線相交成90度的'情況下了一個定義: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4)對抗:你從剛才所讀的這句話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匯報: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問題:我們如何表示他們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嗎?
。7)小結: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垂直。
四、檢測總結,拓展延伸
1、練習
。1)教材第57頁做一做:獨立完成
2、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3、課后拓展:
。1)判斷
、、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過直線外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的平行線.
。2)下面的圖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況嗎?
出示“雙杠”圖讓學生找出平行與垂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熟悉的對稱物體和直觀圖形的探討和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能夠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2.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特征。
3.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4.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設計
1.設計思想: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在大背景下認識軸對稱圖形。同時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軸對稱圖形是圖形運動教學的進一步深入。軸對稱主要是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通過數一數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連線垂直于對稱軸,從而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教學設計主要是聯系學生親身體驗,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新知。此節內容的學習將為以后學習畫軸對稱圖形,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做好鋪墊。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部分:學生會判斷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3)分析本課內容與小學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體驗過“圖形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軸對稱和平移。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從經驗上升到理論。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和平移現象,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內容的學習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本單元將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平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操作和探究學習,積累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通過動手操作,與同桌探討交流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4.教學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展示課件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圖形不僅僅是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半;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引導學生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降低了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一個圖形有多個對稱軸時,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對稱軸,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的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了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學準備的設計和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各一張,軸對稱圖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許多有趣的圖片,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些圖片,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吧。(出示課件)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圖片,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了么?
生: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烘托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抽學生進行表達。
師:同學們發現了他們的可以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們還有一些別的特征,同學們發現沒有?我希望通過我們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都能發現這一特征。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軸對稱圖形。
板書:軸對稱圖形
二、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1.系統認識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師:那么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呢?老師這準備了一個小實驗,請同學們觀察這個實驗。課件展示小實驗。(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指導學生用雙手體會軸對稱圖形。
引導學生歸納出軸對稱圖形,指出對稱軸。
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師:同學們,現在給你們一個圖形,你們會不會對折?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對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間相互說說你是怎么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長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我發現同學們非常聰明,很快就得出了長方形是軸對稱圖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對折,你有幾種方法?請同學們拿出正方形紙片對折,同桌相互說說,你是怎樣對折的。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通過對折我們發現正方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軸對稱圖形。
2.練習鞏固
師:我們找到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那么別的圖形你會找么?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紙片觀察、對折,看看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分組實踐、討論和交流。
師:走近學生,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生:(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將本小組實踐的結果向全班匯報。 師:用手展示怎樣快速的找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學生先觀察,然后自己動手實際操作,完成書上練習,之后集體訂正。
三、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四、展示課件,給出方格紙上的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請用剛才的.方法判斷,這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課件展示情景圖)
師:觀察方格中的松樹圖,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是的話找出對稱軸。
生:從圖中可以發現,它是軸對稱圖形,DG就是它的對稱軸。 師:通過對稱軸對折能重合的點叫做對應點。從這幅圖我們知道A和A是一組對應點,B和B也是一組對應點。那么請同學們觀察,圖中A和A有怎樣的關系?
生:點A和點A分別在對稱軸的兩旁,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3,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也是3
師:那么請同學們看看點B和點B。
生: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2.
師:對應點A和A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對應點B和點B到對稱軸的距離是?相等么?
生:學生觀察,并回答
板書: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師:連接圖中點A和點A,你看對稱軸和對應點的連線怎樣? 連接B和點B,他們的連線和對稱軸呢?
。ㄐ〗M討論,全班交流)
生:點A和點A的連線于對稱軸垂直。
師:連接圖中點B和點B,點E和點E也是這樣么?
生:(小結)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鞏固新知
師:練習下面各題。
觀察數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是的畫出對稱軸。
找出圖形中的對應點(三組),分別說說,他們到對稱軸的距離。(學生練習鞏固新知)
五、知識小結
1.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
2.軸對稱圖形中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各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2.對應點的連線都和對稱軸垂直。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ā瘢絖___+(____+____)
。╝+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谶@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4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小數點搬家”這一童話故事,使學生探索出小數點向左、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2、能靈活運用探索出的規律。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探索、概括出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學具:
數字卡片。
一、導入課題:
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小數的知識。小數中一個最重要的符號是什么?(板書:。)今天,我把這位客人請進了課堂,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
小數點可真是個調皮的小家伙,它告訴同學們,今天,小數點要搬家了,這是怎么回事了,同學們想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播放童話故事)
二、童話激趣,發現變化。
1、動畫:
2、(flash動畫)小數點來到森林里玩,看見山羊開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臉地坐在窗前。小數點看見快餐店門前的價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數字,就跳了上去(¥288。)過了一會兒,小數點覺得很奇怪“沒有顧客?為什么會這樣呢?”小數點想了想,說:“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數點搬到了8和8的中間(¥28.8)。這時就有一些動物來快餐店了。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價格便宜了。)
3、(flash動畫)小數點笑著地說:“看來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極了。小數點開心極了,想著“我真是個天才!”
師:山羊的快餐店,原來是一個客人都沒有,可是現在生意興隆。這又是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嗎?(生說)
那么從原來的288到28.8再到現在的2.88又是怎樣變化的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生說)
假如小數點再往左搬一次家成為0.288,與原來的288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生說)
這些變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規律呢?請同學們在組內探討。
4、小組匯報:
匯報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老師總結一下。
5、是不是對所有的數都適用呢,我們能想法驗證嗎?小組交流
來了這么多客人,山羊真開心呀,可月底一算,虧本了,熱心的小數點知道自己闖禍了,趕緊往右搬,根據剛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數點右移的變化規律嗎?你來驗證想法嚴整自己的猜測。
小結:現在我們又知道了小數點右移,原來的數就會擴大。(板書:右移擴大)
小數點這樣跳來跳去,嚴重的影響了山羊的'生意,我們把它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結合生活實際,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通過剛才小數點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數點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規律,小數點真是個神奇的小家伙,這個規律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神奇的小數點”或“小數點的自述”說一說。(通過學生構思數學作文,整理變化規律)
三、初步應用。
你想試試嗎?(游戲)
拿出你的數字卡片,擺一個的三位小數(9.879)擴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導學生在缺的數位上補0)
擺一個最小的兩位小數(0.12)縮小10倍。20倍(學具袋里的0不夠用,引導學生幾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數點向右移動3位,原數就縮小了1000倍()
。2)3.69擴大2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
。3)把23.05的小數點向左移動5位后,再向右移動三位,這個數就變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數點,這個數就擴大100倍()
2、下面的數與0.285比,擴大或縮小了多少倍。
3、小花貓要去水果店買水果,可不會做題,過不了河,你能幫助它嗎?
4、小花貓說謝謝,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標價有點奇怪?你都知道這是多少錢嗎?你能找出最貴的兩種水果嗎?
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5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么你們站在老師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方向說一說他們的位置關系。
。ㄔO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說一說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系。)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系。
。ㄔO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 1000千米,說一說,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俳M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②討論: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后交流說一說。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并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后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匯報。
生匯報。
可能會說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6
教學內容:
教材第63、第64頁的內容及第65頁練習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題。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標準及方法,體會每類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夠識別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2、通過觀察、分類記錄等活動,折、剪等操作,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同時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別從三角形的角和邊兩個方面的特征,對三角形準確的地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能夠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類三角形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圖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如果讓你把班里某一個小組的同學分成兩組,你將如何分組呢?
。▽W生回答)
師: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進行分類,你覺得應該按什么樣的標準來分呢?為什么?
。ㄒ龑W生說出原因)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兩種方法,按邊分或者按角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
。ò鍟喝切蔚姆诸悾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課件出示例5.
師:用量角器量出每組中每一個三角形的每一個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個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過測量發現,有些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銳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
師: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鈍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進行分類。
師: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個整體,那么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別看作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你會畫圖表示嗎?
。ㄕn件出示三種三角形的關系圖)
3、認識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
。ㄕn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圖)
師:在直角三角形中,夾直角的兩條邊叫直角邊,直角所對的邊叫斜邊。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嗎?測量后你會發現什么?
生:通過測量發現,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中,斜邊最長。
4、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ㄕn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圖)
師:觀察三角形的三條邊會發現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
師:在數學上,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
師: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條邊叫等腰三角形的底,兩腰的夾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邊三角形中,三條都相等的邊都叫三角形的邊。
6、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師:你能說說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嗎?
生:兩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邊三角形師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邊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認識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過測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角發現: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兩個角相等,這樣的三角形在數學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種。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哪一組的同學愿意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類的成果呢?
。ɡ蠋煾鶕䦟W生的講述板書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按邊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邊分類,也可以按角分類。
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數學方法?
生:分類。
師:分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為運用了分類方法,我們的生活才變得井井有條,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7
教學目的:
●通過動手操作,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怎樣分?
二、新課:
1小組活動:
(1)出示小片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銳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銳角、鈍角和直角.
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上邊三個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三個角都是銳角,它就叫銳角三角形.(板書)
提問:圖②、圖③只有兩個銳角,能叫銳角三角形嗎?(不能)
引導學生根據另一個角來區分.圖②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圖③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
請同學再概括一下,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幾類?分別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師板書: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系.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這種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
(邊說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每種三角形就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反過來說,這三種三角形正好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銳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類型,應看它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
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
分別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你有什么發現?
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志中找一找哪里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銳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個銳角,可以斷定這是一個銳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為什么?
2.87頁7題猜一猜小組同學模仿練習
四作業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簡便運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湊整,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使運算簡便。
2、技能目標:會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對某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3、情感目標:接納并樂于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綜合運用運算定律,使學生感到自由。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l+2+3+…+99+100=()。同學們都埋頭算了起來,高斯卻沒有,他仔細地觀察了算式,認真地想了想,馬上報出得數。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嗎?為了徹底搞清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考察比較簡單的問題人手。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3:254+687+313
。1)師生競賽,看誰算得快。
。2)通過比賽,請速度快的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可能有兩種情況:
a、不用簡便的方法計算,只是學生計算能力強、速度快。
問: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問:你是怎樣想到的?這樣算為什么會比較快?
。1)揭示課題:
。2)學生小結:把能湊成整千、整百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可使運算簡便。(板書:關鍵“湊整”方法:“用運算定律”)
。3)基本運用:用簡便方法計算。
718+57+8257+62+138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A、生共同歸納方法:碰到一個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沒有能“湊整”的數,如有,再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儆^察——有沒有能湊整的數。
、谌鐭o,按順序計算或豎式計算。如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
2、湊整訓練:
決定是否運用運算律,關鍵看題中有沒有可湊整的'數。因此要正確迅速地作出決定,必須加快我們分辨湊整數的速度。
把左邊和右邊的`數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線連起來。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學例4:27+56+173+44
。1)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2)反饋——投影出示整個計算過程。
。3)請同學們當小老師,說說為什么可這樣做?根據什么?
。4)小結:先湊整,再簡算。
湊整中同時使用交換律、結合律,我們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數任意調換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兩個數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訓練
1、怎樣簡便怎樣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組完成(每組一張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對)。
。2)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做?依據是什么?(指名說、同桌互說)
2、看算式直接寫出得數:“練一練”3。
口答得數,說說依據和方法。
、侔l展訓練:老師出給高斯的題目怎樣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課堂小結:
1、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計算中有什么作用?關鍵是什么?
2、綜合運用計算律進行計算,你有何感覺?
注意:當能熟練運用時,簡算過程可寫可不寫。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29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確數和近似數的含義。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學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萬”或“億”后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3.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能正確判斷生活中的近似數和精確數,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今年三十五歲了,度過了一萬多個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師介紹自己的這兩個數字中,你認為哪個數字描述得更精確?為什么?
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實時指導,引導學生得出:三十五歲更精確,一萬多個日日夜夜是個近似(大概、大約)的數。
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近似數有關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ㄒ唬┱J識近似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例題6情境圖。
2.初步感知。
讓學生讀一讀兩個情境中的信息,聯系情境中的內容想一想:如果讓你把劃線的四個數字分一分,你想怎樣分?為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組織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數是近似數嗎?
教師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明確:220萬和1902萬是近似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數量,有時不需要用精確的數表示,而只用一個與它比較接近的數來表示,這樣的數是近似數。
。2)讓學生結合具體例子說說生活中的近似數。
。ǘ┣笠粋數的近似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例題7“2012年某市人口情況統計表”。
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并讀出這幾個數。
2.借助直線理解找一個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1)教師出示一條直線:
38萬 39萬
。2)在直線上描出表示男性與女性人數的點。
提問:表示男性與女性人數的點大約在直線的什么位置?分別把它們描出來。
學生嘗試在教材的直線上進行描數。
教師投影學生完成的.結果:
38萬 384204 386685 39萬
。3)觀察直線,探究找近似數的方法。
提問:觀察直線上384204和386685這兩個數,它們各接近多少萬?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
組織全班交流。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邊,接近38萬;386685在385000的右邊,接近39萬。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萬;386685千萬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萬。
教師對以上兩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
3.介紹“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師介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要把這個數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數省略。尾數的最高位上的數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數的各位都改寫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數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數的各位改寫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數的近似數。
先讓學生獨立寫,再組織匯報交流,交流時讓學生說說是怎樣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來求它們的近似數的。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頁“試一試”。
。1)課件出示題目。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匯報。
。3)提問:怎樣將一個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近似數?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歸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練一練”。
這道題是結合生活情境來區分精確數和近似數。其中,56785和1617是準確數,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數。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四”第5~10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匯報。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0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重難點
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看圖說一說你收集到哪些數學信息?交流。
2、圖中告訴我們等量關系是什么?
。ń憬愕膹垟+弟弟的張數=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張?你會畫線段圖嗎?畫一畫。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設誰為X比較簡便?為什么?
5、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呢?你會列方程解答嗎?
6、學生匯報。
7、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8、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還需要驗證,怎樣驗證?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張的條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畫線段圖,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90+X張郵票。
90+X+X=18011、通過剛才解決問題,你們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解釋運用:試一試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讀題
。2)怎樣解方程
。3)怎樣檢驗?
練一練
1、解方程:
2、嵐嵐幾歲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題意,解方程解答,并檢驗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獨立完成。
4、(1)書上告訴了我們什么?你能提什么問題?
。2)怎樣列方程?
25X-4X=31.5
。3)怎樣解方程?
。4)你怎樣驗證?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那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樣想?
4X=180(1個X與3個X合并起來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那姐姐有135張郵票。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1
一、教學內容:
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二、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繼續研究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出示102×()
學生任意填上一個兩位數。
老師迅速說出它的得數,而不用筆算。
出示:計算102×43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可能出現:
(1)(100+2)×43、(2)102×(40+3)
在對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題目的特點,以及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從而使學生明確:兩個數相乘,把其中一個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與一個數的和,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練習:
(1)計算102×24
出示:9×37+9×63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進行板演。
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方法,重點理解、說明第二種方法。
小結:這類題目的結構形式的特點是算式的運算符號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兩個積的和。
在兩個乘法算式中,有一個相同的因數,也就是兩個數的和要乘那個數。
另外兩個不同的因數,一般是兩個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練習:(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討論:這個題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結構形式嗎?你能把它轉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嗎?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訂正時,說明怎樣運用運算定律簡算的。
引導學生小結:我們運用乘法分配律間算時,一定要認真審題,觀察算式的特點,有的不能直接簡算,只要將題型稍加改變,就能進行簡算。
(三)、鞏固練習
1.師生對出題。
我們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對出題,你出一個乘法算式,我出一個乘法算式,但這兩個算式合起來要能應用乘法分配律簡算。
2.根據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連接起來。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討論:2、3題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號兩邊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應該怎么改?
3.P38/5
(四)、小結
談收獲。
(五)、作業:P38/6—8
課后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2
一、指導思想:
教材四年級數學下冊,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一方面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實驗教材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另一方面注意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既注意反映數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學生,由于知識脫節,單元知識能過關,但綜合能力較差,對于概念理論知識理解過于膚淺,對知識運用也欠靈活,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比較浮躁,計算能力較差,還需進一步提高,應用題分析能力還可以,個別學生仍需繼續輔導。從學生習慣方面看,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題馬虎,丟三落四,抄錯數,不用直尺等許多學習習慣有待改善;還有個別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特點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了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教學重點、難點:
1、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了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在綜合應用中,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1、在實踐活動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六、教學措施: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周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側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系,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七、教學進度安排:
四則運算----------------------8課時
位置與方向--------------------6課時
運算定律與簡便運算------------14課時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18課時
三角形------------------------8課時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10課時
統計--------------------------4課時
數學廣角----------------------4課時
總復習------------------------4課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3
教學內容:
p.20、2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個部分!扒们寐犅牎弊寣W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安排“編編唱唱”,讓學生選擇一組杯子,合理調整各個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發出不同的音,制成一個“杯琴”;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制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學過程: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一、請學生介紹“杯琴”
1、請該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來,并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制作過程
。1)確定水的多少對音高的影響?煞謩e用裝滿水的和空的、裝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較,很明顯地發現水越多,音越低
。2)把7個試管依次從多到少地裝入適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
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
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二、學生分組實驗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制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
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
全班評一評哪組制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三、介紹“你知道嗎?”
在玻璃杯里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制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后查資料,并互相交流。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字母表示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會寫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和省略乘號的寫法。
2.在探索數量關系的過程中,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簡潔美。
教學重點:
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會正確書寫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小棒
教學方法:
探究法 操作法 練習法 觀察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我們學習過哪些運算定律?你會用字母表示嗎?
學生搶答,教師展示結果。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字母標志。通過觀察圖片,體會數學與
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探究新知
1、出示目標
2、聽童謠“數青蛙”。
3、精講
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說出n只青蛙n張嘴。
提問:這兩個n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它們可以表示哪些數呢?
4、觀察思考,淘氣和媽媽兩人的年齡有什么關系?
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自己依次算出媽媽的年齡,從而推導用字母a表示淘氣的年齡后應該怎樣算?
用字母a表示淘氣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可以表示成a + 26。其中a表示什么?a+26又表示什么?a能表示任何數嗎?如a不可能是200,因為人一般活不到200 歲。
重點: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數量間的關系。
師總結: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數,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數量時,字母所取的數要符合生活實際。
5、動手操作,感知數與字母的相乘。
6、讀數學故事,通過問題讓學生自學數與字母相乘、字母與1相乘、字母與字母相乘時的簡寫。(教師適當出題讓學生練習)
四、達標練習(題目見課件)
五、反思性總結
1.本節課我學到了……
2.本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
3.我還想提的問題是……
4.我沒弄懂的地方有…..
5.學過這節課后我的感想是……
六、作業布置
課本87頁練一練的第一題
板書設計:
字母表示數
數 n
字母可以表示
數量關系 a+26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5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第八冊《小數的大小比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根據數的位值原則,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會比較小數的大小,并能把兩個以上的小數按大小排列起來。
2、通過小數的大小比較,滲透比較思想,并初步認識大和小是相對的。
教學重難點:找出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老師星期天上街去想給外甥買幾件學習用品,在超市看見學習用品挺多的,拿不定主意該買什么?今天就請大家幫老師出出主意。愿意嗎?
2、出示課件:老師把想買的幾樣用品摘錄了下來,看見這你想說什么?
課件出示: 黃書包 紅書包 計算器 鋼 筆 圓珠筆 鉛筆盒
28.5元 28.45元 13.38元 13.5元 7.25元 13.8元
二、研究小數的大小方法
1、我如果在黃書包和鉛筆盒中選一樣,你認為該選擇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鉛筆盒和圓珠筆中選一樣,你認為該選擇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買一支筆送給他,你認為該選擇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我如果想買一只書包,你認為該選擇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我如果在計算器和鉛筆盒中選一樣,你認為該選擇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你也類似的來說幾個。
3、太多了,能不能把上述的各個比較整理一下,怎樣分類比較合適?
小組討論分類的方法并反饋。
4、根據分類我們可以得出小數比較的方案
(1)如果整數部分不相同,如何比?(討論后出示方案一)
課件出示 方案一:先看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
(2)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又如何比?十分位又相同呢?(討論后出示方案二和方案三)
課件出示 方案二:整數部分相同時,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就大;
方案三:十分位上的數字也相同時,百分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就大。依次類推
5、試一試
例5、比較6.35元和6.41元的大小。并說說你是如何比的?(課件出示比的方法)
例6、比較0.08米和0.069米的大小。并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聽。
三、應用
1、在( )里填>、<或=,并反饋
2.54( )2.14 0.746( )0.764 3.79( )3.79
2、課件出示比較大小,并用手勢表示
0.8和0.79 0.36和2.1 1.92和1.092 2和2.9999 0.98和1
0.67和0.76 0.489和0.5 6.060和6.06 5.60和5.600
3、課件出示應用題:學校運動會上,跳高前四名的是:張華1.1米、李杰1.21米、王新1.2米、陳小1.09米按從高到低把他們排列起來.
讀題后想它們的大小,然后分組代表各人,來比較大小
4、把下面各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4.45 5.4 4.5 4.445
把下面各數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起來
0.6 0.61 0.601 0.611
四、總結:今天我們又學到了什么本領?
用新學的本領幫老師確定該買什么?
五、課后提高題:(找朋友一起來解決。)
甲、乙、丙、丁四個人的身高是1.46米、1.52米、1.38米、1.5米。已知甲比丁高,但又比丙矮,丁比乙矮,甲比乙高。你知道甲、乙、丙、丁四個人各是多少米嗎?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6
《三角形的認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義、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一條高,認識三角形的三條高。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定義,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畫三角形的一條高。
教學難點:三角形高的畫法。教具準備: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
三個頭,尖尖角,其中奧妙真不少。(打一圖形)
看來同學們很善于動腦,那三角形到底有哪些奧妙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三角形的認識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畫面:(屏幕出示)
從這些圖片上你看到最多的圖形是什么圖形?(三角形)為什么這些物體的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三角形的定義。
。1)分類。
師:現在老師想看看誰的眼睛最亮!下面的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多媒體出示6個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三角形?)1 2 3 4 5 7
生:只有圖3、5、7是三角形,其他圖形都不是三角形。
。2)概括定義。
師指圖:為什么你們認為這些圖形不是三角形?
生1:因為圖1沒有連起來。
生2:圖3有一條邊彎了,不是線段。
生3:圖4是四邊形,有四條邊。
師:那你們說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小組同學先互相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生1: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師:圍成和組成那個詞更準確?
師:誰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條邊、3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師:誰還有不同的說法?
生3: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的圖形是三角形。
師:“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保◣煱鍟河扇龡l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概括特征(各部分名稱)
師:請仔細觀察,三角形有什么共同點?
生: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多媒體出示: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
。4)字母表示。
為了表達方便,我們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應的頂點和對邊。
師指圖:請大家仔細觀察,A點的對邊是哪條?(Bc)B點的對邊呢?(Ac)c點的對邊呢?(AB)
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對口令游戲”,好嗎?比如老師說頂點A點,你們說出對邊Bc;老師說對邊Bc,你們就說頂點A。
。2)三角形的高。
、倮斫馊切胃叩暮x。
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現在有一只小螞蟻想從A點向對邊Bc走,請同學們幫小螞蟻想一想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
師:誰來說一說小螞蟻走哪條最近?
生??
師:為什么你認為這條路最短?
生:垂直線段最短。
師: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直線段最短。師:這條垂直線段是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的一條垂直線段,在這里它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師:誰來說一說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生??
師指圖中另外的兩條線段追問:這條是三角形的高嗎?為什么?這條呢?(多媒體演示把其余兩條線段擦除。)
、诋嬋切蔚母。
師:大家還記得怎樣畫“垂線”嗎?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該怎樣畫?想不想試一試?請同學們試著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
學生獨立試著畫高。
師:誰來說一說怎樣畫三角形的高?生??
。3)延伸:認識三角形所有的高。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三角形有幾條高?
師:三角形另外兩條高是怎樣畫的。(多媒體動態演示畫三角形3條高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角形的3條高。)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觀察畫面,發現問題。
師:我們了解了這么多有關三角形的知識,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欣賞一組畫面(多媒體播放電線桿、自行車、籃球架等三角形應用的圖片)
師:為什么這些物體的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師:真的嗎?我們來做實驗驗證一下好嗎?
。2)動手操作發現三角形的特性。
師:兩位同學都輪流用手拉一拉,說一說有什么發現?生:四邊形容易變形,不穩定。三角形不容易變形,穩定。師: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回應“特性”的引入。
師:聰明的人類正是運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創造出這些牢固、美觀的物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希望同學們長大后,也當一名優秀的設計師,設計出更牢固、更美觀的物體。
。5)解決生活問題。
師:誰能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圍籬笆,小兔子堅持這樣圍,而小猴子堅持這樣圍。你們同意誰的做法,為什么?
師:我們怎么幫助小兔子使它的籬笆更牢固?
三:全課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師: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思考題:怎樣把容易變形的四邊形固定?
四、練習題:
填空
1.由( )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有( )條邊,( )個角,具有( )性。
2.從三角形的( )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作三角形的( )。
3.任意三角形都有( )條高。
小法官
。、有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
2、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
3、三角形可以作出三條高。( )
。、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都具有穩定性( )
五、板書設計:
認識三角形
三角形的定義: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三角形的作用:穩定性
六、課后反思:
如何正確地理解并畫出三角形的高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什么學生在畫高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錯誤,經過認真分析與思考后,我發現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在于學生對于“高”的定義沒有理解,他們不能正確地找到頂點及相應的對邊,學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進行的。因此我利用三角形先幫助學生找頂點及相應的對邊,分散三角形“高”定義中的難點。然后讓學生“幫小螞蟻找最短的路線”,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具體的問題,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及相應的“底”的定義。接著啟發學生回憶畫“垂線”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畫三角形的“高”,以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教師再板演畫“高”的過程,強化畫“高”的方法,培養學生畫“高”的技能。最后讓學生通過“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應的底。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7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33頁-35頁內容,《乘法運算定律》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艑W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總結過程,感知“猜想----驗證”這一總結規律的方法。
、茖W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不同方式表示運算定律,以及利用運算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菍W生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對數學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教學重點
學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不同方式表示運算定律,以及利用運算定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四、教學難點
學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總結過程,感知“猜想----驗證”這一總結規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學法
由于本節課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問題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組織探究學習活動為主的教學策略。力求在通過“猜想----驗證”的方式總結運算定律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六、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呈現問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嗎?”
說一說植樹有什么好處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解決與植樹有關的問題去發現、總結乘法中的運算定律。
。ǘ┎孪腧炞C,總結規律;
1、引導為主探索乘法交換律
、盘岢霾孪
。ǔ鍪局黝}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用一步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 ”(學生提,師板書)
“你們還有不一樣的算式嗎?”(板書兩個算式。)
“同樣的問題我們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但結果是一樣的。那我們可以說25×4=4×25!保ò鍟闶剑
觀察這個算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這樣一個式子,我們發現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那么,我們只是提出了一個猜想,這個規律能否試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乞炞C猜想
說一說,你們打算怎樣驗證這個規律呢?
、堑贸鼋Y論
匯報。
小結:通過剛才的猜想、驗證,可以證實我們發現的規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應用于所有的乘法。
。ò鍟撼朔ń粨Q律)
“你們能用字母來表示乘法交換律嗎?”
、刃〗Y: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乘法交換律。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剛才我們是按怎樣的過程總結出乘法交換律的呢?
引導學生回答:先解決實際問題——發現規律——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
2、自主探索乘法結合律
按《友情提示單》自主探究學習。
(1) 提出活動要求。
(2) 學生活動。
(3) 匯報總結并板書。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并板書。
三、鞏固應用,拓展總結
。ㄒ唬┗揪毩
1、書后做一做第1題
2、你根據乘法運算定律,猜一猜小貓背后的數。37頁2題(猜數、說說用了哪條運算定律。)
。ǘ 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小精靈的.問題,說說你們的發現。(交流、匯報)
小結:交換律是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兩個數相乘交換位置的規律。結合律是三個數相加、或三個數相乘,改變運算順序的規律。
。ㄈ┩卣咕毩
完成做一做第2題。
1.提出一個用兩步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并獨立解決?
2.匯報
小結:計算三個數相乘時,乘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先相乘,這樣計算簡便。
四、課堂小結
回憶一下這節課內容,說說你有什么收獲?(重點說你學會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發現的。)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8
教學內容:
數學書第90頁例1、91頁例2。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組拍的`總數多哪組就獲勝。女生隊拍的多。老師宣布女生隊獲勝。男生感到不公平,該怎么比公平?那么平均數是
一個什么樣的數,怎么求平均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 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 學習例1
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統計圖。(出示課件)
自探提示:
。1)從圖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小紅比小蘭多1個,小明比小亮多2個)
。2)從圖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嗎?是怎樣看出來的?(移多補少)
。3)你會列式計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嗎?必須先求出什么?請試著解答。(總個數)
。5)你覺得怎樣求平均數?(列式計算)
思考:在例1中,我們求出平均每個人收集13個瓶子,是表示他們4人中某一個人實際收集13個瓶子嗎?每個人實際收集的瓶子數和平均數13有什么關系?
2、 練習:
小明身高135厘米,河中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3、 學習例2:觀看兩隊的身高記錄
。1)先看歡樂隊的身高記錄
列式計算,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
。2)觀看開心隊的身高記錄
列式計算,求開心隊的平均身高;
。3)比較兩隊的'平均身高;
。4)總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4、 練習:(選擇)
。1)三(1)班學生植樹,第一組種18棵,第二組種20棵,第三組種25棵。平均每組種幾棵?
A、20棵 B、21棵 C、19棵
。2)玩具店賣玩具車,第一天賣54輛,第二天上午賣23輛,下午賣25輛。平均每天賣多少輛?正確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實踐應用
下圖是一個平均水深是100厘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厘米,小明在里面游泳有危險嗎? 天氣越來越熱了,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里去游泳。
四、小結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請完成數學書練習十一的內容。
板 書:
平 均 數
小紅 小蘭 小亮 小明——移多補少
。 14 + 12 + 11 + 15 )÷4 = 13(個)
↓ ↓ ↓
總 數 總人數 平均數
好處: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39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教材第7
1、72頁的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理解計算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2、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法運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的算理,即小數點對齊,計數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能相加減。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三年級時,我們已經認識了小數,同學們對小數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經常能夠用到小數?
生:商店和超市里商品的價格。
生:測量身高的時候用到小數。
師: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生:超市和商店里。
師:的確如此,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經常用到小數。哪些同學有過購物的經驗?
師:非常好,大家都有買東西的經驗。在購物過程中,我們不但會遇到小數,還會遇到小數的計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板題:小數加減法)
師:希望大家開動腦筋,大膽猜想,看誰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說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數加法 (1)課件呈現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在書店里,小女孩想買2本書,小男孩想買1本詞典。
師:一起來看這兩本書的價格,誰來讀一讀?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買這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
。2)《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多少錢?(課件呈現提出的問題)
師: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該怎樣列式呢? (1)6.45+4.29 (2)6.45~4.29
師:這兩個算式分別是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如何計算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探究算法
先看算式6.45+4.29,先估算一下,這兩本書大約一共有多少錢?
師:這是兩位小數的加法,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花的錢數呢? 生:我想用列豎式的方法。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看來大家都選用列豎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根據你的經驗,想一想,當我們遇到新知識時,通常會怎么做呢?
生:想辦法將新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學過整數的加減法。
師:轉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你能用學過的整數加減法的知識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嗎?請同學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思考,并在練習本計算,算完后在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計算方法。
。3)交流匯報
師: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 (我們小組認為)
師:說得有道理!這是你們組的想法。還有誰想說說你們小組的想法呢?
師:其他組的同學,你們和他們的想法一樣嗎?(一樣)
師:要正確的計算小數加法,一定要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
師:是啊,相同數位對齊是正確計算小數加法的關鍵,那我們把這關鍵的地方記錄下來。
板書:相同數位對齊。
師:相同數位對齊,就能保證計數單位相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師:同學們計算不僅要算得準,還要算得快,那么計算小數加法時,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而準確地把相同數位對齊呢?
生:把小數點對齊。
師:小數點是小數的標志,是不是把小數點對齊了,就能幫助我們快速地把相同數位對齊,提高計算的速度呢?我們通過題目來體驗一下!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2.53+4.67=
16.07+24.89= (小數末尾有0時要化簡,根據小數的性質,這是數學的'簡潔美。)
師:你們的計算結果一樣嗎?看來把小數點對齊就能快速地幫我們把相同數位對齊了。不會出現像的情況。 板書:小數點對齊。
師:通過我們探究這幾道小數加法題,你覺得計算小數加法時,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小結:小數點對齊
相同數位對齊
從低位算起
得數點上小數點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找到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還掌握了方法背后的道理。
2、小數減法 師:順利地解決了第1個問題,再來看第2個問題,是用減法計算的,你們會計算嗎?
。1)學生獨立思考并在練習本上完成,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找一名做得快的同學到講臺上板演。) 6.45~4.29
。2)匯報:
師:你們和他的計算結果相同嗎?(相同) 師:計算小數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小數點對齊
相同數位對齊
從低位算起 得數點上小數點
。3)完成下面兩道題,并且驗算。
7.2~0.8=
5.64~1.78=
。4)引導比較,深化算理
師:回顧我們研究小數加減法的過程,說說我們是怎樣解決的。 師:將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轉化為已經學過的整數加減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新發現?
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不同的是計算小數加減法時一定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減。
三、鞏固應用
1、改錯。
2、解決問題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不能僅僅依靠計算判斷,還要結合實際情況。
四、回顧整理
真是個生活中有心的孩子。同學們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許多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我們不但要善于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用舊知識幫助學習新知識,還要結合實際,靈活應用,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智慧!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4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軸對稱的特征和性質,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踐、發現,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掌握觀察、思考、歸納的數學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感受對稱美,陶冶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形成樂于探索的態度,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能補全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教學過程:
一、喚起與生成
1、復習舊知
出示課件:(二年級課本圖片)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形嗎?它們都是什么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這就是我們二年級學過的軸對稱圖形,關于軸對稱圖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匯報,并找出圖形的對稱軸。
2、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深入研究軸對稱圖形。
探究與解決
探究一: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出示例1圖片
它是軸對稱圖形碼?你能畫出它的對稱軸嗎?
請同學們想像一下,如果沿著對稱軸對折,對稱軸兩邊的圖形會……(重合)
圖形上的線段會……(重合),線段上的點呢?……(也會重合)。如果這里有一個點A,會與哪個點重合?(生上臺指)像這樣,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點,叫做對稱點。點A和點A’互為對稱點。
問題1:仔細觀察點A、點A’和對稱軸,你有什么發現?
生匯報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組對稱點,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并且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那么,你還能找到點B的對稱點嗎?
你還能找出更多組的對稱點嗎?(拿出學習單,試一下)
誰還找到了不同的對稱點?
小結:這無數組對稱點中的每一組對稱點,都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并且它們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連接你找到的每組對稱點。
問題2:仔細觀察,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有什么關系?
同學們,你們找到的每組對稱點的連線,都與對稱軸垂直嗎?
垂直表示的是兩條直線的關系,可以說它們是互相垂直?磥,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都與對稱軸互相垂直。
小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每組對稱點都在對稱軸相對的兩邊。
每組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相等。
每組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互相垂直。
探究二:補全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出示例2
這是一個不完整的軸對稱圖形,你能補全嗎?補全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軸對稱圖形?這是同學們的猜想?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
請拿出學習單,打開第二頁。
1、請補全下面這個軸對稱圖形。
2、請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完成這個軸對稱圖形的?
生匯報
同學們,都用了這兩種方法完成的嗎?
這兩種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這幅圖形,哪種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的想法和數學家的想法一樣。他們也是這樣想的。
看來,要想畫的又好又快,需要這幾個步驟:
先找到這幾個點
。ㄕn件出示1、找:端點)
找到端點之后,我們要……
生:找對稱點(課件出示2、標:對稱點)
然后呢?
生:連線(課件出示:3、連:順次連接)
小結: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通過動手動腦、自主探索,(課件出示)不僅發現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而且還找到了補全軸對稱圖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訓練與應用
1、你能補全這個圖形碼?
。贸鲎鳂I紙的第三頁,看誰畫的又好又快)生匯報。怎樣完成的?
2、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連一連。
你是怎樣想的?
像下面這樣把一張紙連續對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圖形?對折四次呢?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試一下。
四、小結與提升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哪些收獲?
軸對稱現象不止在我們數學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軸對稱現象。
欣賞圖片
美不美?(美)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會發現看似枯燥的數學王國也充滿了樂趣,充滿了美……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41
教學目標:
●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情境導入:
師: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都需要買一些文具,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介紹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F在我們就請三家文具店的售貨員分別給我們介紹商品的價錢,請同學們注意聽,看看你們能發現什么?(由三個同學扮演售貨員,分別介紹商品的價錢。)師:聽完售貨員的介紹,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賣橡皮的,但價錢不一樣。
生2:我發現到“丁丁文具店”賣的書包會便宜一些。
生3:我發現同樣的鉛筆盒在“奇奇文具店”與“丁丁文具店”賣的價錢不一樣。
師:由這些發現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1: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賣的價錢可能不一樣,我們買東西時要進行比較后再買。
生2:我們應該到價錢比較低的商店買東西。
師:在生活中,我們喜歡到物品價錢比較低的商店去買東西,我們的.這種做法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貨比三家”。師出示課題:貨比三家。
二、學習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師:大家都知道買東西應該“貨比三家”。如果我要買鉛筆盒到哪家文具店買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買便宜。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鉛筆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鉛筆盒是元,只要比較元與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師:怎樣比較元與元的大小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想出的辦法最多。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較小數點前面的數,小數點前面的數大,這個數就大;如果小數點前面的數相同就比較小數點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數,小數點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數大,這個數就大;
師小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辦法,真棒。
2、提出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數學問題,并試著解答。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有關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問題,你們能根據情境圖提出這樣的數學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輪流在小組里提出問題,請小組的同學來回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師: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來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請一個同學來回答。生1:我要買一個書包到哪一個文具店買便宜呢? 生2:到哪家買橡皮便宜?
。ń鉀Q這個問題涉及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要讓學生來說一說怎樣比較這三個小數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東西最貴?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東西最便宜? ??
三、拓展運用。
1、游戲——抓珠子。(1)介紹游戲規則:
師:下面我們要進行一個很在意思的活動——抓珠子游戲,這盒子里有紅珠子和藍珠子和綠珠子,一個紅珠子代表1元錢,一個藍珠子代表1角錢,一個綠珠子代表1分錢。你們任意從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會得到多少錢?(2)老師示范。(3)小組活動。
師:每個小組都有一個這樣的盒子,小組同學輪流從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寫在統計表中。填完統計表之后,在小組里比一比誰抓出的錢多。
紅珠子幾個藍珠子幾個綠珠子幾個共幾元幾角用小數表示(幾元)3元2角1分元
。4)師:請各小組抓出的錢最多的同學向大家匯報自己抓了多少錢,我們最后來比一比全班的冠軍是誰?
。5)小結:想一想,抓到多少錢跟什么有關?
2、完成書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查,互相說一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四、回顧總結。
師: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真好,上完這節課之后,你有什么收獲、你最喜歡哪一個活動呢?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4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P61精打細算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既是小數除法的起始點,又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因為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都要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材創設“精打細算”的情境,貼近現實生活,提出了數學問題“哪個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導學生對此展開研究,在交流時,尊重學生個性思差異,使學生了解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總結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與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相類似,只要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數部分有余數,可以添0再繼續除。最后將學生所學的新知識進一步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鞏固深化。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2、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3、正確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利用這些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重點: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是如何確定的。
教學關鍵:弄清楚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7分鐘)
1、(3分鐘)昨天,淘氣逛商店的時候,“用432元買了8個足球,每個足球多少錢呢?用816元買了8套運動服,運動服每套多少錢?”你能幫淘氣算一算嗎?(匯報,如何計算的。是整數除法)(投影)
。ㄔO計意圖:先讓學生用豎式解決問題,復習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為小數除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2、(2分鐘)今天淘氣打算去買牛奶(出示主題圖)
你猜一猜淘氣會買那個商店的牛奶?為什么?
生1:我猜測淘氣可能會買甲商店的,因為11.50÷5大約是2元多,我感覺已經很便宜了。
生2:我猜測淘氣可能會買乙商店的,因為乙商店雖然總價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覺得比較合適。......
。▽W生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判斷方法,這樣充分看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只要他說的有道理,就給予肯定。)
。ㄔO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估計、猜測,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分鐘)師:現在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如果兩個商店的牛奶質量一樣,你覺得淘氣應該買價格高的還是價格便宜的牛奶?
師“如果品質相同的話,我們自然要買便宜的,因為要精打細算嘛!
師:那么我們現在就來計算一下每個商店牛奶的價格,誰會列算式呢?
請學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據什么列式的?
。ǹ們r÷數量=單價)
師:觀察這兩個算式,與我們以前所學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們有什么特點?
生:這兩題的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就叫做“小數除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ㄔO計意圖:統一學生的認識,引入新知,滲透“生活要精打細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呢?現在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嘗試計算。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7分鐘)
師:請小組選派代表匯報你們的討論結果。(10分鐘)
生1:我們組在計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價格時,先是把11.5元轉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轉化成2.3元。在計算乙商店的牛奶價格時,我們用的是同樣的方法。先把12.9元轉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為有余數,于是我們就把12.9元轉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們發現可以用小數直接去除以整數,只要在豎式計算時,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
生3:這樣計算到“12.9÷6”時,除小數部分的時候還有余數,我們還不知道該怎么辦,請大家幫助我們。
生4:我們可以幫助你們,當除到小數部分還有余數的時候,可以在余數的末尾補“0”,然后再繼續除。因為小數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你們真了不起,有這么多想法,大家比較一下,你們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生:豎式計算。(學生也可能會說其他的方法)
師:我們大部分同學會認為豎式計算比較簡便實用,現在請兩名學生到前面寫出豎式,大家也試一試用豎式解決這兩個題目。(指名兩生板演,其余學生寫在課練本上。)
集體交流訂正,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方法計算;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除到小數部分有余數時,可以添0再繼續除。
。ㄔO計意圖:把問題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尋覓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但學生的語言不一定很規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2、(3分鐘)教師板書:13.6÷812.5÷2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請兩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學生自己練習。然后集體交流訂正,并讓學生說一說算法。
。ㄔO計意圖:及時進行相似題目的練習,對于接受快的學生有提高熟練程度的.作用,對于接受慢的學生有逐步熟練的作用。)
三、試一試(10分鐘)
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下,下面這幾道題嗎?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數,估算可以讓我們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準確)
7.42÷71.2÷513.8÷15
題目分析:第一題是商的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整數部分為0,除的時候還需要補0再除的小數除法,可以先放手給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再讓學生講明計算方法。
。ㄔO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能遷移出類似的小數除法。如果學生對于練習不能全部接受,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估計每題的商,然后再進行計算。)
2、根據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題
514.5÷15=51.45÷15=5.145÷15=
3、開放題:(根據時間靈活練習)
小明在獻愛心活動中,準備把72.72元零花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你認為小明會捐給()位小朋友,每個災區小朋友()元錢。
師: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我們的學生也能伸出友愛之手,將自己的零花錢節省下來,捐給哪些需要幫助的學生。
。ㄔO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四、總結反饋(3分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請大家評價一下自己的表現,說說自己的體會、感受或想法。
。ㄔO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本節課進行多方面的反思與回顧,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數學活動課《快餐店》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稊祵W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坝袃r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一節課下來,面對學生接二連三的出乎意料的精彩的對話,我不由得為他們喝彩。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闭n堂上,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主動,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我心里有一種深刻的感受越來越鮮明——這不就是我們新課標所追求的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生學習的有價值的數學應與他們的生活存在最近連接點、是思維最近發展區的數學。
二、廣挖素材,讓數學從生活中來。
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數學教學應廣泛挖掘各類生活素材,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是從活生生的生活中來的。
感興趣的學習自然充滿激情,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三、巧設題材,讓數學到生活中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覺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運用什么都不應該是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通過上這樣一節實踐活動課,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數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的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課標”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能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成長中創新!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43
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學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計算器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客廳,F在,我家客廳的一個果盤里有9蘋果,另一個有7個蘋果,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個果盤里的蘋果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提問:現在每盤都有8個蘋果了,這個8是它們的什么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板書:平均數)
二、例探究新知
。ㄒ唬┙虒W例1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多媒體課件),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課前發給每個學生例1紙條。)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出示此問題。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學生匯報交流后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邊說邊演示課件,鞏固移多補少的方法。師:還有其他的方法求平均數嗎?生口答:求平均數也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展示學生的算式:(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這個數在哪兩個數之間?(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平均數與原始數據對比,鞏固平均數的意義。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
。ㄈ┲R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正好是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B.【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ǘ、教學例2教師: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體育小組的活動—————踢毽比賽。對于比賽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學生:哪個隊能贏?
教師:現在老師就聘請你來當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決。出示例2
1、學生獨立解決例2.教師巡視,板書85大于76
17小于19
2、學生匯報85大于76這樣比你有什么看法?(這樣比不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一樣。。
3、那么你認為怎樣比公平公正呢?(求平均數的方法。)
4、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兩隊的算式
19+15+16+20+15=85(個)
18+20+19+19=76(個)
85÷5=17(個)76÷4=19(個)
根據算式找規律。學生總結,教師板書:平均數=總數量÷總分數
。ㄈ┚毩曁岣咄瓿勺鲆蛔1題。
實踐作業:完成“做一做”第2題中的最后一個問題。
測量本班同學的身高和體重,并計算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制作統計表和計算時,可以用計算器。求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后,再和自己的身高、體重比較,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ㄋ模┤n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板書設計:平均數
例1
移多補少
例2
男生隊
14+12+11+15=52(個)19+15+16+20+15=85(個)
52÷4=13(個)
85÷5=17(個)
女生隊
18+20+19+19=76(個)
76÷4=19(個)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小學數學教案10-23
小學數學教案四年級10-15
小學四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經典]01-10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1-28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01-09
小學四年級教案數學教案11-20
小學四年級創意數學教案07-14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經典】07-06
小學數學教案10-04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