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4-07-25 10:06:1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

    小學數學教案1

      知識網絡

      列方程解應用題最關鍵是前兩步:設未知數和列方程。有的同學說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長么,為什么不是關鍵部分呢?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雖然篇幅很長,但只要注意到符號變化、分配律等基本運算技巧,解的過程是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兩步篇幅雖然短,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精華和難點卻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需要用以體會。

      一般地,設什么量為未知數,最簡單明了的想法是設所求為x(復雜的題目有時要采取迂回戰術,間接地設未知數),當所求的數較多時,把這些所求的數量用一個或盡量少的未知數表達出來,也是很重要的。

      設完未知數,就要找等量關系,來幫助列出方程。這時需要認真讀題,因為許多等量關系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中文有很多字、詞、句表達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幾倍、的總和是、與的差是等等,根據這些字句的含義,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數表達出來,就能列出方程。

      重點難點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用字母來代替未知數,根據等量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數的值,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點在于可以使未知數直接參加運算。解這類應用題的關鍵在于能夠正確地設立未知數,找出等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關系又在于熟練運用數量之間的各種已知條件。掌握了這兩點就能正確地列出方程。

      學法指導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

      1)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依題意確定等量關系,設未知數x;

      3)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檢驗,寫出答案。

     。2)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要養成多角度審視問題的習慣,增強一題多解的自覺性,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于變量較多并且變量關系又容易確定的問題,用方程組求解,過程更清晰。

      經典例題

      例1 某縣農機廠金工車間有77個工人。已知每個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種零件5個或乙種零件4個或丙種零件3個。但加工3個甲種零件、1個乙種零件和9個丙種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問:應安排生產甲、乙、丙種零件各多少人時,才能使生產的三種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設生產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分別為x人、y人、z人,根據共有77人的條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來比較麻煩 如果仔細分析題意,會出現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為未知數外,還有甲、乙、丙三種零件各自的總件數也未知。而題目中又有關于甲、乙、丙三種零件之間裝配時的內在聯系,這個內在聯系可以用比例關系表示,而乙種零件件數又在中間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間接未知數,設已種零件總數為x個,為了配套,甲種、丙種零件件數總數分別為3x個和9x個,再根據生產某種零件人數=生產這種零件的個數工人勞動效率,可以分別求出生產甲、乙、丙種零件需安排的人數,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即按均衡生產推算的總人數,列出方程 解 答

      設加工乙種零件x個,則加工甲種零件3x個,加工丙種零件9x個。

      答:應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工人人數分別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場上長滿牧草,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這片牧場可供10頭牛吃20天,可供15頭牛吃10天,問可供25頭牛吃幾天?

      思路剖析

      這是以前接觸過的牛吃草問題,它的算術解法步驟較多,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設供25頭?沙詘天。

      本題的等量關系比較隱蔽,讀一下問題: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草生長的速度是固定的,這就可以發掘出等量關系,如從供10頭牛吃2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再從供15頭牛吃1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這兩個速度應該一樣,就是一種相等關系;另外,最開始草場的草應該是固定的,也可以發掘出等量關系。

      解 答

      設供25頭?沙詘天。

      由:草的總量=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頭數天數

      =原有的草+新生長的草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頭數天數-新生長的草

      新生長的草=草的生長速度天數

      考慮已知條件,有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長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即: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長速度2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長速度(20-10)

      所以:每頭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長速度10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長速度

      因此,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為1,則草的生長速度為5。

      由: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長速度x

      原有的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有: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長速度x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長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這個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頭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紅、灰兩種顏色的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計劃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紅磚80米3,灰磚30米3,那么,紅磚缺40米3,灰磚剩40米3。問:計劃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設計劃修建住宅x座,則紅磚有(80x-40)米3,灰磚有(30x+40)米3。根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設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間接設元法。

      設有灰磚x米3,則紅磚有2x米3。根據修建住宅的座數,列出方程。

     。▁-40)30=(2x+40)80

     。▁-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磚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設有紅磚x米3。留給同學們練習。

      答:計劃修建住宅6座。

      例4 兩個數的和是100,差是8,求這兩個數。

      思路剖析

      這道題有兩個數均為未知數,我們可以設其中一個數為x,那么另一個數可以用100-x或x+8來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設較小的數為x,那么較大的數為x+8,根據題意它們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這個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較大的數是 46+8=54

      也可以設較小的數為x,較大的數為100-x,根據它們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較大的數為100-46=54

      答:這兩個數是46與54。

    小學數學教案2

      生:交流“移”“算”的具體想法。

      追問:這里為什么÷5?男生為什么÷4?

      說明:要把總數平均分給對應的人數,才能得到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

      反思:6表示什么?與王蕾投中的6個意思一樣嗎?

      3. 解決問題:男生投得準一些。

      4. 回顧反思:

      剛才我們比男生、女生誰投得準一些,這里的“準一些”,比的是什么?

      板書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求男生的“平均數”借助學具板的移動操作、記錄算式、同桌交流等活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提供感性支撐,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滲透學習的.過程結構、方法結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獨立學習。求女生的“平均數”是運用結構,自主嘗試方法。通過除數對比,滲透總數與份數的對應關系;通過平均數6與個人6的對比,進一步理解平均數表示的是整體水平;仡櫡此济魑谩捌骄鶖怠北容^的合理性,有利于學生感受“平均數”的本質!

      二、 實際運用,理解平均數

      (一)想想做做1

      (1)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支筆? 你怎么想的?

      (2)快速反應

      2、4、6的平均數是( );9、11、13的平均數是( );10、20、30的平均數是( )。

      【設計意圖:運用掌握的方法求一組數的平均數,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想想做做2

      情境:三條絲帶,分別長14厘米、16厘米、24厘米。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1)選一選,平均長度可能會是哪一個?怎么想的?

      A.14厘米 B.18厘米 C.24厘米

      (2)議一議:為什么不選14厘米?24厘米?

      (3)算一算,平均長度到底是多少。

      (4)快速反應:4個小朋友的平均身高范圍在( )——( )之間【圖】

      【設計意圖:感悟平均數的范圍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三)男生平均數的變化情況

      (1)個體數量增加,平均數增加

      如果李明投中6個,男生平均個數會不會變?怎么變?

      變成幾了?快速找一找!

      如果投中10個呢?平均數變成了幾?

      (2)個體數量減少,平均數減少

      如果王華投中6個,男生平均個數會怎么變?平均數是幾?

      如果張勇投中5個、沈文投中7個呢?

      (3)發現平均數隨個體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設計意圖:感悟“平均數”的敏感性!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的“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平均每人投中個數”“平均每個筆筒的支數”都是一組數的平均數,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平均數。

      生活中的平均數信息【PPT】

      帶著今天對“平均數”的認識,走進生活,你會有更多的發現和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要求:

      1、在觀察人民幣以及換幣、取幣等活動中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

      2、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3、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教育。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各種面值人民幣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題第一幅圖,讓學生仔細觀察。

      2、提問:你們從圖中看到些什么?你們買過東西嗎?買東西要用什么?各個國家的錢都有不同的名稱,誰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什么?

      3、揭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你們認識人民幣嗎?請你從盒子里找出認識的人民幣,介紹給本組的小朋友聽。分組活動。

      組匯報: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逐一介紹面值不同的人民幣,教師隨機補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分別展示出來。

      認識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讓學生辨認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思想教育。

      提問:小朋友,你們能把這些人民幣分分類嗎?請學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幣,小組合作分類。

      學生匯報分類情況,并說說分類的依據?偨Y學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幣的種類有:硬幣、紙幣;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

      2、例題第二幅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提問:圖中的`小朋友想買什么?(手表)

      買手表該付多少錢?(1元)

      請學生從盒子里拿出1元錢,比一比誰的拿法多。

      學生匯報拿1元錢的不同方法。當出現拿一個1元的和10個1角的時候,引導學生建立“元”與“角”之間的進率關系:1元=10角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幾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試一試:一張1元的人民幣可以換幾張5角的?幾張2角的可以換1張1元的?同桌互換。

      請學生說說互換的結果,以及為什么要這樣換。

      三、應用拓展

      1、連一連。(“想想做做”第1題)觀察并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每種物品的價錢是多少?有幾種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是多少?

      請學生把要買的物品和對應的人民幣連起來。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說說每個題目的意思,再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

      思考:用一種人民幣怎么拿?兩種呢?三種呢?

      游戲:購物。(“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貨架:橡皮(每塊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鉛筆(每枝4角),自動鉛筆(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請小朋友用1元錢購物,想一想,說一說,可以買哪幾樣東西?應找回多少錢?

      四、總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認識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1元=10角、1角=10分)關于人民幣,小朋友們還知道什么呢?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幣,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小學數學教案4

      復習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復習,鞏固所學的計數單位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掌握數位順序表,能正確地讀寫大數,掌握改寫和省略的方法。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參與復習的全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合作精神。

      重難點:

      重點:數的概念、讀寫數的方法、改寫和省略的方法。

      難點:數中間和末尾有0的讀寫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教具準備:

      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本節課對“多位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板書課題:復習多位數的認識。

      2、打開數學書看第一單元的內容,看看本單元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老師指導并歸納,總結在黑板上。

      問:你認為本單元哪些內容比較難?你最容易出錯?

      二、復習知識點。

      1、復習數位順序表。

      1)什么叫數位、計數單位、數級?

      2)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

      3)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十進制計數法。

      4)自然數的認識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問:

      1、最小的自然數是幾?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

      2、多位數的讀寫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寫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較數的大?

      三、練習內容。

      1、讀出下面各數。4231579、30050082、3960400000、7000700070、700300009、267400XX0、315400000、50708000000。

      2、寫出下面各數三千零三萬三百零三、一千零五十萬四千零二十、二十億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億七千零八萬三千零四十。

      3、改寫成以萬做單位的數。80000、9000000、47000000、XXXX0。

      4、改寫成以億做單位的數。325600000000、480000000005、求近似數。

      1)16483520、9528641、799000、380800、8396000(省略萬后面的尾數)。

      2)2709546312、983536478、89970804758(省略億后面的尾數)。

      5、比較大小1650010○16500100;350020○530020;2509200○2509000;6309607○670630。

      6、用6、3、8、9和5個0按要求寫出九位數。

      1)最大的數。

      2)最小的數。

      3)一個0都不讀的數。

      4)只讀出一個0的數。

      5)要讀出2個0的數。

      6)約等于3億的數。

      7)約等于10億的數。

      四、這節課復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五、作業:練習二十一1、2、3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3~27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史。

      2、展示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到人們為了方便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學生經歷認識和使用計算工具的過程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認識算盤,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努力,激發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存儲運算鍵。

      教學準備:

      算盤、多媒體課件、算籌、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新授

     。ㄒ唬、出示學習目標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ǘ、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可能會答:計算器、算盤……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繩結、算籌等使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1、遠古計數:

      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什么來計數?(板書:遠古計數)

      生回憶:手指、石子、結繩或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

      2、算籌:

     。1)遠古的用實物記數、刻道記數、結繩記數的方法只能計數,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計數級是什么事情,人們開始想一些新的辦法來計數。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出示課件)

     。ò鍟核慊I)

      介紹算籌:我國古代人用算籌表示數和計算。算籌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籌是如何用來計數的。與遠古計數方法相比它的優點就是有數位,哪一位表示幾就用小棍來表示。一個豎棍就是1,二個就是2,五個就用一個橫棍來表示……空格表示零。

      課件出示:算籌表示多位數。

     。2)你知道這些用算籌表示的數分別是多少嗎?

      課件出示題目。

      3、算盤:

     。1)后來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盤實物。

      展示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面每顆珠子表示1。一檔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為我國古代是15進制,F在是滿十進一。所以算盤后來游船到日本、朝鮮等國。進行了改進。

     。2)出示新式算盤。上面是1顆珠子。一檔表示多少?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3)課件出示由老式算盤衍生出的形態各異的算盤。

      4、計算器:

      現在,算盤因為笨重、不方便攜帶,逐漸被更輕便的計算工具所取代。

      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計算工具是哪一個?

      你在哪里見過計算器?

      同學們可以互相看一看,你們的`計算器各部相同?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電子計算機:

     。1).隨著時間的發展,科技又向前推進,人們又發明了什么?

      出示課件: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

      師: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就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2)現在人們人手一部的手機,也具備了微電腦的功能。

      6.簡單認識計算器比較重要的按鍵的名稱和作用。、

     。ㄈ、計算器的應用

      1、學生自學教材26頁的例題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方法。

      3、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并說說你找到了什么規律?

     。ㄋ模、鞏固練習

      1、早在14世紀,中國就發明了()。

      2、老式算盤上方有()顆珠子,每顆珠子表示(),下方有()顆珠子,每顆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盤上方每顆珠子表示(),下方每顆珠子表示()。

      4、我見過的計算機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頁的做一做

      三、本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計算工具,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的知識?

      作業設計:練習冊

      板書設計:

      計算工具的認識

      1.遠古計數:用實物記數、刻道記數、結繩記數

      2.籌算

      3.算盤

      4.計算器:

      5.計算機

    小學數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參觀博物館"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索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在具體情境中發展估算意識。

      4.正確掌握已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利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之后,學習整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因為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都要轉化為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材創設"參觀博物館"的情境,提出了兩個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此展開研究,在交流時,提醒學生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從而強化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班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已經初步形成,而且探究知識的欲望較強,他們也很愿意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情境--生日禮物。他們參與的熱情就更高。正因為這樣我把課本中"參觀博物館"的情境改為"生日禮物"。參觀博物館的情境顯得嚴肅,不生活化;而"生日禮物"這個情境對于學生來說,就顯得輕松,愉悅,感興趣。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

      上周六是我們班小雨同學的生日,我聽說我們班的許多同學去參加了生日會。那天小雨收到了許多生日禮物,板書課題:"生日禮物"。想知道嗎?

      【電腦放課件】----展示各種各樣的禮物

      師:看到這么多生日禮物,你想知道什么?

      生1:這些漂亮的禮物是誰送的?

      生2:需要多少錢呢?

      生3:是一個人送的還是幾個人合送的呢?若是一起買的,每個同學需要多少錢呢?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下面請送禮物的同學來給我們介紹。

     。ǘ┨骄啃轮

      活動一:介紹禮物"生日蛋糕"

      1.提出問題:每個同學應付多少錢?

      小凡:小辰、小芳、小龍和我合買了一個生日蛋糕送給小雨,這個蛋糕需要26元錢,請大家猜一猜:

     。1)大約每個人花了多少錢?

     。2)算一算平均每個人到底應付多少錢?

      2.估一估

      師:先估一估平均每個人到底應付多少錢?,然后和同桌交流估算的方法及結果。

      全班交流:

      生1:26看作28,28÷4=7(元)得數不超過7元,還有24÷4=6(元),所以得數應在6元和7元之間

      生2:還可以這樣想:(6)×4=24(元)(7)×4=28(元)

      所以得數也應在6元和7元之間

      3.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探究被除數和除數都是整數,商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6÷4=

      先獨立計算26÷4,算完后小組內交流。

      1.全班交流反饋。

      生1:我們先用24÷4=6(元),再把2元化成角,2元=20角,20÷4=5(角)6元+5角=6.5元:

      生2:變成我們學過的:小數除整數的除法(在小數末尾添0,小數的大小不變。)

      26.0÷4 =6.5(元)

      方法五:直接用豎式計算。

      26÷4 =6.5(元)

     。ㄗ寣W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算法以及探索過程。)

      5.師生共同完成用豎式計算。

      6.師生共同總結出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及注意事項:

     。1)從高位除起。

     。2)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有余數時,首先在商的個位后面點上小數點,然后在余數的末尾補0再除。

      活動二:介紹禮物------鋼筆

      1.提出問題并估算

      帥帥:我和波波、娜娜、揚揚等16個同學合起來買了一支12元錢的鋼筆,希望她的學習越來越好。請大家先估算一下,大約需要多少錢?(不到1元錢);再請大家計算出正確得數。

      2.獨立解決問題并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重點研究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4.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ū怀龜挡粔虺龝r,商的個位是0,對齊被除數的個位商寫0,然后在被除數的個位后面添上小數點,并添上商的小數點,最后在被除數后面補上0再繼續除。)

     。ㄈ┰趹弥徐柟,介紹禮物-----《趣味數學》

      小。盒∮晗矚g數學,所以我們6個人送了她一本《趣味數學》,價錢是13元,平均每人應付多少錢?請大家算一算。

      介紹準備的水果----蘋果

      小雨:那天,我準備了豐盛的水果,其中我買了6個蘋果1.26千克,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千克?還有6個蘋果共用了3.12元,平均每個蘋果多少元?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之后,學習整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在這節課里,我以學生的發展為著眼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出發,設計教學活動,以"生日禮物"的情境貫穿整節課;介紹禮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示成果。緊緊圍繞本節課的兩個重要的'知識點:第一個是除到個位還有余數;第二個是整數部分不夠除。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的情境,因而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高漲,并探究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活動一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在這活動中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在活動二里,我改變了處理方式,先讓學生獨立解決12÷16,交流匯報時只重點強調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六、案例點評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創設了學生熟悉、喜歡的"生日禮物"情境,充滿了童趣,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2."生日禮物"情境貫穿整節課,充分利用資源,把資源用好,用足。

      3.給學生提供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充分探究。出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4.尊重學生的意見及個性,體現在算法多樣化和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5.教師善于組織與調控課堂,起到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

      建議:

      1.課堂活動形式不夠豐富。

      2.課堂容量還應加大。

      3.算法多樣化與優化要更好找準一個切入點。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師:上節課,我們和1000以內的數交上了好朋友。你認識了哪些數?知道了什么?

      師:我們來找找自己身上的數,今年你幾歲?知道老師的年齡是幾歲嗎?

      師:誰的年齡大?

      生:老師的年齡大。

      師:你怎么比較的?

      師: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板書:比較數的大。

      二、教學新授

     。ㄒ唬┏鍪窘虒W掛圖

      師: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師:你能想到些什么?

      師:杉樹和松樹比,哪一種多?你怎么比較的?

      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1、因為312是三百多,285是二百多

      2、因數312是由3個百、1個十和2個一組成,它比300大,285由2個百、8個十和5個個一組成,比300小

      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大于285;

      ……

     。ǘ┰囈辉嚱虒W

      師:柏樹279棵,比松樹多還是少?

      師: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能么想的.?

      師:如果要比較286和285的大小,你會怎能么想?

      (三)總結比較方法

      師:怎樣比較兩個三位數的大?先看哪一位,再看哪一位?最后看哪一位?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把每個計數器所表示的數寫下來

      對照計數器比較每組兩個數的大小。

      說說思考過程。

      2、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結合各題中具體數的特點,相應地總結比較方法;

      3、想想做做第3、4題

      看圖、讀題

      師:這道題中已知的數量是什么?

      要我們選擇的數量是什么?

      這兩個數量之間是什么關系?

      你是怎能么想的?

      你為什么選擇這個答案?別的答案有什么不合適的地方?

      4、想想做做第5題

      師:選擇不同的方法比較大小,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四、課堂作業

      659○956100○1000290○209

      103○98482○484559○480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2)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弄清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

      理解計數單位。

      教具準備:

      課件 ,小棒。

      教學過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問題,激發數數興趣

      1、師:藍藍的天,綠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興! 看,山坡上下來一群羊,有幾只? 又來了一群,幾只?這兩群羊共幾只?20是幾個十?學生觀察回答上述問題。

      2、又下來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師,羊真多!有多少只?

      我們來估計一下,現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說一說自己估計的結果。

      3、師,我們的估計對嗎?可以數。你會數嗎? 今天學習數100以內各數。(揭示課題)

      二、操作、交流,學習數100以內各數

      1、實物數數。

     。1)師:老師讓你們沒人帶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數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學生自由數 匯報,你是怎么數的?(有多種數法,可以指名進行實際操作。)

      2、討論。

     。1)師:剛才,有的小朋友是這樣數的:每數10根捆成一捆。 誰愿意用小棒再來演示,讓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試著用剛才同學們提出的辦法來數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數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師: 一根一根地數,10個一是幾?那十根十根地數,10個十是幾?

      3、引導學生一十一十地數到一百。

     。1)師:數100以內的數,可以一個一個地數,從一數到一百,也可以十個十個地數,數了10個十就是一百

      如果讓你十個十個地數,你能從10數到100嗎?100—10呢?

      學生數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數百羊圖。一只一只地數,再十只十只地數。(同桌一個人數另一個人檢查)

     。3)搶答:一十一十地數,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數:一十一十地數,從一十數到一百;從三十數到七十,從六十數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數的數法

      1、師:誰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說一說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繼續往下數,你能數到四十二嗎?試一下。

      出示例2:從三十五數到四十二。

      學生邊添小棒邊數。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數是多少?為什么是40?

      學生將10個單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著數到四十二。

      2、從五十六數到六十三,再從六十三數到七十二。 (注意滲透組成知識,注意是否每數滿十根捆成一捆。)

      3、不擺小棒,一一地數

      從七十八數到八十八,再數到一百。(同桌輪流數,再指名數。)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幾?

      四、學習100以內數的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個單根,看一看,是幾根小棒?說一說35是( )個十和 ( )個一組成的。

      2、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

      3、同桌一人擺小棒,另一人說組成。

      4、游戲: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個十( )個一七十六 ( )個十( )個一

      九十四 ( )個十( )個一六十 里面有( )個十 一百 里面有( )個十

      想一想:其實生活中用到數數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過?自由匯報。

      如果這堂課的表現是100分的話,你覺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呢?說說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結

      師:說一說,你今天學會了什么?

      六、練習活動

      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球,再數一數,有多少個球。 你的估計差不多嗎?你是怎樣數的?怎樣數比較快?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3.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前兩天咱們剛剛開了運動會,喜歡看運動會嗎?咱們今天再去看一場特殊的運動會,好嗎?(出示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仔細看看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談話: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很多問題,如:有哪些動物參加了運動會,它們各有幾只?有哪些比賽項目?

      【說明:創設學生喜愛的動物運動會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學生的認知基礎與本課教學目標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二、 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 嘗試統計,發現問題。

      談話: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一起數一數,把數出的結果記錄在這樣的統計表里(拿出課前發給學生的空白表格)。

      反饋,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統計表,如:

      狗

      猴

      長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長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饋:先請完成第一張統計表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統計了哪些動物的數量?是怎樣想的.?

      提問:他統計的動物的數量對嗎?這張表格有問題嗎?(動物的數量是對的,但從他的統計結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動物)

      反饋:我們再請完成第二張統計表的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統計的,怎樣想的?

      提問:他統計的結果對嗎?你認為他的這張表格怎么樣?有沒有問題?(學生可能認為這樣統計是對的)

      激疑:我們來看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動物嗎?不對吧,我怎么覺得是26只呢?咱們一起算一算,好嗎?(把統計表里的幾個數都加起來,算出結果是26只)

      學生會提出算動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數與跳高、長跑的動物只數相加,因為參加跳高和長跑比賽的動物中就有狗、兔、猴,這樣加就加重了。

      提問:想一想,怎樣統計才比較合適呢?(把它們分開)

      引導:是的?梢园阉鼈兎珠_統計,按什么標準來分呢?請大家先在小組里討論討論。

      學生討論后,組織交流,明確:可以按動物的種類分,統計各種動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賽項目分,統計參加各種比賽的動物有多少只。

      【說明:這節課研究的問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分類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把具體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原有的統計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過程中來!

      2. 再次統計,解決問題。

      談話: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先統計各種動物有多少只,再統計參加各種比賽的動物有多少只,好嗎?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列表統計呢?

      根據學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應的統計表。

      要求:請小朋友按剛才討論的方法分類整理,把結果填在表格里。

      反饋:哪個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統計表拿上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學生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長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長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調整統計表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提問:觀察兩張統計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是的,第一張表是按動物種類統計的,第二張表是按運動項目統計的。怎樣才能讓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張表格是按什么標準進行統計的呢?

      學生交流后,小結:為了使統計表所表達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欄,注明表中每個項目的意思(課件演示修改統計表的過程)。像這張表格,是按動物的種類進行統計的,第一行表示各種動物的名稱,就寫上動物種類,第二行是每種動物的只數,就寫上只數,后面的每個數就不要再寫單位了。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動物,習慣上放在數據的前面,用合計表示。

      師生共同修改第二張表格。

      3. 觀察統計表。

      提問:通過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們出色地完成了動物運動會的統計任務?戳私y計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說明: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而是著眼于讓學生經歷從嘗試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學生在不斷探索并完善統計方法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了分類統計的必要性和實際作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進行簡單的分析,既能增強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意識和能力,又能從整體上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三、 拓展應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小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兩個統計表,并組織交流。

      【說明:教材安排了豐富的統計活動,可以根據教學時間和教學需要靈活處理!

      四、 全課總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

      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征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1把,三角尺1塊,釘子板,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幻燈片播放正方形、長方形圖片,吸引興趣

      2.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你們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引發學生思考。

      二、實際操作,驗證猜想

      1、觀察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們有什么特點呢?你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嗎?同桌交流。

      2、操作驗證

      (1)拿出自己的學具,用自己的辦法驗證。

      (2)把自己的猜想和驗證向小組匯報。

      3、反饋

      (1)對長方形的邊你有什么發現?相機板書。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比等)相機教學“對邊”。指一指長方形的對邊在哪里,一個長方形有幾組對邊?長的一條邊,請你給它起個名字,你會叫它什么?短的'一條邊呢?

      (2)對長方形的角你有什么發現?相機板書。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邊你發現了什么?相機板書。怎樣來證明?正方形的邊你會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發現了什么?相機板書。怎樣來證明?

      4、歸納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練習:

      1、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再把這個長方形變成一個正方形,再說說它們的特點。

      2、在書上p64第7題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再說說小青菜提的問題。

      3、完成書上p64第4題。先自己拼一拼,再與同桌交流一下。

      (1)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2)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再拼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

      三、課堂小結

      向同學們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的習題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24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第1~6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其豎式的簡便寫法,能正確地計算這類算題。

      2.在研究算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合情推理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簡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討論: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懦鍪纠}插圖問:你從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浦该f出口算方法和結果。問:你是怎樣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切〗Y。

      2.教學“試一試”

     、抛寣W生在書上計算,指名板演。

     、浦该逖輰W生說說計算過程。

     、菃枺旱谝活}中乘數250末尾有一個0,積1500的末尾為什么有兩個0?第二題算過7×9得63后,為什么積的`末尾要添寫2個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獨立完成在書上,并進行評講。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獨立完成。組織討論:每組上下兩題有什么聯系?計算方法有什么區別?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組織學生口算,體會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幾百幾十和幾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引導學生讀題。問:你能看懂表的內容嗎?讓我們計算什么?學生填表。問:觀察這張表,你有什么發現?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你是怎樣掌握的,先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

      五、作業: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題。

      教學反思:

      (略)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112頁圓的周長。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的周長,能用滾動、線繞等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2、在測量活動中探索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用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3、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能運用圓的周長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探索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2、運用圓周長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

      1、每小組一根小繩、一個米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計算器。

      2、課件1:阿凡提與國王比賽A、B

      課件2: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的關系

      課件3:祖沖之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童話故事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 國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惱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個新招,想為難阿凡提。國王從全國精選出了一頭身強力壯的小花驢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驢賽跑,并且規定小花驢沿著圓形路線跑,小黑驢沿著正方形路線跑。(課件出示小花驢和小黑驢賽跑)

      50米

      師:同學們看,比賽開始了 緊張的比賽結束了。今天的比賽誰獲勝了?

      生:國王的小花驢獲得了勝利

      師:可是,對于這場比賽小黑驢覺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們的小毛驢跑的路程不是一樣長。

      師:那到底他們的路程是不是一樣長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來判斷一下呢?

      生:量一量就知道了,

      師:誰能說說正方形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

      生: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有關系,周長是邊長的4倍,

      師:也就是說只要測出正方形的一條邊長就可以 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是嗎?那小花驢圍著圓形路線跑一圈的長度又是圓的什么呢 ?

      師:有的同學反映可真快,對!這就是圓的周長,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圓的周長?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得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圓的周長。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發現測量圓的周長的不同方法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準備的圓拿出來,那圓的周長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長,同桌互相比畫一下。

      師:好,想一想圓的周長怎樣測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師: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ㄉ吓_交流測量的方法)

      生:我們的方法是用線繞圓一周,然后量出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生:我們小組覺得直接用米尺繞圓一周就可以讀出圓的周長。

      生:我們把圓沿著尺子滾動一周,這一周的距離就是圓的周長,

      生:我們小組還有不同的方法,我們是用線量出圓周長的一半在乘以2,就可以求出圓的周長。

      師板:線繞、滾動、拉直 化曲為直

     。2)探究發現圓周率和圓的計算公式

      師:我們同學真是太棒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找到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

      生:不行,圓太大了,測量不出來!

      師:哦,太大了不容易測量。那大家看,老師畫一個小圓,你能不能幫老師測量出來它的周長?

      生: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

      師: 那咱們能找到一種更簡便、更科學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師:我們知道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有關系,周長是邊長的4倍,那么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呢?

      生: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系,直徑越長圓越大,所以周長也就越大,

      師:有道理!那大家來猜一猜,周長和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生:周長是直徑的2倍, 生:他們一樣長, 生:我覺得這個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4倍)(3.5倍)

      師:大家猜得可真起勁呀!那到底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呢?怎么才能知道?

      生:動手量一量,算一算,

      師:說的真好,這可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動手做來驗證一下。同學們想試試嗎?每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個圓,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測量。聽好要求:1、小組同學作好分工,選好測量員、記錄員、匯報員。2、記錄員要及時地把測量員測量的數據記錄在書上的表格里。3、可以用科學計算器幫忙算一算周長和直徑的商。

      3、可以用科學計算器幫忙算一算周長和直徑的商。

      師:好,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

      生:實物展臺交流。

      師:大家仔細觀察分析,看能發現什么?

     。ɡ迕祝 圓的直徑

     。ɡ迕祝 周長與直徑的商

     。ūA魞晌恍担

      生:我發現了這三個圓的大小雖然不一樣,但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商都是三點幾。

      生: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師:看來大家的發現都一樣,那我們再來看看電腦小博士是不是也發現了這樣的規律?(課件直觀展示三倍多一點)

      生:圓不論大小,它的周長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師:說得真好。圓不論大小,它的周長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這是個固定不變的數,!你們的這個發現和許多大數學家的發現不謀而合,

      師:人們通常把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這個比值叫做圓周率,用字母表示。(板書: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師:關于圓周率,大家都知道什么?你說,

      生:我知道我國古代有個數學家較祖沖之好象和圓周率有關系,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有關的資料,大家想看嗎?

      看屏幕,這就是祖沖之,(課件介紹祖沖之 )

      師:我們通過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得到了也就是圓周率(板書:Cd=)你能通過圓的直徑求它的周長嗎?用字母表示出來。通過半徑能求圓的周長嗎?

      生回答、師板書:Cd= C= C=d

      d=2r C=2 C2=r

    小學數學教案13

      一、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五冊第一節中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第1課時,本課學習內容主要是認識圖形,它是在學生認識了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測量等方法,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征,建立相應的概念。

      二、教學設想

      《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可以用1課時進行教學。其重難點是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和區別。教學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與教材的知識結構,遵循幾何圖形教學的基本程序與規則,設計上主要利用多媒體CAI課件,視屏展示臺等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同時也結合實物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等傳統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中多種教學形式的變換,直觀、生動、形象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進而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欲。充分發揮多媒體組合教學優勢,讓學生學的積極、主動,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

      1、應用多媒體CAI課件及視屏展示臺,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長方形的概念及特點,靈活性強,操作方便,這是其它電教媒體無法比擬的,有利于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2、借助長方體、正方體實物,畫長方形、正方形,從實物表面中抽象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圖形,再通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面,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實踐性強,可見度大,有利于學生區別長方形、正方形。

      3、教學中由于多媒體課件展示、實物展示等電教手段的應用,加快了學生接受信息和反饋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學密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目標分解表

      四、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歸納。

      3、關鍵: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等活動,發揮學生多種感官作用,從而獲取有關圖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認識。

      五、教學媒體運用情況表

      六、教學過程

     。ㄒ唬┮胄轮

      1、復習:電腦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提問:長方體有何特點?長方體有何特點?

      2、師生同步操作

      把長方體、正方體的每一個面都剪下來,提問:剪下來的每一個面都是什么形?(指名)

      3、導入: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點?

     。ǘ⿲W習新知

      A、認識長方形

      1、初步認識長方形

     。1)(投影)用長方體實物的一個畫面出一個長方形平面圖。

     。2)①電腦逐步顯示畫的過程,邊畫邊講解。

     、陂L方形是長長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長方形。

     、勖幻L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覺?(平平的面)

     、荛L方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每一條線段都叫做長方形的邊,所以長方形有4條邊,也是四邊形。

     。ㄒ来伍W動每一條邊)板書:四條邊

     、菝幻L方形的邊有何感覺?(直直的邊)

     、揲L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直的。

     。ㄒ来伍W動長方形的四個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過程)板書:四個直角

     。3)長方形邊的特點

     、俨乱徊,長方形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上、下邊相等,左右邊相等)

     、谙胍幌,你用什么辦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小組動手、合作試試。

     、蹍R報活動情況

     、茈娔X演示長方形上下對邊移動重合,左右對邊移動重合。

     、菪〗Y長方形特點。

      上下兩條對邊相等

      4條邊 兩組對邊相等

      4個直角 左右兩條對邊相等

      B、認識正方形

      1、投影。用正方體實物的一個面,畫出一個正方形平面圖。(電腦顯示畫的過程)

      2、4人一小組自學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匯報學習情況。

      4、老師小結正方形特征。(邊講解邊操作演示)

     、僬叫问钦椒降,所以叫做正方形。(板書:正方形)

     、谡叫我彩怯伤臈l線段圍成,每一條線段也叫做正方形的邊,所以它是一個四邊形。(依次閃動每條邊)板書:四條邊

     、壅鼓谎菔,4條邊的重合過程。板書:四條邊相等。

     、苷叫我灿兴膫直直的角。(依次閃動每個直角)板書:四個直角

      4條邊 四條邊相等

      4個直角

      C、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哪些圖形?它們各有何特點?長方形與正方形有何異同?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p4~P5例5~例6、P5“試一試”、“練一練”P6~P7練習一第6~8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說說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P4例5圖,并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__=202__=20×2

      3__3__÷3=60÷3

      4.接下來,請大家在練習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并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么發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嗎?

      7.等式性質二: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P5“試一試”

     、胖该x題

     、颇闶歉鶕裁磥硖顚懙?

      三、教學例

      1.出示P5例6教學掛圖。

      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6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書:40__=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么?

      5.計算出__=24后,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后將例6填寫完整。

      6.小結:在剛才計算例6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練一練

      解方程:__÷0.2=0.8

      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練習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么可以這樣做?

      四、鞏固練習

      1.要使下面每個方程的左邊只剩下__,方程兩邊應同時乘或除以幾?

      0.6__=7.2方程兩邊應同時

      __÷1.5=0.6方程兩邊應同時

      2.化簡下列各式

      8__÷850+__-40

      __÷9×9__-1.4+1

      3.P6第7題

      教師引導學生列方程

      4.p7第8題解方程帶“★”寫出檢驗過程

      __+0.7=14★0.9__=2.45★76+__=91

      __÷9=90★__-54=18★2.1__=0.84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哪些知識?在解方程時,關鍵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

      __=202__=20×240__=960

      3__3__÷3=60÷3解:40__÷40=960÷40

      __=24

      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檢驗:把__=40代入原方程,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左邊=40×24=960,右邊=960

      __=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義;

      2。從實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穩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認識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能畫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條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含義,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難點: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能畫出三角形的高。

      教學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選擇:觀察法、知識遷移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請每位同學從你的抽屜里拿出兩根小棒,試一試,你能擺出什么圖形?

      誰來說說自己擺出了什么圖形?(指名說)

      下面請每位同學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擺成什么圖形?(指名說)

      用屏幕出示學生們可能擺出的圖形,提問:你能說說自己擺的是什么圖形嗎?那么,在同學們擺出的圖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三角形的定義及組成

     、旁谖覀兊纳钪,也有許多三角形,你能說出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嗎?(讓學生充分發言)

      同學們說了這么多,其實在我們的校園中也有許多的三角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úシ配浵瘢

     、苿偛盼覀円黄鹩^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說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等)

      提問:那你能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嗎?(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詞比較重要?(圍成)為什么?(三角形是封閉圖形)

      那么這三條線段應該怎樣去圍呢?(每相鄰的兩條線段端點相連)

      請學生互相說一說,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說,再指名說)

      2、學習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判〗M活動:請組長將本組的小棒分給組員,每人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看誰擺得又對又快!

      有學生發現自己的三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這是怎么回事?

      小組研究: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小組匯報,并總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评盟鶎W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屏幕出示例3的圖,讓我們幫助小明解決一個問題:小明每天上學從哪條路走最近?為什么?(中間的這條路最近,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3、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

     、庞螒

      讓我們來輕松一下,做個游戲,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游戲規則:每人一個圖形,拉動這個圖形,只要使它的形狀發生變化,就算贏。

      請學生推薦兩名力氣比較大的學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先讓女生選擇一個圖形,另外一個就是男生的。

      請大家預測一下,男生和女生誰會贏?為什么?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迫切尉哂蟹定性,那么,要想使這個平行四邊形也能夠固定住,該怎么辦呢?(加上一根木條,形成兩個三角形。)

      正是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

     、悄闱疲哼@張桌子搖搖晃晃多危險!有什么辦法加固它呢?

      斜著釘兩根木條,組成三角形。

      4、學習三角形的高

     、艅偛盼覀冎懒巳切斡腥齻頂點,我們可以用大寫字母來表示點,例如,我們可以給這三個點分別取名字為A、B、C,那么這個三角形就可以稱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條邊就可以分別稱為AB、AC、BC,下面想請同學上來指一指,每一個頂點分別對應哪條邊。

     、平處熯吺痉哆呏v解: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畫成虛線,而且要畫上垂直符號。

      想一想:一個三角形中能畫出幾條高?為什么?(有三條高,因為每個三角形有三個頂點)

     、菍W生練習

      請每位學生在課本86頁,練習十四第一題,請你畫出第一個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畫成虛線,并且要畫上垂直符號。

      你能畫出幾條高?那么,另外兩個三角形的高你會畫嗎?試一試,好嗎?

     。ㄗ寣W生互相檢查,并說說怎么檢查)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我們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具有穩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我們還認識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學會了給三角形畫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研究。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